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墨l 救日期:衄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霪r 箨乙拗 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掣承私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桫叫p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摘要 中国山水画艺术之所以一直都能够在中国画坛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一个最主要 的原因就是它有着独特的意境创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表现的高雅与否,是区 分山水画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自古就有多位学者、理论家都对其详细的论述。本文 是基于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之上,重新审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侧重于从理论基础到 绘画实践方面的综合论述,在详细分析了近现代画家对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现状后,结合 笔者在学习和创作中的具体体会来谈。 笔者在文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角度出发,历数传统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种种理 论基础,以“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为指导,古今名家理论、画作及其作者自身的创作 实践中的体会为例证,全面深入的论述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从传统绘画到近现代绘画在理 论指导和表现形式上的变化。在数量众多的关于意境表现理论的画论中,作者主要从 “道 ,中国古代基础哲学易经,以及宗白华、李可染关于意境的有关论述去谈论山 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山水画意境表现在实践方面,即绘画 技法方面的种种构成因素。同时,深入分析近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李可染的绘画作 品和理论研究成果,及当代抽象水墨艺术的意境表现,并将自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对传 统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认识和体会详细的表述了这一论题,从而使山水画意境表现具有了 相应的时代性。 关键词:意境: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天人合一 的大宇宙观;“道 ;“势” a b s t r a c t c r e a t e da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w a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r e a s o n st h a tc h i n e s e 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h a so c c u p i e dal e a d i n gp o s i t i o ni n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f o r u m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w a st h es o u lo f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a ne l e g a n t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o rn o t ,w a st od i s t i n g u i s hb e t w e e nt h el e v e l s o f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p a i n t e r s i m p o r t a n ts y m b 0 1 s i n c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m a n ye x p e r r sa n ds c h o l a r sh a v e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 d e t a i l sa b o u th o wt od e f i n i t i o nt h el e v e l s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t h ep a p e rw a sb a s e do nt h e r e s u l t so f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i e s ,o nr e e x a m i n e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o f 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p u tm o r ea t t e n t i o n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d i s c u s s i o no np a i n t i n gf r o m 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t op r a c t i c e a f t e ri nt h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a b o u tt h em o d e m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r t i s t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w r i t e rt h ec o n c r e t e e x p e r i e n c e sa b o u t t h es t u d i e da n dc r e a t e dc o n c r e t ee x p e r i e n c e st ot a l ka b o u t i nt h ep a p e rt h ew r i t e rc o m ef r o mt h ep o i n to f v i e wo np h i l o s o p h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l i s t e d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a b o u tt r a d i t i o n a l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i na 1 1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t h eh e a v e na n dt h eh u m a n ”o ft h e l a r g eu n i v e r s ea sag u i d e ,a n c i e n ta n dm o d e mf a m o u sa r t i s t s t h e o r ya n dt h ep a i n t i n g s ,t h e i r c r e a t i v ep r a c t i c ea n dc r e a t ec o n c r e t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sa ne x p e r i e n c e s ;d e e p l yd i s c u s s i o nt h e c h a n g e s i n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a b o u t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b e t w e e n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r m st ot h em o d e m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a i n t i n gf o r m si nt h e o r e t i c a lg u i d a n c ea n d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 n u m e r o u so ft h e o r yi n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t h ew r i t e r m a i n l yf r o mt h e ”p r i n c i p l e ”t h a tt h e b a s i s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t h e o r yc o m e s f r o m t h eb o o ko fc h a n g e s ”:a n df r o mz o n gb a i h u a sa n dl ik e r a n st h e o r e t i c a ld i s c u s s i o n o n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t ot a l ka b o u t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 l a n d s c a p e sn o to n l yt h r o u g hc o n c r e t ee x a m p l e sa n d 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r e f e r r e di np r a c t i c e ,c o n s i s to fi nt h ev a r i o u st e c h n i q u e st h e c o n s t i t u e n tf a c t o r st h ep a i n t i n g sa s p e c t ;b u ta l s od e p t ha n a l y s i so ft h em o d e ml a n d s c a p e p a i n t i n gm a s t e rh u a n gb i n h o n g sa n dl ik e r a n sp a i n t i n gw o r k s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a n dp u tt h ek n o w l e d g e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so fm y s e l fi nt h ec o u r s eo fs t u d ya n dp r a c t i c e o f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i nd e t a i lf o r m u l a t i o n s ot h a t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h a s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o ft h e t i m e s k e yw o r d s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 ”t h e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t h eh e a v e na n dt h eh u m a n o ft h e l a r g e u n i v e r s e ;t e n d e n c y ;p r i n c i p l e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i 目j i 乏i l l 弓i言1 第一章中国山水画“意境 的理论基础综述。3 一、意境观念的产生和思想基础3 ( 一) 意境观念的产生一3 ( 二) 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哲学基础4 二、中国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的建立6 ( 一)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6 ( 二) 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的建立7 第二章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表现所依附的绘画形式语言9 一、笔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载体一9 ( 一) 对传统笔墨的认识一9 ( 二) 笔墨与意境的关系一1 1 ( 三) 笔墨所创作的空间与意境表现1 1 二、构图一一山水画意境表现的骨骼1 3 ( 一) 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形式与观察方法综述1 3 ( 二) 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形式与意境表现的关系1 5 第三章现代山水画中的意境表现。1 7 一、现代山水画意境表现的整体现状一1 7 二、关于近现代画家黄宾虹、李可染对意境创新的论述1 7 ( 一) 黄宾虹先生对意境表现的创造1 7 ( 二) 李可染的山水画意境表现1 8 三、当代水墨抽象艺术的意境美一1 9 第四章我对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认识2 l 一、在临摹过程中对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认识2 1 ( 一) 对龚贤意境表现的认识2 1 ( 二) 对石涛意境表现的认识一2 2 二、在创作过程中对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认识2 3 结语2 5 参考文献。2 6 后记2 7 i i i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当然,中国绘画 艺术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画起源于象形文字,自古就有“书画同源 之论, 象形文字开启了中国文化的先河,后来它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支发展成了抽象符号即 文字,另一支就发展成了今天的中国画。 中国绘画艺术历来就有自己的发展体系,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 就是超越于形象之外的意境表现。中国画在表现物象、反映生活方面都有它自己独特的 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运用概括写意的手法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景物,是通过对物象的“传 神 ,来揭示它的本质特征,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国绘画艺术注重含蓄和象征,强 调曲折性,追求的是一种心与物象相结合的理想境界。 山水画在最开始仅仅是作为中国人物画的背景形式出现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 化的进步,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山水画才脱离人物画真正的成为- f 独立的艺术形 式,随着山水画的发展,中国文人的介入,使山水画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水墨表现技 法使山水画艺术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这当中有多少先贤画家的努力。到了唐代,水墨 山水艺术表现处于成熟阶段了,无论在画论还是在表现技法上都进入了一个巅峰。宋代 文人的保守,使得山水画艺术表现拘泥于“可游、可望、可行、可居”的表现中。但是,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朝代象宋代文人那样严谨写实,工于现实,使得山水画在意境 表现上趋向于清静、无为。到了元代才使得中国山水画达到了真正的艺术巅峰。在表现 形式上,不仅有宋代文人的“可游、可居、可望、可行,而且打破了宋代文人的脱离自 然,闭门造车的现象,真正让山水画上升到逸品的层次,脱胎换骨,仙境飘渺。可见, 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发展,同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同中国绘画技法的进步是分 不开的。 “意境 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目的,也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争相讨论的 焦点问题,它是衡量中国画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在众多的中国绘画艺术类型中,我选 择了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作为研究课题,其原因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山水画是 中国独有的绘画种类,它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绘画,中国人自古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 山 之说,人们从山水中悟道,从自然山水中理解曲线之美,我们喜欢把一块太湖石或 者一棵松树画在纸上欣赏,所以自然山水在中国人的审美中永远是神圣的,是表现中国 画家自我审美理想最贴切的题材,其造境深远、幽静、协调;其二,中国山水画艺术历 史悠久,内容丰富,其意境独特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思想, 素为世人所瞩目。这一产生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成果和理论 认识,一直影响着中国历代艺术的发展。故此,中国山水画艺术意境的创造应当最终体 现“天人合一 的大宇宙观及其自然和谐的运行规律,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理想 和艺术理想。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当下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研究中,对意境问题的探讨多是从宏观的理论入手,很 少有人全面细致的从理论到实践去讨论意境问题。本论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全 面深入的重新审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通过对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基础理论和创 作中具体表现技法的综合论述,并结合古今名家画作的欣赏和笔者在山水画创作实践经 验的总结,深入细致的论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笔者的目的并不在于罗列史料,泛 泛而谈,而是更深、更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代,多方位、多层次去分析中 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使人们对中国山水画意境有一个 新的认识,能够全面的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国山水画“意境 的理论基础综述 一、意境观念的产生和思想基础 ( 一) 意境观念的产生 1 “意境 一词的来源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山 水画家都把意境问题作为重点来研究,“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 中,而“意境”一词在画论中的出现要远远晚于诗词。唐代以前,讨论的焦点大多在绘 画技法的研究上,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要求,南齐画家谢赫提出了“取 之象外 的主张,他总结出的“六法”,首重气韵,从而为中国画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固 的基石。唐代后,虽然有多位画家提出“凝意”、“得意深奇、“可忘笔墨,而有真景”, 和“度物象而取其真”圆等等说法,但是仍仅属于创作中的主观意向方面,并未具体涉 及到意境问题。“意境 一词在画论中正式出现是在北宋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中, 山水画中的“意境说 可视其为发端。随后,在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话题中第 一次使用了“意境 一词,接着就出现了“实景 、“真境 、“神境”、“妙境”诸多的论 述。n 1 2 意境表现理论的形成 中国历代山水名家都是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为表现对象,在自然界中寻找事物运 行的基本规律,在自然中探求曲线之美,并将这种曲线美同画家心中的感受相结合,达 到人与天合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是以“道为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以“气 来表现 自然事物的形态,并以宇宙中诸多事物的和谐发展为目地,由此构成了中国人对待人与 自然关系的广义的意境观。瞳1 随着这种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绘画技法上的进步,山水画家越来越认识到意境在 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山水画的意境论,整体上来讲都是主张以表现意境为主,强调作 画者的主观意向,并将这种心态具体到绘画的各个方面,使思想中的意境在画面中呈现。 借助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形象,在虚实结合中,将自身对物象的感受充分完整的表现出来, 使欣赏者在观赏时,受到感染,领会其物象之外的意境,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审美作用。 达到一幅画一个意境,情因景发,既让人感动,又让人玩味思考。传统意境论还涉及到 了意境与构图、意境与诗境、意境与笔墨的关系,以及构筑意境有赖于有效的将自然界 中的物象同画家的主观感受相结合,通过学习古人来扩充修养等方面。传统意境的创造 出现了两种形态,一种叫做“造境”,以意胜,在构图上有了更大的自由,能更充分地抒 发画家主观的审美和感受;另一种叫做“写境”,以境取胜,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真实的 景物,注重其物体之间的联系,布景以少取胜,强调画面意境表现世间事物运行之理, 国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i 画山水树石 窜出自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情景交融,形神兼备。p j 对意境的研究从来都没有中断过,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说过“艺术但求表现一 个意境。”,潘天寿先生也说“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 著名山水画大 家李可染先生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明确的对“意境”下了定义,他说:“意境是什 么?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髓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即借景抒 情,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境界,这就叫做意境。 直到我国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将意境表现分出三个层次:从直观感相的渲染,生命活跃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提出后, 意境观才完整形成了,它在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创造过程中发 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 j ( 二) 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哲学基础 1 “道”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理论的先祖 “道的思想,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曾是中国社 会的主统思想,也一度是统治阶级所提倡并作为统治的准则,直到汉武帝时代,提出“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理论思想,使得道家固有的统治地位丧失。但是,中国人求仙 求道的思想并没有彻底根除,道家的“道”、“无为 “清净”“上善若水”“天人合一” 等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可又戒于统治者的专断,只有通过绘画形式来实现和发泄心中的 郁愤之情。然而,最适合于表现这种思想的方式就是山水画。 道家思想中独有的求道心理,使得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有所超脱,并能够求得解放。 自然飘逸的心神,在自主的绘画形式上得到实现。从而,进一步将“天人合一 的大宇 宙和谐理论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造联系在一起,使“道”的思想深入人心,并迅速 发展。5 1 对于艺术家来说要想创造出流芳百世的精品,只有通过艺术家内心真诚的、及独特 的艺术体验来实现,也就是说应当进一步使“道 与“艺术 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最 终达到“艺”与“道”合的理想境界,方能实现艺术对时间、空间及人生的超越,也就 是宗白华先生提出的意境表现的第三个层次,即“最高灵境的启示”进而达成对“道” 的感悟,才能实现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6 】 那么在现实世界的绘画实践中,中国古代哲学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大宇宙和谐精 神“道 与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笔者认为“道 与“艺”是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基础哲学 是易经,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太极都说明了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幻化而来的,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切物体都是 由阴阳二气构成的,这一黑一自在画面中游走,幻化成了一种生命节奏。中国传统审美 思想中的“气韵生动 说的就是这种有节奏的生命。具体到画面而言,就是我们常常说 国出自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第6 0 7 页 罾出自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第6 0 7 页 曰出自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 第3 3 1 页 出自老子道德经语 固出自蒲震元、杜寒风美学前沿第1 9 3 页 回出自萧湛生命心灵意境第7 0 页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打开画面,不要拘泥于轮廓,而应该看到黑白体系,即有节奏的生命。【7 j 艺术家要在作品中表现这种“道”,只有通过虚实在画面中的灵活多变,阴阳二气 相互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虚”指的是空间,“实指的是物体,这样一虚一实、 一阴一阳的流动行进,表达出了完美的生命节奏。 根据上述部分的论述,我们已经明确的知道了“道”与“艺 的关系,大自然包含 人类艺术,艺术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样艺术的最终表现形式与内涵只能在自然界事物 的自身中才能找到,由于大自然产生人类艺术,艺术就不能单纯的表现物象的造型,而 应以表现大自然及支配大自然的无形规律“道为大美,这便是中国传统艺术意境 所依附的最根本法则。 2 中国基础哲学易经与中国画意境表现的关系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理论,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也就是易经的宇宙观。 即我们常常听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 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积成了一种有生命的节奏 山等 观点。嗍 中国画历来讲究“气韵生动,山水画也不例外。所谓意境,笔者认为就是画家通 过自行创造出的一种有节奏的生命形式,是超越物象形象之外的精神美,是对自然界万 物认真观察,仔细品味的结果。要想完美的体现这一美学思想,就必须借助一定的绘画 手段和技法来完成,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意匠”。而易经中提出的“气积 ,正 是这种象外之意的最精确表述。阴阳太极,山水画中的黑白节奏如何不是从自然界中的 阴阳二气生发而来的,“气积”这一说法突破了自然界“象 的限制,而在中国山水画 意境表现中为追求“萧条淡漠,荒寒简远国的最高意境创造,将易经中这种最本 质的宇宙观运用到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中。 老子有一句话叫做“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后人将其简化为“知白守黑”, 这短短的四个字,深刻而明了的表达出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与中国哲学的鱼水关 系,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易经中的太极图,这两条互拥抱的小鱼,黑中有白,白中有 黑,阴阳中又有阴阳,这一黑一白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动一发而牵全身,既矛盾又和 谐统一,创造出了生命最和谐的节奏。正是这种和谐的节奏,使画家在体悟自然物象时, 能够准确抓住自然事物的规律,再结合画家自身的感受,完美表现画家心中的意境。阻1 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奠定了中国人以曲线为美的审美观,其本质的目的,就是以最 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节奏。在这世间的事物中,什么最能完美的 体现线呢? 那就是自然界中的山水,它能够完美的驾驭曲线,所以说中国人在基于易 经中最朴素的“气积”“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审美思想基础上,是从自然山水中“悟 道 的。他们所体悟的“道”是能够创造出“萧条淡漠,荒寒简远”的山水画的最高意 境的道。n 0 1 出自萧湛生命心灵意境第7 0 页 。出自周积寅中国历代i 田论第6 0 8 页 。出自老子道德经语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中国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的建立 ( 一)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 中国山水画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它用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去表现自然界中的事物, 反映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中国山水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意境求静,所以 就有了简淡、清幽、孤高的追求;而气韵则求动,灵动的气在画面中充斥游离,忽远忽 近,为画面空间和意境的表现做一份贡献。总的说来意境与气韵二者是静中有动,动中 有静的互有关系。从而,我们就以一种审美静观的态度来审视山水画中的“可望、可居、 可游、可行 的理想之境,在精神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0 1 在中国画的审美原则的几个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意境。所以我们首先来谈意 境,中国的历代山水名家都将山水画的这一灵魂提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凡是 山水画,要有山水性情,从而有了“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镜而如 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固的诗句,进而就有了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等几个档次的划 分。画家也从“可游、可居、可行、可望 的现实要求,转而变成了创造人间仙境的理 想世界,也就是山水画意境表现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中,一幅好的山水画应该是在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 是笔墨的时候,才是意境表现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这里谈到的并不是说没有具体的形象, 而是画家在创作一幅山水画的时候,头脑中想的应该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规 律一“道”,如何完美的跟物象相结合,并创造出画家心中所想的意境体验。n 2 3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气韵,中国古代基础哲学易经中提倡的审美观,主要是体现 在线和阴阳和合的“气积”上。由于这种阴阳论的普遍推广,使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 描绘山水时,不自觉的就将这种审美观放入了绘画中。在绘画实践中,这种“气积”就 是山水画家们经常谈到的气韵。它是画面中最为流动的一种绘画因素,正是这种流动的 绘画因素,使得中国山水画有了格调的高低之分。 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 ,它既是欣赏画面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方 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句就是“气韵生动 ,我国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 , 可见气韵在书画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气韵,并不是指自然场景中的云烟雾 霭,它指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真气,也就是易经中说的阴阳二气,转移到画面就是 我们常说的黑白节奏。3 1 最后,我们来谈谈格调。格调是中国山水画审美原则中最为全面的一个,为什么这样 讲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念,当一幅山水画具有了幽远的意境,气韵也生动了, 那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说这幅画格调就高了吗? 回答是肯定的,当然不是。意境的创造 分几个层次,能达到哪个层次,完全靠的是艺术家的修养,有人的画面一看就甜俗,有人 的画面一团黑气,有人的画面陈腐等,这些都是由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不够透彻,缺 乏艺术修养,从而造成了艺术作品格调低下。因此,良好的艺术修养能够提高画面的格调, 出自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第6 1 0 页 圆出自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第6 1 0 页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就要求画家不光要提高技法,更应该提高修养,它是决定一切的根本。n 钔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以“静 为至高境界,同时也在格调中, 提出了含蓄、简远的境界。意境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去谈的,而格调则侧重于笔墨与人 格修养去理解。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应该是笔精墨妙,气韵生动,让人留恋往返,如 入真境。 ( 二) 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的建立 中国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要求,在这里笔者侧重于从历 史中的传统绘画来表述。大自然的风雨变化使山水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体态,中 国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而是在仔细观察、感悟之后对自然的表述过程,使其具 有一定的内涵。 在原始社会,人们无力与自然抗争,神道思想统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拜山神,敬 水神,将所有的神仙都隐匿于大山大水之中,人们祭祀山水,将山水中的神灵刻画在墙 上,由此从客观上使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种出现的时间被缩短。在最原始的刻画山神的壁 画中,中国人就能够将自然和历史合二为一,从而使“天人合一 的境界完美展现,人 们开始了乐山、乐水的自由旅行。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中国山水画以表现自然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为第一追求,在 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画有了新的理论为指导,玄学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山水画打破 了形的限制,上升到表现自然生命的规律上来。中国第一篇专门论述山水画的文章画 山水序就诞生在这个时代,作者宗炳在文章中系统的论述了山水画的审美思想来源于 佛道思想,并提出了“澄怀味像的美学观点,明确表示山水画应以表现自然事物的内 在规律为主要目的,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天人合一 、“道”等写意观念,总的来 说,宗炳的画山水序第一次系统的形成了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体系,明确提 出了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观点,表明了描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的道。他强 调在绘画过程中,艺术家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心灵与自然物象碰撞交融产生 心中所想的意境。与宗炳同时代还有一位重要的山水画家王微,他在叙画中也提出 了“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抒情达意的观点。1 1 训 至此,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审美体系的精神追求基本成型。在随后的发展中,虽然 经历了数百代的画家,但山水画的意境表现的精神追求始终没有改变。 时至唐代,随着绘画技法的进步,山水画家们更加注重意境的表现,著名山水画家 李思训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他号称“国朝山水第一,我们从其代表作江帆 楼阁图中不难看到,他的山水画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求仙访道的范围,但是已经在画 面中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诗人王维创造了“破墨的山水画技法,水 墨山水画诞生。王维以诗入画,使山水画在意境表现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令诗境与画境 有了联系,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唐代山水画在绘画理论上也有了 很大的进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的六法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强调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气韵”“骨气”“笔不周而意周 “得意 等的主张,意境观念被正式提出,使得 山水画在绘画理论方面进一步完善。【1 6 1 五代宋元时期,画家对山水画的创作逐渐转向了深入自然,以写景为主的画风,随 之,意境表现的手法也发生了变化,绘画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荆浩在笔法记中提 出了“图真 “搜妙创真”“六要 等观点,进而使得山水画在绘画技法上有了很大 的进步。宋代山水画在意境上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希望达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 所讲的饱览名山大川,师法自然,创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的妙品。这一 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理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绘画理论与绘画形式、技法的迅 速发展,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史中的第一个历史高峰。 元代文人画发展迅速,在形式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面貌。画面情 调多流于伤感,淡泊,标榜无可奈何的情绪。在意境审美上,元代山水画增加了“逸 的表现范畴,成为山水画意境表现的最高表现准则。 1 7 1 在明清时代,山水画意境发展已经停滞,山水画也走向了衰落,在这种情况下,董 其昌打出了“复古 的旗帜,提出了“南北宗论 ,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统治地位,他提 倡以书法入画来运行笔墨,强调在构图时要在画中取势,笔墨要生动,黑白体系要含蓄 等观点。紧随其后的是“四王 ,他们看重笔墨,以元人达到的理想境界为目的,表现 平静安闲的情感状态,在画中体现文人气息,较少观察自然,描写画家自身的具体感受。 【18 】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山水画传统意境审美体系建立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山水画意境表现形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宗白 华等等艺术家、艺术理论家都为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出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第9 8 页 。出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第1 1 8 页 西出自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第6 1 0 页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表现所依附的绘画形式语言 一、笔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载体 ( 一) 对传统笔墨的认识 所谓笔墨,简单的说就是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笔墨技法是 重中之重,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 从笔墨而成。”可见笔墨是完成一幅山水画必备的重要因素,在山水画中具有重要地位。 1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用笔的方法 中国古代画家对笔墨有着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所谓笔墨,可见有笔才有墨,因此我 们首先从用笔上来谈,谢赫在“六法论 中提出了“骨法用笔”,既提出了用笔的重要 性也提出了用笔的要求,执笔的姿势也是很讲究的,只有执笔的方法正确,才能表现出 变化多端的线条,才能体现出骨法用笔。 传统的用笔在正确执笔姿势的基础上,讲究提、按、顿、搓,中锋行笔。画家在作 画的过程中,对笔的运用应该是指实掌虚,随着形体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用笔的方法,无 论是竖笔卧笔,顺笔逆笔,笔的各个部分都要求画家灵活掌握,使笔锋始终处于线条的 中央,保持中锋行笔,当然当中也不乏有侧锋的线条,这就要求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灵活 把握。1 9 3 传统绘画中的用笔很讲究“势 。其取势分四种,即筋、肉、骨、气。 筋指的是“笔绝而断谓之筋 ,强调的是一种笔断意连的感觉,就是说笔走 到这里虽然笔迹没有了,但是思想还在延伸,能够让人有无限的想象。我们常常提到的 用笔要讲究虚实节奏,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幅山水画中,如果虚的用笔,也就是 筋多的话,画面的意境就会幽深空灵。如果实的用笔多的话,画面意境就会僵硬、呆板。 肉指的是“起伏成实谓之肉 ,它强调的是在笔上蘸充足的墨,运笔的时候 或提笔、或按笔都是有力行进的,画出的线条能够表现出浑厚的肉的感觉。肉指的就是 我们平时说的用笔要中锋行笔,保持圆,但并不是说画面上每一笔都必须是中锋行笔, 我们应根据画面需要来选择用笔,但是有了中锋行笔,画面意境就会浑厚,有立体感。 骨指的是“生死刚正谓之骨 ,指的是这种笔势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笔迹的 多少,笔端含墨不多,在行笔的过程中会留下大部分飞白,所留下的笔迹呈现出坚硬、 正直的骨气。换句话说,用笔要有毛涩的感觉,并不是只有干笔才有毛涩的感觉,湿笔 也同样能够产生骨气。当笔毫铺开之后,就会给人一种量感,体积感,从而为画面意境 创造铺路。 出白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2 3 8 页 。出自杨大年中国历代l 田j 论采英2 3 8 页 出自杨大年。中国j 力代l 田j 论采英2 3 8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气指的是“迹画不败谓之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画面上的每一笔所产生 的笔迹,能够彼此呼应、连贯,气脉相通。笔者认为气即指的是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节奏 变化,也指的是用笔在画面中造成的气势,这种气势创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幅山 水画意境创造的效果。【舶1 2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用笔的法则 上面我们谈的是具体的用笔方法,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传统用笔的法则。传统的山水 画用笔要求在下笔之前,应做到胸有成竹,落在纸上的每一笔都能为表现具体的物象服 务,没有一笔是随随便便就画上的。其具体内容有方圆结合、曲直结合、轻重结合、刚 柔结合、干湿结合、浓淡结合和虚实结合等形式,在完美表现物象客观变化的同时也能 够完整清晰的表达画家主观情怀。另外,传统的笔法讲究以书入画,书法同绘画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用笔则悬针垂露、铁镰浮鹅、 蚕头鼠尾,诸法隐隐有合。盖绘事起于象形,又书画一源之理也。” 这段话清晰明了的 讲解了以书入画的方法,中锋行笔,提、按、顿、挫等用笔运行方式的统一,明确地交 代了绘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关系。由此而得出,山水画中的用笔都是点、线、面的结合, 行笔要有顿挫转折,同时,中国山水画的用笔之法同书法用笔相同、条理清晰、互躲互 让、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空灵简淡的意境美。乜妇 3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用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山水画中的传统用墨。墨依附于笔而存在,在传统中国山 水画的用墨中,“墨分五色 之说最为普遍,即“浓、淡、干、湿、黑 。后来,清代唐 岱在其基础上,又加了一个“白 ,变成了六彩。自从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 “六要 ,才把墨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提出来,在荆浩的前后,许多重要的画家从实践 到理论上都明确地提出了许多关于墨法的观点,如“破墨、“蘸墨 、“泼墨、“积墨 囱蟹 2 2 寸。 墨法讲求润,传统山水画中墨法所讲的润,并非是湿。它要求干笔也要见润,要想 达到这个效果,就应该对笔性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墨法来自笔法,笔里的水分适中,笔 不干枯,墨就不会干枯,自然也就润了。可见,墨法运用的好坏,主要在于水分的掌握, 就是说我们应该控制水和墨的比例在一定的范围之中。对水的控制程度直接决定了墨法 的成败,所以说中国画是水墨画,是水与墨相互交融的艺术。正所谓的“墨分五彩 , 这五彩也是水分作用下的产物,在墨色之中,浓淡、于湿、厚薄既要层次分明,即层次 分明,又能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腻、不燥,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墨法规则。3 在中国山水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笔墨似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对笔墨的 认识直接关系到了一个画家能够在中国山水画创造的道路上走多远。“笔中用墨者巧, 墨中用笔者能,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渴时墨焦而屑,墨晕时笔化而溶。 这段话表述出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笔墨的精髓。随着笔墨问题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山 。出白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2 3 8 页 圆出自周积寅中国历代厕论采英2 4 1 页 出自笪重光画筌中语 l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水画家在基于对传统笔墨的理解基础上都对其做出了理性的分析,为中国画的发展奠定 了扎实的基础。 ( 二) 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人都知道,没有意境的山水画不是画,仅仅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 地理图式。然而,任何灵魂都会有一个实体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6蜜蜂引路教学课件
- 田字格学写汉字课件
- 新解读《GB-T 36777-2018材小蠹(非中国种)检疫鉴定方法》
- 体育接力跑教学课件
-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课件
-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Unit 1Making friends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用电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ABB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1+X) 课件 任务6.3 双电机装配与旋转设置
- 急性溶剂中毒神经病变护理查房
- 2024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招聘真题
- 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春季招聘58人笔试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医院二甲设备管理PDCA应用
- 2025年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招聘考试真题2024
- 《无人机结构与系统(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胃肠外科健康教育
- GB/T 45911-2025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弹药存储安全要求
- 排污许可证审核及环境应急管理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年甘肃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驻京信访工作组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