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开题报告 道路之韵论昆德拉小说的叙事艺术选题缘起: 昆德拉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家。通过努力做一篇关于他小说艺术的毕业论文是我的梦想。昆德拉是名家,相关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选一个有新意的题目很不容易。我想昆德拉的小说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在于他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尖锐的批判意识,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他绝妙的叙事艺术。我想写他小说的复调结构、变奏和插曲的艺术,但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加拿大学者弗朗索瓦里卡尔(Franois Ricard) 弗朗索瓦里卡尔(1947- ):加拿大皇家学会成员,麦吉尔大学法语文学教授,文学批评家,著有反文学的文学、抒情的一代等文学批评集。他对昆德拉作品的相关论述收录在昆德拉作品系列里,如玩笑里的关于毁灭的小说、好笑的爱里的收集者的小说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慢里的没有一句正经话的小说、身份里的情人的目光等等,均得到昆德拉的赞许。阿涅斯的最后一个下午是关于昆德拉整体作品的论著。的研究著作启发了我。他提出的“道路小说”概念是对昆德拉小说的贴切概括,而且可以在昆德拉本人的小说理论中找到源头。于是我知道,我会沿着昆德拉的“道路式”思维去探究他的叙事艺术。研究现状: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以其小说创作与理论方面的非凡业绩,受到世界文坛的瞩目,并由此引发了昆德拉作品译介和研究的热潮。国外评论昆德拉作品的文章数量繁多,注重小说中的政治因素和艺术风格,大多围绕kitsch 这个词意味着蛊惑性的虚假。在我国,韩少功把它译为“媚俗”,西方一位评论家把它定义为“故作多情的谎言(a sentimental group lie)。来剖析昆德拉的创作思想。 参见杨乐云:“一只价值的牛虻”美国评论界看昆德拉的小说创作,摘自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1986-1996),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第445页。 Jordan Elgrably,Christian Salmon及Roth Philip等西方评论家采访昆德拉后写成的访谈录,是研究作家创作理念的宝贵资料。Banerjee的终极悖论: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Terminal paradox: the novels of Milan Kundera),Peter Petro编辑的米兰昆德拉评论文集(Critical essays on Milan Kundera)等一些专著较全面地解读了昆德拉的小说作品。著名文学批评家弗朗索瓦里卡尔(Franois Ricard)对昆德拉的创作一直进行着跟踪式的研究,写了大量相关论述,收录在昆德拉作品系列里。他的著作阿涅斯的最后一个下午(Le dernier aprs-midi dAgns),以全新的视角综合评析了昆德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美学意义。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翻译界译介了昆德拉近二百万字作品,受到我国读者的喜爱。学者李凤亮总结出昆德拉研究的两个阶段:1987-1992年,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读书界主要引起了翻译和阅读的热潮;1992-1996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研究和评论的热潮。 参见李凤亮:后顾与前瞻:近十年来米兰昆德拉翻译研究述评,摘自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1986-1996),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第41页。 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文论著作的评论,如周国平的探究存在之谜小说的艺术读后及余中先的被背叛的遗嘱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二是对小说作品的评论,集中于对存在主题和小说结构的探讨,如忤从巨的存在: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李凤亮的思想与音乐的交响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结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经昆德拉本人独家授权,自2003年起陆续推出了“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上市不到1年总发行量已突破百万,带动了新一轮研究热潮。研究焦点逐渐由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思想内涵转向艺术技巧、美学意蕴,如对昆德拉和卡夫卡小说美学的比较研究 胡志明:“智慧与恐惧:两种存在的图”,外国文学评论,2005.1。,对昆德拉和当代美学转向的研究 欧翔英:“从注视到聆听昆德拉与当代美学转向”,四川大学学报,2002.1。总体来说,我国对昆德拉的研究偏重个体作品诠析,综合性评论少;学术论文多,研究专著少。在个体作品的研究中,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评述较多,对其它作品的评述相对较少。题目创新与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小说叙事结构和叙述模式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将叙事理论运用于小说分析成了一种热门的解读方法,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途径。”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昆德拉作为小说形式的积极探索者,其作品的叙事艺术值得关注。而且,国内全面探讨昆德拉小说叙事艺术的文章数量很少,一般集中在对个体作品的叙事研究。 如张弛的“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的叙事分析”,当代外国文学,2004.2。受弗朗索瓦里卡尔研究的启发,我把昆德拉的叙事艺术概括为“道路式”叙事,以其小说理论为基础挖掘叙事动因,并结合接受美学的一些观点阐释“道路式”阅读,为国内昆德拉小说的叙事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作为涉及诸多作品的综合性叙事分析,对欣赏和理解昆德拉的小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基本框架:引言:昆德拉在小说不朽(Limmortalit)中区分了公路和道路这两个概念。他说公路只不过是将一点与另一点联系起来的普通路线,本身没有意义。而道路是对空间表示的敬意,每一段路本身都具有一种含义,而且包含着不断变化的美。弗朗索瓦里卡尔在其著作中深化了道路的含义。他认为“道路”是与昆德拉小说艺术特别吻合的一种模式或者说参照,为了给这种艺术以某种意象,他称它为“道路小说”的艺术。 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必死,摘自米兰昆德拉: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387页。 公路是笔直的,唯一的,而道路就是蜿蜒曲折的,不单纯地前进或后退,而是喜欢弯曲、交错、分岔。 参见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袁筱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65页。因此,道路小说意味着不遵循情节一致和戏剧连贯性的准则,追求突如其来的灵感、分岔和插曲。小说的目的不在于将读者从一点带至另一点,遵从真实而有效的逻辑顺序,而是要重新创造小说的艺术,发现新的可能性,恢复那种挣脱了束缚和约定的小说形式与小说精神。 同上,第115页。 如果“道路小说”是对昆德拉小说的一种贴切的比喻式概括,那么他的叙事艺术也可以被看作是“道路式”的,体现在对复调结构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变奏和插曲技巧的运用。独特的叙事艺术使昆德拉的小说像道路般延伸交错,达到了他本人对现代艺术的要求:在任何时候,一部作品的每一处都要有同等的美学重要性。 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孟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48页。一、“道路式”叙事的动因昆德拉不仅是出色的小说家,还有独树一帜的小说理论。他的文论小说的艺术(Lart du roman)和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展示了他对小说的历史、小说美学、小说与音乐的关系等许多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理论来自于创作实践,又贯穿在他的小说之中,“是关于他作品及其方法的最好的描述。” 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袁筱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42页。“道路式”叙事艺术也能够从昆德拉的小说理论中找到一些理论根基。1小说观念的复归。昆德拉把小说的历史比作球赛的两个半时。他所崇尚的拉伯雷(Rabelais)、塞万提斯(Cervantes)、斯特恩(Sterne)等作家,被列入小说史的“上半时”。他们的小说采取的是流浪、散步,或自由谈话的形式,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以巴尔扎克(Balzac)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属于“下半时”,其出现使“上半时”被遗忘。昆德拉还把卡夫卡(Franz kafka)、穆齐尔(Roben Musil)、布洛赫(Broch)等作家列为小说史的“第三时”,称他们把文论式的思索和游戏的精神带入了小说。昆德拉的小说就是对“上半时”小说的回归和发展。2. 复调音乐的启示。“复调”原是音乐术语,“复调音乐(polyphony)”指同时展开两个或若干个声部,它们尽管完全合在一起,仍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昆德拉本人精通音乐,在文论著作中有大量关于音乐的精辟论述。他从音乐理论中挖掘小说的创作技巧,认为把小说和音乐相比较是有益处的。“伟大的复调音乐专家们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各声部平等:任何一个声部都不能超越其它,任何声部都不能只充当简单的伴奏。”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1版,第72页。 由此,他提出小说对位法的必要条件是:(1)各“线”的平等;(2)整体的不可分割。而且,他受音乐旋律节奏的启发,形成了关于复调小说叙事节奏的一些观点。3. 疑问与非确定性昆德拉认为全部小说都不过是一个长长的疑问,疑问的深思是他所有小说赖以建立的基础。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Iabsencede certitude)。小说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迷和悖论。 安托万德戈德马尔:“米兰昆德拉访谈录”,摘自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1986-1996),第508页。 因此,他并不确定小说人物中哪一个是正确的,而是用彼此交错的对白和相互对照的故事来提出问题。也就是说,“真理无法脱离多元的阐释和话语,围绕着问题的对话构筑了一个答案永远被悬置的空间。” 转引自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袁筱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22页。 小说中穿插作者本人的许多哲学思考和评论,这些思想不遵守任何推理的准则和科学的论证,从来不需要证明什么,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它们是无限开放和无限探询的方式,是流浪和悖论的方式。 同上,第165页。 4. 偶然性与可能性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一章专门谈偶然和巧合。我们的生活中充满偶然性,虽然它们常被忽视,但往往会给命运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就像托马斯和特丽莎的偶遇,像不朽中阿涅斯毫无动机地停滞了行程。昆德拉认为偶然和巧合的情节极富“小说味”,并不意味着虚构和杜撰,因为人生就是由偶然组成并且因此而美丽。偶然性必然使小说不断分岔,而非直线式发展。 可能性包括:(1)对存在的可能性的挖掘(2)对小说形式的可能性的探索。昆德拉认为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他的小说同时展开许多线索和视角,探讨不同境遇下存在的可能性。他也极力反对小说已穷尽了一切可能性的观点,并以自己的小说发现了形式创造的无限自由。二、“道路式”叙事艺术(一)复调复调小说理论,来自俄苏文艺学家巴赫金(M.M. Bakhtin)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话语分析。他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第80页。 如果说巴赫金更多从主题和内涵上定位复调小说,那么昆德拉则从结构和美学层面上继承和发展了复调理论。他的小说吸纳了多种文体,展开多重叙述角度,构筑了不同时空的并列结构,将哲学、故事与梦完美结合,“体现了复调小说发展的现代纬度。” 涂险峰:“对话的可能与不可能及复调小说”,摘自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与复调结构相对的是主题统一性,也就是对复调的统率。“它赋予复调秩序,给予复调得以展开的空间;没有它的存在,复调只是不和谐的音乐。” 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袁筱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77页。 如果说复调结构使小说得以自由和开放,那么主题的统一性则保持了小说的连续性。1文体的多样性昆德拉将布洛赫的梦游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作过对比,认为群魔由三条并行独立的线组成,却又巧妙地合为整体,而梦游人的五条线却不统一,尚未实现复调的意图。同时,他也肯定了布洛赫对复调手法的创举,即文体的多样化。昆德拉将轶闻、评论、哲学随笔、寓言、小故事融汇在小说中,如同多种声音同时呈现的交响乐,还遵照小说对位法把各线统一成整体。2叙述的多角度道路小说的本意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探究同一片领域。昆德拉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叙述。小说生活在别处就不是由全知叙述者讲述,而是在诗人和母亲的视角中不断切换。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相遇就分别从两个人的视角进行叙述,加上作者对此情景的分析,一件偶然事件就变的完整而富有寓意。昆德拉还发展了作者本人在小说中的作用:“我”有时是作品中的人物,影响情节的发展;有时作为纯粹的叙述者插入小说,发表一些评论和思考;有时就作为作者本人,讲述真实的经历。3时空的并置性从玩笑的创作开始,昆德拉就让不同历史时期共存于一部小说中,以便实现过去与现在相同主题的跨越。为了探讨不朽的主题,歌德、贝蒂娜的故事和阿涅斯的故事并列(不朽)。生活在别处里的主人公雅罗米尔被放入欧洲诗歌的历史画卷中,与兰波、济慈的步伐合在一起,体现了诗歌和革命的关系。昆德拉说“创作一部小说就是要使不同的情感空间并列呈现”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第91页。他用共时性叙述的手法来构筑空间结构形式,增强了复调小说的叙事能力。(二)变奏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指通过改变时值、节奏、和声、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如果把昆德拉的所有小说作品作为整体来看,就像是道路织成的网。道路分成一条条小路,小路再分成一条条小径,每个转弯处和岔道口都有可能重新组合。我们读到的每个词,每个人物和每个场面都会在另一本书中产生回音,与另一种背景发生关联,接受补充的意义和丰富性。 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袁筱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66页。 这并不是一种重复,因为他的每部小说又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用昆德拉的话来说,他的创作遵循的是变奏准则。1主题词的变奏昆德拉认为一个主题,就是对存在的一种疑问。这种疑问最终又是对特殊的词和主题词的研究。“媚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象学”(不朽、“天使”(不朽)、“牧歌”(笑忘录)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特殊的含义,却又殊途同归,都在抗击对隐私的消除和对个体的取缔。2场景的变奏昆德拉小说有些相似的场景,在整个作品中形成了叙述变奏。比如镜子前的裸露女人和着衣男子(埃莱娜和路德维克、萨宾娜和托马斯、鲁本斯和阿涅斯、居斯塔夫和伊莱娜的母亲) 同上,第69页。再比如热烈谈论爱欲的聚会(好笑的爱中的座谈会和永恒欲望的金苹果、笑忘录的第五部、不朽的第七部)。3人物的变奏主要阐释昆德拉小说中比较典型的三类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是彼此单纯的“克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别存在方式和理由,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存在密码”。 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袁筱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而他们的体验又能在其他人物的体验中得到反映和补充。(1)放荡者性爱被忤从巨称为昆德拉的小说世界之门。昆德拉认为“情欲场景是一个焦点,其中集聚着故事的所有主题,置下它最深奥的秘密。” 艾晓明:小说的智慧,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他笔下有一大批生动的放荡者形象,如好笑的爱中的马丁和哈威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托马斯,不朽里的鲁本斯,笑忘录里的扬等等。当他们发现了世界的荒诞性和自己的盲目性,便把整个尘世当作一个让人发笑的恶作剧。与此相对的是“感情的人”,指把感情提高成为一种价值观的人。然而感情本身一旦被当作价值和真理的标准,它们就可能引起暴行和灾难。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昆德拉对“唐璜式的爱”的怀念,对小说的反抒情主义的热爱。(2)流亡者昆德拉是法国捷克裔小说家,流亡及移民经历对其创作有重大影响。玩笑里的露西,笑忘录里的扬和塔米娜,无知里的约瑟夫和伊莱娜,告别圆舞曲里的雅库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萨比娜,不朽里的阿涅丝,这些人或者由于政治因素被逐出自己的国家,或者在内心深处将自己驱逐。他们割断了与世界的联系,离开了历史的轨道,身处无尽的慢和绝对的安宁之中。(3)毁灭者昆德拉的很多主人公的结局都是走向毁灭。有自杀者,也有被杀者;有男性,但更多的是作者钟爱的美丽的女人,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特丽莎,无知里的米拉达,笑忘录里的塔米娜,不朽里的阿涅丝。死亡是幻想破灭的牧歌,是将流亡的人从世界和命运中解放出来的决裂。 (三)插曲插曲就是游离于故事因果之外的情节,包括临时性的或突然出现的意外事件。昆德拉在不朽中谈到,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被视为毫无效果的偶然事件,可以省略,而不至于使故事变得不可理解。昆德拉认为插曲虽然延迟和悬置了故事的展开,但对于主题的揭示是绝不可少的,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不朽中贝蒂娜与歌德的故事。在笑忘录中,插曲的发展更是走向极至。除了塔米娜的故事,每一章几乎都可以看作插曲,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因果或时间关系,也不对小说的情节发展构成任何影响,完全是听由主题的召唤而形成。 参见米尔西亚:新小说新电影,李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插曲不能被忽视,因为它不会预先注定永远是插曲,每一件事,即使最无意义的,都包含以后成为其它事件起因的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337页。三、“道路式”阅读我们不需要以语言和创作时期划分昆德拉的小说,没有哪一部作品更“进步”,更“出色”,也不存在创作过程中的突然转折,恰恰相反,有的只是一种永恒的昆氏味道。这种连续不断和变化不断的“道路式”叙述使他的小说对于读者来说,不是关于人物的封闭世界,也不是一个故事的直线推进,更不是某种思想的系统叙述,而是一张道路的网。 参见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必死,摘自米兰昆德拉: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第392页。 对情节统一性原则的漠视,对小说形式的大胆探索,以及无尽的疑问式思考,会使读者传统的阅读期待受挫甚至落空。因此,“道路式”阅读 这是弗朗索瓦里卡尔在阿涅斯的最后一个下午中提出的概念。 似乎是更能与昆德拉小说达成共契的阅读方式。1“无目的”阅读当我们阅读昆德拉的小说,不要向结局狂奔,而是要享受慢的艺术,捕捉出其不意的美。如道路上的漫步者,我们在所有美的地方驻足,应当远离我们个人社会的、政治的、情感的界定,甚至,如果可能的话,忘记我们的身份。如果没有这份抛弃,就不会有任何发现和惊奇,而仅仅是对我们已经知道的、我们所欲求的和我们已经历的一切的重复。 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袁筱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65页。 读者期望文本反映自己能够理解并认同的真实世界是一种阅读常规,而这种认同和理解应该尽量延缓,不要希求作品立即为自己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享受阅读本身,并把阅读变成一个思考的过程。2发现与创造我们在漫步式的阅读过程中,无法事先勾勒道路的轨迹,也不知道每条小径如何分岔,将把我们带往何处。“这是惊喜的王国,享受到的是纯粹的发现的乐趣。” 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必死,摘自米兰昆德拉: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第392页。 意义无限开阔、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魅力,使读者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都不断地被激发。小说留下的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和填补。如身份的结尾究竟是梦幻还是现实?不朽中的人物构建着怎样的关系?不同的读者答案不一。通过阅读活动本身,读者能够体验他固有立场的历史真实性。 联邦德国 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相应理论,霍桂恒 李宝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90页。 而正是读者的再创造过程使得小说作品获得了完整的现实存在。结语:道路的漫步者重温不朽,感到昆德拉的忧伤。他说,公路在今日胜利地剥夺了空间的价值,道路已从人的心灵中消失,人不再有慢慢行走的乐趣和从中得到乐趣的愿望。人们甚至不再把生命看作一条道路,而是看作由一站到另一站的公路。 参见米兰昆德拉: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255页。 由此看到,“道路”的意蕴已经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上升到昆德拉的美学思考和人生体验了。他厌恶“公路式”思维,因为明确唯一的目的必将导致专断和极权,向结局狂奔的速度必将忘却灵魂。一路走来,“愤世嫉俗”的昆德拉始终是个悠游的道路漫步者,否则他就不会在意一只垂死的病狗那明媚的微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会召唤阿涅斯欣然走出生命的轨道(不朽),不会询问慢的乐趣为何失传,古时候闲荡的人是否已随着乡间小道和大自然一起消失(慢)? 有评论家指出,昆德拉实际上并非现代主义者,而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对旧日的追怀已渗入他的记忆和乡愁,甚至,由于这一切都是万劫不复的,因而这种追怀渗透进了他对于死亡的迷恋。 伽布里尔安南(Gabriele Annan):“邂逅”,引自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昆德拉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走上了流亡和毁灭的道路。是不是因为“公路”太宽,而“道路”越来越窄了。刚获悉昆德拉打算封笔的消息 消息来自人间福报(06年7月22日),各大网站均有转载。据皇冠出版社外文主编庄静君说,她与昆德拉在巴黎碰面时,昆德拉证实即将封笔。,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关心文学的人少了,写出作品若是找不到读者,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我只想说,读者也许会淡忘昆德拉小说的情节或者语言,但无法剥离“道路”式思维的感染。只要还有漫步者,道路就不会消亡。参考书目:昆德拉的著作: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1版。2、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孟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3、米兰昆德拉:玩笑,蔡若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4、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余中先、郭昌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5、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余中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6、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袁筱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7、米兰昆德拉:笑忘录,王东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8、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9、米兰昆德拉: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10、米兰昆德拉:慢,马振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11、米兰昆德拉:身份,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12、米兰昆德拉:无知,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13、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郭宏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英文文献:1. Aji, Aron, Milan Kundera and the art of fiction:Critical Essays,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1992.2. Banerjee, Maria Nmcov, Terminal paradox: the novels of Milan Kundera, New York: Grove Weidenfeld, 1990.3. Kundera, Milan, The Art of the Novel, Translated by Linda Asher, Pinted in Great Britain by Cox & Wyman Ltd, Reading, 1998.4. Kundera, Milan, Testaments betrayed: an essay in nine part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Linda Asher,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5.5. Misurella, Fred, Understanding Milan Kundera: Public Events, Private Affairs,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3.6. Peter Petro edited, Critical essays on Milan Kundera, New York: G.K. Hall, 1999.7. Philip, Roth,Shop talk: a writer and his colleagues and their work,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汽车行业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优化实施方案
- 2025年零售业虚拟试衣智能系统实施方案
- 2025年旅游业智能旅游导览系统实施方案
- 2025年智能运动智慧运动训练系统建设方案
- 农村电商物流体系规划方案
- 售卖汤圆活动策划方案
- 智慧喷灌系统图建设方案
- 农业现代化智能灌溉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方案
- 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商业广场节日圣诞季系列活动策划方案【圣诞活动】
- 挖掘机维护保养记录
- 2023年河南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招聘工作人员44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高三一模家长会课件
- 非车险理赔测试题
- 家长进课堂美食方案
- 管道支吊架设计计算-V1.0
- 2023年科目一考试题库题含标准答案
- EMC基本知识及要求
- 快速路下穿高铁工程钢结构制造驻厂监理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 产品组装记录填写说明
- 【麦肯锡】mgi数字全球化完整报告数字全球化-全球流动的新时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