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 朱子语类 三则 天理人欲 朱熹 1130 1200 字元晦 后改仲晦 号晦庵 别号紫阳 祖籍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 侨寓建阳 今属福建 崇安 南宋著名理学家 思想家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19岁时 参加乡试 贡试 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 孝宗 光宗 宁宗四朝 曾任知南康 提典江西刑狱公事 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 侍讲 庆元三年 1197 韩侘胄擅权 排斥赵汝愚 朱熹也被革职回家 庆元六年病逝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 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四书集注 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 该书由黎靖德在南宋咸淳六年 1270 编辑出版 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 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 全书共140卷 分为 理气 性理 自学 治道 训门人 等26门 约200万字左右 内容涉及哲学 宗教 伦理 经学 教育 自然科学 治学态度等方面 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课三则分别节选自 朱子语类 卷一 四 自论为学功夫 卷一一六 训门人四 和卷一一九 训门人七 讨论有关读书的方法 天理与人欲 义与利等问题 1 注字音愦愦 恁地 埽 芜秽 ku ku n ns ow hu 2 解多义 名词 遍 次动词 通过名词 错误动词 经过动词 做错动词 超过形容词 过分 动词 穷尽形容词 完尽形容词 困厄形容词 尽副词 极 尽 动词 引诱动词 连接名词 七言诗的一种动词 伸动词 延请 名词 关键名词 事务名词 织布机名词 命运 天数 动词 向坏的方面转变动词 流淌名词 流程形容词 一般的 3 辨用法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埽 明知合行大路 合 须大段著力 大段 4 明句式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此须明理以先之 勇猛以行之 满足同 扫 洒扫古今异义词 文中的意思是 应该 古今异义词 文中的意思是 仔细 判断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5 积名句 方是见得真味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孔子曰 小人喻于利 大凡为学 这便是生死路头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 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君子喻于义 且须分个内外 一 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 从节选部分的第一则文字中 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 提示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 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 一向主张精读 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 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 首先是讲究 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 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 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 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 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 真味 因此 朱熹所讲的读书法 并不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而且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 简单地说 他主张通过读书来 穷理 来体认天理 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2 天理 与 人欲 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 朱熹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看法 提示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 人欲横行则天理灭 因此要 明天理 灭人欲 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 为程朱理学所继承 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 朱熹所说的天理 根本上还是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 五伦规范 主张理学的人的修养目标 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 也就是用天理去除人欲 这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簿褪侵祆渌 档 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理学所讲的理欲之辨 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 其实就是理性对感性的限制 3 从节选部分的第三则文字看 门人向朱熹提问的是关于读书的问题 但朱熹回答的却是要明辨义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答非所问的现象 提示 这段文字看起来好像是答非所问 但其实是朱熹所认为的读书的大事情 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 是 为人 还是 为己 是为了成圣成贤 还是趋于愚昧不肖 这是读书的原则 朱熹认为 在这个分界是非的问题上 不容讨论 如果认清了这个问题 读什么书 却好商量也 所以 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 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二 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长期以来 存天理 灭人欲 一直被当做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 这一概念在 礼记 乐记 中已经出现 其中说道 人化物也者 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 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 灭天理而穷人欲者 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中庸 所谓 致中和 尊德性 道问学 大学 所谓 明明德 书 曰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圣贤千言万语 只是教人明天理 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 存天理 灭人欲 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 在朱熹那里 人欲 指的是 私欲 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认为人欲只要有 道心以御之 就 未便是不好 同时 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至于如何实现 存理灭欲 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 存理灭欲 首先要 认取那个是天理 那个是人欲 朱熹说 天理人欲 其间甚微 于其发处 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 那个是人欲 知其为天理 便知其为人欲 既知其为人欲 则人欲便不行 课文节选部分也说 须明理以先之 勇猛以行之 其二 存理灭欲 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 朱熹认为 存理灭欲 是属于自我修养 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 即使是统治者也必须遵从 其三 存理灭欲 是一个循序渐进 自然而然的过程 朱熹说 尽去人欲 这事不易言 须是格物精熟 方到此 在朱熹看来 存理灭欲 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 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循序渐进 自然纯熟 客观地分析 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在理论上是有其缺陷的 尤其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 是不科学的 但在物欲横流 道德规范失效的今天 主张用理性战胜感性 用道德规范欲望 又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基础巩固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别求书看别 另外b 只恁昏塞不通恁 这般c 明知合行大路合 应该d 试自睹当自家当 理当 答案 dd项 当 副词 相当于 本 此 2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b 不得苟且放过c 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d 若是已认得这个了 里面煞有工夫 答案 b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项 埽除 在文中的意思是 洒扫 引申为 开导 教育 b项 苟且 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c项 分别 在文中的意思是 区分 区别 d项 认得 在文中的意思是 懂得 明白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 da项 之 代词 书 代词 人心 b项 于 表对象 表比较 c项 为 表被动 介词 为了 d项 以 都是介词 把 4 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人心之灵 天理所在 用之则愈明 大概人有心灵 天理就在心灵 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b 只提醒精神 终日着意 看得多少文字 穷得多少义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 整日用心的话 那会看多少书 理解多少义理 c 此须明理以先之 勇猛以行之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 然后勇敢地去做 d 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 君子懂得的是义 小人懂得的是利 答案 aa项 应解释为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 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二 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 完成5 9题 问 寻常遇事时 也知此为天理 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 乃为人欲引去 事已却悔 如何 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方得 如一条大路 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须是遇事之时 便与克下 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 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不用著力 自然存天理而行 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之资质 须大段著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始得 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又曰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 小子 直是恁地用功 方得 节选自 朱子语类 卷一一六 训门人四 5 下列加点的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已却悔 如何已 停止 b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 约束 c 自然存天理而行存 保留 d 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免 避免 答案 aa项 已 表示过去 是 已经 的意思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 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c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d 若是中人之资质 须大段著力 答案 dd项 大段 在文中的意思是 仔细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 长距离 长时间 或 长篇幅 7 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方法的一项是 a 须是遇事之时 便与克下 不得苟且放过b 须明理以先之 勇猛以行之c 不用著力 自然存天理而行 不流于人欲d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答案 cc项 仅是对具有 上智圣人 资质的人而言的 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8 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则中的 理 与 欲 的问题 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 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 克己工夫 没有做好 c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 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 而不流于人欲 d 朱熹引用曾子之言 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 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答案 aa项 就是 一词过于绝对 人欲 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 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 9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这样处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方得 2 须是遇事之时 便与克下 不得苟且放过 解析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 宋元口语 其中的 处 极 打叠 克下 等 是翻译的重点 答案 1 对待这种情况 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 才可以 2 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 就要做 克己 工夫 不可以姑且放过 三 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0 14题 牧斋记朱熹余为是斋 居之三年矣 饥寒危迫之虑 未尝一日弛于其心 非有道路行李之劳 疾病之忧 则无一日不取 六经 百氏 之文 以诵之于兹也 以其志之笃 事之勤如此 宜其智益加明 业益加进 而不知智益昏 而业益堕也 以是自咎 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 以从事于圣人之门 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 疾病之忧 有事物之累 无优游之乐 其于理 之精微 索之有不得尽 其事之是非 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 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况古人之学 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 因未尝得施诸其心 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 则凡所为 早夜孜孜 以冀事业之成 而诏道德之进者 亦可谓妄矣 然古之君子 一箪食瓢饮 而处之泰然 未尝有戚戚乎其心 而汲汲于其言者 彼其穷于当世 有甚于众矣 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必期所以用心者 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 贫而乐 又曰 古之学者为己 其然也 岂以饥寒者动其志 岂以挟策读书者 而谓之学哉 予方务此 以自达于圣人也 因述其所以 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点击参考译文 10 下列语句中 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是自咎 故尝间而思之间 抽空b 况古人之学 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况 比较c 而诏道德之进者 亦可谓妄矣诏 命令d 予方务此 以自达于圣人也务 追求 答案 cc项 诏 的意思是 劝勉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 ca项 于 表比较 介词 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b项 而 表转折 表并列 c项 以 均表目的 用来 d项 其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1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有事物之累 无优游之乐b 因未尝得施诸其心 而措施其躬也c 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d 必期所以用心者 或异于予矣 答案 da项 事物 的意思是 尘世俗事 b项 措施 是动词 实践 施行 的意思 c项 自得 的意思是 内心的收获 d项 用心 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 即 尽心尽力 13 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题为 牧斋记 的短文 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 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 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 朱熹认为 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 感到紧迫 有尘世俗事的拖累 没有悠闲快乐 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 古人一箪食 一瓢饮 泰然处之 不伤悲也不牢骚 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 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 在文章的结尾 朱熹引用孔子的 贫而乐 和 古之学者为己 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 快乐读书 修养自己的志向 答案 cc项 朱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