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 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 铸铜 1 时期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 2 特点 数量多 种类齐备 工艺精湛 造型生动 2 冶铁炼钢 1 发展 春秋时期发明冶炼 和钢的技术 从块炼铁到生铁 是冶铁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 春秋时开始生产出硬度高 性能好的钢 春秋末期 生铁 2 影响 应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 展 促使冶金燃料不断更新 a 煤 始于 时用煤冶铁普遍 b 焦炭 始于 时流行开来 二 衣被天下1 丝织业 1 上古时代 人们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汉代 北宋 南宋末年 明朝 2 西周以后 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 获得 称号 4 唐代出现 技艺 2 棉纺织业 1 技术革新 元代 推广 捍 弹 纺 织之 具 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2 中心 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 棉布在 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丝国 缂丝 黄道婆 松江 明代后期 三 从烧陶到制瓷1 陶器 1 发明于 2 代表 仰韶文化的人面彩陶壶 山东龙山文化的白陶鬶 2 瓷器 1 东汉晚期烧出了 2 南北朝时期烧出 3 隋唐时期 陶瓷工艺成熟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新石器时代 青瓷 白瓷 4 宋代 成为 瓷都 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 方瓷窑 5 元代 开始进入 生产时期 6 明清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 瓷器与 一起 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四 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 家庭手工业 1 经营方式 个体农户的副业活动 2 特点 多供自己消费和 很少进入市场 3 作用 对稳定 起了一定作用 但技术落后 生产分散 妨碍了市场发育 景德镇 彩瓷 丝绸 交纳赋税 小农经济 2 官营手工业 1 产生 时期 2 特点 由官府统一管理 工匠职业 内部生产关系从 到 直到 为止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 艺的最高水平 西周 世袭 征役制 雇募制 明代前期 3 评价 积极性 资金雄厚 规模经营 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工匠一起工作 加之对产品质量严格管理 有利于手工技艺的提高 局限性 不计成本 不入 缺乏竞争 采取 的手段 引起工匠不满 市场 强制工匠服役 3 私营手工业 1 发展历程 时期 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以后 占主导地位 2 经营方式变化 以来 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到明中后期 孕育出了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计 工受值 式的 劳动关系 春秋战国 明代中叶 唐宋 雇佣 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及比较 针对练习 1 2012届广东汕头质检 据 汉书 贡禹传 记载 汉朝廷在齐郡设立齐三服官 作工各数千人 一岁费数万巨 与该记载表达的信息不相符的是 a 该生产机构规模庞大b 该生产机构生产成本较高c 该生产机构属于官营手工业d 该生产机构的产品大量在市场流通 解析 选d 由材料中 设立齐三服官 作工各数千人 一岁费数万巨 可知该机构属于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皇室和贵族使用 很少在市场上流通 故d项不正确 d 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 整体地位 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 但是生产水平高度发达 长期领先世界 产品远销欧亚非 广受欢迎和赞誉 2 发展趋势 部门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不断进步 分工不断细密 发展重心随国家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3 经营方式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等长期并存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在诸多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 历史局限 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 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和发展 针对练习 2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基本特征是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分工细 长期占统治地位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 行业多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 的产品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a b c d 解析 选a 中国古代手工业从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 并且三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其中官营手工业直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其产品不进入市场 私营手工业的产品是全部进入市场流通的 a 史料 材料一 凡执技 执技 以技术 以事上者 祝 史 射 御 医 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 不贰市 不贰市 不可兼作他事 不移官 礼记 王制 材料二司城子罕曰 南家工人也 为鞔 鞔 鞋帮 引申指鞋 者也 吾将徙之 其父曰 吾恃为鞔以食三世矣 今徙之 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 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 为是故 因为这个缘故 吾弗徙也 吕氏春秋 召类 探究 教材同步p17 p18思考题 参考答案 p17 1 一是从丝 麻 棉等衣被原料及成品的特点入手 可得出 棉布价廉于丝 质优于麻 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欢迎的衣着衣料和御寒品 二是从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 技术改进以及与植棉地区扩大的关系入手 宋末元初 内地开始广泛种植棉花 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 2 1 新石器时代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 是在农业和畜牧业不但发生分工而且各自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 2 先民们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定居生活 3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人类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对泥土的物理 化学特性有了较多的了解 4 到新石器时代 人类已经有了几十万年用火的经验 了解到火不但能御寒 驱走野兽 烧烤食物 还能改变物质的性能 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控制火 p18 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 不能满足官府的需要 集中人力物力 生产满足统治阶级享乐需要的奢侈品 专制社会高度集权的体制也有一定影响 1 奇迹天工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 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 新 四大发明 首次集体亮相 其中被誉为出现 最早 应用最广 传播最远 技术最高的发明应该是 a 瓷器c 青铜 b 丝绸d 酿酒 解析 选b 从材料中的 最早 可以排除a项 从 最广 可以排除c项 从 最远 可以排除d项 选b项 b 2 2012届广东六校联考 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 依次是 丝 桑 和 蚕 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商朝时人 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 b c d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甲骨文中出现 丝 桑 和 蚕 反映了商朝时纺织业已发展起来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 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结合各选项 两项说法正确 d 3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 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 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 白瓷b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 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 青花瓷是一种彩瓷 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 元代以后 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解析 选a 我国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 南青北白 两大制瓷系统 而青花瓷在元朝时期才出现 a 4 明朝中期 苏州东城 比屋皆工织作 杭州城东北 机 杼之声 比户相闻 这反映了 a 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 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 民营制瓷业的形成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解析 选a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丝织业的发达 从材料中的 比屋 比户 可判定应是民营丝织业 a 一 单项选择题1 在汉语中 鼎 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其形成至 少应追溯到 a 商周时期c 战国时期 b 春秋时期d 秦汉时期 2 以本色生丝为经 彩色为纬 以 通经断纬 的手法自 由变换色彩 纹饰更加绚丽 极具艺术神韵的技术是 a 青铜铸造技术c 斜纹提花技术 b 缂丝技术d 陶瓷烧制技术 a b 3 汉代形成的 丝绸之路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 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丝绸 纸张 瓷器 棉布 a c b d 解析 选d 棉布出现在明朝 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 故排除 d 4 2012届广东广州调研 明代有一个笑话 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 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 顺手牵羊带走了 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a 政治非常开明c 制瓷技术精湛 b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 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 选c 官府手工业的产品质量非常好 工艺精湛 对外国元首和使节有很强的吸引力 他们才会有如此之举动 答案为c项 c 5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 它的主 要特点是 由政府直接经营 进行大作坊生产 技术和生产工艺 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占据技术 人才和原料优势 生产不计 成本 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用于对外贸易交流 a c b d 解析 选b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并非面向市场销售 b 二 非选择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史料笔记 松窗梦语 记载 杭州 桑麻遍野 茧丝棉苎之所出 四方咸取给焉 虽秦晋燕周大贾 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 必走浙之东也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现象 2 材料二中图一 图二 图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