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大学生手机文化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论文 大学生手机文化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论文 大学生手机文化研究.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第1章 研究方法1.1 研究被试的选择分层抽取XXXX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被试均为XXXX学院在读学生。大一随机抽取70人,大二随机抽取70人,大三随机抽取100人,大四随机抽取60人,共三百人,收回问卷281份。其中女生162人,男生113人,有6个人没有划出自己的性别。文科143人,理科99人,工科32人,艺术类4人,有3人没有划出自己的专业。1.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取自编问卷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根据访谈结果以及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提供的手机依赖的十项指标编制而成。问卷共29道题目,分为手机使用基本情况、压力相关、课程相关、性格相关、人际交往性、情绪性、隐私性和依赖性等维度。问卷从20题到29题是以分数记录的方式,分数越高说明对手机的依赖更严重。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探讨大学生手机文化背后的心理学意义。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第2章 讨论2.1 手机使用的整体状况2.1.1 消费水平(1) 家庭所在地与人均收入表1.1 家庭所在地与每月话费关系表30元以下30-50元50-100元100-200元200元以上Total农村Count11994192162% within 家庭所在6.80%61.10%25.30%5.60%1.20%100.00% of Total4.10%37.10%15.40%3.40%0.70%60.70%城市Count55136103105% within 家庭所在4.80%48.60%34.30%9.50%2.90%100.00% of Total1.90%19.10%13.50%3.70%1.10%39.30%TotalCount1615077195267% of Total6.00%56.20%28.80%7.10%1.90%100.00%如上表所示,56.2%的大学生每月话费消费是在30-50元之间,每月话费在50-100元之间的人数百分比为28.8%。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学生每月话费费上是有区别的。在30元以下,30-50元这两个档次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多,在后三个档次里,明显能看出来自城市的人数比要比来自农村的人数比大。为了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请看下面的图表。表1.2 家庭所在与家庭人均收入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2000元2000元以上Total农村Count20406427151% within 家庭所在13.2%26.5%42.4%17.9%100.0% of Total8.1%16.2%25.9%10.9%61.1%城市Count321462696% within 家庭所在3.1%21.9%47.9%27.1%100.0% of Total1.2%8.5%18.6%10.5%38.9%TotalCount236111053247% of Total9.3%24.7%44.5%21.5%100.0%如表所示,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情况中,农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多。然而城市大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000以上的要比农村大学生的多。农村与城市大学生在话费使用上的差异是与家庭经济水平有关的。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相对来说比较保守,花钱有所节制。而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手机使用限制上则比较宽松,所花的钱相对来说较多。下面是手机话费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数据。表1.3 家庭人均收入与每月话费的相关表每月话费Spearmans rho人均收入Correlation Coefficient0.226N259表1.3显示,家庭人均收入与每月话费的相关系数为0.226(2)性别与手机话费表1.4 性别与手机话费关系表ValuedfAsymp. Sig. (2-sided)Pearson Chi-Square5.21440.266N of Valid Cases275由此表看出,男生和女生在手机话费使用上差异并不显著。表1.5 手机上网费用的性别差异表ValuedfAsymp. Sig. (2-sided)Pearson Chi-Square46.212120.000N of Valid Cases279表1.6 性别与每月手机上网费用关系表5元以下5-10元10-20元20-40元40元以上Total女Count89382670160% within 性别55.6%23.8%16.3%4.4%0.0%100.0% of Total32.6%13.9%9.5%2.6%0.0%58.6%男Count42273293113% within 性别37.2%23.9%28.3%8.0%2.7%100.0% of Total15.4%9.9%11.7%3.3%1.1%41.4%如表1.5所示,男女生在使用手机上网时的差异是显著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钱数的增长,男生的比例始终高于女生的比例。大学里男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要高于女生,且在手机上网上所花的费用也要高于女生。2.1.2 开机时间表1.7 开机时间的性别差异表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Between Groups2.64512.6453.9390.048Within Groups181.3402700.672Total183.985271表1.8 性别与开机时间关系表6小时以下6-12小时12-24小时全天开机Total女Count2516543161% within 性别1.2%31.7%40.4%26.7%100.0% of Total0.7%18.8%23.9%15.8%59.2%男Count2283546111% within 性别1.8%25.2%31.5%41.4%100.0% of Total0.7%10.3%12.9%16.9%40.8%TotalCount47910089272% within 性别1.5%29.0%36.8%32.7%100.0% of Total1.5%29.0%36.8%32.7%100.0%如表1.7所示,在开机时间上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差异是显著的。在表1.8中,女生每天开机在12-24小时之间的人数比是最多的,而男生中,每天开机时间在全天开机的人数比是最多的。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每天开在六小时以下的人都是很少的,最高不超过人数比的1.8%。2.1.3 短信数量(1)短信数量与性别表1.9 每月所发短信数量的性别差异检验表ValuedfAsymp. Sig. (2-sided)Pearson Chi-Square9.66740.046N of Valid Cases272表1.10 性别与每月所发短信数量关系表100条以下100-200条200-400条400-600条600条以上女Count2548452022% within 性别15.6%30.0%28.1%12.5%13.8% of Total9.2%17.6%16.5%7.4%8.1%男Count323223718% within 性别28.6%28.6%20.5%6.3%16.1% of Total11.8%11.8%8.5%2.6%6.6%如表1.9所示,在大学生每月所发短信数量上,性别差异是显著的。短信在100条以下的情况里,男生的百分比为28.6%大于女生的百分比15.6%。在100-200条,200-400条,400-600条三个档次里,女生人数的比例是大于男生人数比例的。(2) 年级与每月所发短信数量的关系表1.11 年级与所发短信数量的差异表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Between Groups5.69231.8971.0980.350Total479.011277如表所示,每月所发短信数量的年级差异不显著。2.1.4 手机购买影响因素表1.12 性别与手机购买影响因素的关系表外观价格功能品牌其他女Count252658354% within 性别16.9%17.6%39.2%23.6%2.7% of Total9.8%10.2%22.7%13.7%1.6%男Count161943227% within 性别15.0%17.8%40.2%20.6%6.5% of Total6.3%7.5%16.9%8.6%2.7%TotalCount41451015711% of Total16.1%17.6%39.6%22.4%4.3%如上表所示,功能是影响大学生购买手机最主要的因素,其他诸如外观,价格和品牌的影响力都差不多。从男女比较来看,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各手机购买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男生和女生的影响力几乎是均等的。2.1.5 联系对象表1.13 短信联系对象表家人同学朋友恋人Total男Count1115017% within 性别5.9%64.7%29.4%0.0%100.0% of Total2.6%28.9%13.2%0.0%44.7%女Count3124221% within 性别14.3%57.1%19.0%9.5%100.0% of Total7.9%31.6%10.5%5.3%55.3%TotalCount4239238% within 性别10.5%60.5%23.7%5.3%100.0% of Total10.5%60.5%23.7%5.3%100.0%由表可知,大学生发短信的主要对象是同学,占到访谈总人数的60.5%。发短信最少的是恋人,百分比为5.3%。男生发短信最多对象是同学,占男生总人数的64.7%,女生发短信最多的对象也是同学,占女生总人数的57.1%。男生17人中,有1人发短信的主要对象是家人,女生21人中有3人发短信的主要对象是家人。表1.14 电话联系对象表家人同学朋友恋人Total男Count845017% within 性别47.10%23.50%29.40%0.00%100.00% of Total21.10%10.50%13.20%0.00%44.70%女Count1172121% within 性别52.40%33.30%9.50%4.80%100.00% of Total28.90%18.40%5.30%2.60%55.30%TotalCount19117138% of Total50.00%28.90%18.40%2.60%100.00%由表可知,大学生打电话的主要对象是家人,占到访谈总人数的50%。打电话最少的是恋人,占访谈总人数的2.6%。男生和女生打电话最多的都是家人。2.2 手机文化的心理功能2.2.1 心理压力表2.1 压力时使用情况表FrequencyPercent会,用手机寻求帮助6422.8会,感觉很艰难,使用手机放松4817.1这和用不用手机没关系吧14752.3不使用手机196.8Total27898.9如表2.1所示,认为压力特别大时,比如面对一项自己没有把握的艰巨任务时,自己的行动和手机的使用没关系的人数最多,为147人,占总人数的52.3%,超过半数。会使用手机寻求帮助的学生和会使用手机放松的学生次之,分别占总人数的22.8%和17.1%。2.2.2 课程兴趣表2.2 上喜欢课时的手机状态表性别关机只是开机发短信听音乐看电子书上网看电影其他total女1512629511180122196.80%57.50%13.20%3.70%5.00%8.20%0.00%5.50%59.80%男21662157171914714.30%44.90%14.30%3.40%4.80%11.60%0.70%6.10%40.20%column3619250131835121366total9.80%52.50%13.70%3.60%4.90%9.60%0.30%5.70%100%如表2.2所示,从横向上看,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倾向于在上自己喜欢的课时只是把手机开机,不做其他事情。女生里有57.5%的人选择了只是开机,男生中有44.9%的人选择只是开机。看电影的人数比是比较少的,如此看来,用手机看电影在大学生中还不是很普遍。男生中选择只是开机的人数比要比女生小。在其他项中,二者均相差不大。表2.3 上自己不喜欢课时的手机状态表性别关机只是开机发短信听音乐看电子书上网看电影其他total女333883156812233170.90%10.40%27.80%9.80%17.70%25.60%0.60%7.30%62.80%男1126421527533111885.90%13.80%22.30%8.00%14.40%28.20%1.60%5.90%37.20%column145913046831345345.5total2.80%11.70%25.70%9.10%16.40%26.50%1.00%6.70%100%如表2.3所示,从横向上看,在上自己不喜欢课时,同学们使用手机做的最多的三项事情是发短信,看电子书和上网。关机和只是开机的比较少。从纵向上来看,男生和女生在上自己不喜欢课时使用手机所作的事情差异并不大。表2.4 上喜欢的课与不喜欢课的手机使用比较选项 题目人数百分比题目人数百分比关机7(1)379.90%8(1)152.90%只是开机7(2)19753.00%8(2)6011.60%发短信7(3)5013.40%8(3)13425.90%听音乐7(4)133.50%8(4)479.10%看电子书7(5)184.80%8(5)8716.80%上网7(6)359.40%8(6)13526.10%看电影7(7)10.30%8(7)51.00%其他7(8)215.60%8(8)346.60%注:7代表喜欢的课,8代表不喜欢的课。如图所示,最明显的差异是上自己喜欢课时只是开机人数是197人,而使用手机发短信的人是60人,前者将近是后者的三倍。上自己喜欢课时同学们使用最多的三项是“只是开机”,“发短信”和“关机”,而上自己不喜欢课时同学们手机使用最多的是“发短信”,“上网”和“看电子书”。2.2.3 性格差异表2.5 手机与性格的关系表关系很大关系不大没有关系内向Count8178% of Total2.9%6.1%2.9%内向偏外Count258128% of Total9.0%29.1%10.1%外向偏内Count215111% of Total7.6%18.3%4.0%外向Count5158% of Total1.8%5.4%2.9%TotalCount5916455% of Total21.2%59.0%19.8%上面的表是问卷中的第九题和第十题,总体来讲,认为手机的使用和性格关系不大的人数占半数以上,为59%。横向看,不管什么性格学生,都有半数以上认为手机的使用和性格关系不大。这里的性格指的是学生的自我性格评定。西方有句哲言说“认识你自己”,看来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事。这里的性格指数仅供参考,至于手机的使用和性格是否真的没有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2.4 人际关系图2.6 对手机在人际关系中地位的看法表FrequencyValid PercentValid关系很大5921.1有那么一点关系,但不大16558.9没有关系5620.0Total280100.0如表2.6所示,认为手机在人际交往中地位有点重要的人占大多数,百分比为58.9%。而认为手机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人数次之,不重要的就是剩下的一小部分。看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手机的频率是很高的。手机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表2.7 对手机在人际关系地位看法的年级差异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Between Groups0.93830.3130.7560.519Within Groups114.0302760.413Total114.968279如表所示,各个年级对人际关系地位的看法是没有差异的。表2.8 对手机在人际关系地位看法的性别差异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Between Groups1.22011.2202.9950.085Within Groups110.7802720.407Total112.000273如表所示,男生和女生对手机在人际关系中地位的看法是没有差异的。表2.9 手机对人际关系影响看法表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Valid积极影响较多11440.641.0没啥影响10135.936.3消极影响较多134.64.7积极和消极参半5017.818.0Total27898.9100.0如表2.9所示,认为手机对人际交往积极影响较多的人数最多,没啥影响的次之,积极消极参半的第三,消极影响的最少。看来,当代大学生对手机对人际交往影响的性质大都持乐观态度。表2.10 手机对人际关系影响看法的年级差异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Between Groups1.14430.3810.3210.810Within Groups325.8532741.189Total326.996277如表所示,各个年级对手机对人际关系影响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表2.11 手机对人际关系影响看法的性别差异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Between Groups0.01510.0150.0130.91Total320271如表所示,男生和女生对手机对人际关系影响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2.2.5 情绪表2.12 不同情绪时的手机使用表选项题目人数百分比题目人数百分比打电话15(1)10820.00%16(1)11642.00%发短信15(2)13725.30%16(2)11642.00%听音乐15(3)12523.10%16(3)12344.60%看电子书15(4)376.80%16(4)3713.40%上网15(5)7012.90%16(5)9333.70%看电影15(6)71.30%16(6)145.10%其他15(7)5710.50%16(7)5419.60%注:15代表问卷里的15题,测得是伤心时手机的使用状况,16代表的是问卷里的16题,测得是快乐时手机的使用状况。如表2.12所示,大学生伤心时所使用的手机最多的三项功能是打电话,发短信和听音乐,快乐时所使用的手机最多的三项功能也是打电话,发短信和听音乐。看来大学生在伤心和快乐时对手机的使用没有太明显的差别。接下来不管是伤心时还是快乐时使用最多的都是手机上网,看电影始终都是排在最后一名,真是印证了上面曾表述的观点,在大学生群体手机电影还不是太普及。2.3 手机依赖2.3.1 手机依赖总分图3.1 手机依赖总分分布图人数手机依赖总分262220181614121086420403020100如图所示,手机依赖总分由低到高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手机依赖总分越高,说明依赖的程度越强。2.3.2 性别与手机依赖表3.1 手机依赖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检验表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FSig.tdfSig. (2-tailed)手机依赖总分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4.7340.03-1.468213.8020.144如表3.1所示,手机依赖总分的方差分析不齐性,看下面的数据,双侧检验的结果是0.144,大于0.05。所以,手机依赖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是不显著的。也就是说,男生和女生在手机依赖的程度上的差异不显著。2.3.3 年级与手机依赖表3.2手机依赖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表(上)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Between Groups287.762395.9212.7990.04Total9,540.86273如表3.2所示,手机依赖总分在年级上的差异是显著的,0.040.05。也就是说年级之间手机依赖程度是有差别的。表3.3 手机依赖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表(下)(I) 年级(J) 年级Mean Difference (I-J)Std. ErrorSig.大一大二1.131.060.286大三1.20.962.211大四-1.421.093.195大二大一-1.131.060.286大三.07.952.940大四-2.55(*)1.084.019大三大一-1.20.962.211大二-.07.952.940大四-2.62(*).988.008大四大一1.421.093.195大二2.55(*)1.084.019大三2.62(*).988.008如表3.3所示,大一与其他年级在手机依赖总分上的差异都不显著,大二、大三与大四在手机依赖程度上的差异是显著的。由平均数间的差异得知,大四的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都高。按照手机依赖程度由高到低来排列的年级为:大四,大一,大三,大二。第3章 讨 论3.1 手机使用整体状况分析3.1.1 消费水平(1)大学生每月手机话费和家庭所在地和家庭人均收入有关在低档次的话费消费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多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而在高档次的话费消费中,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要多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例如在30-50元消费档中,农村的学生中有61.10%,城市的学生中有48.60%。而在100-200元消费档中,农村的学生有25.30%,城市的学生则有34.3%。在表1.2中,我们知道农村的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在总体上要少于城市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但是,在后来的表格中看出家庭人均收入与手机话费之间的相关是0.226,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相关。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父母。虽说有些家庭富裕的同学会出去打工,那也只是弥补家里所给零花钱的不足。农村的家庭,人均收入比较低,家里所给的就比较少,甚至可以说是在学校的生活费基本都是自己挣回来的。所以在花钱上比较节制。相关不等于是因果,而表1.3中的数据,我认为是样本太少导致的,现在的样本是281份,如果再扩大样本的话,可能数据会有所改变。(2)男生比女生更爱用手机上网从表1.5中,可以看出上网费用的男女生差异是显著的,接下来的表1.6向我们呈现了他们之间的具体差别。“5元以下”这个选项有两个含义,一是没有使用手机的上网功能,二是使用手机的上网功能,但是所花费用比较少。随着钱数的增长,男生的比例始终高于女生的比例。通过访谈发现男生更爱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有一下几个:1.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看新闻,看体育消息。学校里很多男生都喜欢看NBA,使用手机上网可以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喜欢球队的比赛信息。2.看小说。学校里很多的学生都喜欢看小说,陶醉在小说虚幻的世界里。无聊时,不想上课时都可以看小说。手机上网填补了生活空余时间的空虚。3.使用手机还可以聊QQ,看电子邮件,其实就等同于在网吧上网。对网吧上网着迷的同学可以在手机上缓解自己的网瘾。3.1.2 开机时间男生和女生在开机时间上的差异显著,女生中有40.4%的人数开机时间在12-24小时之间,而男生中有41.4%的人数开机时间为全天。通过访谈,同学们全天开机,甚至在晚上睡觉时也开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怕漏掉短信。2.习惯。3.怕漏掉电话。4.晚上看时间。5.其他。3.1.3 短信数量(1)女生每月所发短信比男生所发短信多如表所示,男生和女生在每月所发短信数量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在200条以上各个选项中,女生的比例都是高于男生的。这足以说明女生每月所发短信比男生所发短信多。手机短信,是指由通讯公司提供的一种将手机的通话功能和寻呼机的功能合二为一的服务。它表达自由随意、传播迅捷、互动性强、私密性好、受限制少、收费较低等特点使大学生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方式,随时随地得到个性化信息,因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手机短信提供了交互式的便利信息交流。信息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信息压力,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求信息。手机短信即时、互动的传播特点,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大学生从安排事务、通报新闻,到互发笑话、交流看法甚至谈情说爱,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随时交流,成为大学生获知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最便捷渠道。2.手机短信满足了大学生自主、时尚和个性化的要求。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不同,手机短信发送者与接受者不但平等,且每人兼有两种身份接受者和发送者,信息的交流形成一个多对多的网络。大学生自己掌握信息的发布和反馈,满足了对自我中心的强烈渴望。3.手机短信尊重了大学生对个人隐私的特殊要求。大学生作为年轻人,有着与人沟通和交流的强烈欲望,同时,对外界的反应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又十分敏感,并不是所有话题都想公之于众。与开放的电脑相比,手机是私密的个人物品。进行网络聊天时,谈话内容很有可能被身边的人有意或无意看到。而用手机通话,内容便暴露无疑。手机短信作为补救解决了这一尴尬,发短信时没有人知道他们谈论的内容。因此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隐私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保护2。3.2 手机文化的心理功能3.2.1 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它的确能带给人心灵和躯体双重伤害。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对人也有有利的一面,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人能够保持较好的知觉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水平,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有一幅漫画展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坐在文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旁,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一枚定时炸弹,漫画的题目叫做“我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才能高效率地工作”。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或许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第二,在心理压力没有超出我们的承受阈限时,它可以是一种享受3。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由青春后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这一阶段标志着他们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一阶段,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生理发育的变化,而且还要面临环境适应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困难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挑战。由于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阶段,因此,当面临种种压力与挑战,他们往往表现得很不适应,一些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3。(1)积极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具体的压力也是因人而异,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手机对心理压力的缓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比如,现在的高校课程太多,课时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几乎占去了学生大部分时间,而实验和实习课时间又非常之少,没有什么时间留给学生多参与文体等活动,更没有时间去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大学生毕业还是看各种分数,应试教育起主导作用,没有素质标准的衡量,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和压力。使用手机,学生可以向朋友和老师交流,在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地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手机的存在打破了学生讨论问题的空间上的限制。在压力下,一味地反击,反而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偶尔的放松会给学生更大的能量去面的压力,手机游戏和音乐的存在更是提供了缓解压力的方便。第二是家庭上的心理压力。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来源范围广,尤其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也比较大,有相当多的学生来自贫困山区和贫困家庭,对现在实施的缴费上大学是难于负担的,不少家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负担儿女上大学。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又往往有一种自卑感,在学校看到别人那么富裕,自己就觉得低人一等,不能振作精神,造成一定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这种贫困家庭给大学生带来了难于克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使用手机可以交到无话不谈的朋友,尤其是手机有着高度的私有化性质,秘密不会在公共场合下公开(与在话吧打电话相对而言)。第三是就业上的心理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既给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就业机遇,又给大学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一方面,不少企业和单位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惟利是图,靠剥削员工的利益来增加自身的财富,使得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打工族,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实的回报;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复杂性,总是以为自己如何高明,在哪里工作都不如意等等。我们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四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是最高的,毕业班的学生可以使用手机的联系功能向同学倾诉自己的苦闷,也可以向同学求助。手机就将大家形成一个联系的网络,一个能很好释放压力的网络。大学生生活在这三方面的压力之中,如何排解他们呢?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39.9%的同学会使用手机来应对压力,比如用手机联系同学帮忙,或者在压力承受不了的时候,使用手机放松放松,然后继续努力。放松是必须的,人不是机器能没完没了地工作,人也要休息。手机有很多的附加功能,如听音乐,看电子书,看电影,上网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休闲娱乐方式。人在其中休息好了,心理上的压力减轻了,才能够更好的去完成任务,更好地在压力面前好好生活。(2)消极作用凡事都需要有个度。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是由量变引起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而这个程度,就简称“度”,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好和坏,优与差的界限。手机固然有很多的娱乐功能,就连手机文化都分成好多,如短信文化、彩信文化、彩铃文化、手机文学、手机电影、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广告,还有手机报等等多种形式。通过手机来求助和休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同学将手机作为逃避的工具,那就有问题了。手机文化的消极作用就是为同学们逃避压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手机和电脑一样,也有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虚拟的世界脱胎于现实,却又脱离现实,长期沉浸其中会让人变得意志消沉,对抗压力的能力减弱,难以面对现实。如很多同学喜欢在手机上看小说,一个日本学生曾面对媒体坦诚自己对手机小说的迷恋:“我很喜欢在手机上看小说,因为它携带起来很方便,不用抱着那种大部头,再者就是我可以随时随地看,在公交车上,在厕所里,想什么候就什么时候。”他说的这种情况,也是这两年来手机小说风靡的原因。2004年8月,广东作家千夫长号称“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的城外被运营商买断后,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该作品;短信写手戴鹏飞的作品集谁让你爱上洋葱的,又以“中国第一部短信体小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则推出一本将手机文学编辑成册的小说集又寂寞又幸福,这又和当年手机文学走下手机、纸质文学被搬上手机的命运如出一辙。由此可见,中国手机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已和手机文学一样呈现出“燎原”之势4。3.2.2 课程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在上自己喜欢的课时与上自己不喜欢的课时的区别是很大的。上自己喜欢课时同学们使用最多的三项是“只是开机”,“发短信”和“关机”,而上自己不喜欢课时同学们手机使用最多的是“发短信”,“上网”和“看电子书”。前者最多的是只是开机,后者最多的是发短信。手机文化与课程的关系,其实背后是大学生手机文化的形成与大学生兴趣的关系。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在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中对某事物带有稳定、主动、持久的指向性,是人们行为的内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如果人们对某事物有兴趣,那么兴趣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排除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的潜能。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较多的探索性和更大的主动性,这就更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促使他们的学习活动保持一定的强度和力度。事实上,在大规模扩招下步入高校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大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必须多方齐下,综合治理,建立合理的激励与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上自己喜欢的课程时,会专心听课,把手机放在一边。在上自己不喜欢的课时,会选择“隐性逃学”,而手机就使他们逃避的方式。3.2.3 性格差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个体都有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一起建立友好联系的心理欲求。人际疏离的社会现实使得个体的这些基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个体转向手机的虚拟环境中寻求满足6。具有抑郁性格特征者绝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社交面窄,或者有自卑感,认为自己相貌、地位、经济条件不佳,语言笨拙,缺乏社交技巧等而羞于或害怕社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遇到许多困难,而手机交流具有的匿名性、平等性、隐蔽性、安全性、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点,使得他们在手机上社交,如短信交友,很容易获得成功,不用担心他人的消极评价,不必害怕被人拒绝,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不断遭遇挫折和在手机上社交的游刃有余,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手机行为。从表2.5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都赞成手机的使用和性格有关系,还有不少同学甚至认为手机的使用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性格内向的同学比较容易使用手机,沉浸在手机文化里无法自拔。而性格外向的人也比较容易使用手机,因为他们需要使用和手机和其他同学联系,以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对于性格偏中等的同学来说 ,则比较不容易沉浸在手机文化或者总是拿着手机联系。他们在这方面调节得比较好。一个人在遇到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精神平静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就是心理防御1,即应付方式。应付方式是人应对挫折时的自我保护,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个人采取积极或消极的应付方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中性格因其稳定性而占重要位置。关于性格类型的划分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性向说”,它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 J. Jung)提出来的,即按照个体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或倾向于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内向型和中间型。大学生的性格类型也基本可以用外向型、内向型和中间型加以区分和概括。不同的性格其行为也有所不同,面对挫折时使用的应付方式也会有差异7。3.2.4 人际交往如表2.8所示,当代大学生对手机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大都持重要性态度。短信文化是大学生手机文化的一部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最大的要数短信文化。短信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发短信的过程中发明和遵循的思维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从心理学角度上看,短信文化的流行与对时尚的模仿和因此形成的从众压力分不开。短信文化月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门,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其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短信还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所谓人际交往能力也叫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它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种。和发达国家比,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在自费上学,自主择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所以,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和提高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并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还能够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就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人际互动形成人际“交往圈”的需求为手机短信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与过去的任何一代青年一样,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特别强烈,但是互动方式却因时代变化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现代青年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人际互动方式和人际沟通的语言模式。喜欢创新,追求标新立异。这就使得青年的人际互动的语言和方式变得越发富有变化,越发多姿多彩。短信文化的产生适应了新时期校园学子人际互动方式的变化。青年学子通过手机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构成人际关系网络,发展友谊、爱情等亲密关系。这种沟通方式更多地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生活中沟通的简化。短信传递过程中的公开化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信息仅限在“圈中人”之间畅通无阻,但对于“圈外人”往往只能交换一些公共信息,涉及个人内心的或与个人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往往交换的比较少。通过手机信息的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区分出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由于手机信息沟通仅限于文字信息的传达,依赖于手机短信的青年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Type”代替“Talk”。与日常的人际互动相比,文字输入仅是一种精细的肌肉运动,没有人际之间非言语信息(语调、姿势、表情等)的互动,缺少深度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降低了青年学生的社会卷入程度8。此前,书信、电话、E-MAIL等都是人际交往的沟通媒介,而短信文化盛行之后,短信成了新的沟通媒介,它重新整合了人际关系,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如没有加人短信沟通则意味着落伍,意味着孤立。再从文化层面上来看,短信文化与我们东方文化契合。一方面两者都内敛、含蓄。当电话铃声大噪时,短信简短的“叮咚”声显然更加优雅和有礼貌。短信文化是不喜张扬的,与电话的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