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ode for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prospectingand testing in city2007-09-04 发布 8-03-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ode for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prospectingand testing in citycjj7-2007j 720-2007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8 年3 月1 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ode for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prospectingand testng in citycjj - 2007*中国建筑工业应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北京密云红光制版公司制版北京市兴顺印刷厂印刷*开本:850 x 1l68 毫米 1 / 32 印张: 83/8 字数: 223 千宇2007 年11月第一版 2007 年11 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8000 册 定价:42.00元统一书号:15112&14626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回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 http: /www .网上书店:http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 告第706 号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为行业标准, 编号为cjj7-2007, 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o.11 、3.0.17 、3.0.20、c.o.4 、c.o.6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勘察物探规范 cjj7-85 同时废止。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 年9 月4 日3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6号文( 2004 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 的要求. 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并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城市勘察物探规范 cjj 7-85 进行了修订。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 2. 术语、符号和代号;3. 基本规定4. 直流电法;5. 电磁法;6. 浅层地震法;7. 振动测试法;8. 水向探测法;9. 基桩动测法; 10. 地面高精度磁法;11. 天然放射性测量法;12. 高精度重力法;13. 地面温度测量法;14. 井中探测法;15. 成果报告。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规范名称改为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2. 增加了术语、符号和代号一章; 3. 增加了基本规定一章; 4. 电法勘探一章改为直流电法,增加了高密度电阻率法;5. 增加了电磁法一章,包括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电磁剖面法、可控源音颜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探地霄达法和地面核磁共振法;6. 地震勘探一章改为浅层地震法,增加了瑞雷波法;7. 工程勘察中的振动测试一意改为振动测试法,增加了振动衰减测试法;8. 增加了水声探测法一章,包括水下地形探测法和浅地层剖面探测法;9. 增加了基桩动测法-章,包括低应变反射波法、高应变动测法和声波透射法;10. 放射性勘探一章改为天然放射性测量法,增加了氡气测量法;11. 增加了地面温度测量法一章; 12. 地球物理测井一章改为井中探测法,增加了电磁波(雷达)测井、钻孔电视、超声成像测井、地震波测井、井间层析成像等;13. 在附录中增加了附录b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适用范围”、附录c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安全保护规定”等。4本规范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主编单位: 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师东路14 号.邮编250014)本规范参编单位: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勘察院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海安智能仪桥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李学军 赵竹占 周凤林 黄永进孙振波 靳拱晓 魏岩峻 陈德海陈 达 李大心 徐贵来 孙云志蔡克俭 杨玉坤 张普法 刘运平李书华 刘 勇 景朋涛5目次19u9 鱼b9 16b023au7 0903 句3 47eu1371a111122222333333344455法瞄阳 号 jt lf制1 代 .率 u u uu 场法大振阻法法 电磁法频法法共 号定法法电场化定地电面音磁达磁去定符 定法规深面度电法极规大频剖源电霄核斟酌规川yu 柑悄悄械制哺明明阳山印刷献脚mt棚础喃喃阳蜘腼总术jj3 基直1 231567 电12 3 45678 浅1222444444455555555661234566.2 透射波浩.e . -. 526.3 折射波暗. . . . . . 556.4 反射波隆. . . . . . . . 596.5 瑞雷波法. . 617 振动测试法. . . . . . . . . 651. 1 一般规定 651.2 基础强迫撮葫测试法 . .1 651.3 居地微振功割试隆 . . . . . 681 .4 据动章睡测试桂. . . . 718 水声探测法. . . . . . . . . . 748. 1 一般规定. . . . 748 . 2 水下地形探测桂. . . . . 748. 3 浅地层剖面探酣睡. . 779 基桩动测法. . . . . . 819.1 -般规定. . . 819. 2 低应变反射披挂 . . 819. 3 商应变动酬桂 . . . 859. 4 声波透射挂. . . . 8810 地面高精度磁法. . . . . . . 9410. 1 一般舰定. 941 0.2 数据果靠. . . 9610.3 资料的扯理与解事罪 . . . . 9811 天然放射性测量法. . . . . . . . 10111. 1 脏规定. .-. 1011 l 2 数据罪集. . . 10211. 3 资料的处理与解辑 10312 高精度重力法. . . . . . . . 104i且2.1 一陋规定. -叫. . . . . . . . . . . .川. . 1刨0412.2 数据果靠. . . . .川. . . . . 1臼0512.3 资料的扯理与解辑. . .e川. . . . . . . . . 106713 地面温度测量法. . . . . . . 10813. 1 一般规定. . 10813 . 2 数据采集. . . 10913. 3 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川. . . 10914 井中探测法. . . . . . 11014. 1 一般规定. 11014. 2 电测井. . 11514.3 声波测井. . . 11514.4 放射性测井. 11614.5 电磁波霄达)测井 . . . . . 11714.6 钻孔电视. . . . . . . 11714.7 趟声成像测井. . . . . 11814.8 地震波测井. . . . .川 11814.9 井同层析成像. . 11914.10 其他测井方法. . . 12015 成果报告. . . 122附录a 常见岩土介质物性参数参考表 123附录b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125附录c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安全保护规定. 131附录d 电阻率法装置形式及装置系数计算方法. 135附录e 高密度电阻率法现场情况记录表格式. 141附录f 浅层地震记录表格式. . . . . . 142附录g 地震仪校验方法. . . . . 143g. i 地震退一敦性校验方法. 143g. 2 触发开关误差校验方法. . . . . 144附录h 基础强迫振动测试法动力参数计算. . 145h.i 动力参数计算. . . 145h. 2 各种草戴和转换参数计算 150附录j 地基振动测试法动力参数计算表格式. . 154附录k 地面温度测量记录表格式. 1578附录l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成果报告主要内容. . 158本规范用词说明. . . 160附:条文说明. 16191 总则1.0.1 为了规范和统一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发挥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城市建设工程中的作用,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保证其成果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榄效益,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范。1.o.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工程建设的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和环境地质勘察以及工程质量评价中的地球物理探测。1.0.3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应根据工程实际采用相应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方法,紧密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获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治理、监测和检测所需要的探测数据等信息。1.o.4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应积极采用和推广经实践检验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并应重视探测成果的验证和探测效果的回访。1.o.5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l2 术语、符号和代号2.1 术语2.1.1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testing in city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方法在城市建设工程中的应用。2.1.2 地球物理探测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testing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物理测试的统称。2.1.3 地球物理勘探 geophysical prospecting利用目的物与周边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运用适当的地球物理原理和相应的仪器设备,通过分析研究观测到的物理场,探查地质界限、地质构造及其他目的物或目标的勘探方法。2.1.4 地球物理测试 geophysical testing运用适当的地球物理原理和相应的仪器设备,测定地质体或地下入工埋设物的物理性质或工程特性的测试方法。2.1.5 直流电法 direct current survey利用探测对象与相邻介质之间的电阻率或电化学特性差异,通过观测研究与探测对象有关的直流电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达到探测目的的方法。2.1.6 高密度电阻率法 resistivity imaging/tomography通过电极阵列技术同时实现电测深和电剖面测量,获得二维或三维的电阻率分布,进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电阻率法.2.1.7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controelled source audio 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 (csamt)根据不同频率电磁波具有不同穿透深度的趋肤效应原理,利用人工可控源产生音频电磁信号,来探测地面电磁场的频率响应而获得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分布信息和目的体分布特征的一种勘2探方法。2.1.8 瞬变电磁法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tem)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电磁波,测量由该脉冲电磁应的地下涡流而产生的二次电磁场,以探测地下介质特征的一种勘探方法。2.1.9 探地雷达法 ground penetraling radar method (gpr)通过研究高频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以及电磁波在介质分界面的反射等,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电磁波法。2.1.10 核磁共振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ethod(nmr)利用地磁场中地下水中氢原子核与周围介质的驰豫特性差异,用拉摩尔频率的交变电流脉冲对地下水激发,原子核系统吸收电磁能量而产生核磁共振。在电流脉冲间歇期间,观测和研究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规律,进而探测地下水的方法。2.1.11 脉冲矩 pulse moment核磁共振法中发射的交流电流的幅值与电流持续时间的乘积。2.1.12 浅层地震法 shallow seismic prospecting method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性质不同的地层内的传播规律,研究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地质、构造、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对工程场地与人工建筑物的适应性进行评价的勘探方法。2.1.13 地球物理ct成像技术 geophysic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根据人工场源空间分布而构建地下介质物理参数图像,进而进行地质问题研究的方法技术。2.1.14 射线正交性 ray orthogonality以地震射线交角的正弦值表示,衡量地震ct 反演可靠性的一个指标。2. 1. 15 射线密度ray density3ct 反演计算时划分的网恪单元内通过地震射线的条数,是衡量地震ct 反演可靠性的一个指标。2.1.16 瑞雷波法 rayleigh wave method利用人工震源激发产生的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通过分析仪器接收记录的瑞宙波的频散特性和相速度,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方法。2.1.17 场地微振动 site micro-seisms场地的一种稳定的非重复性随机波动.2.1.18 卓越周期 predominant cycle场地做振动中时程曲线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周期, 是场地微振动时的主导周期.2.1.19 水声探测法 subwater acoustic exploration/detection利用声波反射原理专门探测水底地形地貌和进行水下地层分层、构造探测的一种勘探方法.21.20 浅地层剖面探测法 shallow sonic echo profiling利用声波反射原理探测水底地形地貌、水底下地层结构和分布状态、断层构造等的一种勘探方法.2.1.21 tvg 增益曲线 time votage-gain curve (tvg)声波接收机的电压精益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1.22 基桩动测法 pile dynamic testing method通过对桩的应力波传播特性的测定和分析来评价桩的完整性,推算桩的承载力、桩侧和桩端岩土阻力及打入桩应力的一类检测方法.2.1.23 声波透射法 crosshole sonic logging通过实测预埋测管间混凝土的声波参数,对桩身完整性进行评价的方法.2.1.24 桩身缺陷 pile defects使桩身完整性恶化,造成桩身强度和耐久性降低的桩身松散、缩径、夹泥、蜂窝、裂缝、断裂等现象.2.1.25 高精度磁法 high accurate magnetic survey4总精度优于5nt的磁测方法.2.1.26 高精度重力法 high accurate gravimetric survey总精度优于40 x lo-8m s-2 的重力测量法.2.1.27 地面温度测量法 geotemperature measuring通过地面工作,利用探测目标(岩石、土体和水体)与其周围介质间的温度差异,观测研究地表温度场变化规律,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2.1.28 天然放射性测量法 natural radioactive survey利用自然界存在着的天然放射性系列和不成系列的放射性核的天然放射性质,研究解决地质问题和环境评价问题的方法.2.1.29 井中探测法 borehol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通过仪器测量钻孔井壁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参数和钻孔参数来研究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2.2 符号2.2.1 直流电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l供电电流强度值;js视激发比;k装置系数;m数据均方误差;m测点(站)均方误差;r等位圆径向增量;v地下水流速;v测量电位差;地形视倾角;绝对误差;仪器一致性均方差;s视极化率;s视电阻率。2.2.2 电磁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5d极化椭圆倾角;ex电场强度x方向水平分量;f频率;h深度;hy磁场强度y方向水平分量;hz磁场强度垂直分量;h深度;i发射电流强度;l回线边长;n噪声电平;rf第一菲涅尔带半径;rm最低信噪比;v测量电位差;平均相对误差;仪器一致性均方差;异常幅度;0最小可分辨电平;电磁波波长;s视电阻率;e有效电阻率。2.2.3 浅层地震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f频率;h深度;vr瑞雷波相速度;波长-深度转换系数。2.2.4 振动测试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61 作用和作用效应a振幅;f频率;圆频率。2 计算指标m质量;k刚度;阻尼比。3 几何参数a面积e偏心距;h高度或距离;i基础半径;l间距或长度;角位移。4 计算参数c系数;f频率;i惯性矩;j转动惯量;m扭转力矩;t周期;系数;系数;系数;埋探比。2.2.5 水声探测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h水深度。2.2.6 基桩动测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a波幅值;c应力波传播速度;e桩材弹性模量;f频率差;f锤击力;7h深度;jc凯司阻尼系数;l测点下桩长,桩长;rc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sx标准差;t声时值,反射波到这时间,沉降观测时间;t时间差;t周期;v质点振动速度,声速;x距离;z桩身截面力学阻抗;桩身完整性系数;系数。227 地面高精度磁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h测点高程;r地球半径;to磁场强度平均值;tx磁场水平梯度;tz磁场垂直梯度;t磁场总量异常;za磁场垂直分量。228 天然放射性测量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n观测值;nb背景值。2.2.9 高精度重力法使用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c重力仪的格值;gb重力布格改正值;gg重力地形改正值;gs测点相对于总基点的重力值;gw重力纬度改正值。82.2.10 地面温度测量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ts进行气温年变化影响改正后的地温值;t实际测量地温值;t地表气温改正量。2.2.11 井中探测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h垂直距离;h波速层的厚度;l源距;t时间;t时间差;v声波速度;x水平距离。2.3 代号2.3.1 直流电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a供电电极的正极;b供电电极的负极;ab供电极距;c 无穷远极;m 测量电极的一极;n测量电极的另一极;mn测量极距;o观测中心点或记录点;oo同极剖面的供电极距与测量极距中心的距离。2.3.2 电磁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ab 发射电偶极距或接地线源;f-k频率波数倾角滤波方法。2.3.3 水声探测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gps全球定位系统;wgs世界坐标系。92.3.4 基桩动测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psd声波透射斜率法的桩内缺陷判定值。2.3.5 天然放射性测量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bq放射性活度;gy吸收剂量;cps每秒计数;cpm每分钟计数。103 基本规定3.0.1 开展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视l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 被探测对象与其周围介质问存在一定的物性(电性、弹性、磁性、密度、温度、放射性等差异;常见岩土介质的部分物性参数可按照本规范附录a 确定。2 被探测对象的几何尺寸与其埋藏深度或探测距离之比不应小于1/10;3 被探测对象激发的异常场应能够从干扰背景杨中分辨。3.0.2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应遵循下列原则:1 正式工作前应通过方法试验,正确选用有效的工作方法;2 实际工作中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复杂工作条件下或重点工程,宜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探测;3 探测工作应充分利用已知的地球物理探测、勘察、设计等资料。3.0.3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可用于解决下列问题:1 探测覆盖层、风化带及基岩面的起伏形态;2 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的空间分布,以及隧道超前预报地质构造和松动圈测试;3 探测第四系砂卵砾石层、软土层及多年冻土层的分布及规律;4 探测地下管线、地下隐蔽工程、古墓及其他埋藏物的空间分布;5 探测滑桂、洞穴、岩溶、采空区等;6 铁路、公路、机场、水坝、等基础探查及其施工质量检测;7 灌浆质量划分与评价, 桩基的动力特性测试;8 场地地基土层的划分与评价,地基及建筑物的动力特性11测试;9 地热、场地热源体调查;10 探测地下水的埋深、流速、流向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及地下咸淡水的界线;11 探测水底地形起伏形态、水下浅层地质构造和破碎带,划分水下浅地层,结构;12 利用钻孔测定地质及水文地质参数;13 地下管道泄漏、防腐层破损的检查评估;14 环境污染及有关地质灾害、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监测与评价;15 其他符合本规范第3.0.1 条规定的问题。3.0.4 当进行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时.可按照本规范附录b选择相应的方法,并应根据探测任务的性质, 确定探测解决问题的重点。3.0.5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序应符合下列要求:接受任务,搜集资料,现场踏勘,仪器检验及方法试验, 编写技术改计书,测量放线,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资料解释与成果图编绘,成果检查与核对,编写探测成果报告和成果提交归档。当探测任务较简单及工作量较小时,上述程序可简化。3.0.6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接受任务后,探测人员应与有关人员共同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研究探测任务、工作计划和资料的解择成果,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接受任务:接受探测任务应签订合同书,明确责任. 合同书的内容宜包括:任务编号,工程名称,工作地点和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和技术要求,工作期限和应提交的成果资料,预计工作量,有关责任等, 必要时应说明工作条件。2 收集资料:接受任务后,探测单位应全面收集和整理测区范固内已有的及相关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钻探及地球物理探测、测量、工程概况等资料。3 现场踏勘2:探测单位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通过现场了解12工作环绕条件、地形地貌情况,核实已收集资料的可利用程度等。3.0.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踏勘结束后,应在选定合理的探测方法和进行必要的方法试验的基础上编写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书宜包括下列内容:1 工作的目的、任务、范围、期限和测区位置;2 测区地质资料分析、环境条件及相关的地球物理特征,地形、地貌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况;3 方法选择及依据,技术要求,工作方法有效性分析,现场工作的布置及工作量估算;4 与地质、测量等其他专业的配合;5 仪器、设备、材料、车辆计划;6 施工组织及工作进度计划;7 作业质量保证措施;8 拟提交的成果资料;9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 探测工作布置图。当探测工程规模较小时,可直接编写施工纲要或工作计划,内容可从简。3.o.8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的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布置测网时,应根据探测工程需要和岩土工程条件等进行,测网密度应保证异常的连续、完整和便于追踪;2 布设测线时,测线方向宜避开地形及其他干扰的影响,应垂直于或大角度相交于探测对象或已知异常的走向,测线长度应保证异常的完整和具有足够的异常背景;3 探测范围内有已知点时,测线应通过或靠近该已知点布设;4 点测时,测点布设位置、数量应满足资料解释对比的需要。3.0.9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工作测线起论点、基点、转折点、13异常点、地形突变点以及其他重要的点位,应进行位置的测量,需要时应进行高程测量。测量工作应根据需要提供所探测点的点距、坐标和商程,需要时应将测点展绘到规定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其他平商图上。3.0.10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的测量工作应根据任务特点和要求而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需要测量的测网控制基点应联测测量控制点,其点位和高程测量精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的要求;2 探测点位在相应比例尺平面图上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 cjj 8 的有关规定;3 水域探测点的高程应根据水位的变化进行校正;4 探测工作使用的比例尺.不应小于同阶段、同工程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所使用的比例尺。3.o.11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设备及其附件应满足性能稳定、结构合理、构件牢固可靠、防潭、抗震和绝缘性能良好的要求。探测仪器应定期进行检查、校准和保养。3.0.12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应保证正确操作和使用各种探测仪器及附件,并应指定具备能力的人员进行仪器的操作和维修。3.0.13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单位应按照技术设计组织实施探测工作, 正确运用工作程序,内、外业紧密结合,并与岩土工程、钻探工作密切配合,及时采集、处理探测数据,完整提交有关探测成果资料.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时,应验证其原理的正确和效果的可靠。3.0.14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应按照不同方法和工程性质提供相应的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应齐全完整、其实、清晰,不得擦改、涂改、转抄。确需修改更正时,可在原记录数据和内容上划一线后,将正确的数据或内容填写在其旁边,并应注记原因。对于记录在磁介质上的原始记录,应当刻录成光盘存档。143.0.15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单位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工作进度进行过程质量检查和资料审核。3.0.16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外业质量检查工作应符合下列原则:1 质量检查应在不同时间进行;2 质量检查应根据具体探测方法选择重复观测、系统检查等方法:3 检查点在探测拖围内应分布均匀、随机选取,异常和可疑地段应重点检查;4 在资料审核时应提交质量检查资料。3.0.1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外业质量检查量不得低于工作总量的5%。质量不满足要求时应增加检查量,当检查量达到工作总量的20%,质量仍不符合规定时,应重新探测。3.0.18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处理不得使用未经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数据。数据处理应使用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软件。3.0.19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解释应在分析各项物性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已知资料,按照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点面结合、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3.o.20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应采取相应的探查手段验证或核实探测结果。3.0.21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单位应按照本规范第15章的要求组织编制探测成果报告,经过审查批准后提交,并应有签字、盖章。3.0.22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作业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 的安全保护规定。154 直流电法4.1 一般规定4.1.1 直流电法应根据工作条件和探测要求选用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或激发极化法等相应的技术方法。4.1.2 直流电法仪器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11 条的规定外,其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规定:1 输入阻抗应大于20m;2 ab、mn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 m/500v;3 极化补偿范围应达到士500mv;4 电位差测量误差不应大于士1.0%,分辨率应达到o.lmv;5 电流测量误差不应大于士1.0%分辨率应达到o.l ma;6 对50hz工频干扰抑制应大于40db。4.1.3 两台或两台以上仪器在同一场地工作时应进行一致性测定,所测参数的均方相对误差不应超过设计精度的1/3。 应按下式计算: =i=1nui22n -(4.1.3)式中 ui一一某台仪器某次观测值与该点各观测值平均数的相对误差。=1,2,,n):n参与校验的全部仪器在校验点上观测次数之和。4.1.4 直流电法的电性参数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一地电类型的测点应统一安排参数测定:2 不具备参数测定的场地,可根据电测深曲线或电测井资16料推求电性参数:4.1.5 直流电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多台仪器在同一场地工作时,不同供电单元间的距离不应小于最大供电极距的5 倍;2 电极安置位置应准确,电线与电极应连接可靠;3 供电电流应稳定,同一观测条件下两次电流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应小于1.0% ;4 供电电极接地电阻应小于100k, 供电电流应大于50ma;供电困难时,除应改善观测条件外,宜降低供电电源的内阻;供电电流出现异常时,应排除地下金属管线和工业供电干扰的影响;5 测量电极接地电阻应小于仪器输入阻抗的1.0%,当接地电阻大于仪器输入阻抗的1.0%肘,可采取移动位置、多根电极并联、浇盐水等措施;布设测量电极时,应避开沥青、垃圾堆、炉渣、碎石等城市的高阻地点;6 除高密度电阻率法外,测量电嵌应使用同一类电极;在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电极阵列或井中与水下测量中, 宜使用稳定性较好的不锈钢电极或铅电极;7 当现场遇下列测点时,应进行重复观测:1)读数困难、极化不稳定和存在明显干扰的测点;2) 曲线异常点和畸变点;3) 电测深法不正常脱节的接头和ab/2 大于100m 的每个极距点。8 对曲线上的特征点、畸变段及有疑义的测段,应进行自检观测。4.1.6 直流电法数据的重复观测应以一个测点或一个测站为单元,检查该测点或测站的全部数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重复观测应改变供电电流,且改变量不限;2 重复观测误差超过允许范围时,应多次观测,并检查极距、漏电、接地、仪器和接线等,核对接地位置附近的地形、地17质及干扰情况;3 应取剔除起限量复观测值后剩余重复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基本观测值。4.1.7 直流电法数据的自检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自检观测应改变供电电极的接地状况或重新布板,且供电电流的改变量应大于20% ;2 自检观测应按重复观测的规定和要求执行;3 自检观测结果证明基本观测确实有误时,可采用自检观测数据代替基本观测数据。4.1.8 直流电法的漏电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日开工、收工和曲线发生畸变时,应对仪器、电源、电线进行漏电检查;2 电测深法ab/2 不小于500m 的所有测点、电剖面法每隔10-20个测点及每个剖面的最后一个测点以及电线位于潮湿地区时和有疑问的异常区(点)应进行漏电检查;3 当发现电线、电源或仪器漏电时, 应查明原因予以消除后,按序返回观测,至连续三个点的观测值与原观测值之差在原观测值的5% 以内为止。4.1.9 直流电法的质量检查应符合本规范第3.0.16 条的规定。质量检查观测与基本观测使用不同仪器时,应进行仪器的一致性测定,并应满足本规范第4.1.3 条的规定。4.1.10 直流电法的质量检查应独立于基本观测,可在全测区基本观测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全区基本观测完成后对总工作量的5%且不少于1 个测点或测站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检查应隔日重新布极进行;2 检查观测点站应随机选取,对解释推断、验证工程有意义或质量有疑义的测点(站)应重点检查;3 质量检查观测结果,应以单个测点(站)为单位,编列各个数据的相对误差叫统计表,并计算该测点(站)的均方相对误差mi,其均方相对误差不应大于土5%。 m、mi应分别按照18公式(4.1。10-1)和公式(4.1.10-2) 计算。 m=12ni=1nmi 2(4.1.10-1)mi=ai-ai,ai+ai,2100%(4.1.10-2)式中 m某个质量检查点(站)的均方相对误差;n某测点(站的数据个数;mi第i个参加评定的单个极距的相对误差;ai第i个数据的基本观值;ai,第i个数据的检查观测值。4.1.11 直流电法的质量评价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17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可以确定由于地表及浅层湿度变化使得视电阻率数据的系统观测出现规律性偏差时.应将其剔除后再进行质量评价;2 当可以确定由于周围地电干扰,或者无法判定干扰来源但从相邻的数据点数来看,视电阻率的原始数据或系统观测数据出现无规律性的奇异点时,可将其剔除后再评价质量,但剔除的点数不应超过所观测视电阻率数据总数的3%。3 测区内质量检查观测结果所统计的均方相对误差不应大于士5 %,且统计时不得剔除经检查不合格的测点(站) ;4 不合格测点(站)数不应大于被评价测区内经质量检查的测点(站)总数的20%。4.1.12 直流电法的资料处理与解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18条、第3.o.19条和第3.0.20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地形坡度大于15时,应考虑地形影响并作地形改正。2 各种剖面、曲线图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提交的正式图件应利用合格数据进行绘制,上图的数据与曲线应进行100%的复核;2) 进行多剖面工作时,各剖面图应采用相同的比例尺。19面积性工作应绘制剖面平面图;充电法的剖面平面图上应标出充电点的投影位置;3) 图中所绘各种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应全部列入图例,并说明其代表意义;图例排序应为直流电法等地球物理探测符号、地质符号、地物符号、其他符号。3 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研究不同介质的电性特征及变化规律;2) 应研究异常所处位置及附近的地形、地质条件、干扰体位置与异常的关系.并区分有意义异常和干扰异常;3) 应对比正演曲线和试验结果,研究异常的特征,确定异常体的性质及其平面位置、埋深和形态等。4.2 电测深法4.2.1 电(阻率)测深法适用于划分地层,探查隐伏构造、地下埋设物、岩溶、空洞(区) 和地下水源,测定场地地下不同深度岩土层视电阻率参数。4.2.2 电测深法的工作布置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8 条的规定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划分地层时, 测点间距应小于探测对象埋深的一半,探查隐伏构造、地下埋设物、岩溶、空洞(区)时,应使异常在相邻测点上清晰地反映;2 在电性分布不均匀的场地,应采取措施查明地层的各向异性情况;3 同一电性单元的装置方向宜保持一致。4.2.3 应根据探测对象规模、埋深及场地地电条件等按照本规范附录 d 选择使用相应的电测深装置形式。4.2.4 电测深法电极距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级大供电电极距应能满足探测深度的需要;最小供电电20极距应能满足资料解释的需要;2 测量电极距与相应的供电电极距可采用等比或非等比形式,其比值不宜大于1/3;3 三极或联合测深中的“无穷远”极应位于mn 的中垂线上,无穷远距离应大于最大供电电极距时ao (或ao) 的5倍;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垂直布设时,应增大无穷远距离,最远可增至10倍ao (或ao);4 五极纵轴测深的l应大于2倍探测对象的埋深,mn 应为l/30-l/40 。4.2.5 电测深法现场作业可按设计要求根据场地条件布设测线、测点;遇障碍物时,可在1/2 线(点)间距的范围内移动测线(点)。4.2.6 电测深法的测站应布设在测点附近干燥的地方,并避开高压线、变压器等大型电力设施。工作电源、仪器应分开放置,相互间及与地面间应采取有效的绝缘措施,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m。4.2.7 现场工作时,供电导线与测量导线应分开敷设。4.2.8 测量电极宜使用不极化电极。当使用非不极化电极时,应在布极完成至少lmin 后方可进行观测。4.2.9 供电电极应垂直地面插入安置,小极距电极入土深度应大于极距的1/10。当采用多电极供电时,电极应以接地点为中心呈环形或垂直放线方向钱形对称布置,环形半径或线形长度应小于ab/2 的1/20 。4.2.10 现场观测结果应立即计算,并绘制电测深曲线图。4.2.11 每天现场工作结束,应将原始记录妥善保管。所有外业记录表、曲线图、数据磁带或磁盘、光盘等均应整理编录、归档保存。4.2.12 电测深工作质量检查与评价应符合本规范第4.1.9条、第4.1.10 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A)(含解析)
- 部门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指令解析技术-洞察及研究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2-氟-4-溴苯甲酸供应链溯源与质量风险预警模型开发
- 基于AI的阻抗匹配优化算法在非线性负载下的鲁棒性验证
- 地质工程中力锤参数化反演与岩体力学特性非线性关联
- 国产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不足对高端凝点实验器成本控制与性能平衡的挑战
- 可降解材料在分拣机耗材环节的循环经济价值重构
- 可拆装式电热水器模块化架构下的热力学循环优化路径研究
- 反光筒灯表面污渍自清洁涂层在酸性雨区的长效性验证
- 加油站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表及全套记录表模板
- 冲压模具维护保养指导书
-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看拼音写词语】全册8个单元(附答案)
- 合作银行遴选评分标准
- 钢构雨棚施工方案
- 钢结构及旧楼加固工程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
- 耳尖放血疗法课件
- 十字轴万向节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 交通运输概论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