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 .docx_第1页
【word】 《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 .docx_第2页
【word】 《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 .docx_第3页
【word】 《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 .docx_第4页
【word】 《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 .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上海戏剧学院戏届0艺术2005年第3期(总125期) 茶馆的主题真 周光凡 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 内容提要:与其说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代”,不如说茶馆的主题是凭吊被旧时代葬 送的美好事物.茶馆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一个象征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 凭吊对象,为老北京甚或人世间那些被时代风暴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淘汰的美好生活方式唱 一 曲挽歌.至于长期以来盛传的,连老舍本人也附和的”葬送三个时代”说,从作者的用意看, 是为了使作品能够被当时的主流文化艺术政策所认可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论之所以这么解释, 是有意或无意地按照”歌颂一批判”的庸俗社会学阐释原则来进行政治上稳妥的”善意”解读 的结果. 关键词:老舍茶馆葬送三个时代公共空间宏大叙事私人叙事末世情怀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943x(2005)03003807 本文的写作主旨是为了批驳有关茶馆主题的 流行解释的谬误所在.同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所谓流行谬误指的是认为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 个时代”这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这种说法的潜台 词是葬送旧时代,迎接新时代.这是一种宏大叙事 的解读方法,它简单地把茶馆看作同龙须沟, 春华秋实,西望长安一样,是为了配合政治需 要而写作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老舍先生创作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的 三个时代背景分别是康梁等人的维新运动失败后的 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 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约为1918年);以及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大兵在北平横 行霸道的时候(约1948年).在剧本里,这三幕是 充满没落气息的三个时代,来来往往的主要是些旧 时代的人物,整个作品的基调被涂抹上一层黯淡的 灰色调.如果说它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代”,则作 . 38? 品中狂飚突进的革命英雄和所谓的”正面人物”的寥 寥无几则显然使这种说法不太可靠,用那个时代流 行的庸俗社会学的文艺批评标准来看,茶馆这部 戏缺少”葬送”旧时代,开创新时代应有的革命者主 体和荡漾的革命激情. 对于这个问题,当初周恩来总理曾敏锐地有所 发觉.1963年7月7日,在看完重排的茶馆演出 之后,周恩来总理曾对焦菊隐,夏淳和几位主要演员 说,他认为茶馆的时代背景选取得不够典型,应该 写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二七年北伐,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谈完这个意见之后,周恩来总理特别叮咛 了一句:”不过,请先不要告诉老舍先生这个意见. 要说,还是我自己跟他说,我恐怕别人代说,说不清 楚,耽误事情.”1 应该说,周恩来作为茶馆的特殊读者是带着 特定的期待心理去看戏的,他努力想从预设的革命 宣传立场去寻找茶馆宣传革命活动合理性的情 戏剧艺术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2005年第3期 节,结果自然会发现与他的期待对不上号的地方. 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像1958年7月10日点名批判 茶馆的一位文化部副部长那样指责北京人艺和 茶馆,那次致命的点名批判使茶馆的第一轮 公演偃旗息鼓. 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林连昆也回忆说,茶馆 问世后,曾因有人批评其挽歌情调而停演.批评的 借tll是,一,这部戏没有见到党对群众的领导,二,小 业主不能为戏剧主角,三,一代不如一代的满清贵族 的没落的思想感情.2 不过,那些对任何艺术家,文学家都不抱虔诚尊 重态度的时局中的积极表现者和狡猾投机者,尽管 其评价作品的动机是为了迎合主流政治风向以捞取 个人出头的机会,他们在批判茶馆时,倒是直接地 道出了茶馆主题的部分真面目.1958年茶馆 刚上演,在一片赞扬声中,就夹杂着颇多不懂艺术且 别有用心的指责,从”怀旧”,”今不如昔”,”同情资 本家”到”没有揭示出惊天动地的时代巨浪”,”没有 指出人民的必然胜利和远大的理想”无所不有.3 (p.173174)1963年茶馆复排的时候,那些单纯 以”大写十三年”眼光看茶馆的人,也不满于茶 馆里有太多感伤和凭吊的成分,他们说茶馆的 色调是”怀旧”,”低沉”,”感伤”.4(p.410)抛开 这些人的动机不谈,他们对茶馆的某些直观感受 如”怀旧”,”低沉”,”感伤”的判断倒是基本不错的. 茶馆的主色调确实是如此,而革命的味道确实不 浓也不彻底. 老舍先生对这些评论是怎么看的呢?尽管周恩 来叮嘱人艺的工作人员不要告诉老舍先生他对茶 馆的修改意见,但人艺的导演们后来还是向老舍先 生传达了周总理的意见,老舍听了只是微微一笑. 如果老舍先生创作茶馆的本意已不再是简单的配 合文艺政策宣传革命,歌颂新社会,那他就不必选择 周恩来所说的那些最能代表革命运动发生的年代为 剧作的时代背景.如果老舍先生创作茶馆的本意 仍然是简单的配合文艺政策,想必他会按照周恩来 的意见很快对茶馆各幕的时代背景作出修改.可 是,我们知道,老舍坚持己见,没有作出修改.同样, 有人认为茶馆缺乏描写革命斗争的”红线”,建议 以康大力参加革命为主线结构剧本,老舍也婉言谢 绝了:”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5 追溯到茶馆的创作之初,对于仍然在这部戏 里配合当前形势的要求,老舍说了一句”那就配合不 上了”6,非常坚决地维护着在50年代的文学创作 中极难实现的作者的主体意识. 显然,老舍对茶馆是十分珍爱的,他心里明白 如果按照自己本意写,茶馆会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于是决意往里面倾注自己久受压抑的个人情感,从 而把茶馆和自己那些”较差的,还有极不象样子, 写完即扔掉的”7剧本”划清界限”. 维护旧说的人或许会反驳:连老舍本人不也赞 同”葬送三个时代”这种说法吗?的确,老舍在答复 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说过:”有人认为此剧的 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 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可能比我写的更像戏 剧.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因为那么一 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 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 住.”8这里面确实认可了”葬送三个时代”的说 法. 但是,老舍说这段话的时间已经是1958年了, “葬送三个时代”的说法是不是老舍本人提出来的很 值得怀疑,而这种说法是不是老舍的真实初衷也是 值得怀疑的.茶馆是发表在1957年收获杂志 的创刊号上的,它从一开始写作就是为了以后交给 北京人艺去排演的.茶馆发表后,1957年12月 19日,文艺报编辑部曾组织过一次讨论茶馆的 座谈会.在会上,人艺的导演焦菊隐说:”剧本创作 过程中,我们和作者谈过.老舍先生认为,虽然只写 到解放前夕,但是要使读者(观众)感到社会非变不 可.主要是埋葬三个时代.”9 正因为茶馆只写了三个旧时代,不像龙须 沟那样有新时代作为对比,可以显着地把握作品的 歌颂主题,所以,作为对演出时的舞台效果和主题格 调承担了直接社会责任和政治风险的导演焦菊隐就 . 39? 戏剧艺术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2005年第3期 费力地想要在作品中寻找革命的”红线”.同样是在 那次座谈会上,焦菊隐说:”当我们排起来,就感到困 难了,导演就得要求有一条贯穿到底的线.这条线, 剧本中也有,但是怎样把它在舞台上表现得更清楚 些,却遇到了困难”.导演夏淳做了进一步阐发:”这 个戏和反帝反封有关系,从第一幕起,就提到了洋 人.那时,人民的反帝情绪很热烈但还是比较幼稚 的.这条线应当贯穿下来.也就是焦先生所说的 红线.”张光年则认为:”剧中是有一条潜伏的红 线的,如谭嗣同的死,常四爷的参加义和团,以至康 大力的参加游击队,问题是怎样贯穿下来.”9 看来,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中,为一部作品找到政 治上正确的保护伞是多么的重要.而且,看来是经 过焦菊隐等人艺的导演和领导与老舍的谈话,才会 先验地在茶馆未出炉时就定下一个为了以后可以 顺利上演所必须的冠冕堂皇的革命性主题,即”埋葬 三个时代”,而老舍本人也在坚持不写1949年以后 的条件下,尽量”戴着镣铐跳舞”,照顾反映旧时代丑 恶现实的要求,完成了这部茶馆.可见,”葬送三 个时代”的主题从一开始就是外在地,若即若离地硬 套在茶馆头上的.从作者的用意看,是为了使作 品能够被当时的主流文化艺术政策所认可接受;社 会各界的评论之所以这么解释,是有意或无意地按 照”歌颂一批判”的庸俗社会学阐释原则来进行政治 上稳妥的”善意”解读的结果. 进一步地,如果我们能证明老舍对1949年以后 的社会现实不抱完全肯定的态度,甚至对1949年以 后的现实越来越悲观,以致拒绝再为了配合宣传需 要去盲目地歌颂这个社会,那么茶馆的立意就根 本没有建立在所谓新旧社会的截然不同的对比上, 这样”葬送三个时代”的说法也就被釜底抽薪了. 老舍对1949年以后直到1957年的社会现实到 底是什么态度呢?1957年是什么年代想必我们不必 多费口舌,在1957年写作茶馆时的老舍的心情和 他1949年刚从美国回北京写作龙须沟时的心情 还一样吗?显然不会一样.我们今天对1957年前 后的许多历史事件已经作出了否定的评价,那么作 为时代先知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对当时的现实难 . 40? 道就没有怀疑?回答当然不是,但是老舍心中真正 的想法已经被他带到太平湖底去了,完全的实证研 究是无法进行的,我们只能从老舍的其他言行中来 进行推理. 从老舍于1957年3月18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上的论悲剧,我们可以约略见出老舍对文艺创作 现状和时局显然有隐约的不满和忧虑: 是不是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了悲剧 现实,自然也就无从产生悲剧作品,不必多此一 举去讨论呢?我看也不是.在我们的社会里, 因为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等 等,悲剧事实的确减少了许多,可是不能说已经 完全不见了.在我们的报纸上,我们还看得到 悲剧事例的报道. 也许有人说:民主生活越多,悲剧就越少, 悲剧本身不久即将死亡,何须多事讨论!对,也 许是这样.不过,不幸今天在我们的可爱的社 会里而仍然发生了悲剧,那岂不更可痛心,更值 得一写,使大家受到教育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老舍是认为”我们今天的社 会”仍然是有”悲剧现实”的,因而对”报喜不报忧” 的文艺创作现状深为不满,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政 治根源发出质问: 我们反对过无冲突论.可是,我们仍然不 敢去写足以容纳最大的冲突的作品,悲剧.是 不是我们反对无冲突论不够彻底,因而在创作 上采取了适可而止与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呢?假 若这是真情,那么,谁叫我们采取了那个态度 呢?我并不清楚. 老舍真的”弄不清楚”吗?未必,恐怕还是有难 言之隐吧.但是老舍这篇文章已经把问题大胆端出 来了,如果说得太直露,即使在”双百方针”大行天下 的时代缝隙中,恐伯也没有报刊敢发表了.所以老 舍只好最后表态:”我一时想不清楚这些问题,所以 诚心地请求大家指教!”其实,老舍对现状强烈不满 的态度已经溢于言表了. 这篇论悲剧与茶馆是同一年发表的,既然 老舍对现状如此不满,内心里还会歌颂它吗?如果 戏剧艺术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2005年第3期 不是歌颂的态度的话,那么,”葬送三个时代”的念头 也不会是老舍的创作初衷,而只能是外界附加上去 的!这就颠覆了”葬送三个时代”的说法.可悲的 是,”葬送三个时代”说仍被我们人云亦云地写在无 数的教材和文章中传示后人. 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文革”的历史事实,再反 观一下直到今天的现实,那些”刘麻子”,”二德子”, “唐铁嘴”之类的中国人真的随同时代被一起”葬 送”了吗?我们今天看茶馆是否还觉得它有现实 意义呢?直到今天我们身边不是还有无数这样的人 在狗苟蝇营,搅得世界乌烟瘴气吗?让我们先来看 看1979年老舍夫人胡絮青女士就茶馆的第三轮 公演曾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看着舞台上茶馆的情节,人们会发现,刚 刚过去的由林彪,”四人帮”制造的这场浩劫和 历史上的灾难相比,竟有它极为相似的共同之 处.当秦二爷惨痛地哀叹”工厂拆了,拆了!”的 时候,台下的知识分子就会联想起他们自己辛 勤工作过的实验室,教室和苗圃被”四人帮”毁 了,拆了:当王老掌柜和康妈妈互相祝福”硬硬 朗朗的”之后又跟自己的小孙女,儿媳离别的时 候,人们回想起自己被赶到干校,牛棚和隔离室 去的时候和亲人告别甚至永别的心情;当常四 爷和松二爷因为一句话被逮捕的时候,人想起 了那些指鹿为马的暴虐文字狱和各种各类的冤 案,错案和假案;当三个老人用拣来的纸钱奠祭 自己的时候,人们想到了那些震撼天地的诅咒 和反抗”.4(p.412) 看来,”刘麻子”,”二德子”,”唐铁嘴”之流的基 因已经深深潜伏在一些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这些中 国人的生存哲学和处世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 改变多少,类似的灾难仍然随时在准备着爆发.这 样看,老舍避开描写1949年后的茶馆就大有深意 了. 老舍先生是不是预感到这个新社会将会发生一 场浩劫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老舍写茶馆的 用意就根本不是在用”葬送”三个旧时代来鼓吹新社 会,而是在意识到”今天在我们的可爱的社会里而仍 然发生了悲剧”后,老舍觉得”更可痛心,更值得一 写”,决心用手中的笔来点拨世人,敲响警世之钟,以 期”使大家受到教育”. 也可能老舍对看似亢奋,实则麻木的世人必将 走入又一场与旧时代类似的悲剧感到莫名的悲哀; 又或者老舍对那些被时代风暴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 淘汰的美好生活方式深为怀念,从而决意为它们唱 一 曲挽歌,同时借凭吊那些被旧时代葬送的,在新时 代又被贴上旧事物标签的,实际上却为百姓世俗生 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以及那些属于旧时代的 温馨美好的事物,来宣泄自家心中由来已久的末世 情怀. 要深入挖掘茶馆的底蕴,我们必须摆脱掉宏 大叙事的习惯性单一视角来分析作品.结合时局风 向和作家的个性心理,我们可以发现,老舍的茶馆 是一次比较纯粹的私人叙事,是真正贯注了自己的 艺术个性和独立思考的一次写作实践. 1949年以后的老舍一直在配合政治需要歌颂新 社会,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作家获得了短暂 的相对创作自由,这使老舍的私人叙事获得了外部 环境条件.而一旦政治气氛允许老舍先生采用私人 叙事,他会有哪些情感要宣泄到作品中去呢?我们 的答案是:末世情怀.末世感是老舍终身不变的文 化气质.老舍在自杀前一年曾留下一首诗昔年: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 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10(p.787) 诗中就直言不讳地宣称自己是末世之人.老舍 出生在1899年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作为满族人, 那是一个连满族贵族阶级都日暮途穷的年代,而身 为满族下层的老舍一家的生活自然举步维艰,再加 上老舍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战死了,母亲含辛茹苦地 艰难维持全家的生计,这使得老舍”刚一懂得点事便 知道了愁吃愁喝”,成了精神上”抑郁寡欢的孩子”. 辛亥革命鼓吹驱除鞑虏,1911年满清的亡国,给身为 满族人的幼年老舍心中投下了末世的阴影.紧接着 的军阀混战,又加剧了少年老舍心中的末世感.从 ? 4】? 戏剧艺术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2005年第3期 此,这种末世情怀熔铸进老舍的精神世界,伴随了老 舍一辈子.它使老舍骨子里有挥之不去的悲观的因 子,造就了老舍作品中沉郁的个性气质.离婚, 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中弥漫 的悲剧气氛就可见出这种没落情怀的一脉相承. 这种颓废格调之所以没有在1949年以后的作 品中延续,是因为老舍建国之后受到了一段时期的 礼遇,以及老舍自己为配合政治形势而不得不压抑 它.但只要人性受到压抑就必然寻求释放的出口, 1957年昙花一现的”双百”方针,正好容许老舍先生 见缝插针,能够利用这个时机一反1949年以来的 “配合”态度,让手中的笔真正为自己抒发一回.在 茶馆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老舍沉郁风格和末世情 怀的又一次宣泄.前面提到的那些认为茶馆充满 “怀旧”,”低沉”,”感伤”的说法其实都没有说错. 正因为要宣泄这种末世感,所以老舍在选择茶 馆的三个时代背景时选取的都是时代的波谷,而与 周恩来建议的时代的波峰南辕北辙.原因无它,老 舍就是要宣泄心中的末世感,所以当然拒绝描写那 些狂飚突进的年代.就拿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戊戌变 法失败不久来说吧,那是一个”大清国快完”的时代, 老舍自己的父亲也就是作为旗兵在那个时代战死 的,正是满人的身份使老舍在说起这一时代的亡国 惨状时就像写自家的事情,老舍心中久久埋藏的一 番滋味又形诸笔端. 对于茶馆凭吊末世的基调,当时的戏剧研究 专家张庚先生的评价可谓中肯:”我觉得这个戏的根 本之点,在于作者悼念的心情太重.他对旧时代是 痛恨的,但对旧时代里的某些旧人却有许多的低徊 凭吊之情.凭吊也是人之常情,未可厚非,但相形之 下,对于那些也是生活在旧时代,但却在其中热情蓬 勃地斗争着,甚至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人们仿佛有些 冷淡了.”11(p.391)应该说,张庚对茶馆主题 和格调的直觉判断也是比较敏锐而不乏见地的.不 知当初周恩来总理是否也捉摸出老舍这部戏跟龙 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这些戏相比所特有 的不同况味. 80年代初茶馆出访西欧时,外国的观众也看 ? 42? 出了茶馆主题不是简单的宣传革命的合理性,而 是显得”模棱两可”:”对一个欧洲人来说,茶馆的 故事最异乎寻常,最动人心弦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悲 剧情调.随着岁月的流逝,茶馆逐渐衰落,破败,原 来那种热气腾腾的景象消失了,变得黯淡,萧索,阴 冷起来,使人感到整个社会都在滑向一种毫无生气, 单调而窒息的境地.”“这一怀旧的,模棱两可的诀别 之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是用现实主义但又 富于幽默昧道的手法表演的.”12 所以,与其说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 代”,不如说茶馆的主题是凭吊那些在末世中被 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这是将茶馆作为老舍的私 人叙事解读后得出的结论. 即使从宏大叙事的视角看,茶馆的主题也不 是”葬送三个时代”,而是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一 个象征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凭吊对 象,为老北京甚或人世间那些被时代风暴不分青红 皂白地加以淘汰的美好生活方式唱一曲挽歌. 为了证明这个说法,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一 些事实. 首先,茶馆在1949年以前的近现代社会是个北 京市民世俗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它不仅 满足了下层民众喝茶解渴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 满足他们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社交聚会,表达自我 和观赏娱乐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茶馆虽然是所 谓旧时代的事物,但绝对不是应该铲除的有害事物. 其次,老舍本人像很多老北京一样,对茶馆这种 地方很熟悉,很有感情,老舍很多见闻都是在茶馆获 得的,这一点可以由这部话剧本身生动的剧情证明, 没有长期泡茶馆经历的人是不可能凭想象把戏写得 这样细致生动的,可以说,茶馆是老舍关于老北京记 忆的一个重要章节,是他精神上的一个家园,甚至是 他怀念北京,最终接受周恩来的邀请从美国回到国 内的一个重要理由.因此,老舍是不可能舍得把茶 馆这个心爱的事物拿出来作为祭品或祭祀场所来给 旧时代送葬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葬送三个时 代”的说法不会是老舍的本意. 最后,我们要问,老舍先生希望看到茶馆消失 戏剧艺术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2005年第3期 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即使老舍愿意写一 部以”葬送三个时代”为主题的话剧,他愿意把茶馆 这样一个他心爱的文化象征符号拿出来,把它和旧 时代绑在一起大加鞭挞,以致给人一种错觉,觉得茶 馆应该被人们像驱逐破败的旧时代一样一起驱逐 吗?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 那么,老舍先生选择茶馆作为写作对象只能是 凭吊和怀念而不是否定和葬送它.茶馆本身虽然是 旧时代的事物,但却不具备任何反动性.虽然老舍 不能在当时流行的革命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里找到 理性的语言来辩解像茶馆这样的旧事物作为国民公 共空间的价值,但却用艺术作品形象地展示像老茶 馆那样的旧事物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旧式的茶馆,是市民的自由世界,几乎也是一个 社区的中心.人们在那里可以听不认识的人闲侃, 甚至加入其中.一个厅堂可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 网络,无论市井新闻,商业行情,还是社会政治消息, 均可以在这里整合.茶馆里最常见的娱乐形式是说 书,其余还有相声,评弹,花鼓戏,莲花落子等小曲, 并有杂耍和更为正式的地方戏,京剧等表演.市井 文化的娱乐性与消闲性在茶馆中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和表现.茶馆并不是单纯的商业性经营场所,而是 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地亲和在一起的公共空间. 13 人类是最有领域感的动物,即善于利用空间来 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维护领域的所有权,以保证 拥有其资源,从空间的控制产生心理结果,如担忧 感,满足感,光荣感,屈从感.14(p.145)这证明, 人类需要各种空间,不管是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 而老北京的茶馆,正是这样的公共空间. 在茶馆里我们看到,1949年以前,北平的大 部分茶馆的顾客来自多种社会阶层,对广大的社会 中下层和一部分上层民众来说,茶馆是相当开放的 公共空间.无论是上层精英还是下层平民,不管是 富人还是穷人,闲人还是忙人,都可以在茶馆这个公 共空间里活动.对于一些”小财主”或社会头面人 物,他们可以在茶馆中获得一种潜在的满足:威望. 对于下层民众,闲聊或饶舌则是一种沟通信息的形 式,也可以在此发泄对社会的不满.闲谈从本质上 来说是一种言论自由的形式;而茶馆中的流言在无 形中更会形成一种道德的约束力,从而在社区内塑 造出公开自由的舆论传播氛围,发挥协调社区民众 社会关系的作用. 当茶馆第一幕的报幕升起,呈现在观众面前 的是一幅中国画.在一幅充满活动和色彩的画面 上,展现出一个供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喝茶,吸 烟,玩鸟,高谈阔论的公共场所.15(p.83) 然而,随着第二幕,第三幕的演出,”茶馆逐渐衰 落,破败,原来那种热气腾腾的景象消失了,变得黯 淡,萧索,阴冷起来,使人感到整个社会都在滑向一 种毫无生气,单调而窒息的境地.”旧时代的各种野 蛮势力,纷纷挤占和骚扰茶馆这个市民的公共空间, 使它一步步趋于萎缩和没落,这意味着国民言论自 由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的逐步萎缩,直至1949年以 后完全消失.应该说老舍对茶馆的消失肯定是感到 苦闷和不悦的,但他无法直接说出口.老舍在茶 馆里怀念和凭吊的,正是像茶馆这种有价值的公共 空间的消失和没落,这些被时代风暴不分青红皂白 地加以淘汰的美好事物在新时代又被贴上旧事物标 签而不许公开的怀念,这就时时刺激起老舍心头难 以平服的末世情结,于是一有机会就渴望在作品中 一 吐为快. 把茶馆作为一个象征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和集 体体验场所的文化符号和仪式现场来加以解读,茶 馆的主题才呼之欲出:作者的潜意识里是在怀念茶 馆,怀念北京城有茶馆可去的日子里呆在茶馆里与 满屋子老北京入享受着集体体验所特有的快乐的那 些时光,并且凭吊这些失去的公共空间. 有人或许会质疑,如果说茶馆的主旨是怀念 老茶馆,那么戏里面那些发生在茶馆里的乌烟瘴气 的社会丑陋现象怎么解释,难道老舍先生竟怀念那 些欺诈堕落,暗无天日的时期吗?老舍先生在作品 里面描写了那么多发生在茶馆里的民不聊生的景 况,难道老舍还会怀念那些时代?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老舍先生本是从写小 说开始文学生涯的,后来也尝试从事话剧创作,他发 . 43. 戏剧艺术 / 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72005年第3期 现话剧的写作技巧就是要”打架”,也就是强调戏剧 冲突.所以,从戏剧性的角度看,老舍把发生在老茶 馆里的社会丑陋现象做了浓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 馆的真面目肯定不是天天如此险象环生,否则,像松 二爷这样胆小怕事的人还敢去吗?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