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n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一 安徽省就业的制约因素及现状1.1制约因素就业与再就业一直是近年来我省工作的一个重点,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就业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并探索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地缓解,而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我省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则更为的突出。(一)发展的因素。尽管我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市场的需求结构不断深化,需求倾向高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后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新特征。同时,“后工业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过去那种依靠工业扩张实现高增长和高就业的时期已经结束,仅依靠降低工资来增加就业已难上加难;同时,这一现象味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将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局面。而作为全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也无法避免这种冲击。(二) 结构调整的因素。随着技术和资本的推动,许多产业的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的传统产业开始萎缩或是进行了改革。出现了雇佣职工的人数大量减少的状况。此外,造成当前就业增长缓慢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容量不足。90年代的后半期,我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先后饱和和恶化,立即导致了非农产业就业增长率的陡降。这里,我省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滞后是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均衡的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的主要增长部门是服务业,但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业对它的带动。我省制造业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而如果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不能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三)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的因素。大量的农村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农业过剩劳动力,主要是我省城市化过程长期滞后,城镇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而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更加大了就业压力,带来新的就业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误,存在理论上的误区,实践上就不可能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这一问题依然很严重,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应能在提高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促进城市化的具体目标和政策。 (四)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陈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1、是受社会环境和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一些应聘者“高不成,低不就”,苦、脏、累、险活不愿干,而高技术活又没能力干;一些应聘者热衷于找“铁饭碗”,不屑临时就业、阶段就业,丧失了就业机会等,这些均导致“许多人没事干,许多事没人干”的矛盾。 2、是大多数城市人、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就业。 3、是个别地区将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看作是“硬指标”,把扩大就业当成“软任务”,致使在引导就业、扩大就业渠道方面工作不到位。 4、是有些无业者宁可享受“低保”而不愿就业。5、是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固定工、长期工的就业方式根深蒂固,因而很多人认为在街道(社区)就业并不是真正的就业,特别是对街道(社区)就业中的弹性就业形式更是难以接受。 (五)岗前培训缺乏力度 在街道(社区)就业,并非不需要任何技能,也不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培训。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街道(社区)就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安排的就业人员大部分因未经过培训,与岗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既使有些经过一定的培训,但因培训不规范、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内容不充实,导致学以致用较差,加之一些求业人员认为培训只是浪费时间和经费,能否找到工作还很渺茫,因此对培训缺乏积极性,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1.2就业现状安徽省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几年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使我国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本节主要分析“十五”期间的就业现状。1.2.1安徽省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我省所面临的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与我国所面临的就业矛盾大体是相同的,下面将通过对于“十五”期间我国在就业问题上的矛盾的分析,来总结出,安徽省在就业问题上所存在的问题。1、大量新增劳动力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 从供给方面来看,“十五”时期正是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年均新增劳动力800 多万人,而“九五”期间仅为 600 多万人,五年期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比“九五”时期多出近 1000 万人。 从需求来看, “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 9.5%,比“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有很大提高。但同时自“八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一直在 0.1 左右的较低水平,“十五”期就业弹性仍在下降,只有 0.096,即十五期间每年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需求大约是 686 万人。 2、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性之间的矛盾 “十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与技术不断进步的时期,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素质低而不适应新工作岗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日趋严重。1997 年,我国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15.6。在大量低素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同时,文化水平较高、掌握高新技术或实用技术的劳动力却严重短缺,很多地区和行业都同时面临“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尴尬局面。而由于受我国目前教育和培训事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力素质在短期内难以有明显的改善。 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矛盾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对就业具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城镇化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就业造成的压力,这种压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而这种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最终的、本质的。 “十五”期间较多地感受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压力。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1997 年城镇人口比重不到 30。在 7 亿从业人员中,约有 5 亿分布在农村,而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则是大家较为一致的认识。根据国家统计局 199年的调查,农村劳动力跨地域流动约 7500 万人,其中 70以上为跨省流动。对于这些流动人口,作为主要流入地的城市一方,目前普遍采取了抑控态度和措施。“十五”期间,全面建设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现行政策对城镇劳动就业的保护会进一步削弱甚至消失,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就业的压力将逐步凸显。 二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意义随着安徽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流向何处?几百万的下岗工人如何实现再就业?便成为摆在安徽省人民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 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体,被认为是吸纳劳动力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本节详细介绍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2.1发展历程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以说看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实质上也就是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看,安徽省第三产业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开始的,从阶段上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和试点阶段(19781984)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安徽第三产业市场也开始萌芽。 1976年底,农村集贸市场和城市农贸市场不到3万个,到1984年却增加到56500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比 1983 年增加了 4 倍,达 1000 个。 1984 年底,全国各地物资部门在 60 多个城市和 10 多个县先后建立了 110 个物资贸易中心,其中安徽省的多个市县成为重点试点区,打破了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进行流通的禁区。 随着流通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改变了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流通体制,企业自销、商业选购、产销一体化等流通形式应运而生,初步形成了以国营流通部门为主导的包括国营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私营商业、合资合营商业的多种经济成分,初步奠定了第三产业市场的微观主体。第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19841992) 如果说第一阶段第三产业市场建设主要集中在商业,特别是商业市场主体的塑造和经营方式的转变,那么,第二阶段的改革的特点是建立健全商品市场体系并推及生产要素市场。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表明中国票据承兑贴现市场开始启动。 1985 年,中国商业市场开始运行。银行之间一是采取资金交易会的形式,协商达成借贷协议,横向融通远期资金;二是随时通过电讯联系拆借,相互承担弥补对方资金临时不足的义务,拆借利率随行就市。 如果从 1981 年发行国库券算起,中国就有了证券发行市场。到 1992 年,全国范围内各类有价证券发行总量为 1280 亿元。同时,政权市场中介机构迅速发展,到 1992 年底,全国大约有 1000 多家证券公司。2.劳动力市场 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劳动力市场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985 年国务院明确表示全国各地要积极支持和试办劳动力市场。1986 年全国推广了劳动合同制并建立待业保险制度,1988 年全民所有制企业依法享有录用和辞退职工权。19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通过,为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加快劳动力市场发展进程提供了法律保证。 3.技术市场 中国技术市场的生产和发展,以 1978 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为标志,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1985 年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市场是中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组成部分。1984 年 3 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并于 1985 年 4 月实施,1987 年 8 月,全国地、市以上的科技开发交流机构已有 1100 多个,技术服务咨询机构 3000 多个,并形成了协作网络;全国共举办大规模技术交易会 240 多次。 与此同时,安徽省的技术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第三阶段:攻坚阶段(1992 年起) 如果说第三产业市场在第一、第二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那么,第三阶段的重点是建立公共服务新机制和进一步健全完善整个第三产业市场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4 年,国家开始进行系统的财税改革。 从 1994 年起,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将一部分具有服务性质的政府部门改组为公司,将部分行政管理部门改为行业管理总会。同时,推行公务员制度。 1998 年又有六种试点证券投资基金发行,初步形成了基金运作和监管的基本框架。 安徽省产权交易市场随着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产权交易电脑网络系统建设规模的发展表明产权交易市场大发展的态势。1998 年,中国产权市场的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开始实行省(区)、市、县的联网交易。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跨省市、跨区域的产权交易大市场已经出具规模。 以上事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第三产业的 GDP 和就业人数,无论从总量还是相对量来看,都获得了快速的增长。 2.2.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大意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越迅速。有研究表明,未来 10 年,软件工程、护士、电脑支持、收银员、售货员、食品服务等 10 种服务类职业将发展最快。同时,第一、二产业的市场竞争的重心也由“技术和产品”向“应用和服务”转变,企业发展战略也由“以产品为导向”转向“以客户为导向”。不断提升用户服务满意度,已成为现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货物商品,用户不但要选择货物本身,更要选择服务;良好的服务已经成为左右用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1、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就现在来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而我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潜力巨大。如今在第一,二产业发展相对疲软的情况下,要实现GDP快速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贡献必须比前20年有更大的提高。2、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更好的、更多的服务,是增强这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我们应该优先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和项目,而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省份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这一优势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其次,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经济全球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引进他们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我省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快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解决我省就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近 10 年,服务业已经成为吸收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新增就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领域,这就意味着,服务业不仅吸收了全国所有的新增就业,而且还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和工业转移出来的就业人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省长期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应当作为发展重点。 三.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实践和经济理论都表明,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常常使用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这一概念(即经济(GDP)每增长1%,就业相应的需求量增长变动的百分比)来表述二者之间的关系。若弹性大,则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效应明显;弹性小则表明这种拉动效应不明显。应该说经济增长快慢是影响就业状况的最重要因素。接下来将通过相关数据,对三大产业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 表一:1996-2007 安徽省GDP和就业人员变动情况年份GDP(亿元)就业总人数(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万人)19965883.805227.72 78801 28611 153319976537.075256.02812.51311.91131.619987021.355287.62837.31245.81204.519997493.845314.72811.71245.71257.320008337.475441.82887.71286.01268.120019195.045475.32863.61308.61303.1200210275.505527.02769.61375.11382.3200312078.155620.62638.31474.31508.0200415021.845728.12542.11581.01605.0200518516.875840.72350.31781.41709.0200622077.365960.02328.01870.31761.7200725965.916081.42265.21989.91826.3资料来源:表1是19962007年安徽省GDP和就业人数变动情况,对其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获回归结果如下:Ld1=5038087+0042476GDP常数标准差(34825)常数t检验值(144667)解释变量标准差(0003)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16953)R2=0966 AdjustedR2=0963F=287419从方程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对实际资料的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该回归方程表示,GDP每增加1亿元,将增加就业人数0042 476万人。19962007年安徽平均就业弹性为479%,即GDP每增加1%,就业人数相应增加0047 9个百分点。由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包含了相当数量潜在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第一产业劳动力实际的就业状况,这必然会影响以上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并且根据相同时间段的有关资料测算,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GDP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关系,两者相关关系不明显。19962007年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多为负数(平均弹性为-0054 9),这说明第一产业已无法再吸纳新增的劳动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大规模流出是个不可逆转的长期过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负值还会逐渐加大。根据19962007年安徽省GDP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回归结果为:Ld2=980317+004070GDP(31589) (31033) (0003) (15751)(意义同上)R2=0965 AdjustedR2=0961F=248084R2=0965远大于05,说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GDP为显著相关。且AdjustedR20961,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显著性较好。1996年2007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人数增加的拉动作用正在加强,即每带动第二产业一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率需要较低的经济增长。根据19962007年山东省GDP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结果为:Ld3=932168+004108GDP(36306) (25675) (0003) (13834) (意义同上)R2=0955 AdjustedR2=0950F=191393从方程的检验值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对实际资料的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该回归方程表明,GDP每增加1亿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增加0041 08万人。1996-2007年安徽省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为0171 0,即产值平均增长1438%,就业人数平均增长约486%。第二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160 3,即产值在保持1761%的高速增长时,就业人数平均增长456%。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都大于0,这说明发展第二、三产业对扩大就业都有促进作用,因此,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大,第一产业无明显推动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结论安徽经济高速增长时,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符合联合国开发署关于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四种关系的第一种类型,即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型。当山东省GDP增速一定时,发展二、三产业都能有力地促进就业。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正渐渐地大于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渐增强。可以预见,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第三产业将具有高就业增长效应。四.政策建议1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同步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居民城乡收入才能不断提高。这是第三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第一、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协调发展三次产业,一方面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商场安全保卫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量子计算行业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云计算行业云计算技术应用前景分析报告
- 商场全员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2025年快递行业同城快递服务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包头市2025内蒙古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招聘8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上海市2025上海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招聘仪器研发助理岗位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济钢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格润新材料有限公司招聘操作工等岗位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安置点管理制度
- 麻醉科职责及管理制度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卷附答案(夺分金卷)
- 药房管理规章制度目录
- 中职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试题
- 2025年辽宁省交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香港 信托合同范本
- 少先队活动课《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课件
- 阀门培训课件
- 《焦化机械设备维护检修标准》
- DB11∕T 899-2019 盆栽蝴蝶兰栽培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