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本周教学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 重点、难点:1.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尊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2.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三. 新课讲解1. 作家作品(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创作狂人日记;1926年创作朝花夕拾;30年代,参加“左联”;1936年病逝。(2)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2. 词语积累正音确凿(zo) 菜畦(q) 桑葚(shn) 轻捷(ji) 油蛉(lng) 班蝥(mo) 缠络(lu) 攒(cun) 珊瑚(shn h) 豁(hu) 敛(lin) 脑髓(su) 陌生(m) 觅食(m) 竹筛(shi) 秕谷(b) 人迹罕至(hn) 蝉蜕(tu) 书塾(sh) 渊博(yun) 宿儒(s) 人声鼎沸(dng) 盔甲(ku) 倜傥(t tng) 窦(du) 拗断(o) 拗口(o) 执拗(ni) 攒动(cun) 积攒(zn) 住宿(s) 一宿(xi) 星宿(xi) 折断(zh) 折本(sh) 折腾(zh) 关系(x) 系鞋带(j)词义(1)确凿:确实。 (2)似乎:副词。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表示可能,不确定。 (3)倘若: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注意多用于书面语。 (4)缠络:缠绕联结。缠、络同义(缠绕)。 (5)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6)牵连:本课指牵扯,纠缠。 (7)高枕而卧:成语。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也叫高枕无忧。 (8)得失:本课指成功和失败。 (9)和蔼:形容态度温和的样子。蔼:态度亲切。 (10)恭敬:对长辈或客人严肃而有礼貌。恭敬同义。 (11)质朴:朴素踏实,不做作。 (12)渊博:学识精深广博。渊:深;博:丰富。 (13)陆续:动作或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地进行。 (14)相宜:适合。 (15)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3. 整体把握: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4. 本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二层(2段):写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私塾读书。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5. 重点段落分析: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第七段,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6. 关于“三味书屋”(1)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拘束人的礼节:拜鹿拜孔子,拜先生;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读的内容大多不懂。(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方正、质朴、博学;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 基础知识与积累:1. 判断下面加点字注音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纠正到后边括号内。菜畦x( ) 竹筛shi( )觅食n( ) 蟋蟀x( )鼎沸dng( )确凿zo( )2.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均有一个有错误,把正确的内容写在后面括号里。(1)A. 确凿(zu) B. 倜(t)傥C. 轻捷(轻快) D. 缠(chn)络( )(2)A. 消释(溶解) B. 盔(ku)甲 C. 秕(b)谷 D. 书塾(sh)( )(3)A. 珊瑚(h) B. 收敛(jin) C. 菜畦(菜地) D. 斑蝥(mo)( )(4)A. 系绳(j) B. 诧异(惊奇) C. 方正(淳朴) D. 骨髓(su)( )3. 将下面每组四个字分别填入相应句中。(1)葚 湛 堪 斟我们看到了李宁精_的体操表演。秦始皇兵马俑_称世界珍奇。桑_比覆盆子味美。请你_酌一下,怎样改这篇文章。(2)荚 夹颊狭豆类植物的果实叫_。张飞鸟的两_是白色的。这是_义的理解。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形成一个_角。4. 依照文学常识或课文内容填空。(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作者鲁迅,本名_,字_,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家、_家和_家。他的著作很多,有_、_、_、_等,都收在 里。(2)不必说 , , , ;也不必说 ,_,_。单是 , 。5. 根据课文内容填入适当的动词。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 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_住了。6.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_ 爱心是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A. 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B.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C. 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D. 一片冬日的阳光二. 阅读:文段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 这段文字中的哪些文字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2. 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 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B. 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C. 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D. 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3. 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_,后写_,再写_;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_,再写_;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_、_、_。 4. 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A. 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B. 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C. 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D. 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5. 模仿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比喻句: 拟人句: 文段二:(1)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2)“人都到哪里去了!” (3)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4)“读书!”(5)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6)“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7)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1. 给加点的字注音:蝉蜕( ) 倜傥( )( ) 拗( )过去 2. 划线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3. 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了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 和 4. 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A. 到园里的大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B.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5. 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 学生读得快,而先生读得慢。 C. 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 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文段三:我的房东 我在新加坡留学时的房东先生是个很特别的人。 他很富有,又很贫穷;他很慷慨,又很吝啬。 他拥有一幢价值36万美元的两层花园洋房,十几万美元的股票,2万美元的汽车。退休前他是电子工程师,收入很高。退休后他每月拿退休金,还时不时地赚些外快。他无子无女,独身一人。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 但是,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活:大多数食物都是超级市场的降价食品;新鲜橙汁舍不得买,只买听装浓缩橙汁,回来兑水;面包也舍不得买,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简单得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两三片面包,有时涂点花生酱,几片生菜叶,外加一杯牛奶,有时加一只烤土豆。我从没见他做过鱼、肉、鸡、鸭等荤莱。 他是个守财奴吗?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每年都大量捐款给各种慈善机构,并且赞助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 由于以前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认识房东先生,所以他以很便宜的租金让我住在他家。除了我以外,他家还住有6名中国留学生。他的家成了“中国之家”,他逢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住进他家的第二天,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应允了。没想,他一出门,就捡起了垃圾。路边的废纸屑、果皮、饮料杯,他都一一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别人家的报纸散落在地,他也捡起整理好,放在门前。有时一些废纸果皮正好在肮脏的水坑里,他也毫不在乎地捡起扔进垃圾桶。 跟他走了一段后,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我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脸红。于是,我也袖口一卷,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而实际上,路人的脸上没有不屑,而是写着理解和尊重。他看见地上有一个易拉罐,就一脚踩扁,捡起放进口袋,并且得意地说:“可以卖几分钱呢!”看见地上有一枚一分硬币,又马上捡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唱起了他童年时代的儿歌:“谁捡到,谁收起;谁丢了,谁哭泣!”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这是我在留学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那首歌也是我最难忘的一首儿歌。后来,我才知道,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例行公事。于是,只要有空,每个周末我都会和他一起出门捡垃圾,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这是我以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我懂得,_。1. 语段写“房东先生是个很特别的人”。他的“特别”体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2.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应允了。”“欣然”一词表现了“我”当时愉快的心情。B. “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是写着理解和尊重。”“写着”在句中是“表现出”的意思。C. “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美其名曰”在这里含有自我嘲讽的意味。D. “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句中把“虚荣心”比做“思想垃圾”。3. 语段中写“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惊讶”、“犹豫”、“脸红”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惊讶”: “犹豫”: “脸红”:4. 对语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房东先生说话时“得意”的样子,表现了他捡到易拉罐时满意的心态。B. 写房东先生唱“童年时代的儿歌”,表明了这首儿歌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C. 写房东先生“像个孩子似的”,表明他在“捡垃圾”的同时,也重温了童年的美好生活。D. 描写房东先生“天真烂漫的笑容”,表现了他坦诚直率的性格。5. 对语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末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一项公务。B. 周末捡垃圾已成为房东先生生活的一部分。C. 周末捡垃圾已成为房东先生的一种习惯。D. 房东先生已把周末捡垃圾当做一项常规的公益活动。6. 下面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