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古代史上的改革课件(选修) .ppt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古代史上的改革课件(选修) .ppt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古代史上的改革课件(选修) .ppt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古代史上的改革课件(选修) .ppt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古代史上的改革课件(选修)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部分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复习导航从2013年高考的命题情况看 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 大部分高考试题同时考查多个改革 要求考生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成规律性认识 也有部分试题对一个改革展开进行深层次考查 如江苏卷以考查孝文帝改革为主 同时与商鞅变法对比 对比考查两者在社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课标全国i卷则考查清末 新政 和戊戌变法的对比 山东卷则以宋代话本为材料对王安石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考查 海南卷则深入考查了民国时期币制改革的原因和作用 2 高考试题不局限于教材知识 强调考查通过新情景 新材料获取新知识 新结论的能力 很多高考试题并无教材依托 如全国新课标 卷考查了唐朝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在2015年高考备考复习中应注意 1 注重考查变法的原因 特点 作用 试题的命制多运用新材料 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 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 2 要重视史料的运用 联系现实生活的热点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改革 变法 3 对本部分内容考查有和必修内容联系的倾向 第1讲古代史上的改革 考点梳理与解读一 梭伦改革1 背景 1 贵族政治导致社会动荡 政治上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 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 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 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 贵族通过放高利贷 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 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 六一汉 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2 工商业发展 公元前8世纪以后 雅典的工商业者在经营活动中经常使用奴隶劳动 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 工商业奴隶主 海岸派 和下层平民 山地派 对旧贵族 平原派 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 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3 梭伦登上雅典政治舞台 雅典附近的麦加拉逐渐强大起来 占领萨拉米斯岛 激化了雅典的阶级矛盾 梭伦借夺回萨拉米斯岛之机 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公元前594年 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 在内战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并被授予 仲裁人 和 立法者 的权力 由他全权修订法律 进行改革 解读 梭伦改革的特点是不偏不倚 中庸 3 对梭伦改革的评价 1 进步性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 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雅典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 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 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恢复了公民大会的权力 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 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2 局限性 富有的第一 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后来 经过多次改革 才过渡到所有雅典公民不论财产资格都可以自由参政议政 确立了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解读 古雅典的公民只包括成年男性公民 不包括儿童 妇女和外邦人 梭伦改革以后 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 贵族势力依旧存在 贵族凭借血缘门第 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对权势的削弱不满 下层贫民需要进一步改革的愿望也没有得到实现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二 商鞅变法1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 政治 周王室衰微 宗法分封制遭破坏 诸侯割据混战 2 经济 生产力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3 军事 战争频繁 4 文化 百家争鸣 2 措施 1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 设立军功爵制度 建立什伍组织 2 经济 废井田 开阡陌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3 政治 废除分封制 推行县制 强调法治 实行连坐制度 轻罪重罚 4 思想 焚烧诗书 3 历史作用 1 经济 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发展了地主经济 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2 军事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保证了兵源 壮大了军事力量 稳定了统治秩序 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3 政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 4 思想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1 背景 439年 北魏统一了北方 社会危机 民族大融合趋势 孝文帝顺应潮流 锐意改革 2 内容 1 经济 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三长直属于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 征发徭役和兵役 2 政治 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度 按政绩考核地方官吏 迁都洛阳 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为南北统一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实行汉制 废旧制 政府机构的设置 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3 移风易俗 易汉服 改汉姓 讲汉语 与汉人通婚等 3 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 王安石变法1 背景 1 三冗 两积 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2 范仲淹 庆历新政 的经验教训与王安石的工作经验和无畏精神 2 内容 1 富国之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2 强兵之法 实行 省兵 措施 推行 强兵 措施 3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择优录取 3 评价 1 历史作用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 局限性 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北宋中期的危机 即学即练1 2013 福建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 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 则众力不足也 事商贾 为技艺 皆以避农战 民以此为教 则粟焉得无少 而兵焉得无弱也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 多 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 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 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 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 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 都成了流行的职业 由货币 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 但是 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 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二 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 据材料一 概括 事商贾 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如何理解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 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答案 1 商鞅 重农抑商 梭伦 农商并重 2 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 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 难以实现富国强兵 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 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2013 江苏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 广度和影响而言 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 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 种种因袭牵制 改革非易 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 较之东方诸国 亦远为落后 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 在东方各国 本已早为推行 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 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 新制度之创建 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 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 迁都之后 于革易旧俗 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 莫如语言 语言消灭 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 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 其改革之心 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 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 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 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 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 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 还是捐弃旧俗 接受先进的文化 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 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 据材料二 归纳孝文帝 迁都 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 孝文帝 改革之心 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 据材料三 与商鞅变法相比 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 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 1 条件 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 注重创建新制度 变法彻底 功效明显 2 作用 减少改革阻力 为彻底移风易俗 如禁鲜卑语 讲汉话等 创造条件 原因 北魏风俗落后 迫切需要改革 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 改革热情高 3 问题 民族关系问题 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 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 2013 山东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 遇一老妪喂鸡豕 唤 啰 啰 啰 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 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 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 也要出免役 助役等钱 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 今桑麻失利 只得蓄猪养鸡 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 或准与他 或烹来款待他 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 入于骨髓 据 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请回答 1 据材料 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 研究王安石变法时 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答案 1 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 用人不当 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 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 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话本属于文学作品 有艺术加工成分 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4 2013 课标全国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 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 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 实行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 田租 有家则有调 纳绢布等 有身则有庸 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 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 随着人口增加 土地兼并加剧 均田制急剧崩坏 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 而承袭世资 家累千金者 乃薄赋之 又有年齿已壮 而身居穷约 家无置锥者 乃厚赋之 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 规避赋税 被称为 客户 公元780年 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 所谓 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 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 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处而行商者 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 赋不加敛而增入 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 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 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 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 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等 1 根据材料 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 1 土地兼并严重 户口不实 贫富两极分化 国家财政紧张 2 简化了税制 扩大了纳税面 朝廷收入增加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 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重点知识探究1 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 1 典型改革 管仲改革 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商鞅变法 时间 人物 主要内容 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庆历新政 时间 人物 主要内容 作用 王安石变法 时间 人物 主要内容 作用 失败原因 2 综述 分类 a 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 b 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c 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d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变法的原因 a 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b 为了达到某一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 c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d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 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 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e 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 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 缓和了阶级矛盾 增加了财政收入 目的 a 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b 其它目的 建立封建统治基础 克服封建统治危机 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成功的原因 a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b 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 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c 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d 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变法失败的原因 改革触动了大地主 大官僚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反对 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 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改革的启示 它是革除弊政 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 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 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 不可能一帆风顺 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 顺应时代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时期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 思想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 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3 统治者的支持 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4 内容深入人心 商鞅变法的措施符合秦国的实际 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5 商鞅的精神 商鞅取信于民 执法如山 不惧权贵 6 有充裕的时间 进行了十年 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往年高考真题精选精练1 2012 课标全国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 大商人 大地主兼并土地 占有奴婢 社会矛盾加剧 改制 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 新 朝 以 周礼 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 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 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 铸错刀 契刀 大钱 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 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 一比五百 一比五十 公元9年 废除五铢钱 错刀 契刀 另铸造小 钱 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 推行总名为 宝货 的钱币 分金货 银货 龟货 贝货 钱货 布货等质地 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 共计28个品种 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 废止大 小钱 发行重二十五铢的 货布 与重五铢的 货泉 每一易钱 民用 因此 破业 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 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 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 1 目的 缓解社会危机 树立 新 朝形象 巩固政权 2 原因 复古而不切实际 频繁多变 币种紊乱 导致社会经济混乱 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 掠夺百姓财富 加剧社会动荡 2 2012 山东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 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 除旧布新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 面对社会转型 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 依据改革的措施 概括说明两次改革 除旧布新 的形式有何不同 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答案 1 商鞅变法 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如废井田开阡陌 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 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 如实行均田制 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 形式不同 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