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一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 创立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 仁 和 礼 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 仁政 提出 民贵君轻 主张 性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 改造与独尊 西汉时期 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武帝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 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进一步改造 魏晋至隋唐 儒 佛 道纷争与融合 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 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 天理 心性 修养 出现 朱熹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 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 批判和继承 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 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 提出 经世致用 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 文化的发展是政治 经济的反映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 阶段因不同的政治 经济 发展水平而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1 春秋战国时期 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 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科技文化发展 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 国家统一 生产发展 各民族政治 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交往扩大 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 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隋唐时期 因政治稳定 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 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 全面繁荣的特点 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 它不 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展 成为 中华文化圈 的源流 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 宋元时期 因社会相对安定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对外交往更加频繁 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 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 其他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 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5 明清时期 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 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闭关锁国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学技术虽仍走在世界前列 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 但继而转为停滞 文化领域专制色彩浓厚 同时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产生 文学艺术繁荣兴盛 古典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主流 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续表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考向案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1 2012高考山东文综 9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考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的要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由 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可以排除b项 由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可以排除a项 由 商人和学者 可有可无 可以排除c项 法家重视实践 反对权贵 崇尚法律权 威 轻视学问 重农抑商 故选d项 答案 d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2012高考海南单科 2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b 仁政思想c 礼法并重d 礼治为先 考点 儒家思想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子的思想 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 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 礼 义 信 则民治 因此b项正确 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 但与题意不符 如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c项是荀子的观点 题干无从反映 d项是孔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2011高考广东文综a 12 夫仁政 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 始 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 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政 一定要从划分 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 那么分配井田 制定俸禄标准 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来看 孟子的主张主要是解决 田界 即土地问题 并没有涉及 轻徭薄赋 均贫富 贵民轻君 等问题 故排除a b d三项 选c项 答案 c 考点 儒家思想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段话的意思 即 行仁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续表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 通过社会热点 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 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导致贵族垄断教育 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在社会上形成 诸子百家 2 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 孟子和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商鞅 韩非子 等等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形成 各种学派互相诘难 批驳 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 局面 4 影响 各家彼此吸收 融合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例题 2012年安徽皖南高三联合测评 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取名 长安花 它是由三 四 五 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 百花吉印 其构思源于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的思想 据此判断 该思想源于 a 道德经 b 孟子 c 四书章句集注 d 日知录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主张万物的本原是道 道生自然 老子著有 老子 又称 道德经 故正确答案为a项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根据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评价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 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 如康有为的代表作 孔子改制考 中就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 主张变革的先师 其目的就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派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例题 2012年山东潍坊三县期中联考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 限于信徒 举中国人 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 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这主要反映 a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b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 是其他学说无法比拟的 所以梁启超说 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 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a c两项是儒家学说影响形成的原因 d项是儒学对政治的影响 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b 解析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以车马图片中不同部件寓意 构建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情境 例题 2012年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次质检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 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后世称为 韩子 或 韩非子 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 极为赞赏 在其思想理论中 法 术 势是其主要核心 在下图中寓意 法 的应该是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a 车轮b 车架c 马鞭d 马匹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韩非子法家思想中 法 指由国君颁布的法令条文 术 是国君为了支配他的大臣 运用的种种手段 势 指权位 势力 如果将韩非学说比喻为一辆马车 那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这样 君主是驭手 臣民和佣人是拉车的马 势是打马的鞭子 法指车轮 术是控制马的两根缰绳 答案 a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考点二宋明理学 1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 27 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 农以具养 工以利器 商以通货 各就其资之所近 力之所及者而业焉 以求尽其心 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 民 之道 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 王阳明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考点 心学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a 重申传统的 四民 秩序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材料说明 四民 从事的职业与其自身条件相符 四民 应努力做好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 四民 职业不同 但都有益于民生 四民异业而同道 观点的前提是 四民 要认真做好各自的职业 由此可得出答案为d项 材料体现了 四民 平等的思想 a b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材料强调的是 道 而不是百姓生计 故c项不对 答案 d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2012高考海南单科 4 魏晋时期 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 君臣之义乖 夫妇之和旷 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考点 三教合一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干中 父子之亲 君臣之义 夫妇之和 友朋之信 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 隔 乖 旷 绝 的后果 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故d项正确 a项错在夸大了佛教传入的影响 b c两项在材料中无从反映 答案 d 解析 魏晋时期 儒学发展受挫 面临来自佛教的冲击 题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2012高考海南单科 6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以阳生万物 以阴成万物 生 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 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考点 宋代理学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生万物 生 仁也 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a项正确 如果对 阳生万物 阴成万物 不能正确解读并把握内在关系 容易错选c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 首先排除b d两项 题干认为 阳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4 2012高考广东文综a 39 节选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 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 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 格致 到 科学 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 科学 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 自科学之兴 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 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之句 明末清初 受古代 格物致知 的影响 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 格致 19世纪中叶后 研格致 营制造者 乘时而起 格致 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 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 将 science 译为 科学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呼吁 从事科学 讲求政艺 民国初年 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 赛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 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等 1 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 科学 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 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什么 考点 科举制 宋明理学 明清进步儒学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中体西用 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 新文化运动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 小问注意时间 宋 明末清初 19世纪中叶后 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第 小问要从材料信息和理学的目的出发作答 答案 1 与科举制相关 目的 究天理 或宣传封建伦理道德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调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例题 2012年云南大理高三联合检测 张岂之在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说 宋代 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 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 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 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宋代婚姻关系的变化 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盛行b 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c 商业经济的繁荣d 理学的兴起 1 从宋代婚姻关系变化的原因 探讨宋代理学的兴起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a b c三项均符合题意 而理学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 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与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不符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根据古典小说等文学形式 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 在中华学术史上 宋明理学无疑有着独特的地位 自南宋后期始 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 成为宋以后中国古代时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结构与内涵的一大转折与新变 理学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复杂 许多文学作品包括古典小说对宋明理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例题 2012年云南大理高三联合检测 元末明初小说 三国演义 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 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最不相符是 a 张飞 忠臣宁死而不辱 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b 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c 李恢 投降刘备时说 良臣相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 d 孔明 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 尽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乎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a c d三项都反映了忠君思想 符合儒学思想的倡导 b项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的大意是说宁愿我对不起天下人 也不要天下人对不起我 这不符合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主张 答案 b 解析 儒学用 三纲五常 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将儒学思想与封建君主专制牢固结合起来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构建考查宋明理学的情境 例题 2012年山东滨州高三期末统考 雍正所作朱批上谕 责备臣下 并不用法律上的说话 总说 你的天良何在 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 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 存天理 灭人欲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从材料中 天良 良心 可知雍正帝用良知作为衡量臣下的重要标准 故选d项 答案 d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考点三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 2012高考广东文综a 14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 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 他主张 a 限制君权b 削弱相权 c 实行君主立宪制d 废除三省六部制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考点 黄宗羲的思想 解析 通过题干的描述 宰相劝谏君主 君主便不能肆无忌惮 反映出材料主张君权不可 肆无忌惮 即主张限制君权 a项表述正确 b项表述错误 和题意相反 c d两项在题 干中不能体现出来 答案 a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2011高考海南单科 7 明末清初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 反对君主专制 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考点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的思想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益于国事 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 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 应以治事 救世为急务 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答案 b 解析 抓住关键词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2012高考浙江文综 38 节选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 碰撞 交融 不断走向新的 解放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 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 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 印度与西方 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 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 前三代 吾无论矣 后三代 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 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故未尝有是非耳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顾炎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 置四海之困穷不言 以无本之人 而讲空虚之学 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 天地之德不易 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 犹人之有生死 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 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 藏书 顾炎武 亭林文集 王夫之 思问录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根据材料二 分别概括李贽 顾炎武 王夫之的思想 考点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 老子 李贽 顾炎武 王夫之的思想 1 结合所学 指出 轴心时代 中国思想家孔子 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第 1 问比较简单 结合教材中关于孔子 仁 礼 中庸 等方面的政治主张 以及老子 道 无为 主张社会回到 小国寡民 状态等 分别进行分析和说明 第 2 问是内涵式问题 要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概括和说明 答题的要求是 概括 从材料看 李贽反对盲从孔子的理论 反对以孔子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回答顾炎武的思想时 要联系材料中的 讲空虚之学 指出他主张 经世致 用 回答王夫之的思想时 则要摘取材料中的 天地之化日新 以及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学说进行分析和说明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 1 孔子 仁 礼 中庸 老子 道 无为 小国寡民 2 李贽 反对盲从孔子 认为不能以 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顾炎武 注重实学 经世致用 王夫之 强调 天地之化日新 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 通过时事政治引入对儒家思想演变过程的考查 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 拓展 两千多年的文明中 巨大的融合力 凝聚力均由儒家文化中来 当代社会也需要这种凝聚力 进入21世纪后 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 对儒家文化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在中国文化中 儒学在当代社会伦理 个人的道德修养及个人精神和心灵的安顿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时事政治引入对儒家思想的考查 可以做到借鉴历史 古为今用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例题 2012年山东潍坊三县联合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 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 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是 仁 的学说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视天下为一家 中国犹一人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a b c d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 属于儒家思想的糟粕 排除含 的选项即可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用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来反映明朝儒家思想发展的状况 明末清初 李贽挑战儒家的权威 黄宗羲 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题 2012年海南四校联考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发展示意图 下列对a b c 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 分析不正确的是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a a处 秦朝 焚书坑儒 b b处 西汉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c c处 魏晋南北朝隋唐 三教合一 d d处 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宋明儒家学说的上升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 以及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 宋明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 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 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等 答案 d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以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手段 构建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情境 例题 2012年北京东城区示范校综合 明清之际 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 地理 火炮等知识 作为传教的手段 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 a 程朱理学b 阳明心学 c 经世致用之学d 考据学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经世致用之学关注社会现实 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 传教士向中国的学者介绍西方科学知识 这符合经世致用者提倡的 实学 答案 c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艺术 1 2012高考安徽文综 12 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 中国古代书法 行书 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 彰显了宣纸 纸寿千年 墨润万变 的独特魅力 下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bcd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考点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 由题干第一句话可知 该邮票中的汉字字体应为行 书 即题干要求选出字体是行书的选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c项邮票字体为行书 为正确答案 a项邮票字体为隶书 可排除 b项邮票字体为楷书 可排除 d项邮票字体为草书 可排除 答案 c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2012高考福建文综 13 说文解字 释读为 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 甲骨b 丝帛c 竹木简d 石碑 考点 汉字的起源演变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阅读能力 考查要点为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 解题的关键信息在于 手捧册置于架上 甲骨文不是用手捧的 且不符合 册 的特征 丝帛是卷轴 石碑置于特定位置 二者也不符合 册 的特征 所以a b d三项都不合适 故答案为c项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2011高考安徽文综 13 下图为苏轼的 枯木怪石图 有评价说 枝干 虬 qi 盘曲 屈无端倪 石 亦怪怪奇奇 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a 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 b 笔才一二 像已应焉 c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d 以清雅之笔 写山林之气 考点 书画的发展 文人画 解析 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 强调创制意境 达到以形写神 是文人画的特点 作者通过作画抒写胸臆之情 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 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4 2011高考福建文综 17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 走进京剧 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 其中准确的是 a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考点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戏剧之祖 排除b项 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徽班进京后 并非元末初创 也非在康乾京化 故排除c d两项 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 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 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 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 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 不是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 以从图画到文字的发展示意图 直观形象地反映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 中国的原始文字是 图画文字 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 脱离图画 形成汉字 至商朝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此后 汉字按照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例题 2012年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 舞 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 后来加上 舛 双脚形 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 a 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 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c 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 讲究借物抒情 追求神韵意趣 解析 分析材料联系各选项 可以判断a项说法错误 汉字的演变趋势应是由繁到简 c项说法过于绝对 图画文字也是一个重要来源 d项与材料不吻合 本题选b项 舞 字是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的 答案 b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用介绍魏晋时期与佛教相关的新书体 说明书法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书法艺术形式是离不开社会现实的 在一定程度上书法艺术也应该是时代的艺术 例题 2012年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 经生 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 写经体 这说明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a 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 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 写经体 c 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 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书法艺术形成背景的理解 根据题干中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 经生 说明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 更是谋生的需要 答案 c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关注古代各类诗句对古代艺术特点的描写 例题 2012年安徽蚌埠调研 三五步走遍天下 七八人百万雄兵 咫尺地五湖四海 几更时万古千秋 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 魔术b 绘画c 戏剧d 杂技 解析 材料信息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 形象而准确地体现了戏剧 尤其是舞台剧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 答案 c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描写 构建考查古代艺术发展的情境 例题 2012年山东临沂高三期末 苏轼认为 在唐代 诗至杜子美 文至韩退之 书至颜鲁公 画至吴道子 古今之变 天下之事毕矣 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 被称为 诗仙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书法绘画艺术 李白被称为 诗仙 b 颜真卿的楷书雄健 宽博 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 韩退之 愈 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 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排除a项 二程 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排除c项 吴道子是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排除d项 答案 b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a卷 一 选择题 每小题5分 共60分 1 基础再现 先秦儒家中 孔子提倡 为政以德 以德治民 孟子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而荀子则提出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的论断 三人思想上一脉相承的是 a 对人性本善的认识b 提倡统治者要有民本思想 c 要求百姓克制自己d 人际关系是做人的核心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从材料来看 不论孔子 孟子还是荀子都侧重于统治者要注重善待百姓 即民本思想 答案 b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基础再现 墨子主张 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 反对 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表达了小生产者 a 怀念 小国寡民 的社会 b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 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者不可能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 解题的关键信息在于 有能则举之 体现了举贤思想 反映出有技能的手工业者期望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 a项是道家思想 c项是法家思想 d项显然不符合题意 小生产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基础再现 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 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幻想一种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 逍遥自得 符合这一思想的人物是 a 墨子b 孔子c 荀子d 庄子 解析 从材料对这位思想家的介绍可以看出 这是道家思想 与此相符合的思想家是庄子 答案 d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4 视角拓展 下表为汉代儒生出身和非儒生出身的丞相人数对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a 汉代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b 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观念 c 汉代官职被儒家所垄断 d 汉武帝积极推行有为的思想 解析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 自汉武帝之后 儒生出身的丞相数量相对越来越多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根源在于汉代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答案 a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5 基础再现 下图为位于五岳之一恒山的悬空寺 它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道 佛 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始建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 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 历史上道 佛 儒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于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a 西汉汉武帝时期b 东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隋朝时期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吸收佛教 道教的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 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的影响 主张 贵儒 又 遵道 由此出现了 三教合一 趋势 答案 c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6 基础再现 王阳明曰 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悌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发 更无私意障碍 即所谓 充其恻隐之心 而仁不可胜用矣 这反映了王阳明主张 a 心 即是 理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知行合一 解析 见到长辈要孝 见兄等同辈要悌 见孺子遇难事有恻隐之心 这些都是人内在的良知 答案 c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7 基础再现 李贽认为六经 论语 孟子 是 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臣子极为赞美之语 懵懂弟子 记忆师说 有头无尾 得后遗前 随其所见 笔之于书 的笔札而已 甚至斥之为 道学之口实 假人之渊薮 这表明李贽 a 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 严格遵守儒家经典 c 反对道学家的虚假说教 d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材料所列举的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但李贽并不认同其说教 说明他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反对儒家的虚假说教 答案 c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8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顾炎武在 日知录 中说 朝觐者不之殷 商 而之周 讼狱者不之殷而之周 于是周为天子 而殷为侯服矣 下列与作者观点类似的是 a 穿衣吃饭就是伦理 b 心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c 天下为主 君为客 d 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顾炎武认为 朝觐者去朝觐周而不去朝觐殷商 打官司者评理者不去殷商而去周 这样周就取代了殷商成为天子 顾炎武认为周成为天子的必要条件是周让天下人满意 这样天下人才会去朝觐周而不去朝觐殷商 这个思想的含义类似于 天下为主 君为客 的思想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9 基础再现 宋光宗绍熙四年 1193年 周必大 文忠集 卷一百九十八给程元诚的信中写道 近用沈存中法 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 今日偶成 玉堂杂记 二十八事 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 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a 造纸术b 印刷术 c 指南针d 制火药技术 解析 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 说明这是在印刷 反映的是我国宋代的胶泥活字印刷术 答案 b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0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章学诚在 文史通义 中提出 六经皆史也 即包括 诗经 在内的六经都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 把 诗经 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主要是因为 a 它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b 研究同时段历史的资料较少 c 它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 d 作品时期跨度长 具有连续性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此 能通过这类文学作品 认识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 a 解析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因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1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唐代有人 自颈下遍刺白舍人 白居易 诗 名之 白舍人行诗图 有歌伎 诵得白学士 长恨歌 由是增价 这反映了白居易的文学作品 a 具有向世俗化发展的倾向 b 为一些文人士大夫所不屑 c 体现了唐代诗歌为高雅艺术 d 媚俗低下 难登大雅之堂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普通民众争相传阅 反映了白居易的诗歌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 a 解析 世人的评价说明白居易所写的诗歌通俗易懂 广大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2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 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 如关羽脸谱为红色 曹操是白色 包拯是黑色 你认为 红色 表示 a 忠勇正义b 奸诈狡猾c 凶狠残暴d 铁面无私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关羽是忠勇正义的形象 红色脸谱代表忠勇正义 三国演义 中的曹操是奸诈狡猾的形象 所以白色代表奸诈狡猾 包拯是铁面无私的形象 所以黑色代表的是铁面无私 答案 a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二 非选择题 第13题20分 第14题20分 共40分 13 基础再现 能力综合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邮政局于1989年9月28日 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 纪念邮票 邮票第一枚为 杏坛讲学 邮票表现了当时孔子向弟子讲学的情景 第二枚为 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 孔子55岁那年 因受到排挤 离开鲁国 游历宋 卫 陈 曹 郑 蔡 齐 楚等国 68岁回鲁 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材料二术者 因任而授官 循名而责实 操杀生之柄 课群臣之能者也 此人主之所执也 法者 宪令著于官府 刑罚必于民心 赏存乎慎法 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此臣之所师也 韩非子 定法 材料三 老子 以 道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以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 乃 夫莫之命 命令 而常自然 因而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动 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 有 与 无 之统一 有 无相生 而 无 为基础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指出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扬哪 些政治主张 孔子不被各国重视的原因是什么 6分 2 材料二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大多对韩非子的观点暗加赞许 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8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6分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 1 政治主张 仁 以德治民 2分 原因 孔子的德政 仁政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4分 2 中心内容 维护君权 巩固君主专制 2分 原因 君主心中有 术 善于统御群臣 官府又制定明确的 法律 公诸于众 使之令行禁止 6分 3 主要思想主张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和转化的 6分 任答两点即可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4 高度提升 能力综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 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 圣贤的道德 教诲 祖宗制度的成法 是古代辉煌的象征 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 立论 言必称三代 著文 开篇子曰诗云 行事 祖宗成法不可更改 因循守旧 不思变革 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 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 中西对比500年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 据材料一 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 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6分 2 指出材料二中图1 图2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 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8分 3 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6分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原因 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 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 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4分 2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 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 指南针的使用 使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 加强世界的联系 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欧洲人率先进入近代社会 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 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8分 3 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完备的封建制度 因循守旧 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 6分 答案 1 特点 主要分布在数学 天文学 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 2分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一 选择题 每小题5分 共60分 b卷 1 基础再现 据 春秋 所记的242年间 各诸侯国之间侵61 伐212 战23 围44 入27 袭1 结果灭者30 取者16 迁者10 这表明 百家争鸣 的背景是 a 士 阶层的崛起b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c 井田制逐步崩溃d 学术下移至民间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材料内容表明这一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 无力控制各诸侯国 导致政治上处于混乱局面 是 百家争鸣 的政治背景 答案 b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2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荀子说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 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由此可见他强调 礼 的目的是 a 消灭人的欲望b 消除诸侯混战 c 调解社会关系d 维护等级秩序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人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所以a项不正确 b d两项均是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之一 不能涵盖 礼 的全部作用 也应否定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 制定 礼 的目的在于解决由于人的欲望而产生的争斗 c项符合其意 材料并没有表明反对或消灭欲望 而是通过 养 欲 调养欲望 并予以满足 即将不同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3 基础再现 董仲舒说 夏无道而殷伐之 殷无道而周伐之 秦无道而汉伐之 有道伐无道 此天理也 所从来久矣 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a 宣扬 天人感应 的思想 b 维护百姓的基本利益 c 探讨历代王朝兴盛原因 d 希望君主实行 仁政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利益 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统治 他希望皇帝做有道明君 实行 仁政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认为夏 商 秦三朝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无道 他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其言行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4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汤因比认为 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 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 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 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 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 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 而儒家学说倡导道德教化 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人格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 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旋律 a项说法过于绝对 c d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解析 汉武帝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5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程颢说 万物皆有理 顺之则易 逆之则难 各循其理 何劳于己力哉 程颐也说 凡眼前无非是物 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由此可见二程主张的 理 a 只存在于人的心中b 是世界的普遍规律 c 只存在于自然界d 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解析 由材料中程颢 程颐的观点来看 理 既存在于自然界 也存在于人类社会 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和准则 答案 b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6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桃园三结义 是罗贯中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 中的名篇 刘备 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 祭告天地 结为异姓兄弟 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 a 仁政 思想b 天人感应 思想 c 宋明理学思想d 经世致用 思想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 c 解析 罗贯中是我国明代时期的小说家 当时理学是官方哲学 这一思想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 强调重义轻利 他笔下的这种忠义思想来源于理学思想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7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李贽说 除却穿衣吃饭 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这表明他 a 将孔子树立为思想界的神圣人物 b 认为儒家经典神圣不可侵犯 c 主张是非的标准随时代变化而变 d 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而空谈道德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些基本需要就是人伦物理 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而空谈道德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李贽认为 人应该有基本的穿衣吃饭需要 这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8 基础再现 唐诗 宋词 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城市经济的发展b 社会环境的变化 c 统治政策的调整d 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决定了政治 思想的状况 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繁荣的根源 答案 a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9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柳诒征 中国文化史 宋代 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 所在多有 其最富者 至逾十万卷 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刷术的发展b 科举制度完善 c 造纸术有突破d 图书成为商品 解析 宋朝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制 为士大夫藏书提供了方便 答案 a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0 视角拓展 高度提升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 宋元戏曲考 中的一句话 唐宋以来 科举盛行 一旦废止 士才无所用 适杂剧之新体出 遂多从事于此 充其才力 而使元剧之作 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据此判断 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解析 材料大意是说 元代时科举制被废止 广大读书人失去了入仕的机会 这时杂剧兴盛起来 许多读书人投入到杂剧中去 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据此可知 c d两项与材料无关 可排除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应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排除a项 答案 b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11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苏轼说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 稍纵则逝矣 由此判断苏轼的绘画 a 提高了绘画的艺术品味b 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c 促进了绘画艺术的世俗化d 表达了 意在笔先 意境 第十二单元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苏轼绘画的 成竹于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