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4 浙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4 浙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4 浙教版.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4 浙教版撰写人:_时 间:_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既是第一册月球、地球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等的基础。课标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及大气的两个基本特点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和分层特点。通过读图的训练,能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对大气分层的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2、 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能力。难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教学准备1、 自制课件,内有“神五”飞船发射前、后返回舱的图片,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 升爆炸时的图片、顶部带白雪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等。2、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神五”发射情况及有关大气层的资料。教学预设一、引入课题情境1、媒体展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后的返回舱。师: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大国,对比二幅图,可发现返回舱在回地面后,表面有烧蚀的痕迹。设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返回舱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与大气层发生摩擦,温度急剧升高到大约3000,把返回舱表面给烧坏了。情境2、媒体展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上升过程中爆炸的图片。设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这也是与大气层发生摩擦造成表面瓷片脱落而发生爆炸的。设问:那么假如没有了大气层行不行?引入课题大气层(一)二、新课教学1、 大气层所在位置。课件演示:从航天飞机拍摄的大气照片。师:大气层实际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相比,大气显得很薄,然而大气对地球的作用却非常大。2、大气层的作用。设问:大气层的作用有哪些?生1: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生2:大气层能与陨石等发生摩擦,使陨石燃烧,从而减少陨石对地球的撞击。生3:大气层对地球有保温作用,防止地球表面温度太大。生4:大气层中的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生5:大气层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生6: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给人类带来食物。生7:大气中的水蒸气能成云致雨。(学生已学过有关月球的知识和生物知识,得出结论会比较顺利,但表达可能不很准确,教学时肯定学生正确表述,随时纠正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生1:人类及其它所有生物都会死亡,地球上不会有生命现象,一片荒凉。生2:撞击地球的陨星将很多,地球上布满陨石坑。生3:看不见流星现象。生4:生物无法呼吸。生5:听不到声音。生6:没有了天气变化。生7:地面上的生物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情境3、媒体展示:顶部带有积雪的富士山图片。设问:为何山顶部积有白雪,而底部没有积雪?生1:可能是高度越高,气温越低。设问:哪是否一定是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越低呢?3、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媒体展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师:上面大图的垂直方向表示的是高度,下面小图是大图的图例,请仔细观察,是否高度越高,气温越低?说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生1:大气的温度有的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有的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生2:大气的最低温度约为84。生3: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生4:大气的温度,在012千米之间,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12 55千米之间,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在5585千米之间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师:由于篇幅所限,高层大气的温度没有直观表示出来, 最高层大气的最高温度可达2500。媒体展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分层而异,有些部分气温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些部分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在85千米以上,气温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师:据这个大气温度分布的规律,你们能否说说停留在约600千米高空的哈勃望远镜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生讨论、归纳。生:在600千米的高空, 大气的温度很高, 银白色可以反射太阳光, 从而使望远镜免受损伤。师:再根据大气温度有的部分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有的部分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规律。设问:能否对大气层进行分层?如能分层的,你的依据又是什么?4、大气的分层:小组讨论:(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分层受阻时,教师参与分层,结束后小组代表学生发表意见)生1:我们组认为可分为四层:第一层:012千米,该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第二层:12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第三层: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第四层:85千米到大气层顶,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生2:我们组认为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反复层,从08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第二层:渐升层,从85千米到大气层顶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生3:我们组也认为可分为两层,但不同于他们组,第一层:0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先降低后升高;第二层:55千米到大气层顶,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选降低后升高。(分类的方法很多,只要能讲出分类的依据,合理的就给予肯定)师:科学上最常用的对大气进行分层的方法是: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地球大气分为五层。媒体展示:大气分层图师:仔细读图并一起完成表一层序层名高度特点第一层对流层017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第二层平流层175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第三层中间层508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第四层暖层8050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第五层外层5005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师: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在1000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从图上可以观察到外层已经变成黑色,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几乎没有大气。师:外层就是地球大气的宇宙空间的过渡层,其层底距地表约500千米。三、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四、反馈练习1、 大气温度在_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2、大气的作用是()。A是地球的外衣,保护地球。B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C吸收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D以上各项都是。3、爬山时你会感受到()。 A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B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稠密 C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D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4、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 A狂风暴雨B雷电交加C火山喷发D碧海蓝天五、布置作业同步练习14题六、板书预设第一节大气层(一)1、作用:保护、保温、提供呼吸、光合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