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一形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演示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1 实验目的 探究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内力作用的关系2 实验用品 竹片3 设计实验过程及预测的现象 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4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分析 内力作用过程 是一个受力的过程 竹片与岩石都具有 刚性 和 塑性 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相近 5 实验过程 1 两手握住竹片两端加力 竹片产生变形 2 继续用力 先慢后快 竹片折断 6 实验现象 竹片折断瞬间 断裂口有震感 栏目链接 7 实验结果分析 1 褶皱 断层和火山 地震 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 竹片向上弯曲部分代表 地质构造 易形成 地貌 向下弯曲部分代表 地质构造 易形成 地貌 3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地球上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 8 实验总结与思考 1 做该实验 你认为除了用2中提供的材料外 还可用哪些材料 栏目链接 2 若在实验过程中 在竹片已变形 但未折断时 将两枚钉子钉入竹片向上弯曲 向下弯曲两处地方 请你思考哪枚钉子易钉入竹片当中 并分析原因 答案 3 栏目链接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 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7 2 背斜山岭向斜谷地或盆地 3 活跃的断层处或板块交界处8 1 木片 塑料泡沫或三合板 材料需要既有刚性又有塑性 2 向上弯曲处 顶部受张力作用 材料易破碎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1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主要的几种形式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2 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3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 褶皱构造中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 背斜构造是储油和储气构造 在地质勘探中 根据地质构造可以初步判断水 油 气丰富的地层 2 断层构造处往往有河流流经 或者地下水埋藏较浅 3 工程建设中要考虑地质构造 尽量不要跨越断层 避免诱发地震或导致地基不稳 地下工程要考虑背斜 向斜的稳定性和是否容易积水 栏目链接 例如 在修建水利工程时 如果跨越断层不仅容易造成坝基漏水 还容易诱发地震 影响大坝安全 我国的大庆油田开采的就是储存在大型背斜构造中的油气层 栏目链接 强化训练1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 下图 图中甲 乙 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b a 断层 向斜 背斜b 断层 背斜 向斜c 向斜 断层 背斜d 背斜 向斜 断层 栏目链接 解析 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 丙处岩层向下弯曲 则乙处为背斜 丙处为向斜 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 故甲处为断层 知识点二形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读下图 完成 1 2 题 栏目链接 1 图中所示的地貌景观中 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a 甲和乙b 乙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丁 2 在地表形态塑造方式中属于侵蚀作用的是 a 甲和丁b 丙和丁a 乙和丙d 甲和乙 解析 图甲是沙漠 风力沉积地貌 图乙是风蚀蘑菇 为风蚀地貌 图丙是地下溶洞 为喀斯特地貌 图丁是山前冲积扇 为流水沉积地貌 答案 1 a 2 c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其表现形式有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等 外力作用互为条件 紧密联系 共同作用 塑造各种地貌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强化训练2 读地貌景观图 如图 完成 1 2 题 1 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d a 甲和乙b 乙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丙 栏目链接 2 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c a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 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 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 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栏目链接 解析 第 1 题 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 属于内力作用 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 也属于内力作用 第 2 题 峰林为喀斯特地貌 由流水溶蚀而成 以化学作用为主 v 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 以机械作用为主 知识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读以下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 1 2 题 栏目链接 1 关于图中地质作用的正确判断是 a 甲 重熔再生b 乙 变质作用c 丙 沉积作用d 丁 冷却凝固 2 下列地表形态 主要由m作用形成的是 a 长江三角洲b 东非大裂谷c 喜马拉雅山d 日本富士山 解析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岩浆和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之间的转化 图中地质作用 甲为外力作用 乙为变质作用 丙为岩浆活动 丁为重熔再生 主要由m 外力 作用形成的是长江三角洲 答案 1 b 2 a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 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周而复始 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技法点拨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技巧技巧一 岩浆是 岩石之本 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 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 技巧二 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成岩浆 大多要经过变质 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为变质岩 技巧三 组成地壳的物质中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 因此若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技巧四 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 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据此可以判断沉积岩 栏目链接 强化训练3 图a为云南路南石林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 图b 完成 1 2 题 1 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应为图b中的 b a 甲b 乙c 丙d 丁 栏目链接 2 塑造路南石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