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可划分为早期农业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所谓早期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的农耕生产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 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至于现代农业 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 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 原始农业 2 商周农业 3 特点 起源早 耕作技术先进 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 生产工具的进步 铁犁牛耕耧车2 耕作技术的提高 耕作方法 技术 制度3 水利灌溉的改进 水利工程灌溉工具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 集体劳作时代2 小农经济的形成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刀耕火种 耒耜耕种 少量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变化 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的进步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生产规模看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石刀 石斧 刀耕火种 水稻 粟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耒耜和石锄 石犁 少量青铜器农具 排水除草沤肥治虫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铁农具和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耦犁 出现犁壁 耧车 代田法一年一熟 漕渠 白渠 龙首渠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翻车 筒车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曲辕犁 农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 起源早 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耕作技术先进 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等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本课测评 1 2007年广东卷 下列选项中 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随堂演练 2 2007年广东卷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a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 商品经济的发达 第2课 再见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 原始农业 起源 距今1万年左右 栽培的作物 水稻和粟 最早 驯养的家畜 猪马牛羊鸡狗 六畜 耕作方法 刀耕火种影响 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2 商周农业 生产工具 少量青铜工具 耜耕石器锄耕 耕作技术 排水除草施肥治虫作物种类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影响 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3 特点 起源早 耕作技术先进 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 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主要有哪些 从世界范围看 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 西亚 中南美洲和东亚 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 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比较 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 中国北方以粟为主 南方以水稻为主 西亚以种植小麦 大麦为主 畜养业方面 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 猪 鸡和水牛 猪一直是主要家畜 而西亚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 中南美洲则饲养羊驼 历 史 纵 横 六畜 十二生肖生肖中的动物依次是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我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 以一种动物作为每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 12年为一轮回 除龙之外 其他都是和古代农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 生肖纪年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 耒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云南贡山独龙族使用的双尖木耒 五谷 黍 稷 粟 麦 豆 菽 麻 稻 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 生产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 耦犁 二牛三人或二牛抬杠 犁壁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 曲辕犁和犁评耧车 西汉播种工具2 耕作技术的提高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耕作制度 两汉一年一熟 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3 水利灌溉的改进 水利工程 都江堰 漕渠 白渠 龙首渠 灌溉工具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 牛耕 西汉中期 唐代 二牛抬杠的牛耕画像石 曲辕犁 西汉的播种工具耧车 宝瓶口 分水鱼嘴 这是一幅空中航拍的图片 鱼嘴 伸入岷江中 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 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 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 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西域 坎儿井 翻车模型 它装有类似自行车脚踏结构的可转动手柄或脚踏装置 靠人力转动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 灌溉农田 筒车 是一种完全借水流转动的大型提水工具 这个轮盘架上装有很多竹筒 转到低处 水装入筒中 转到高处水倒出 下面用水槽接水 并通过水槽把水引到田地里 高转筒车 明清时期 风力水车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 集体劳作 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出现 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阅读p7 学思之窗 的内容 回答 董永和七仙女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生产规模小 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自给自足 较少商品交流评价 积极性 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精工细作局限性 分散性 封闭性 脆弱性 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 集体劳作时代 时间 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原因 工具简陋 生产力水平低下 集体劳动有利于提高功效 2 小农经济的形成 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什么是手工业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 使用简单工具小规模生产的手工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 发展历程 2 经营特点 3 地位 4 突出成就 冶金 制瓷 纺织二 艰难经营的民营手工业1 发展历程2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三 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四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 原因2 表现3 特点 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过程 1 夏 商 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由官府垄断 2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 西汉武帝以后 煮盐 冶铁 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 都收归官办 4 由于管理落后 明朝中期以后 在某些行业 被民营手工业超过 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过程 2 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 征调优秀工匠 使用上等原料 生产不计成本 产品大多精美 3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 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过程 2 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特点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很长时间内 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在冶金 制瓷 丝织等诸多行业中 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技艺高超的冶金业 已有铁器 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发明灌钢法 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青铜铸造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礼器 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 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4 官营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4 官营手工业的代表行业 技艺高超的冶金业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烧出成熟的青瓷 烧出成熟的白瓷 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秘色瓷最为名贵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 出现了五大名窑 青花瓷 彩瓷 珐琅彩争奇斗艳 明宣德青花瓷成为珍品 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4 官营手工业的代表行业 技艺高超的冶金业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西汉 已经养蚕和织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纺织品的花色达20多种 行销欧洲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苏杭丝织品超过前代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青銅立人像 三星堆青銅器 春秋时期的铁锄 1953年在湖南出土 战国时期铁锄 湖南长沙出土 山西黎城西周墓地出土铁剑的青铜手柄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水排 南朝时发明灌钢法 用生铁的溶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中 然后反复锻打 能大大提高钢的质量 用 灌钢法 炼制的简装直刃唐横刀 陶尊 瓷器的前身 表面有印花图案太棕黄色玻璃釉 河南郑州出土 商朝中期 春秋原始瓷虎形器 东汉青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