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1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2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3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4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品味语言特色2、了解并懂得古代文人亲近山水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3、能初步掌握同类文章的比较方法教学重点:1、字词疏通,文言现象理解2、“山水作品”的文化意象3、“同质文章”的欣赏和比较教学难点:1、人与自然的相互寄托和依存关系2、比较阅读的方法掌握教学实践: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历来描写山水自然的诗文,多是情景交融之佳作,作者(诗人)假托山水吟诵胸臆,或隐或现,似歌非歌,小石潭记如此,岳阳楼记如此,赤壁赋更是如此。今天我们走进“西山”,走近柳宗元,我们依旧能徜徉山水,浏览心灵。二、预习检验1、投影“去句读”文本,疏通全文,从中疏通文意。这是对文本预习的有效检测,是对文言文本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感知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句读”的重要手段,应该成为文言教学的“必修”2、重点字词、句式(略)3、自由诵读、集体朗读全文三、文题解读1、文题断句:始得/西山/宴游/记2、信息传达:主体事件(游之地点“西山”、游之情状“宴游”),文体特点“记”,行文线索“始”(文章共出现四次),独特感受“得”3、“方法”传授:文章解读标题始。标题解读,既是文本理解的一个窗口,也是文本阅读的一种方法。四、文本研习(一)“点评”入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可算是千古名篇,历来文人墨客的点评自然非常多。(说明:这一环节不是简单的生本活动和生生活动,其思维活动中体现了合作学习、逻辑推理、语言表达、应试能力等丰富内涵。)例说:1、全在“始得”二字着笔。语语指划如画。千载如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际。非得游中三昧,不能道只字。(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解析:何谓“全在始得二字着笔”?指的是全文是围绕“始得”二字做文章的。“始”在文中总共出现四次,构成了清晰的行文线索: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望西山,始指异之。然后知(始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然后知(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文中之“始”该作何解?曾经,才,曾经,开始。)2、是描写山水,点眼处在“惴栗”“其隙”四字。(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九)解析:(1)为什么“恒惴栗”?引出背景:柳宗元本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青年才俊,21岁中进士,26岁得官,与韩愈、刘禹锡为同事,33岁参加改革,失败。同伴中有的被杀,有的遭贬。他先被贬为邵州刺史,行到中途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还会不会遭遇更大的迫害?这是他一直担心害怕的其实就是因为“僇人”。(2)那些句子里可以读出柳宗元的惴栗之情?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倾壶而醉”四字,既是一幅潇洒癫狂、放浪形骸的形象“醉卧图”,又构成了字面的因果关系,言虽简洁,意蕴无穷。我们可以有个直观的判断:他哪里是去游山玩水,分明是去买醉的。而“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了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是人“生物”般的本能作者为什么无心山水醉心壶酒?恰恰就是因为“恒惴栗”。“惴栗”同样隐含着作者不可言说的政治背景和落寞心境。(3)点题为何又在“其隙”?永州僻远落后,柳宗元与老母及子女冒风霜抵达住所,没有官邸,只能住进寺庙。名义上是官员,实际上与流放的罪犯无异。“司马”只是个闲职,如何打发时间、排遣郁闷?唯山水可游,独美酒解愁。3、西山一记,抒写胸襟之文也。(清徐善同藏室读书记)解析:作者究竟藏何胸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西山之景藏有柳宗元的胸襟。我们先看“风景”:(1)西山有何特点?“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冷清,一座被人忽视的山与一个政治上被忽视的人。“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高峻、视野开阔、壮美。“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的特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是解读柳宗元胸襟的关键句。这便是“情语”。(2)面对西山,这时的柳宗元心情又如何?遭遇西山的柳宗元显然心情不错。用一个字形容:“宴”,即闲适。也可指欢颜。用一句话形容:“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以说作者是从西山的“画境”走入了人生的“化境”。人与自然完全融合,达到了无我而忘我的境界。此时此刻,何为情,何为景,何为物,何为我,何为天,何为人,已经难以分清。这一刻,“恒惴栗”的“僇人”已然成了陶然不归的忘情者。(3)你读出了柳宗元的何种胸襟?解析:不愿与世混杂同流合污的品质。个人与群体的疏离感,既寂寞又自得。这种疏离感在柳宗元的作品中不是第一次出现,比如江雪,纵然人、鸟皆以绝迹,作为个人的“我”依旧我行我素。这种疏离感一方面是寂寞的,另一方面也是让人自得的。现在,他遇到了西山,在他看来,西山与群山之间也是有疏离感的,所以惺惺相惜如遇知音。(二)“文化意象”联系赤壁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已经学过的作品,我们会注意到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而普遍的现象:那些失意的文化人,那些落寞的士大夫,那些抑郁的理想者统称为“迁客骚人”或不合时俗,或难施抱负,或开罪权贵,或受累大案,被驱被逐,或贬或谪,颠沛流离,历经坎坷。他们远离繁华,弃走穷僻,与政治与官场渐生疏离(这种疏离感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文人群体骄傲、悲愤、寂寞、痛苦的复杂心境),只能与山水为伍,跟自然相处面对自然山水,他们既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又有“穷则独善其身”的孤傲,这就构成了山水文学的共性:融入个人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的“超自然”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寄情山水,化合自然”。(提示:对“文化意象”的解说不可过深,也不必大量地旁征博引,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认知即可。)(三)比较尝试。1、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本文与小石潭记比较。(这一环节可由教师引领完成。)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缩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明确: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余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这主要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只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2、比较不同作者的同类文章:本文与赤壁赋比较。(这一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本篇与前文的赤壁赋,从“山水文学”的文化特质看,几乎可以视作“姊妹篇”。采用“比较阅读”的尝试,既可以更深刻地“印证”上面所说的“文化意象”,也能粗略懂得、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这是一项理解、鉴别、赏析渗透的阅读工程。所谓“比较”,往往是在“求同存异”这些基础方面做文章。先作简单的尝试: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在哪些方面可以“求同”?(这些“方面”其实也是初级比较阅读的切入角度。)通过阅读、比照、讨论等环节,不难发现:(1)地位:唐宋大家,状摹高手。(同为“唐宋八大家”,都留下了大量的名师佳作。)(2)背景:贬而有思,寄情自然。(同为贬谪之人,生活的坎坷迫使其亲近山水、融合自然)。(3)文体:山水记游,“攀援”“泛舟”。(都是记游作品,都将山水自然作为抒发胸臆的载体。)(4)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面对自然景致,放声讴歌;回首个人机遇,融情于景。)(5)情绪:“引觞满酌”,“洗盏更酌”。(“酒”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情绪的尤物,与“愁”结下不解之缘,樽酹江月,借酒浇愁,图一醉,谋一快,抒一怀,看似超然实则无助)五、作业布置请独立比较本文与赤壁赋在描写、语言、取材、手法、情感等诸方面的不同之处(“存异”)。思路解说熟悉的地方还会有风景吗?文言文教学还能教出“味道”吗?带着这两个思考,我设计了始得西山宴游记简案。面对一篇“普通”的游记,面对一位“大家”的作品,首先想到的是文本定位,即我们常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兼顾文本的“工具”特征,也顺延作品的文学意味。一、体现“工具性”文言文教学现在有一股思潮,就是可以淡化、忽视其基本文言特质,具体表现为“字词自解,诵读播放,全民参与,满堂拓展”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充满好奇地知晓了与作者相关的风花雪月的传奇故事,或是似是而非地获得了与文本无关的“合作探究”的活动体验,至于文言文教学最基础的字词落实、诵读到诶、现象归类等基础工作,则统统交给学生,或课前“疏通”或课后“解决”文言文教学架空文本,真的成了教学自由发挥的“纯载体”。本教学简案从“预习体验”“文题解读”“文本研习”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强调、突出文言文的功能性和文本的亲和力。这中间有文字梳理,有文本诵读,有句式判断,有标题理解,也有文意深化和思想体悟,林林总总还是体现了文言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味”,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文言文教学如果缺席了“文”和“言”,其文本意义就失去了支柱。二、延伸“文化性”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思想意义带上了浓重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符号。文言文教学中,对这类作品文化意义的介绍和探究是必需的,尤其是能够代表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意义的山水作品,更是不可回避的教学元素。这里还是一个“度”的问题。如何展开?深度如何把握?我以为,古代山水作品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固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却未必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只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已经足够。对文化内涵的深层考察和探究不是中学生的学习范畴。现今文言文课堂上的“文化大餐”教学,少了语文味,多了伪文化,浮华而玄虚,不足取也。本设计对文本的文化现象,只是一种简单的概括和介绍,定位在“初步了解”,至于说“感知”,仍必须通过对文本的细细诵读和品位才可获得。文本定位后,再来看看设计的所谓“亮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必然有其优势,稍稍年长的一代都是从“传统教学”中学得知识并打下扎实的功底的,但对“非传统”的当下的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想通过“一本正经”来达到“一本万利”显然不再是现实,这里,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设计对一些“知识点”的落实更多注意到了“方法论”的运用,这大概可算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获得教养的途径”吧。如“去句读”阅读。这是硬功夫,非一朝一夕可成。这种方法应该渗透到每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中,久之成习,理解,感知,觉悟,都可通过这一“细节”达成。如从应试的角度看,训练高考“断句题”,就应该从平日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和落实,而不是“解析”几道高考题就能完成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中,甚至可以将已学过的文言文全都“去句读”后重新去“断句”,想必会有“意外”的收获。如“名家点评”。这是一种“以夷制夷”的方法,名家评名篇,颇具说服力和影响力,这有助于提高文本的活力和张力,自然功不可没。当然对学生来说,“点评”也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哪个角度切入,用何种口吻申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如“比较”尝试。“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