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主学习 初体验 第二单元 自主赏析 识记基础知识 理解文本大意 名师课堂 一点通 知能提升 巧应用 篇目一夜归鹿门歌 探究课文精要 直击高考考点 q f ili oxu np n mi ny q 声音嘈杂 石门 隐居者 诗人自指 三 佳句诵读1 山寺钟鸣昼已昏 2 忽到庞公栖隐处 3 惟有幽人自来去 渔梁渡头争渡喧 鹿门月照开烟树 岩扉松径长寂寥 说作者 一 简介 孟浩然 689 740 以字行 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 人 人称孟襄阳 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 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 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 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 737 张九龄贬荆州刺史 孟浩然曾应辟入幕 不久辞归家乡 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 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 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 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 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二 作品 著有 孟浩然集 名篇有 过故人庄 宿建德江 春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三 评价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 并称 王孟 寻背景鹿门即鹿门山 在湖北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 因拒绝征辟 携家隐居鹿门山 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 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 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求仕不遂 漫游吴 越 数年后返乡 决心隐居 绝意仕进时的作品 览译文 教师用书独具 1 此诗按照时空顺序 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 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的特色 提示 江边 钟声 渡头喧闹的黄昏江景图山中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幽静的月夜山景图 2 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结合全诗 可以看出诗中主人公是一位怎样的人 提示 体现了诗人宁静 超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句中的 幽人 既是指庞德公 也是诗人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 诗人步他后尘 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天地里 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 心中是多么宁静 超脱和悠然自得 主人公是一位孤高的隐者形象 前四句的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与后四句的隐居生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 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 也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 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 我 的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 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诗人 我 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实际上是 诗化了的作者 是作者在诗中的 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 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高考这类题型常用以下提问方式 1 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位人物形象 2 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怎样的人 3 这首诗歌中的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例1 2011 四川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 智老 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 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 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 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 陈与义集校笺 注 天经 姓叶 名懋 智老 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 禅伯 指大圆洪智 儒先 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 解析 客子 表明诗人在外 在外却 光阴诗卷 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 情趣高雅 诗人客居他乡 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 多病 固穷 的禅伯和儒先 重友情 试春风 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 身披鹤氅 可以看出其风流飘逸 答案 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 风流飘逸 例2 2012 安徽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 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本诗为 雪后晚睛 四山皆青 惟东山全白 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 二绝句 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 解析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 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 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 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 诗人怎能不陶醉 怎能不忘怀 答案 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 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 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 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1 知人论世 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作者 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 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 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 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 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 更多的时候 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 置身诗境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 动作 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 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 完整 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 一个笑容 一个动作 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 或一组人物的语言 声音 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 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 表现人物的性格 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 规范答题步骤明确什么形象 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揭示形象的意义 形象寄托的作者 或抒发自己情怀 或借物自况 的情感 理想 追求 品性等 文段开头 也可是文末 要注意 盖帽 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 再以此为 中心论点 从诗歌的具体语词中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 论点 来写 一 阅读鉴赏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 日暮客愁新 的 愁 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 答案 一个 愁 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 分析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 答案 天高地远 四野空旷 江水清澈 月亮倒映其中 显得离人很近 整个场景 因日暮而昏暗 又因月色而清淡 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 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 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意思对即可 二 阅读下面诗歌 回答后面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 注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 意即靠近外城 3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观点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从环境描写看 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 但已很幽静 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 再加 篱边菊 的点缀 可看出是一个幽僻 高雅的隐居之地 作者的动作 扣门 心理 欲去问西家 及邻人的叙述 归来每日斜 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 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 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语言运用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 是中国文学极具特色的一朵奇葩 唐诗绚烂 宋诗清新 真实反映古代社会的人情风貌 易为人们所接受 流传十分广泛 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 内容非常丰富 它们既表现了中国文字的艺术魅力 又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雍容典雅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从感时伤怀到离别赠友 从凭古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节能知识培训课件
- 合作赋能:探究中学生合作学习对问题解决水平的提升效应
- 合作学习: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
- 国际交流项目大学生就业实习合作备忘录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练习题和答案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题型汇编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检测题型必考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试题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Z世代对消费场所视觉对比度
- 语言认同建构机制-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秋季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德育主任的发言稿:让责任与品格同行让梦想与行动齐飞
- 2025年贵州省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吴伯萧名篇阅读理解与教学设计
- 仓库基础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曲臂式高空作业车专项施工方案
- 2025秋人教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 SOP考试题及答案
- 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办法
- DDI:制造业人才发展成功实践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