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沪教版五四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壕吏 杜甫 杜甫 712 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 尝为工部员外郎 故世称杜工部 知识渊博 有政治抱负 寓居长安十多年 生活贫困 后因安史之乱 一度颠沛流离 最后移家成都 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世称浣花草堂 唐肃宗乾元元年 759 春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 六十万大军由于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 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 人当兵 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经过此处 就 其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组诗 三吏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 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写作背景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 故事的时间 地点 人物如何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 夜 地 石壕村 人 吏 老翁 老妇 事情 石壕吏趁夜抓人服役 听录音 注意圈画重要字词投 逾 走 前 致 戍 书 新 已 矣 更 去 虽 请 从 犹 得 绝 泣 咽 想一想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老翁为何要翻墙逃跑 想象一下连老人都要逃跑 可见当时百姓是处于怎样的一种生活 想一想 故事重点是写老妪的 致词 老妇的 致词 可分为哪几层 1 三子应征作战 两人战死沙场 2 诉说家中现状 3 老妇自请应役 想一想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独与老翁别 是谁与老翁告别 又暗示了什么 诗人 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带走 天明登前途 与开头 暮投石壕村 前后照应 表演 文中记叙了老妇的语言 实际上是与差役的对话 诗人只是将差役的问话省略了 从而使之更加简练 现在请两人对话 先想象一下差役是如何呵斥的 老妇人面对盘问如何作答 对话 1 你家男人呢 让他出来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2 家里还有其他人吗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3 孩子的母亲呢 让她出来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4 这怎么行 今天你们家一定要有人和我们回去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赏析人物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 主要人物应该是 吏 文章中的 吏 有何特点 诗人对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凶狠 蛮横 表达了作者对悍吏的谴责 注意 这并不是差役个人行为 而是朝廷下达的命令 由此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 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 能将本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吗 课后活动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沾巾 背景简介 大历二年 767 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 他住在一所草堂里 堂前有几棵枣树 西邻寡妇常来打枣 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 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即诗中吴郎 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 不允许别人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 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此前杜甫写过一首 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 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 杜甫不说 又简吴郎 而有意地用了 呈 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 以便吴郎易于接受劝告 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没有吃的 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 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 我从不干涉 如果不是因为走投无路 万般无奈 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 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 反而应当表示些亲善 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 虽未免多心 但是 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 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 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 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 课文大意 课文重要词语翻译 呈 呈送 尊敬的说法 任 听任 不要干涉 为 因为 穷 处境困厄 宁 怎么 缘 因为 多事 多心 不必要的担心 征求 朝廷征收的赋税负担 戎马 兵马 指战争 诗歌赏析 1 体会本诗是如何委婉曲折地劝说吴郎 2 体会本文虚词运用的灵活多样 3 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怜悯之情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 冬 杜甫由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 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 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 患肺病及风痹症 左臂偏枯 右耳已聋 此时 历尽沧桑 身患重病的诗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 不由感慨万千 写作背景 课文大意 注词语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坼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戎马 凭轩 涕泗 1 这首诗运用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 岳阳楼 辽阔雄伟吴楚 乾坤 开阔博大孤舟 孤单漂泊 反衬 诗歌赏析 2 从首联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一句 你感受到作者登楼时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诗人青年时代当值 开元盛世 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 诗人既闻洞庭之名 必有向往之意 可惜未能一游 如今 祖国山河残破 疮疾满目 而诗人也到了暮年 且历尽人生坎坷 却有幸登楼 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3 颔联表现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又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 坼 洞庭湖波涛万顷 巨浪千层 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 刹那间 乾坤摇动 天崩地解 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 动态感 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 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 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一派壮阔的图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曹操 观沧海 气势磅礴 意境阔大 景色宏伟奇丽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 有人以为过于夸大 于事理未当 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 见喻守真 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 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 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 或听觉 形象 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4 颈联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无一字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有孤舟 飘流湖湘 以舟为家 前途茫茫 何处安身 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 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和无边的宇宙 对应 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极为渺小的 有限 之身 是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的行吟者 是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的如此穷愁潦倒的一个孤魂 缺衣乏食 居无定所 得不到亲友的慰藉 连一个赖以承受痛苦的正常的身体都没有 飘零 孤寂 衰老 贫病 一个活人生存所需的空间萎缩到不能再萎缩 写景如此阔大 自叙如此落寞 诗境阔狭顿异 不阔则狭处不苦 能狭则阔境愈空 浦起龙 读杜心解 卷三上联展现浩瀚的洞庭湖水 下联画出水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 孤舟飘浮 虽然大小悬殊 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 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5 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 近十年的安史之乱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此后 外族侵扰 藩镇割据 民不聊生 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 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 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 仍然跳动着 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 互为表里 故虽悲伤却不消沉 虽沉郁却不压抑 杜作 阔大沉雄 千古绝唱 孟作亦在下风 无论后人矣 清仇兆鳌 杜诗详注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浩然状语也 杜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气象过之 明胡应麟 孟浩然借写洞庭湖景表达个人 欲济无舟楫 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 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 杜甫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 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 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 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