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晏子使楚 陈锦花教学设想:晏子使楚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的结论,让楚王“反取病焉”。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了解历史上其他机智善辩的故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他们自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一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二能复述故事情节,准确的翻译全文,总结并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读懂课文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什么是类比,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结合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2、反复诵读,总结文言现象及学习规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并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总结文言现象及文言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2、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全文。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机智善辩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谁能讲一个机智善辩的故事? (1)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时,迎面走来一位批评家,这位批评家扬起头,傲慢地说:“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歌德闪到一旁,微微一笑,说:“我正好相反。” (2)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秘密建了一处潜艇基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有关的消息,罗斯福压低了声音说:“你能保守秘密吗?”好朋友肯定地点了点头。罗斯福俯在好友耳边,小声说:“你能,我也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我国古人机智善辩的故事晏子使楚。 二、诵读课文1、一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学生活动: (1)自由默读或轻声读一遍课文。 (2)标出不认识的生字。教师用课件列出重点生字:晏(yn)缚(f)酣(hn)曷(h )枳(zh )熙(x) (3)生齐读两遍生字。 2、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教师提示:感受文章简约、优美的节奏;朗读时的停顿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划分。 课件示例: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也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学生活动: (1)生自由读示例的语句,并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2)指定学生朗读。 师纠正、评议。 3、三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三、合作翻译 1、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注意常见的文言现象。如(1)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的“使”应译为 “出使”。(2)古今词义的不同。“何坐”中的“坐”作“犯罪”讲,现代汉语中已不使用这样的义项。(3)识别通假字。如“缚者何为者也”中 “曷”通“何”。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点,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何为者也”,如果是现代汉语语序就是“为何者也”,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让学生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几个不同于现代汉语特点的文言句式整理出来。 (说明:这几项任务工作量较大,可采用分组负责的办法, 将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学习小组。一组整理通假字;二、三组整理古今异义词,其中一组负责整理第一自然段的,一组负责整理第二自然段的;四、五组负责整理特殊 的文言句式,其中也是一组负责整理第一段的,一组负责整理第二段的。) 学生活动: (1)分组默读、整理。 (2)学生组内讨论。 (3)由学生口头回答或到黑板上板书出来(通假字)。课件展示: 通假字: 曷何 熙嬉 古今异义词: 方(古:将要 今:方的形状) 对(古:对上说的话或回答 今:正确) 坐(古:犯罪 今:坐下) 避席(古:离开座位 今:避:躲开;席:席子) 徒(古:只 今:徒弟) 其实(古:它们的果实 今:实际上) 得无(古:莫非 今:得:得到;无:没有 。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得无”的用法) 病(古:辱 今:疾病) 固(古:本来 今:坚固)特殊文言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肯定判决) 圣人非所与熙也。(否定判断) 翻译时语序需调整的:何以也以何也 何为者也为何者也 何坐坐何 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缚一人诣王2、学生各自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可在小组内交流互动。 3、让一个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适当的添加合理想象丰富情节。参考译文: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味道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四、质疑交流还有哪些不懂的字词句可以提出来共同解决。五、自主小结这节课主要通过学习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现象,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应该像滚雪球一样前后勾连,举一反三,及时将学过的内容分类整理记忆。六、布置作业1、识记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2、翻译全文,试着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巩固前课所学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语言。一、复习导入:提问字词句的翻译,见第一课时“合作翻译”部分。二、感悟形象,体会语言 1、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准备分角色朗读。 2、课本剧表演。3、让学生评议。哪位同学演得较好,哪位同学演得还有待改进,演得好的同学读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演得不够好的同学没有读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可再让其他同学读,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朗读楚王手下的对话时,应让学生体会到楚王手下为讨得楚王欢心,积极出主意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的心态,应读出一种谄媚的语气;对楚王,应读出一种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语气;对晏子,应读出一种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语气。根据学生读的语气,教师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板书: 晏子: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楚王: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三、自主小结:晏子的机智善辩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逻辑严密的推理、比喻和类比手法的运用让不怀好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