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哲学考试试题解读forfang.doc_第1页
庄子人生哲学考试试题解读forfang.doc_第2页
庄子人生哲学考试试题解读forfang.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1. 庖丁解牛所含人生哲理。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都说人生复杂,于是市面上有很多指导如何科学、艺术地生活的著作,但实际上被指导者看了以后,仍然还是觉得复杂,因为生活的个案实在变化太多了。 也有人觉得人生本来简单,认为人生复杂是想出来的,只要自己不复杂,思想中就没有那么多的负担;只要自己不复杂,旁人一般也是不屑于和简单的人去角力的。但这几乎很快地被证明为是一种幻想,因为当前的社会本身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了。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2. 齐物论中“天籁”的含义。出自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天籁是发乎内心, 由己而生的。正是由于其由己而生, 才会“吹万不同” 这并不是由谁来左右的。同样的道理,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各不相同的,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只有抛弃了那个偏执的内心, 才能感知天地自然的不同形态的美好。也指诗文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或指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天籁的发声全凭自己,完全摆脱了任何外力的约束,是天然自发而生,因而这种不依赖任何外力的自然音响最美,胜于地籁及人籁。3.庄周梦蝶所含哲学思想。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是庄子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对外物与本体的思考。对两者关系的讨论,体现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哲学思想。此外也有一点不可知论的色彩。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这则故事穷尽了自然造化和自由人生的真谛,所以后人总是以庄周化蝶作为实现人生自由的典范。4.对逍遥游的理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就是要从高处着眼去看世界,看你身边的事。而那重高处,就是指一种至高的境界,找到制高点,才能更根本地看这个世界。所以在第一篇逍遥游里,庄子用了很多的比喻,目的是让人看到大的可以有多大,久的可以有多久。用来比喻常人的渺小,目光的狭隘短浅。以此来阐述他的逍遥的思想。就是在高的境界下看世界,就可以冲破一切,得到心灵的解放。5.对人世间的理解。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道家发展到庄子这里,从无为转到无用,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转到彻底的精神解放。庄子的无用似乎意味着一种不投他人所好勉强而为,而要做到以无用为用,还在于佛家所说的一个“缘”字,所以庄周才有一句:才余不才之间,似之而非也。物物而不物于物。总之,人世间告诉我,与天为徒,保持自己的自然之德;与人为徒,保持自己的社会之德;驾驭物质而不被物质驾驭,追求精神的自由!6.齐物论中“吾我丧“的含义。“吾丧我”提示着庄子对“吾”与“我”进行的分别,而这一分别是建立“因是因非”的超是非立场的前提;三籁之说一方面为理解吾、我的分别作铺垫,另一方面又提示“是非”产生的原由;庄周梦蝶以寓言的方式隐喻“吾”“我”的状态,并对开篇的“吾丧我”作出呼应。在庄子看来,“我”有形,是为“形态的我”,这个“形态的我”处于与外物纠缠的状态之中,被外物裹携着、冲击着,踉跄于人生之途而没有片刻止息,终生劳碌却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不堪却不知归属何处。“形态的我”展示了“人”作为“物”的存在状态,这样的“我”,实在是被动而无奈的。后来王充片面地夸大了庄子的这一思想,直接把“人”定义为“物”。 在庄子眼里,人是有“物”的一面,物性的人,是为“形态的我”,然而人的这种物性的存在状态,正是人需要超越的,所以庄子才要说“丧我”。如果人生就展现为一个“我”并且只是这样一个“形态的我”,那么,“人”就不可能从“物”中超脱出来。人作为“人”,却停留在“物”的存在水平,这样的人生,确实是很可悲的。所以庄子在描述了“形态的我”的被动和无奈之后,一再感叹“不亦悲乎”!“可不哀邪”?“可不大哀乎”!“我”是形态的,也是情态的。所谓“情态的我”,是指在社会的对象性关系中存在的“我”。这样的“我”,必定处于种种情景状态之下。所以在庄子看来,“情态的我”没有片刻宁静,“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或傲慢,或阴险,或慎密,“其发若机栝”,窥视着是非,“其留如诅盟”,严守着秘密。总之是不断地在“喜怒哀乐,虑叹变 ,姚佚启态”的不同情态中流转。在庄子对“情态的我”的描述中,他似乎只是在说“我”在各种不同的情状下的表现,在说一个情态的“我”,但是,在他言说的这样一个“我”的背后,却清楚地透露出一个“他人”来,因为“我”的种种情态,都有“他人”的原因或者是以“他人”作为对象的。因此可以说,“情态的我”提示着一个“他人”的参照,从而展示了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一面。我们说过,如果人生就展现为一个“形态的我”,人是不可能从“物性”的存在状态中超越出来的,同样,如果人生只展现为一个“情态的我”,人也不可能从社会性的存在状态或者说从“角色”中超脱出来。庄子提出了“吾”,却没有告诉我们“吾”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吾”如同“天籁”一样,是不可言说的。7.对逍遥游中“小大之辩”的理解。小大之辩超越人类局限性的精神诉。庄子通过构造渺小与广大、短暂与长存的强烈反差,表达的是突破人类自我条件局限性的渴望和对辽远至大的自由行动的天地的想望,体现的是他追求广博与无限的精神福祉。小大之辩修炼达观的心理态。庄子通过“小大之辩”所要揭示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在个人的主观心境下是可以被放大或者消除的,而他主张用达观的“道心”观察溶解甚至是消除矛盾双方的绝对对立性,这样才能排除人的成见的干扰,消除纷争,认识到世界的本真面目。小大之辩顺应自然之性的自由和逍。庄子哲学追求的是个体灵魂归复和保持本真状态,从而能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达到超越生死、超越命运的境界。只有当我们从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创造立场出发,梳理心中纠缠的小大思想,我们的心境才能够达到澄明之境,实现心灵真正的自由和逍遥。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小大之辩”的思想也具有十分深刻的启发性。“小大之辩”明则对“小”与“大”的外在表现和精神境界进行区分,实则揭示要超越人类的部分限制性存在,建立达观的心态。并且不论大小事物都是要顺应自然之性的。“小大之辩”的思想的确使后人受益匪浅。8.对人间世中“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己养中”的理解。顺着外物的变化而悠游自适,托身自然,不得已而应之。抛开一切俗务,杂念,但自己的心灵游于八极之外,不染纤尘.不为俗累,自由自在。保养心性知道事情的艰难而又无法预知前途,却能安心地去做,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在社会上具有各种身份,为人臣,为人子,为人父,在忠孝不能两全时,能够做出选择,这的确是道德最高境界。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能够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高的境界了。体道者要达到“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必须看破名利荣辱等等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判断标准,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得明白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道理。庄子在这里连续用了“匠石与栎社树”的寓言,“商丘大木”和“荆园之木”对比,和“支离其德”的赞叹,告诉人们材之患与无用之用。世间所谓的美材,不过是能够为舟为梁为棺的材料而矣,这都是以人的价值观来对待树木,对于树木实际上是灾难,使其不能尽其天年。而只有不材之木,才能“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因此,世间衡量有用无用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人为地强加的,并不必然符合自然天道。所谓的有用不过是自累之源,速死之根,对于修道者无所可用,因此,必须看破。破除这一价值判断标准,就叫作“支离其德”,只有真正看破了这一“有用无用”的判断标准,才能体悟到“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道理。9.庄子在德充符中表达的有情无情的思想。有了人的形貌,不一定有人内在的真情。有了人的形体,所以与人结成群体;没有人的真情,所以是与非都不会汇聚在他的身上。渺小呀,跟人同类的东西!伟大呀,只有浑同于自然。惠子对庄子说:“人原本就是没有情的吗?”庄子说:“是的”。惠子说:“一个人假若没有情,为什么还能称作人呢?”庄子说:“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怎么能不称作人呢?”惠子说:“既然已经称作了人,又怎么能够没有情?”庄子回答说:“这并不是我所说的情呀。我所说的无情,是说人不因好恶,而致伤害自身的本性,常常顺任自然而不随意增添些什么。”惠子说:“不添加什么,靠什么来保有自己的身体呢?”庄子回答说:“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可不要因外在的好恶而致伤害了自己的本性。如今你外露你的心神,耗费你的精力,靠着树干吟咏,凭依几案闭目假寐。自然授予了你的形体,你却以坚、白的诡辩而自鸣得意!”10.对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理解。此两句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此两句在此文中应该是重点,因为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