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doc_第1页
心理.doc_第2页
心理.doc_第3页
心理.doc_第4页
心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学大纲 理论34 学时+实训17学时第一章 绪论 (理论讲授2学时)第二章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 (理论讲授5学时)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形式 (理论讲授6学时+实训教学5学时)第四章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理论讲授6学时+实训教学4学时)第五章 小学生问题行为及障碍的识别 (理论讲授4学时+实训教学2学时)第六章 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 (理论讲授5学时+实训教学3学时)第七章 小学生生活辅导 (理论讲授4学时+实训教学3学时)第八章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理论讲授2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概述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3、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5、保持健全的人格。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概述一、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含义 小学生心理辅导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具有较高心理学素养的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具有现实或潜在发展需求、求助需求的个体乃至群体所提供的心理帮助和引导。二、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特点小学生心理辅导主要是面对需要帮助的正常儿童 小学生心理辅导是为小学生提供一种心理帮助 小学生心理辅导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关系建立的过程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实质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 基本任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升学就业指导等不同的方式,满足辅导对象的实际需要,提高辅导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辅导对象的心理素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心理学的支持。具体任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心理条件,增强辅导对象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辅导对象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全面优化辅导对象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评估了解辅导对象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问题,为辅导对象的潜能开发、个性培养、社会适应和心理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心理咨询对辅导对象进行具体帮助,提高辅导对象的自知力,解除辅导对象的心理困扰,促进辅导对象自立自强,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更好机会。通过了解或满足辅导对象的实际需要,引导辅导对象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相适应、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四、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学校适应的辅导 学习品质的辅导 情感和意志的辅导 个性心理的辅导 人际交往的辅导五、小学生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自愿与主动干预 保密与解密 辅导与治疗思考题1.分析你接受本章学习后对心理辅导认识的转变。2.有人说心理辅导是针对少数有问题的学生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第二章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第三节 认知疗法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第五节 群体动力学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其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不仅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而且对整个20世纪心理学乃至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解决了什么,而是他提出的一整套思想大大地推动了精神病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1939)意识构造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生活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1意识意识是个体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弗洛伊德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上的小小山尖,而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那看不见的巨大部分。2前意识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者“稽查者”的角色。前意识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部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验经过回忆能进入意识领域。3潜意识潜意识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动物性的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它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没有分化的心理能量;另一个是个体遗忘了的童年早期经验、创伤性经验或被压抑的动机、态度、情感、记忆等。了解潜意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使用自由联想,即让来访者躺在舒适的地方,自由地将自己此时此刻头脑中出现的意念都连续不停地说出来;二是对梦的解析。此外,弗洛伊德也非常关注人说错、说漏的话,或做错、重复做的事,因为这些都可能是潜意识的一种反映。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根据临床经验,指出人格的构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代表人格中的生物性要素,自我代表人格中的心理性要素,而超我则代表人格中的社会性要素,三者是不可分离的整体。1本我本我代表着人最原始的一面,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它潜存了人的各种欲望和冲动。本我是非理性、非逻辑、非道德的,它无法忍受紧张,其功能在于消灭立即性的紧张,以恢复平衡状态,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本我属于潜意识层面,但也可浮现在前意识和意识中。2自我自我是人格与真实外界相接触的部分,是人格结构中的“执行者”,扮演人格的统筹、控制和调节的角色,如同交通警察般地控制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的平衡状态。它遵循“现实原则”,检查本我之中的思想,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同时,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3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和正义的部分。是一个人的道德核心,主要判断个体行为的是非善恶。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努力追求完美,而非享乐;代表的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其功能在于抑制本我冲动,说服自我以道德目的替代现实目的,并且力求完美。因此,超我是社会标准的内化。三、性心理的发展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论者,性本能的概念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他把性本能的驱力称为力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人类一切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主要基础。当然,他所谓的性不仅包括同生殖器有关的狭义的内容,而包括了所有生命本能的能量。这些本能的功能使个体和种族生存下去,并导向成长、发展和创造。按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从婴儿时期开始到青春期共划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5岁),婴儿通过唇、口的吸吮、咬、吃等口部动作获得快感;(2)肛门期(1.5-3岁),此阶段幼儿要接受排泄大小便的训练,幼儿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来获取性的愉悦;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这三者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心理失常。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这三者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心理失常。(3)性器期(3-6岁),此阶段儿童能分辨两性,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同性双亲的嫉妒;(4)潜伏期(6-12岁),儿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宣泄、升华性能量;(5)青春期(12-18岁),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开始成熟,通过正常的性行为求得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每个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今后发生心理疾患的根源。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对个体今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如果在某一阶段发生停滞或倒退,就可能导致心理异常。四、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是个体在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在满足本我与超我要求过程中产生心理压力、冲突和痛苦时出现的自我保护方式。它是一种策略机制,不仅使超我可以接受而不导致焦虑和痛苦,又使本我欲望以某种形式得到满足,从而避免心理冲突的直接压力。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压抑、否认、投射、倒退、固着、代偿、升华、合理化等。(1)压抑,指在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过程中,自我把意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保持在无意识水平上。压抑是完全无意识的,是不自觉的自我心理防御。例如,一个害怕考试的学生,总是在考试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伤痛,但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一种最重要和最原始的防御机制。(2)否认,指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从未发生过。例如,家长拒绝接受孩子考试失败的事实,而坚持说是由于孩子粗心大意导致的。(3)投射,指把自己的欲望、态度转移到他人身上,指责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如自己成绩不好,总是说老师教不好,而从不承认自己没有努力。(4)倒退,也称退行,指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式应付当前情景。例如,应激时像小孩般哭泣。(5)固着,指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6)代偿,指个人追求目标受挫或因自身缺陷而遭失败时,改以其他方式代替,以维持和增强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例如,失败的父母总希望子女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夙愿。(7)升华,指把为超我所不能接受和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例如,将受挫后的激情转化为从头再来的动力。(8)合理化,指努力寻找一些理由去加以强调或解释,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以消除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例如,父母把体罚孩子说成是“不打不成才”。合理化有两种形式: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虽然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暂时逃避、缓解心理干扰和冲突,但可能会导致一些消极的行为或神经症的产生。所以心理分析非常重视对来访者心理防卫形式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寻找致病的根源。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但运用于心理治疗领域、成为一种治疗方法是在1954年,斯金纳和他的同事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矫治精神疾病,并称其为“行为治疗”。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不论是异常行为、不良行为还是正常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神经症的本质是由于错误的学习而导致的失调行为。因此,该理论主张将心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当前的行为问题上,应用强化、消退、行为塑造和示范等基本原理,针对来访者当前的某一问题行为施加影响,促使该行为的改善、消失和新的适应行为的获得。行为治疗理论来自行为主义学习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利用动物(狗)做实验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指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反射。例如,当狗吃食物时会引发唾液的分泌。条件反射:指在特定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反射。例如,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以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泛化(类化、概括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有机体不仅对条件刺激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巳、已、己)分化(辨别化):是指个体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消退: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将不再出现。“狼来了!”巴甫洛夫的研究验证吗?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利用经典条件反射的作用,使一个11个月大的男孩(小阿尔伯特)对本来喜欢的动物(小白鼠)却产生了恐惧反应。此后,这个男孩的这种反应进一步泛化到其他白色的动物身上,本来他并不害怕的兔子、小狗、有毛的玩具等,也令他产生了恐惧或消极的反应。可见,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关注行为发生前的刺激或事件,对这些刺激或事件的控制是帮助接受辅导的学生行为发生变化或产生新行为的基础。系统脱敏法就是基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而设计的行为治疗程序。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通过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 行为的分类: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性行为反应强度的变化受反应结果的控制。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强化的分类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 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一般而言,能带来良好结果的行为会因受到积极的强化而增强,而带来不良结果的行为会因惩罚而减少。因此,只要在心理治疗中对出现的期望行为予以奖励,这种行为就会因得到强化而巩固,反之就会消退。因此,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干预方案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校和有关行为治疗部门(如医院、劳教所、戒毒所等)。三、社会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关注的焦点是能直接观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关注内隐的行为,关注发生在个体内部的不易观察到的不可见的行为,比如生理心理反应、思考、感觉等。班杜拉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他以社会视角研究人的学习问题。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一)观察学习的两个经典实验实验一:模仿学习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了惩罚这个大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说明了什么?这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的行为。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班杜拉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谁学得象就给谁糖吃。会是什么结果?结果两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又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已经学会了攻击行为。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娃娃,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而暂时抑制了攻击行为,而当条件许可,他们也像甲组儿童一样把学习到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实验二: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过程:先让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儿童做一种滚木球游戏,作为奖励,他们在游戏中都得到了一些现金兑换券。然后,把这些儿童分成四组,每组有一个实验者的助手装扮的榜样参与。第一组儿童和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要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不必去救济他人,同时也带头不把得到的现金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二组儿童和一个好心肠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自己得了好东西还要想到别人,并且带头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三组儿童和一个言行不一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口里说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考虑,实际上却把兑换券放入了捐献箱。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里说要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结果?实验结果: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比第一组和第四组均明显地多。这清楚地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班杜拉在对幼儿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所谓的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进行解释,它要经历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1)注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其中观察者与示范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2)保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使用表象和语言这两种表征系统储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3)动作再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进行精心的练习和自我修正。(4)动机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直接影响着观察者是否经常模仿示范者的行为。第三节 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本世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艾里斯(AEllis)、贝克(ATBeck)和麦生堡(DMeichenbaum)等人。 其基本观点都大致相同,都认为可以通过调节认知过程来达到减轻或消除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目的。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是以调节情绪和行为的一种辅导方法,是一种认知派的辅导技术,由艾里斯创立。他认为,决定人的情绪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的非理性想法,进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ABC理论情绪失调的原因A(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B(beliefs)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即评价信念C(consequences)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非理性认知的内容可归纳为三大类(1)个人方面:我必须能满足,而且必须贏得所有人的赞许,如果做不到,那是很糟糕,我不能忍受任何的失败,假若我表现不好,也得不到別人的赞许,那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2)他人方面:別人必须像我期待般对我仁慈、公平、体贴,否则那将是可怕的灾难,我不能忍受他们那种讨厌的样子,他们是可恶而无用的人。(3)环境方面:我必须得到我所想要的東西,我希望周围环境及世界能像我期待般的有秩序与明确,“如果不是如此,那不但糟糕,我无法忍受那不舒服、挫折、这世界是很糟糕,日子简直无法过下去”。非理性认知的特点:绝对化要求 指看待问题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常与“必须”、“应该”这类词关联。过分概括化 指个体指提取一个事实或者观念,以支持他的抑郁和消极思维,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灾难化 又叫糟糕至极,即认为一件自己不愿发生的事情发生后,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严重不来难过的情绪体验。练习A.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人喜欢我。B我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比其他同学强,我是最笨的人。C我组织这次活动没成功,是因为自己太无能了D每次考试我必须在前几名,否则我太没用了。E只有顺从他人才能保持友谊。 F别人待我好,是想利用我或占我的便宜。G.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见,所以不应有保密的事。H如果一个人对我不好,说明我的人际关系就有问题。I一个人犯了错误,就会有洗不清的污点。J一旦事情真正发生在我的身上,那我一切都完了。K我必须与周围的每个人建立密切友好的关系。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誉为心理学第三大理论流派。人本主义疗法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包括来访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一、积极的人性观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治疗过程的一个基本特性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二、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价值条件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以罗杰斯的自我概念为基础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和认识。自我概念是通过个体与环境,尤其是生命中重要他人的相交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到要得着家人的关怀并不是无条件的,当事人必须满足家人的要求、期望或家庭规条,这些东西被罗杰斯称为“价值条件”。罗杰斯认为,如果个体体验到别人给予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那么,他就会发展起无条件的自我价值。三、重视治疗中良好心理关系的建立罗杰斯认为,治疗的成功并非依赖治疗者技巧的高低,而主要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治疗者应具有三个基本态度:真诚真诚意味着治疗者以真实的自我去同当事人交往,毫不掩饰地公开自己当时的感情和态度。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指治疗者重视和接纳当事人,而这种关怀和接纳不附带任何条件和期望。同感同感也称共情,指治疗者放下自身的参照标准和价值体系,设身处地地以当事人的参照标准准确地感知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信念和态度,同时将此种理解反馈给当事人,促使当事人加深自我认识。第五节 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亦称“团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群体动力学创始人:勒温(1980-1947)一、勒温的场论 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B = f (P E)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二、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群体内聚力的作用与特征:群体内聚力是以群体共同活动为中介。群体内聚力影响群体的工作效率。群体内聚力的影响因素:群体内部因素;群体外部因素。思考与探索:1、根据心理治疗各学派的理论,分析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2、简述ABC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色。3、自我防御机制是由哪个学派创立的?请举例说明自我防御机制在生活中的应用。4、你认为哪些治疗理论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最具有指导价值?为什么?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形式第一节 心理咨询的概述一、 心理咨询的含义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心理咨询的特征:心理咨询运用的是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咨询要通过来访者自我认知或行为的改变产生效果;心理咨询目的除协助来访者适应困难并解决困扰的问题外,还增进来访者自我了解和成长二、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正常儿童和愿意接受咨询的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具体而言,学校心理咨询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类学生: 学业不良学生行为问题(品行不良、攻击性行为、退避行为、多动行为和强迫行为等) 情绪困扰学生身体有缺陷学生 家庭环境不利学生 另外,对于人际适应不良的学生,以及有着各种成长烦恼的学生都应该是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形式 1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 直接咨询是咨询人员与咨询对象直接接触的咨询形式。 间接咨询是咨询人员借助中介人对咨询对象加以指导的咨询形式。在间接咨询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咨询人员与中介人的关系,使咨询人员的意见易于为中介人所接受并合理实施,是关系间接咨询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2、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个体咨询是咨询人员与咨询对象一对一交流的咨询形式。团体咨询是指由一名或几名咨询人员,对若干小组成员或规模较大的团体进行集中指导的咨询形式。3、通讯咨询 通讯咨询是咨询人员以信件、电话、网络等通讯方式,与咨询对象进行心理交流或问题指导的咨询形式。 4、专栏咨询 专栏咨询是咨询人员通过大众传媒,对咨询对象提出的心理问题给与解答的咨询形式。 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采取何种形式则取决于咨询的内容、咨询对象的年龄、咨询对象的个性特点以及家长的参与等多种条件。四、心理咨询的阶段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种过程,包括一连串有序的步骤和阶段,了解和重视每阶段的任务以及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效果提高。1、 信息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广泛深入地收集与当事人及其问题有关的所有资料,并与当事人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主要步骤和要求有:首先,要建立良好和恰当的关系。 其次,收集与来访者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会谈、观察、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2、分析诊断阶段 主要任务是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和有关信息,对当事人进行分析和诊断,明确当事人问题的类型、性质、程度等,以便确立目标,选择方法,其要求和注意事项有:首先,弄清当事人是否适宜作心理咨询与辅导。其次,要对来访的求助当事人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原因等进行分析诊断。另外,此阶段还要进行信息反馈。3、目标确立阶段 主要任务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双方,在心理分析和诊断的基础上,共同协商和制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目标。通过咨询与辅导目标,引导咨询与辅导过程,并对咨询过程进展和效果进行监控评估,督促双方积极投入咨询。 确立目标应注意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行的、有针对性。4、方案探讨阶段 主要任务就是根据问题性质及其与环境的联系,当事人自身的条件、资源、能力、经验等等,结合既定的辅导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方案。此阶段应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咨询与辅导方案应由双方共同探讨、协商确定,不能由辅导人员单方面直接拟订,也不能仅依从当事人来拟订。 其次,有效性、可行性,应首先设想多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对这些方案的优劣进行权衡、评估,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案。5、行动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拟订的方案,采取行动,达到咨询与辅导的目标。在此阶段,辅导人员应以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当事人消除各种心理问题,改变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辅导人员对当事人的帮助,常采用倾听、支持、释义和行为指导等方法,支持和引导当事人,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产生新的理解和领悟,克服不良情绪,开始新的有效行为,巩固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借此发生真实的转变。6、结束阶段 主要任务是对咨询与辅导情况作一小结,帮助当事人回顾工作的要点,检查目标的实现情况,指出当事人的进步、成绩和需注意的问题。此阶段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处理好关系结束。其次,为学习迁移和自我依赖作准备。另外,要帮助当事人愉快自然地结束咨询与辅导。第二节 个体心理咨询一、个体心理咨询的含义 个体心理咨询指通过鉴别、诊断分析和干预,解决个别学生心理困惑的一种辅导形式。二、个体心理咨询的目标1. 个体心理咨询的基本目标促进学生了解自我,以促进自我实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以达成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品格、学业、健康、行为,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益分子;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对生活、人际关系做良好的安排与适应;诊断学生心理、情绪、行为、学业等不正常现象,予以咨询与纠正;根据学生的需要,以民主的、接纳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以达成个别咨询目标。2. 建立咨询目标的三个准则(克伦伯兹)目标必须是学生本身想达成的;咨询员须诚心协助学生实现他自己所订的目标;目标实现的程度,必须是可以评估的。自然的微笑,身体稍微前倾,和来访者坐的位置成45度角,常常看对方的眼睛,点头,不要交叉双臂,配合学生的身体语言。最小应答-言语的最小应答包含“啊哈”“嗯”“是的”“好的”“对”这类词语的表达。一些稍长的应答也有相似的功能。例如“我理解你所说的”或“我了解”。使用最小应答时应注意: 确保它们都不会被理解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 应该适时的使用最小应答,不要太过频繁。(2)内容反应 内容反应是指,辅导员将儿童谈话中的基本内容、意思反馈给儿童。但是辅导员并非只是鹦鹉学舌或逐字重复,而是对其进行解释。 内容反应的作用:检查辅导者是否准确理解了当事人的意思;让儿童知道辅导员正在“跟着”自己;使儿童再次思考自己所说的,有一种促进领悟的作用。例1:儿童:“爸爸和妈妈总是在工作。爸爸总是离开家去工作,他到处走。妈妈是老板,有时候不回家,她指挥其他人该干什么。”辅导员:“听起来好像你妈妈和爸爸经常不能陪你。”例2:儿童正在玩娃娃屋儿童:“我告诉你不要把地上弄得脏兮兮。你最好赶紧打扫。你把东西放的满地都是,你这个淘气的小子。”辅导员:“看来,这个母亲想让小男孩把这堆杂乱的东西打扫干净。”(3)情感反应 情感反应,是指辅导员将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反馈给他们。情感反应能够引发儿童对情感的意识,鼓励儿童去处理那些重要的情绪情感而不是去逃避。 对学生的想法通常需要用一个句子来进行描述,而情感只需要一个词语。例1:儿童:“甚至当你走开的时候,那些大孩子也会跟着你。如果你告诉老师,他们在放学后就会拦着你,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他们。”辅导员:“你感到无助因为你不能对付这些坏孩子。”例2:儿童:“我把所有喜欢的东西都写下来了。我把它寄给了我妈妈,这样它就能及时到达目的地,结果她到现在还没把它拿到学校来。”辅导员:“你很生气,因为妈妈让你失望了。”(4)澄清 当辅导教师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孩子说出的话或发出的信息有时候是模棱两可或混淆不清的,及时进行澄清,对问题和冲突的解决是有帮助的。特别容易引起混淆的信息往往是那些复数代词(他们)、含糊的语句(你知道的)和一词多意的语句。澄清的目的为了鼓励孩子更详细的叙述,并确认自己所听到信息的准确性。“你的意思是”“你是说”“你能试着描述吗”例子1:儿童:“有时我真想彻底摆脱它。”辅导员:“你能为我描述“彻底摆脱它”的意义吗?”儿童:“学习太难了,我那么努力,每天学习到深夜,可总是跟不上别人。我现在觉得学习好累好累,我想摆脱这种难过的感受。”例2儿童:他们总是这样对我。辅导员:他们是指谁?这样具体来说是指什么?(5)总结 辅导员通过反馈出他们在儿童大约几分钟的陈述中获得的信息来进行总结。总结集中了陈述内容的主要观点,也融合了儿童所描述的情感。总结可以理清儿童所叙述过的内容,并把信息放进一个组织好的框架中,这样儿童就有清晰的画面,也能更集中于某些问题。儿童将更为专注,因此有机会更进一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子:儿童:(低而弱的声音,眼含泪花)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父母不再住在一起。我不责怪任何人,但它让我感到困惑。我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我似乎感到,他们不在一起和争吵大都是因为我。可能我是他们不能住在一起的原因。主要内容:希望父母在一起主要感受:伤心、难过、责任感多次重复主题:他是父母关系破裂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辅导员:在开始,你觉得没有人对你父母的分开负有责任。现在我感到你觉得你自己有责任。开始时,你不觉得应责备谁,现在我感到你在责备自己。(6)提问一般主要有两种问题类型: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是指那些有特定答案的问题。封闭式问题的缺点如下:儿童可能会给出一个简短的事实性回答,但可能不会扩充这个答案。儿童可能感觉受局限,感觉无法自由地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儿童可能会去等待另一个问题而不是畅所欲言。如果是为了获得一些事实性信息运用封闭式问题是恰当的。如果是鼓励儿童畅谈那些重要的问题,采用开放式问题会更好。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给儿童许多自由来探索相关的问题和情感,而不会带来只有一个字的答案。例如:跟你哥哥一起生活感觉如何?你能告诉我一些你家里的事吗?你感觉怎么样?你能讲讲你的学校吗?使用开放式提问可以得到丰富信息的答案,开放式问题允许儿童谈论那些令他们最感兴趣且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辅导员感兴趣的问题。(7)面质 面质是指辅导员指出儿童身上存在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前后言语不一言行不一言语与情绪反应不一 咨询师与求助者意见不一例子: 一位学生说他从未害怕过考试,尽管事实是每逢考试他的体重都会下降,而且每晚入睡变得困难、甚至失眠。这些情况表明她对考试是焦虑紧张的。 一个17岁的男生说自己是个善良温顺的人,尽管事实是他一直在计划怎么去狠狠地痛打一顿得罪过他的人,甚至想用炸药炸死他们。“你说自己丑,可我觉得你是漂亮的”使用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在咨询员与当事人有良好咨询关系后,才可以使用面质技术。 咨询员不要因为担心使用面质技术会伤害当事人及破坏咨询关系,而在该使用时不愿意使用,以至于错失良机。 面质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求助者的矛盾,是求助者明了自己的真实,促进求助者的成长。咨询员不可借着面质技术来表达自己对当事人的负面情绪,或借此机会惩罚当事人。 可以尝试性面质。比如,使用“好像”“似乎”等表述,可减少对求助者的冲击力。第三节 团体心理咨询一、团体咨询的含义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二、团体咨询的类型1、发展性团体辅导(一般20-30人)以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为重点。2、训练性团体辅导(一般10-15人)以人际关系技巧的训练和培养为重点。3、治疗性团体辅导(一般6-10人)以改变成员的人格结构,增强成员的自觉性,达到使他们康复的目的。如考试焦虑、社交障碍矫正小组。三、团体咨询的优势和局限优势学生较能接受团体咨询的观念团体咨询能使学生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学生易于接受同辈所提出的观念和建议。省时、省力、省钱 局限团体咨询并不适用于所有儿童。咨询不能花费大量时间来确定团体中处理某个单独的、私人的需要。2、团体咨询的实施团体咨询的准备阶段确定团体目标明确团体的性质确定团体的规模确定团体活动的时间安排选定团体活动的场所设计团体咨询的计划甄选成员组成团体(2) 团体的开始阶段团体开始阶段的目标:使成员尽快相识,建立信任感;订立团体契约,建立与强化团体规范,重申保密的重要;鼓励成员投入团体,积极互动;处理焦虑及防卫或抗拒等情绪;及时讨论和处理团体中出现的问题。(2)团体开始阶段的技术环境创设;热身活动;建立团体规则(3)团体开始阶段的活动非语言的活动:轻松体操、微笑握手、拍打穴位、信任之旅等。相识活动:两人组自我介绍、四人组相互介绍、八人组连环介绍、句子完成法、组歌等。增进团体信任的活动:信任跌倒、同舟共济等。(3) 团体的中间阶段团体中间阶段的目标:增强团体凝聚力;激发成员思考;促进团体成员互动;引发团体成员讨论;通过团体合作,寻找解决对策;鼓励成员从团体中学习并获得最大收益;评估成员对团体的兴趣与投入的程度。(2)团体中间阶段技术与个别咨询相似的团体咨询技术:倾听、反应、澄清、支持、询问、面质等促进团体互动的技术:阻止、连结、聚焦、引话、切话、观察等。(3)不同目的所用的各种活动促进团体凝聚力活动,例如图画完成、故事完成、突围;催化自我探索的活动,例如我是谁、生命线、自画像;深入价值观探索的活动,例如火光熊熊、生存选择;加强互动沟通的活动,例如脑力激荡、热座、镜中人(4) 团体的结束阶段(1)团体结束阶段的目标:回顾与总结团体经验;评价成员的成长与变化,提出希望;协助成员对团体经历作出个人的评估;鼓励成员表达对团体结束的个人感受;让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如何面对及处理已建立的关系;对团体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作出评估;检查团体中未解决的问题;帮助成员把团体中的转变应用于生活中;规划团体结束后的追踪调查。(2)团体结束结束阶段的活动 结束活动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回顾与总结;祝福与道别;计划与展望。 第四节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含义 小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指小学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多种方法和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在诸如学习活动、自我发展、情绪控制、人际交往、社会及生活适应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调节学生心理机能、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课程。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特点计划性 目的性 活动性 开放性活动对象的全面性与主体性活动目标例子主题:课前预习有学问活动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和体验课前科学预习带来的积极内心体验;让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技巧。主题:爱在千百遍活动目标:体验和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感情)能从父母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从而理解父母的行为方式(认知)学会积极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行为)4. 选择活动策略与方法根据活动主题及目标,结合活动内容及各种资源,选择有效的活动策略与方法。5. 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空间、相关人力、物力与学校行政及社区资源的取得与协调。6. 设计、明确活动内容与流程7. 撰写活动课设计方案方案包括活动课主题、活动课目标、活动设计思想、活动课内容、活动课形式、活动课准备、活动课程序、活动课要求和活动课总结。四、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实施1.实施的基本环节与流程预热活动 活动形式:游戏、肢体活动、音乐创设情境 活动形式:录像、游戏、角色扮演促进集体交流,共同分享经验联系自我,引发领悟整合经验,促成行动提供回馈活动延伸总结与评价游戏暖身 示例1:不打不相识 (1)填画胸卡:自己命名,成员之间接触交流,建立信任关系。挑选自己一个昵称,你最喜欢别人称呼你的名字,填写在胸卡上,团体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昵称?(2)不打不相识:成员了解和记住彼此的名字,促进了解围圈就座,选一人手执报纸卷成的“棒子”,指导者喊出一位成员的昵称,被叫者左右两侧的成员要马上站起来,否则由被叫者给与当头一棒,“不打不相识”,反复做,直到大家熟悉彼此的名字。示例2:松鼠与大树操作:1、事先分组,三人一组。二人扮大树,面对对方,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一人扮松鼠,并站在圆圈中间;老师或其它没成对的学员担任临时人员。2、喊“猎人来了”,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就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他的大树;老师或临时人员就临时扮演松鼠并插到大树当中,落单的人应表演节目。3、“伐木工人来了”,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就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重新组合成一对大树,并圈住松鼠,老师师或临时人员就应临时扮演大树,落单的人应表演节目。4、“地震来了”,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扮演大树的人也可扮演松鼠,松鼠也可扮演大树,培训师或插其他没成对的人亦插入队伍当中,落单的人表演节目。肢体活动暖身 示例:红黄牌时间:5分钟 目的:集中学生注意力,迅速领会意思并执行动作,活跃团体气氛。 道具:红牌、黄牌游戏操作:两人并排站立,一人举红牌,一人举黄牌听意思举牌老师说:举起红牌举起红牌老师说:放下黄牌放下黄牌老师说:不要放下黄牌举起黄牌放下红牌老师说:不要不放下红牌放下红牌老师说:不要不举起黄牌举起黄牌老师说:举起黄牌举起黄牌老师说:千万不要不举起黄牌举起黄牌老师说:不要放下红牌举起红牌老师说:不要不放下黄牌放下黄牌老师说:千万不要不举起红牌举起红牌老师说:举起双手、原地跳一下、放下黄牌放下黄牌、举起红牌老师说:放下红牌放下红牌老师说:不要放下黄牌举起黄牌老师说:不要不举起黄牌举起黄牌选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歌曲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对将要讨论的话题有所准备。 示例:高考前夕我的未来不是梦 学会感激感恩的心 父爱如山父亲 应对挫折真心英雄 友谊爱 2.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施要领重感受,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目标,不重手段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五、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评价1.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评价:辅导理念基本正确教师对辅导理念的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把握是否准确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辅导主题的理解有无片面性和绝对化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偏离主题的发言能否给予及时的引导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活动设计有创意,不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活动形式活泼生动,具有较强的动感活动线索清晰有序,每一步骤紧紧围绕主题需要活动过程氛围和谐催化团体动力,气氛和谐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小组认真互动,全班分享有启发性,发言有真情实感自觉遵守团体规范,现场活而不乱辅导技巧运用得当高度尊重学生,语言和表情有亲和力注意运用一些基本的辅导技巧有临场应变能力,回应简洁而又比较到位辅导目标基本达成2.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在于判断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质上所产生的效果。主要以学生的反映以及其认知、行为的改变作为依据。效果评价的方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叙述法等。示例“班级团体辅导学生满意度评量表” “学生行为改变量表”案例观摩讨论:这堂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什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对这堂课作出评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上这样一堂课?第四章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第一节 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法一、观察法1. 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指教师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学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是搜集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基本方法之一。2. 观察法的分类 根据观察方式的不同,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 观察与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的不同,观察法可以分为全面 观察与重点观察。 根据观察持续时间的长短,观察法可以分为 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3. 观察法的操作步骤 首先,确定观察目标,即你想观察什么。 其次,制定观察计划。(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指标、观察时间、观察背景、观察方式等) 第三,做好观察记录。 最后,教师要整理、分析所收集到的观察资料,对所观察问题做出确切的、科学的、本质的解释,并将其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例Thomas等(1968)对一名6岁男孩捣乱行为的研究观察前先对捣乱行为进行定义,共有9种表现:粗鲁活动:离开位置、走动、跳、摇动椅子等;野蛮:跪在椅子上、坐在别人腿上;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