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教育地位是衡量失地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变量,是指个体受学校教育的多 少和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我国失地女性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社会、家庭和自身等 因素的影响,面临着比男性更大的挑战。她们要挑战传统性别角色对她们的约束。 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她们既面临着来自都市女性和农村男性的双重竞争,又受到 中国传统的两性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意识以及自身独特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束缚。出 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整体性协调发展,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瓦窑村 为例,以社会公平理论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方法,考察了太原市瓦窑村失地女性 教育现状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这一变迁对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这对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失地女性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保护失地女性的合法权 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关于失地女性农民教育的文献,以社会公平视角为切入 点,以女性主义相关理论为补充,提出了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最伟大工具,而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机会公平的基础,分析了失地女性的教育相 关问题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与制度因素等对失 地女性各类教育决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促进失地女性整体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与 建议。 本论文共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为“导言”。该章主要阐述了失地女性受教育的意义与目的,介绍了数 据的来源、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创新等。本章系统介绍了失地女性教育的整体现状, 并对失地女性的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做了详细述评。 第二章为“失地女性教育的现状”。该章主要从宏观背景、社会影响、自身素 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失地女性受教育的现状。同时介绍了太原市瓦窑村失 地女性现状,然后结合笔者实地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阐述了 太原市瓦窑村失地女性的教育状况。接着,从制度、个人与家庭因素等方面分析了 年龄、技能等个人因素和婚姻、子女等家庭因素以及教育制度、和社会性别规范等 对她们内心的影响。 第三章为“瓦窑村失地女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该章以社会公平理论为分析 框架,从社会排斥、男女平等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失地女性的影响。在此 基础上,从年龄、学校教育、技能培训、家庭与婚姻、及社会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 了比较分析,并应用社会排斥理论等对上述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与解释了这些因素对 失地女性受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为“解决失地女性教育问题的对策” 。本章就瓦窑村失地女性教育途径和 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在现代因素和传统因素的交互影响下,瓦窑村失地女性的教 育现状、教育观念与具体的行为方式表现出了较强的转型期的特征,她们的行为与 思想以家庭为基点同时又高于家庭,承担着双重的负荷与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促进失地女性教育的相关政策性建议。 第五章为“结论”。本论文概括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失地女性;教育现状;社会公平;教育公平 abstract the essay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less female educational status and society gender、changing process of the village via personal investigation way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feminism social gender ,as well as structure analyzing method. moreover, it analyzes the great influence about this kind of change on the modern city process. as a result of huge effect from the society, family and landless female encounter much more challenge than the others in this course.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y will be faced with double-sided competition and pressure not only from metropolis female but rural ma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to suffer from the restrain coming from labor-sharing system, consciousness of distribution right and the creature from their mind and metal. hereby, going on this female social gender educational status and causing society research would have a great theory and reality significance of accelerating the coherenc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hastening females city process, protecting their legal authority. the essay systematically hackles literatures of landless female education issue in the country, brings forward the relative counter measure based on social different structure、educational sociology as well as landless female education. it also analyzes the decision-making impact about landless female education individual、 family and system factor. hereby, lodges the correlative policy and advice to accelerate the all-sid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landless female. the essay is divided into 5 chapters in all.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presents the int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summarization, mostly expounds educational meanings and project of rural female in it,recommends the data source、the content and method、the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it also systematically recommends the whole condition and status in the field of pedagogy and sociology, at the same time, particularly comments on and bounds the conception of the research about chinese landless female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educational statue of in the village of wayao, taiyuan city and china. it partly sets fourth chinese landless female education condition of rural area from the respects of macro background, social influence, quality, resource and expectation etc. meanwhile, it introduces the female status in that village. after that, in the form of case,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landless gender and the affect on themselves. later,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individual, fami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ward impression on personal factors such as age, educational degree, skills and social factors like marriage, children, membership roll, policy of modern city, family planning, educational system.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educational question about the current landless female education under the pressure of landless. under the social repulsion theory fram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s to the landless female among these social justice,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marriag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factors. in addition, further interprets the educational influence on those landless femal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proposal. it explores the education thought and specific initiatives, and put forward to the relative propose in promoting landless female education. under the factor interac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their educational situation and conception also represents stronger character. on the basis of family or more than family, they bear double-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t sums up the conclusion and explores the relative issues in the essay. meanwhile, it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key words: landless female; education status;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justice 一.导言 1 一、导言 导言 在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农村发生了很大的结构性变化,由此而导致大量 的失地农民。尽管失地农民的身份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但是与之相伴的农民的“非 自愿”进城和农民自身的贫困、教育水平、生活习惯、技能、素质观念等却不能在 短期内改变。失地女性群体在城市就业、生活过程中承受着来自性别和社会阶层的 双重歧视与压力,她们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比其它弱势群体更容易处于孤立无援 的境地,也更需要社会的支持。而且,失地女性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传统观念、 经济发展水平等的约束,她们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和曲折 性。这种变化给失地女性带来了就业、学习等新的机会,使得失地女性广泛投身农 村经济发展更为可能,失地妇女也能真正的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与此同时,不 容忽视的是,这种结构性的改变也给她们固有的生活模式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压 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全面提高妇女素质,是振兴中 华的需要。而妇女素质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民 族的振兴和祖国未来的发展。而占人口一半的妇女和男人一起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界, 她们是人类生存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妇女也只有具有和男性基本一样的素 质,共同活跃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我们的社会才能迅速发展。因此, 妇女素质的高低,不但关系到自身和家庭的发展,更关系到后代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全面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这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的伟 大作用至关重要。 1.1 问题的提出 在这宏大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失地女性作为新的弱势群体,宏观的制度因素和微 观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失地女性有哪些影响?在这些影响之下,与失地女性紧密相 关的家庭及社会地位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呢?她们自己又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些影响和 变化?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学中社会公平的视角入手,通过对失地女性教育现状的分 析,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1.2 文献回顾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数目越来越多,给社会 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保障,没有依靠,徘徊在城市的边缘, 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他们是中国最弱势、最缺乏 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 2 保障、最边缘化的群体,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一句话,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中国当前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但是,辩证地看,失 去土地对他们而言,本身也意味着获得了一次新的机会。让他们摆脱相对落后的农 村生活环境,以此为契机迈向城市,从而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状态。这个转变还需要 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地为这部分潜在的城市居民建构一系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也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态势。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贫困、 发展模式还是社会转型都会影响到女性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而失地女性作为一 个整体,其文化素质适应农业经济尚捉襟见肘,适应知识经济则更是非常遥远。 “每 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教育就不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 的进步可以用包括女性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女性发展,系于教育。只有提高 妇女的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妇女群体的聪明才智,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而教 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我认为失地农民之所以如此被动是有着深刻的社会 制度及政策根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国家对他们的行为和处境负有重要的责任。城市 发展越快、越大,就越能吸纳更多的外部资源,越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作为城郊结 合部或城中村的瓦窑村村民,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势必会被城市扩张所吞没,与其 等待被吞没,还不如利用城市扩张,尽可能赚取更多的收益,比如兴建违章建筑, 尽可能赚取房租收入等。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相关制度供给与 消费的不协调,我国的失地农民现象日益“问题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解决方略需要从制度的视角进行审视,并进行制度理念与具体制度的变革。目前, 失地农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树立“以农民为本”的观念,充分认识并解决失地农 民的问题;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和服务职能;强化对 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教育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教育培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1 廖小军主要讨论的失地农民的角色转变、自身素质、思想观念等几个方面。他 通过对失地农民制度变迁和农民失地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的考察,并且进而提出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必须以体现对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的尊重、 赋予集体土地财产权应有的法律地位为重点,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维护农民权益、有 1王玉霞,论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民法制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08 年第 09 期 一.导言 3 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角色转变使得失地女 性有困惑、迷茫的趋势,大量妇女的就业和教育现状是这一趋势的显着标志。 关于失地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我国妇女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的萌芽起于 20 世 纪 20 年代,其主要关切点为妇女的婚姻家庭问题、性别差异、经济水平、生育状况 等问题,其研究的内容比较窄、不系统,研究层次较低。近十年来,我国研究教育 公平的著述甚丰,学者们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教育等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相 关研究。徐君、王仁秀等认为应该整合和利用一切教育资源,采取一切措施。对失 地农民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而现代远程教育则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最有效方法和 途径。顾德学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要合理的应用成人教育资源,由于成 人教育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的解决市民化过程中农民面临的许多问题。 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该很好的发挥成人教育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而对于失 地女性的教育问题却未加谈及。还有人认为女性继续教育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 高和学习型社会的大局,全社会都要重视与扶持女性继续教育,女性也要注重自我 继续教育。并认为全社会的干预与支持将是女性受教育普及和提高至关重要的因素, 而没有过分的强调妇女个人主体性的发挥。 在女性教育的理论以及对此问题的研究上,18 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政论家和女性 主义思想家沃尔斯通克拉夫特 2认为女性的低劣是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女 性应当与男性平等,这是培养妇女的理性能力是关键所在。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思 想已经初步表达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核心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可以说她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而王金玲指出应该从宏观和综合角 度去认识女性,而不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去探讨女性某一方面的特质和行为特征。因 此,对女性本体认识更集中,更系统,更具高度的抽象和理论概括。她认为,劳动 中情感面向的加入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对劳动者特别是女性的新的剥削形式,情感 劳动作为劳动社会性别分工的一种形式,起着掩盖不平等性别关系的作用,是一种 生产和再生产性别不平等的机制。 2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1759-1797)是 18 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政论家和女性主义思想家。她的 女性主义思想产生于 18 世纪末的“革命年代” ,是 18 世纪欧美女性主义思想的高峰之一。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就 是这样一位在英国孤军奋战的女性主义者。 在她生存的时代, 英国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妇女运动为她提供支持和 实践基础,但她的思想为 19 世纪以来英语国家的妇女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从这个角度说,她的确是女性主义 思想的先驱之一。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中,最为集中地论述了女性主义思想的是女权辩护与女性教育 的思考 ,她的两部小说(玛丽,一部小说与妇女的冤屈)以及北欧书简也在较为广泛的意义上包含 了作者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妇女的冤屈 ,有些研究者视之为女权辩护的“续集” 。 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 4 李凤彩、赵秀权他们认为妇女教育问题一直被世人关注,但同时也看到,在宏 观政策角度下失地女性生活无保障之下的各方面的问题,由于封建意识的残留,及 女性自身认识的偏颇,农村妇女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 作用。所以,他们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树立自我意识;从扫盲抓起,并注重妇 女的继续教育;使农村妇女树立“我要学知识”的思想观念。但是并未过分强调社 区组织和家庭内部对妇女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失地女性这一特殊的群体的教育 问题也只是简单的加以阐述而并未加以更多更具体、量化的研究。 梁纯生以强调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为主要内容,以社会文化对于性别差异的影 响为关注的重点。他主要以研究女性的各方面教育误区为主要目标,试图结合我国 的实际情况来找出改造女性教育误区的最佳途径,从而使女性教育在不断地调整和 改造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并且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女性教育作为一个客观存 在,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又必然地存在着一些误区,诸如性别教育误区、角色 教育误区和价值观教育误区等等。 在对以上研究的简要评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居多, 研究范围也比较广泛,这些领域包括社会地位、就业现状,教育问题等,然而,在 已有的研究当中,相当一部分学者把研究视角投入到男性上去,关乎失地女性问题 的较少,尤其是在失地女性的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少。在中国,有关社会化与性别的 研究大多注重不同性别社会化过程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这些异同对于两性生存 和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对主流社会学中有关社会学的理论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歧视 进行了质疑、挑战、修正、改善直至重建。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对失地农民的相 关研究以定量的居多,定性的偏少。在对失地农民的研究问题上,诸多学者认为重 要的是对失地农民主体性的研究。即研究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从农民的视角出发 了解他们的生活,把握他们的思想脉络,用他们鲜活的经历和主观感受来建构理论 框架并将其置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和特定的关系中去分析。然而,现有的研 究多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失地农民问题的。而从社会公平视角作为切 入点来研究此类问题,在中国研究领域还为数不多。笔者之所以决定选择这一研究 项目,旨在找出一个最佳结合点,使妇女教育方面的社会保障更具操作性与科学性。 而对于研究失地女性在婚姻家庭、社会中教育与实践差距之意义,笔者认为在中国 市场化转型导致的剧烈经济变迁面前,失地女性在特定的家庭劳动分工的意识形态 和家庭应对市场化变革的特定条件下进入现代化过程的,失地女性劳动贡献和其边 一.导言 5 缘地位却被巨大的经济增长所掩盖。所以说,研究失地女性的教育问题及现状对我 国整体推进现代化进程,对提高女性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方案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利益机制驱使下,社会渐渐地形成了这样的利益分配格局: 一个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另外一个是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在加大,一个由失 地、无地农民组成的城市底层社会已经形成,他们与城市中产阶级和上层的生活差 距越来越明显,体现城市阶层贫富差距的地域化、社区化态势越来越明显,富人区 与穷人区已经显现。从社会学视角看,认为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层面, 社会层面,如家庭背景、地区和城乡差异。制度层面,如制度化教育、收费制度等 政策与实施层面,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有了 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妇女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地位变迁尤为引人瞩目。但现实中, 妇女地位是一个相对概念,妇女地位被定义为妇女在家庭、社会中取得和控制物质 资源包括食物、收入、土地和其它形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包括知识、权利和声望的 程度。中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是其社会地位之缩影,主要是相对于男性而言的。中 国现行法律对妇女婚姻家庭地位从不同视点与程度作了相应规定,这对切实维护妇 女在现实中的婚姻家庭地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有助于消除封建夫权思想、男尊 女卑的思想及资产阶级思潮对婚姻家庭的侵蚀,对建立民主、和睦、平等、幸福的 婚姻家庭关系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教育法律的完美与实践中的差距 还是存在的,那么如何缩小两者间的差距,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笔者认为研究这一 论题,旨在缩小妇女在理想与实践中的地位落差,并为达到这一目的找到一个最佳 的结合点。 基于对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特点的考虑,本研究采用以个案访谈为主的实地 调查方法,并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深入访谈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其中主要 是对失地女性教育状况的调查。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研究法。这种抽样方法的具体 操作是:遵循该样本是否可以完整地、相对准确地回答研究者的研究问题的原则,抽 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实地调查的地点选择在山西省太原 市瓦窑村,之所以选择该村,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因其在非农化过程中异 于同地区其它农村的特性,而且在现有的研究中对此类型的村庄的专门论述颇少, 且在对妇女的教育问题研究更是缺少,正是这一点引起了笔者对该村及该村妇女的 关注并进而激发起深入研究的兴趣:二、社会公平视角研究的可能性。瓦窑村是笔 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 6 者居住地附近的一个村庄。对其语言、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比较熟悉,因而,能与 他们进行较好的沟通,比较准确的理解被调查者言语的内涵。这将有利于缩小研究 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真正的实现对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 在本研究中,研究的对象是瓦窑村妇女,具体是指 55 岁以下的,户籍在瓦窑村、固 定居住的已婚女性村民,其中包括暂时离家外出打工的妇女。由于本研究采用定性 研究方法,考虑到年龄、工作状况、受教育水平等基本特征因素,所以在瓦窑村妇 女中抽取了 30 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在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背景研究上,瓦窑村原为太原市北郊区小井峪乡下辖的一 个行政村,现成为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千峰街道办事处下辖的一个社区,随着城 市规模的扩大,瓦窑村离城市中心区已只需不到五分钟的车程。全村总人口 1300 多 人,其中男性人数约占 56.9%,女性人数约占 43%;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到目 前,瓦窑村的人均耕地为零。随着耕地的缩小和国家经济的整体调整,瓦窑村的产 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太原市所辖的村中,瓦窑村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态势 较好。但是,由于整体社会保障不健全,失地后,政府采取自由发展的办法,加上 各地政策及经济条件不同,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妇女又由于没有其它技能,经济 收入相对较低。由此,失地妇女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尤其是单亲或丈夫失业的家庭 生活更加困难,妇女社会保障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于瓦窑村女性村民的思想观 念以及总体从业情况,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的过程。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从事“灰色”的地下经济活动,随时有可能遭到行政管理的影响 而失去原有的收入来源。其次,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没有强有力的城市生存和发展能 力。上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有不少人被安排到国有企业工作,后来国有企业改制, 他们成了下岗工人,就再也找不到工作,同时也没有了原来村集体的福利和收入, 真正陷入了生活困境。再次,不仅他们自身的生计和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而且他们 的子女也受到牵连,接受的教育少,由于原先有丰厚的地租房租而不思进取,没有 培育一技之长,找不到好的工作,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去做差一点的工作,每天得 过且过。虽然政府在这部分人员的就业和保障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做了大量的工 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这部分 人中的妇女要顺利完成向城市发展的过渡,比男性要困难得多。部分妇女的就业及 社会保障情况又不容乐观。为此,本人以太原市瓦窑村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 妇女的现状作分析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作初步的探讨。 一.导言 7 瓦窑村的村民在经过几个阶段的连续征用耕地,失去土地没有退路和国家政策 的鼓励以及工农业比较收益的驱动下,生产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先后转入了 其它行业。因为占用耕地的企业所解决的劳力毕竟是少数,再加上九十年代后企业 减员以及村办企业的凋敝。目前而言,除一小部分由于征地的政策照顾而在工厂企 业做事外,瓦窑村的村民大部分以自我寻求出路的方式为主,从事个体经济或在附 近地区打工谋生。而女性在家中在男性远离农业的同时,从业行为也发生了非农化 转移。在瓦窑村妇女中,有正式职业的占 10%左右(指在村办或市里其它类型的企业 上班),在家周围打工或经商的占 30%左右,外出打工的有 20%左右,其余的是从事 家务劳动。总体而言,瓦窑村妇女在本地劳动的居多;经商的女性中,年龄稍大的 因文化相对较低,多从事一些小本的买卖或小摊点等,年龄较轻的文化程度比较高 的多从事一些较大的生意比如开饭店或者在市里的一些企业工作等;而外出打工的 多为未婚妇女。在这个特定的失地农民人群中,由于她们思想观念存在多种差异。 所以在她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妇女的思想、观念及生活一时难以适应,产 生较大的思想波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差异。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以积极的心态 面对农民变市民。从农村走向城市,融入城市经济发展,步入城市生活轨道,许多 妇女在失地后按照自己的心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创自己的事业。部分妇女认为, “可 以按照自己意愿自由发展”,她们融入市区各个行业,或创业、或打工、或经商, 就业领域虽然狭小,但她们不等不靠,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失地 后的就业和生活。二是观念较保守,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由于她们的 生活方式、特别是就业能力、自身技能一时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认为政府应该保 障就业,不需要在进行学习和受教育过程,所以一旦生活没有保障就感到茫然,形 成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三是对失地后农民变市民抱无所谓态度。随着城市化进程 的逐步推进,由于许多家庭有多套住房,除自己居住的外,大多出租。有些妇女的 生活来源靠“房屋出租”。她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家闲着管管孩子,做做家 务,失地对她们来说无所谓。 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 8 二失地女性教育的现状 2.1 我国当前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 在人类进入高科技电脑时代的今天,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准明显提高。科学技术 突飞猛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半边天”的女性,女性的素质必将影响到 民族的素质,其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提高女性素质,促进女 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提高女性总体素质,促进女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就是发展女性教育。当然,妇女教育不是一个新题目, 18 世纪末,关于妇女地位的 争论中首要问题即是呼唤与男性平等的妇女教育。而从社会性别观念的基本状况中, 女性主义认为,国家对妇女进行“国家人”和“家庭人”的双重建构形成了“两性 同样是国家人前提下的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性别角色建构模式。 我们也必须承认国家社会主义的这种“家国同构”对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所发挥 的积极意义,如提高女性经济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等。然而由于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 社会的传统性别规范使得人们习惯上认为男性的地位为尊,女性的地位为卑。而在 父权制的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权利具有“事权统一”的特征,各自在其分工负责的范 围内,享有“高度自治”并拥有充分的权利,即丈夫拥有生产经营的完全决定权, 而妻子在家务安排上享有充分的“自由”,一般丈夫不过问家务事,妻子也从不过 问丈夫生产经营方面的情况,听凭丈夫做主。 3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社会性别规范 所规定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可以区分为传统的(即性别不平等)与平等的两 种类型,其中传统的性别不平等的家庭关系更具有普遍性。 4在这样一种状况下,经 济上已经基本实现了独立的失地妇女对男女角色在家庭内的权力是如何理解和解释 的呢? 就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研究而言,比较能够达成共识的发现是: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存在十分普遍,而且这些印象很多都体现为男子优于妇女。比 如国内外不少研究在列表标示男女的刻板印象是,大致将男子的特点归为攻击性、 独立性、果断等;而将女性的特点归为:害羞、推理能力差、对安全有强烈需要、 善解人意等。如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鼓励男子积极主动的行为,却强调妇女行 为的服从性;要求男子发展事业、取得职业成功,却认为妇女应该以家庭为中心, 重视在家庭事务上的成功。由此,男女形成了不同的成就欲望和成就动机。有的研 究认为,妇女成就的动机的特点可以表现为“回避成就性动机”,这种动机表现为 3杨善华,现代社会学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0 年 4谭琳、陈卫民,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年 6 月 二.失地女性教育的背景和现状 9 与男子相比,妇女对学业和事业成就的追求相对较低。其次,社会性别观念中表层 认识和深层认识具有差别性。人们思想意识的嬗变是意识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 矛盾运动过程。而思想观念表层和深层的矛盾不仅表现在女性身上,也时时在男性 身上体现出来。尽管现代文明冲垮了封建思想的堤坝,多数男同胞拒绝承认自己的 大男子主义,在事业合作、思想交流、友谊交往时,他们已经比较倾向接受具有现 代风采、敢想敢干的新型女性;但是具体到家庭生活,他们则要求妻子温柔贤淑, 做十足的“贤妻良母。 在我国,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因目前的教育状况,她们所感受到的 心理压力日趋增大。不少人,尤其是妇女,在升学、就业、经商、恋爱、婚姻、事 业等各方面遇到的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这些失地女性由于受传统束缚, 他们一旦结婚,首先考虑的是生儿育女,大多满足于小家庭的安乐,理想和追求多 限于小家庭之中。多数失地女性家庭责任感强,社会责任感弱,对外界事物很少关 心,有限的精力也都消失在无限的家务劳动之中。所以在我国农村地区,这些妇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仍是她们比较恰当的写照,照顾丈夫,伺候孩子, 操持家务,几乎是她们全部的生活内容和追求。再加上国家政策不向她们倾斜,没 有从政策上、经济上等各个方面加以全面扶持,全面顾及到失地女性这一特殊群体, 从而使这些妇女的根本利益和权利受到侵犯。再者,由于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 环境的限制,失地女性又自身观念陈旧,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她们发展的空 间小、个体发展的主动进取精神不够。同时,她们既没有认识到女性受教育的重要 性,也对事情自主决策的能力不高,面临事情决策时不自信。 由于这些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失地女性在做出决策时,面临 着比农村和城市男性更大的挑战。除了和农村男性一样受到国家政策、文化教育等 制度因素的制约之外,失地女性还要挑战传统性别角色对她们的约束。在面临的各 种社会竞争问题上,她们既要面临着来自都市职业女性和农村男性的双重竞争,又 受到中国传统的两性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意识以及自身独特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束 缚。她们的这种自我贬抑对整个妇女素质的提高缓慢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 此,对影响失地女性受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对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失地 女性自我意识和保护失地妇女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2 太原市瓦窑村女性受教育的现状 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 10 教育能正确导引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改变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保证社会流 动的公平公正和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中国妇女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 的过程,经过 50 多年的努力,中国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它有力地推动 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妇女本身解放的发展。对于瓦窑村的村民而言,非农化的形 式使得每位家庭成员,包括女性家庭成员都有可能去寻找各种非农职业。非农工业 的工作使得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在经济上能够实现独立,这是实现家庭平等的前 提,而且失地女性工作的参与使得其所作的事已经不再是家务事,打破了传统的权 利分割。说明女性因为社会劳动的参与和经济地位的提高达到总体地位的提高。 从瓦窑村街道的适龄妇女劳动力中看, 女性受教育的现状, 妇女群体结构呈 “三 个多”状况。一是年龄偏大的多。年龄在 40 周岁以上的占 40.2%,二是文化程度低 的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65.2%,文化素质不高成了她们寻找发展的最大制约因 素;三是无职业技能的多。缺少职业技能是失地妇女很难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主 要因素之一。大部分妇女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下,加上没有一些专业技能,难以满足 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所以很难在失地后找到岗位,实现自我价值。再加 上传统的束缚,环境的限制,自身素质的差异,使她们又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 “体现人生价值”不能成为她们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她们宁愿为小家庭作牺牲品, 也不愿为自强而奋斗,这就是失地女性意识中的堕性,这也构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 一个方面,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原因。所以对于她们而言,走出家 庭,走向社会,这只是发生了量的变化,而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我们在对瓦窑村妇女主体意识分析中,调查发现,总体而言,瓦窑村女性的自主 意识较强,但弱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年龄大的农村女性尤为明显,这些女性的自 主意识仍不如男性。显示出观念滞后的一面,当问及“您劳动的目的”时,有 53.8% 的女性把“维持家庭和自己的生活”作为其就业的首要目的,40.9%的女性认为其工 作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选择“希望为社会做贡献”、“希望发 挥自己的才能”、“为了生活在集体之中”等这些选项的女性比例较少。今天,对 于相当大的一部分女性来说,他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就人生需求的层次而言, 她们早已跨过生存层次而应该进入发展阶段,然而瓦窑村中很多女性仍然停留在原 有认识水平上,把就业仅仅视为谋生、赚钱的一种手段,而漠视就业与自我发展的 需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从主体能动性上看待就业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教 育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关系。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失地女性广泛的参与社会和为社会 做出卓越贡献,卓有成效地为自己争得了相当的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和相对独立的条 二.失地女性教育的背景和现状 11 件,从而使自己自主自决权利和精神行动上的自由得到了保证。这充分说明瓦窑村 有些失地女性的自主意识较强,她们绝大多数要求作独立的女性,认为自己应掌握 自己的命运。这是社会进步、妇女发展的结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从性别分层研 究来显示,这些女性的自主意识是不如男性的。女性的进取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作为 主体,必须不断进取和创造的观念和行为的自觉认识。然而,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使 不少女性不思进取,常常以自己是女性为由回避、退让,使众多的女性在事业上绩 效平平、毫无建树。 由于市场竞争特别是对劳动力的选择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的基础上的, 因而妇女在家庭中的劳动分工使她们易于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并加剧她们在劳动市 场上的从属地位。调查表明,对于文化素质一般不太高的妇女来说,虽有可见的收 入,能比较自立的生活,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却因自己文化水平和素质的影响性 而对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不能肯定,与家中男性相比,自己的收入只能是补贴家用, 不是常态的,对待教育问题也没有实质的主动权和参与意识。所以会较多的把自己 视为“被养活的人”是要受人家管的,这样的话,在对自己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妇女是没有主动权的。这样的观念在瓦窑村工作不稳定特别是没工作的文化素质较 低的妇女中较为常见。对于文化素质较高、工作相对稳定型的,因他们的工作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能体现一定的自我价值,所以对自己在家庭内的重要性的认识较为 积极。如瓦窑村的一位妇女以前是高中毕业,曾在村办企业上班,后由于自己工作 出色,被调到市里上班,已经干了好久,这些经历对于自己在社会、工作、家庭内 的认识有较强的积极作用,并且还会用自己工作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对于 没有文化基础的类型,她们对于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作用已趋向否定,认识不到 自己的价值,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与事务也彻底没有了参与决定的想法。而且, 他们往往不太计较自己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因为在他们眼里权力是用来为全家服务 的工具,而不是个人利益的手段。持有这种观点的也大多是瓦窑村中年龄偏大的女 性。当然,总体而言瓦窑村妇女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大大增强,较认可自己的能力。 但是在社会性别观念中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交织并存。既有这些竞争意识、进取意 识等现代意识,较认可自己的能力。同时又离不开这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 在瓦窑村,女性的教育观念形态中出现的问题使得人们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受到 挑战。 在失地妇女自从被挤出社会生产领域后, 被逼退到家庭当“内人”, 专事“相 夫教子”。而这样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男治国、女持家”的角色定位,沿 袭数千年不变,形成了极为顽固的社会观念,死死地束缚着一代又一代的妇女。然 失地女性的教育现状分析 12 而在现代,她们并不固守“男外女内”的传统模式,为了家庭的生计,女人也可以 外出工作,但是这样的外出是要在家庭内部“相夫教子”责任完成的基础之上。可 见,总体而言,瓦窑村妇女对自己的定位更多的是在家庭内,虽然认为妇女可以外 出工作,但这种工作事宜家庭内部事务做好为前提的。并且相对于家庭内养家的男 性而言,自己的工作仅仅是“帮助”男性“贴补家用”,是为了改善和满足家庭的 需要而尽的一种责任。尽管男权社会中女性教育论者希望女性成为“贤妻良母”, 但是沃尔斯通克拉夫特认为若按男性为妇女所制订的一系列方法去教育妇女,最终 他们的“产品”不可能是真正的“贤妻良母”。卢梭认为应当培养女性的美德,但 是他却忽视女性的智慧和理性,在忽视理性教育的同时,他们过分地培养、鼓励女 性的感性,认为女性的优点即在于敏感,她们需要依赖男性的理性能力,为此她们 必须注重外表美以及感性的培养,从而取悦男性。所以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批评说, 当时的妇女教育本末倒置,把“体态美”和感性的培养当成了首要目标。不去培养 妇女的理性,反而是不成比例地培养她们的感性,这会使女性缺乏判断力,缺乏开 阔的心胸和坚强的意志,她们也不愿牺牲享受去获得真正的美德。因而她们易于盲 目地服从男性的权威,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驯良的性格”。 瓦窑村女性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之下,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被看作了妇女所 负的家庭职责在新的情境之下的外化和延伸,出发点是家庭,终点也是家庭,所以 不能简单的从个人的行为方面来理解。如瓦窑村有的女性,家庭经济状况很不好, 虽然女性的工作收入可占到家庭的一半,但是却充满了无奈的辛苦感受,从话语中 更可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