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赤壁之战目标导航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 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3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和重点文言句式。2分析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3通过朗读体会主要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2学会运用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认识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三维目标【认知目标】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3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技能目标】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分析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2学会运用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整体感知课文以东吴方面鲁肃分析当时形势为孙权献策开篇,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前奏。然后写刘备方面因曹操占领荆州,形势危急,诸葛亮被迫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进一步酝酿。接着写曹操下战书威吓孙权,东吴内部出现“主和派”与“主战派”两大阵营,孙权举棋不定,鲁肃再次诚挚劝说孙权,坚定其抗曹决心,这是孙刘联盟中出现的波折。鉴于孙刘联盟并非单一的政治联盟,鲁肃敏锐地感觉到单有他的意见是不够的,还必须争取武将的支持,于是他劝孙权召回周瑜,周瑜为孙权分析形势,力排众议,最终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最后略写了战争实况。课文通过对三国时代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记述,揭示了只要正确分析形势,指挥得当,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弱国可以战胜强国的战争规律。整体感知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劝意):写鲁肃说吴主孙权,写鲁肃说蜀主 ,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写 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廓开大计”,写周瑜日说孙权,写 夜说孙权,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答案】刘备 鲁肃 周瑜整体感知试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提示】文章写了三件大事: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赤壁之战三足鼎立文学常识走近作者呕心沥血编通鉴一心一意反新法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人。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初年,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在王安石变法时,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因神宗不采纳他的意见,离开朝廷,退居洛阳。后宋哲宗继位,保守派得势,他受召入朝任门下侍郎、宰相,废新法,当政8个月死去,被追封为温国公。作品主持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评价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走近作者姓名司马光生卒年10191086朝代 字号称谓字君实,公实,号迂夫,晚号迂叟,死后被封温国公,谥号文正。相关材料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神宗时,擢翰林学士,判西京御史台,拜资政殿学士。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1071年离朝退居洛阳,致力编撰 。【答案】宋朝 资治通鉴走近作者同学们小时候就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你对本文作者有哪些了解?【提示】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10661084)。写作背景官渡之战以来,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经济比较稳固。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南下的曹军迅速前进,刘备见曹军人数众多,抵挡不住,急忙南逃。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刘备十分赞同,派诸葛亮去见孙权。那时孙权部下主张降曹的很多,只有大将周瑜等主张坚决抵抗。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写作背景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八十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 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八十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三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 “三国鼎立”的局面。【答案】刘备 赤壁之战 魏、吴、蜀写作背景你能说说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吗?【提示】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当时,在割据一方的军阀中,曹操的势力最大。他以许昌为据点,利用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对各军事集团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后打败了袁绍,消灭了吕布,并于208年7月,乘胜向荆州进军,打算征服荆州的刘表及依附刘表的刘备,然后再攻孙权,平定江东。当时割据江东的孙权,难以与曹操匹敌,而刘备尚无固定的地盘,他们不甘心被曹操消灭,便商定联合抗曹,出兵迎击。这年的十月,两军在赤壁(在今湖北)相遇,于是就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文体知识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人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文体知识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中心,按 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 等就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最早起源于中国,其他地区类似形式的历史书则称为年代记,编年体也是年代记的一种。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 都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答案】年、月、日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文体知识你能说说对资治通鉴的了解吗?【提示】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6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主持编写,参加编写的还有刘颁、刘恕、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都经由司马光删削、润色、整理,文笔简洁流畅,如出一人之手。历经19年(10661084)才得以成书。编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自主预习字音辨识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枭雄(xio)刘琮(cng)会稽(kui)(j)强驽(n) 鲁缟(go) 旌麾(jng)(hu)奄有(yn) 番(p)阳 斫案(zhu)慑服(sh) 燥荻(d) 邂逅(xi)(hu)走舸(g) 羸兵(li) 蹈藉(j)芟夷大难(shn) 以实校之(jio) 蹶上将军(ju)王室之胄(zhu) 与操有隙(x) 烟炎张天(zhng)字音辨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枭雄( )刘琮( )会稽( )( )强驽( ) 鲁缟( ) 旌麾( )( )奄有( ) 番( )阳 斫案( )慑服( ) 燥荻( ) 邂逅( )( )走舸( ) 羸兵( ) 蹈藉( )芟夷大难( ) 以实校之( ) 蹶上将军( )王室之胄( ) 与操有隙( ) 烟炎张天( )【答案】xio cng kui j n go jng hu yn p zhu sh d xi hu g li j shn jio ju zhu x zhng字音辨识下列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沃野(w) 殷富(yn) 枭雄(xio) 结盟(mng)B敬贤(xin) 讨虏(l) 强弩(n) 轻骑(q)C贵胄(zhu) 遁逃(dn) 鲁缟(go) 疲敝(bi)D更衣(gng) 鼎足(dng) 稿草(go) 累官(li)【解析】A项,“殷”应读“yn”;B项,“弩”应读“n”;C项,“敝”应读“b”。【答案】D通假释义识记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用法及意义。(1)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2)将军禽操(禽,通“擒”)(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6)雷鼓大震(雷,通“擂”,敲击)通假释义找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1)进住鄂县之樊口 (2)将军禽操 (3)五万兵难卒合 (4)卿能办之者诚决 (5)烟炎张天 ; (6)雷鼓大震 【答案】(1)住,通“驻”,驻扎(2)禽,通“擒”,捉拿(3)卒,通“猝”,仓猝(4)诚,通“请”,请求(5)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6)雷,通“擂”,敲击通假释义例句本字通字意义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驻驻扎将军禽操禽擒捉拿五万兵难卒合卒猝仓猝卿能办之者诚决诚请请求烟炎张天炎 张焰 涨火焰 弥漫雷鼓大震雷擂敲击古今异义掌握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义:热情周到。(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国大陆及台港澳。(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古义:态势形成。今义:形成,造成。(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方,地区。(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万一,一旦。今义:偶尔遇见。(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古义:面北朝拜。今义:方位词,与南相对。(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义:表话题转换或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古义:不超过。今义:表转折关系。(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义:刚一。今义:表年级或日期。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地方数千里古义: 。今义:地区,与中央相对;空间的一部分。(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3)北面而事之古义: 。今义:指方位,与“南面”相对。(4)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义: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5)致殷勤之意古义: 。今义:周到热情。(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 。今义:致力于,投身于。(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或表转换话题。(8)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古义: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9)鼎足之形成矣古义: 。今义: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答案】(1)土地方圆,纵横(2)妻子和儿女(3)北向,指面对北方(4)刚刚开始(5)恳切慰问(6)古代官职名(7)他实际上(8)中原地区(9)局面形成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地方数千里古义: 今义: (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 今义: (3)北面而事之古义: 今义: (4)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义: 今义: (5)致殷勤之意古义: 今义: (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 今义: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 今义: (8)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古义: 今义: (9)鼎足之形成矣古义: 今义: 【答案】(1)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义:地区,与中央相对;空间的一部分。(2)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3)古义:北向,指面对北方。今义:指方位,与“南面”相对。(4)古义:刚刚开始。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5)古义:恳切慰问。今义:周到热情。(6)古义:古代官职名。今义:致力于,投身于。(7)古义:他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表转换话题。(8)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9)古义:局面形成。今义: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词类活用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用作状语)向南(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内心里(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用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4)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贤能的人;以礼相待(5)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坏人(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8)兵粮精多,足以立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建立(9)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逃跑(10)必蹶上将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挫折(11)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词类活用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敬贤礼士 (2)必蹶上将军 (3)操悉浮以沿江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8)英雄乐业 (9)备南走 (10)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11)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2)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答案】(1)形容词作名词,贤能之人;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2)使动用法,使受挫败(3)使动用法,使浮(4)使动用法,使跟从(5)使动用法,使失望(6)使动用法,让逃走(7)使动用法,使建立(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9)名词作状语,向南(10)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名词作状语,在心里(11)名词作状语,从水、陆两路(12)名词作状语,在江中心词类活用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名词用作状语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2名词用作动词敬贤礼士 3形容词用作名词(1)敬贤礼士 (2)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3)为汉家除残去秽 (4)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4动词的使动用法(1)兵粮精多,足以立事 (2)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答案】 1名词用作状语 (1)向南(2)表面上;内心里(3)从水路,从陆路2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3形容词用作名词(1)贤能的人(2)老交情(3)坏人(4)轻装的精锐部队4动词的使动用法(1)使建立(2)使逃跑(3)使受挫折(4)使跟从文言实词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治(2)卒(3)士(4)将(5)足(6)次(7)数(8)烈(9)事(10)计(11)难(12)略(13)资(14)能(15)当(16)方(17)并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事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北面而事之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卒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初,鲁肃闻刘表卒 五万兵难卒合 3资此帝王之资也 多载资粮 资之币帛 4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刘表治水军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5将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6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螳臂当车 7方地方数千里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助画方略 操军方连船舰 【答案】1名词,事业 动词,侍奉 名词,事情2名词,士兵 动词,死亡 副词,通“猝”,突然,仓猝 3名词,凭借,依托 名词,物资 动词,资助4动词,对付 动词,训练 动词,部署 形容词,太平的5名词,将领 动词,率领 动词,搀扶 助词,无实义6动词,抵挡 副词,会 动词,阻挡7名词,方圆 副词,将要 名词,方法,计策 副词,正文言实词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不) 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B今为君计(考虑)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计谋)C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统帅,带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将要)D鲁肃闻刘表卒(死)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解析】莫:不定代词,没有人。【答案】A2选出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孙讨虏聪明仁惠(有智慧)鼎足之形成矣(经发展而成为)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赞赏)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驻扎)权起更衣(上厕所)致殷勤之意(热情周到)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长江以南,指江南)ABC D【解析】聪明:人慧巧,富智力。形成:形,指形势,局面;成,即形成。赞:辅助,协助。殷勤:恳切慰问。【答案】A文言虚词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为(2)乃(3)于(4)其(5)而(6)以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乃罢会 骑乃得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以此天以君授孤也 余船以次俱进 将军以神武雄才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3于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寄寓于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及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延及岸上营落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5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答案】1动词,是 连词,于是 副词,才 副词,乃至,甚至2介词,把 介词,按照 介词,凭借 连词,表目的3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向 介词,被动 介词,从;介词,比4连词,和 介词,表涉及,相当于“到” 介词,到时候5介词,替 动词,是 动词,处在 介词,被文言虚词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乃罢会(于是)骑乃得过(于是)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A BCD【解析】乃:乃至,甚至;乃:才。【答案】A2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恐为操所先(表示被动)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作为) 冰,水为之(结成) 何辞为(原因) 不为尧存(为了)ABCD【解析】语气词,呢;连词,因为。【答案】D文言句式掌握下列文言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译文: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译文:况且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译文: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4)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译文:很快被人吞并。(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译文: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人控制。(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动句)译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7)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8)卿欲何言?(宾语前置)译文:您要说什么?(9)何以言之?(宾语前置)译文: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1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介词结构后置)译文: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11)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介词结构后置)译文: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12)裹以帷幕(介词结构后置)译文:外面用帷帐包裹。(1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语后置)译文:(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多人。(1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译文:烧死的、淹死的人马很多。(15)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译文:再说荆州归附曹操的百姓。文言句式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此帝王之资也( )(2)刘备天下枭雄( )(3)我,子瑜友也( )(4)子瑜者,亮兄瑾也( )(5)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6)豫州军虽败于长坂( )(7)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8)亮见权于柴桑( )(9)豫州今欲何至( )(10)卿欲何言( )(1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2)行将为人所并( )(1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4)操军破,必北还( )(15)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16)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7)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19)与结盟好( )(20)逼兵势耳( )(21)操悉浮以沿江( )(22)引次江北( )(23)可烧而走也( )【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状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7)状语后置句 (8)状语后置句 (9)宾语前置句 (10)宾语前置句 (11)被动句 (12)被动句 (13)被动句 (14)被动句 (15)被动句 (16)定语后置句 (17)定语后置句 (18)定语后置句 (19)省略句 (20)省略句 (21)省略句 (22)省略句 (23)省略句文言句式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刘备天下枭雄 豫州今欲何至 巨是凡人 我,子瑜友也 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灌油其中,裹以惟幕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行将为人所并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A/B/C/D/【解析】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前后句都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答案】B语句翻译揣摩下列句子的翻译。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译文: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向北方向他朝拜称臣呢!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译文: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后劲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文: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译文: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拿朝廷的名义说话。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译文: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做个低级的从事。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译文: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愿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于孟德决之。译文:您能对付曹操就请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语句翻译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译文: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译文: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译文: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文: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译文: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译文: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译文: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译文: 【答案】1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2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向北方向他朝拜称臣呢!3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后劲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4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5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拿朝廷名义说话。6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做个低级的从事。7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愿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8您能对付曹操就请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语句翻译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A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按住武器、穿好铠甲,面向北方向他朝拜称臣呢!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B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在北面朝拜称臣呢!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他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C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他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D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向北方朝拜称臣呢!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注意在关键字词上作区分。句中的“按兵束甲”应翻译为“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北面”意思是“面向北”,故排除A、B两项;句中“其”是代词“我”,故排除B、C两项。【答案】D佳句吟咏吟诵佳句。1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司马光赤壁之战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3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司马光赤壁之战4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司马光赤壁之战5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司马光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佳句吟咏名言名句填空。1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司马光赤壁之战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 ”者也。司马光赤壁之战3曹公,豺虎也, ,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司马光赤壁之战4丈夫一言许人, 。司马光5由俭入奢易, 。 司马光【答案】1英才盖世 众士慕仰 若水之归海2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3挟天子以征四方4千金不易。 5由奢入俭难。 佳句吟咏赏析下面的句子。1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这段文字,作者借鲁肃之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卓越的领导人应有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采:他聪明仁惠,敬重贤能之人;他深得人心,江南英豪都来归附他;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武器精良、粮草充足,足以成就大业。2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这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时说的话。尽管当时刘备兵败势弱,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但他闭口不提“求救”,一开口就把孙、刘、曹并提,以抬高刘备的地位。谈到刘备的处境,他以“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语带过,既不讳言刘备狼狈的事实,又说明刘备虽然暂时失败,但还是一位英雄,表现了一个卓越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范。3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曹操给孙权的一封书信,实际上是一封战书。这封信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有一定的差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书信内容表面上是说要与孙权会战,实际上是说自己是尊奉皇帝的命令才出兵讨伐,希望孙权能向刘琮那样,赶快束手就擒。在这封短信中,我们能看到曹操的一贯做法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说刘琮束手之事,是表现自己力量之大、势不可挡;言“八十万众”也是这个意思;“会猎”是作战的委婉说法。4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杖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时年34岁的周瑜是东吴出色的年轻将领,有卓识,有才干,说话慷慨豪迈。如这段话就是周瑜见孙权时所说的。他口口声声“禽操”“破之(曹)”,在孙权面前指斥曹操是“汉贼”,主动请求率军出战,具有大将的才略和勇气,力排众议,分析细致中肯,实现了决策的最后完成。同时也流露出他少年得志时的骄矜之气。周瑜劝说孙权的谈话,果决明快,分析精辟,充满信心,自请破曹,表明了他在战略上敢于藐视曹操,而在战术的安排上又非常谨慎、缜密,高度重视曹操。周瑜的一席话,振聋发聩,咄咄逼人,大长了主战派的志气,足见其性格的英勇刚烈,体现了他从孙权的利益出发的立场和作为孙权集团最高将领的身份。情景素材文字素材曹操、周瑜及相关知识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抱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政权,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黄盖字公覆,吴国宿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监测行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与系统集成报告
- 广西数学对口考试试题及答案
- 讯强全检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教师职称考试(语文)(小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 CN222977476U 一种上装卧轴偏心半球阀 (亿众阀门有限公司)
- 育儿手册试题及答案
- 政府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 CN120107368B 一种移动机器人全局重定位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千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高端装备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 2025年林业应用试题及答案
- 房地产 中国高标仓物流市场报告2025年上半年
- 2024年零售药店年度培训计划
- 2025年汽车驾驶员(技师)实操考试题带答案
- 多糖结合疫苗的开发与质量控制: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应用
- 2025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外招聘1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国资国企穿透式监管白皮书
- 肺中下叶恶性肿瘤的个案护理
- 小学法制课教学课件下载
- 年产8万吨DN900-DN1600mm球墨铸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商家智能体产品手册和操作指南
- 幼儿园手工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