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竹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休闲游憩区景观设计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3454042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7.02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12-20
上传人:遗****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刘**(实名认证)
湖北
IP属地:湖北
25
积分
- 关 键 词:
-
天竹
公园
景观规划
设计
休闲
游憩
景观设计
- 资源描述:
-
天竹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休闲游憩区景观设计,天竹,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休闲,游憩,景观设计
- 内容简介:
-
姓名:徐云洁学号:1011411233年级:2010级System for Observing Play and Recreation in CommunitiesThomas L. McKenzie, Deborah A. Cohen, Amber Sehgal, Stephanie WilliamsMethodObservation InstrumentSOPARC was designed to obtain observational data on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nd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dur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leisure opportunities in community environments. It also provides contextual information on the setting in which the physical activity occurs. SOPARC uses the same physical activity codes as SOPLAY (System for Observing Play and Leisure in Youth) that was designed specifically to assess physical activity in middle school settings. SOPARC improves upon the earlier school version by adapting the protocol to assess the more diverse and open activity environments that are found in communities, and by being able to code participants into perceived ethnicity/race and age group categories. SOPARC is based on momentary time sampling and uses Placheck recording (i.e., Planned Activity Check) that involves group time sampling techniques. Placheck has previously been used to examine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on playgrounds and the effects of an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on activity levels of adolescen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school in 24 middle schools.During a scan of a target area (i.e., an observation sweep moving from left to right) the physical activity of each individual is coded as sedentary (i.e., lying down, sitting, or standing), walking, or vigorous. These activity codes have been validated by heart rate monitoring of youths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12th grade and by pedometry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thus permitting energy expenditure rates to be estimated in certain populations. Separate scans are made for females and males. Simultaneous entries are made for the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and for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area such as its accessibility (e.g., not locked),usability, and whether or not supervision, organized activities, and equipment are provided. The predominant and secondary types type of activity (e.g., soccer, football) in each area that females and males are engaging are also recorded, using a list of activities from four different categories (i.e., fitness, sport, game, and sedentary activities). Figure 1 presents an abbreviated scoring form. A description of the SOPARC codes and measurement protocol is available from the lead author.ParksData were collected in eight large parks (range = 3.4 to 16.0 acres; mean = 7.8) in Los Angeles, and they were located in urban neighborhoods with high percentage of minorities Latino (range = 11 to 95%), African American (range = 0 to 88%) and household poverty (mean = 35%; range = 16 to 55%). From 25,000 to 75,000 people lived within 1 mile of the parks street boundaries. Five parks were in predominantly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and three were in an area bordered by a commercial boulevard.Target AreasAll potential areas for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each park were visited and measured prior to data collection. The size, location, and boundaries of each space (i.e., target area) were identified, and detailed maps (including where to stand when making an observation) were made. A total of 165 areas were targeted for observation, ranging from 17 to 27 (mean = 20.6) per park. These included grassy play and picnic areas; playgrounds, wading pools, horseshoe pits, and bleachers; baseball/softball diamonds; multi-purpose fields; basketball, handball, tennis, and volleyball courts; indoor gymnasium and multipurpose rooms; gymnastic/fitness areas; and a skate park and a running track. Large areas were subdivided to facilitate recording during observations.Observation Schedule and ProtocolThe RAND human subjects review board approved all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s. Data were collected in each park during four 1-h observation periods (beginning at 7:30 AM; 12:30 PM, 3:30 PM, and 6:30 PM) during 7 d of clement weather (total = 56 observation days from December until July). Observations were made during each day of the week in each park (i.e., Sunday through Saturday). An observation day missed because of inclement weather or a holiday was rescheduled to take place on the same day during a later week. Target areas in a park were visited in an established order each time period, and each was scheduled for observation a total of 28 times.During each visit to a target area, one or more observers went to the designated area and completed a coding form (see Figure 1). They first entered the start time for observations in that area and entered codes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setting, including whether it was accessible, usable, supervised, equipped, and provided an organized activity. Next they completed “SCANS” of the target area that consisted of making independent visual sweeps from left to right while depressing color-coded keys to enter counts into mechanical recorders. Females were observed first (maximum of six scans) and then males (maximum of six scans). Observers entered the primary activity that females were engaged in and then did an observational sweep of the area to simultaneously record each female into a perceived age (child, teen, adult, senior) and ethnic/race (Latino, Black, White, Other) grouping. They transferred these data onto the recording form and then did another observational sweep to record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each female as sedentary, walking, or vigorous. After transferring these Primary Activity data onto the recording form observers completed the sequence for a secondary activity (if any) and for spectators in the area (if any). This procedure (up to a maximum of six sweeps) was then completed for males in that target area. Observers then moved to the next specified spot on the park map to complete observations for the next target area.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士学位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 题 名 称 天竹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休闲游憩区景观设计 学 号 1011411233 学 生 徐云洁 专 业、年级 园林 2010级 所 在 院 系 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 指 导 教 师 刘静怡 选 题 时 间 2013年 9月 一、研究背景、意义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30。城市化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也意味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人口密集,交通拥堵;自然景观破坏严重,良好的休闲游憩空间越来越少。城市公园的是城市的起居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承担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所以应该提供足够的休闲游憩空间,使城市居民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余有可以休闲游玩的场所,在紧张工作后得到身心的舒展。这些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消除人们大脑疲劳感,是疲惫的身体得到积极休息,恢复体力,精力充沛地再投入到劳动中,而且这些活动提供给人们一个可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得到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和兴趣的机会,为自身的充实生活提供广阔的天地。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公园中休闲游憩区的设计与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休闲游憩活动区场地不够充足,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休闲活动;休闲游憩区的环境质量较差;休闲游憩区的活动形态较为单调,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活动等综上,我们应该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为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提供足够的空间,并在功能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且能够结合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自由、舒缓、优美、生态、有趣味、具多种活动形态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可以成为他们在休闲时间的交友、交流环境。2. 研究意义体育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城市运动公园环境中运动休闲人群的行为心理,进行体育公园的景观设计,使景观设计契合体育运动的特征,体现体育休闲主题。本毕业设计在天竹山公园总体景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休闲游憩区部分的景观设计,为构建一个休闲健康的环境做出积极贡献,从休闲游憩角度,整合协调要素、空间、资源等的关系,实现休闲游憩、提供有助于城市居民自我达到“休闲效益”获得之场所的功能,使得公园成为满足人类对于休闲、游憩、活动需求最重要的场所,发挥公园对于个人、家庭、工作团体、邻居、社区和社会等生活层面上的价值。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并扫除“挤、脏、乱、丑”的印象,改善曾经因经济发展所忽视的休闲空间,即创造“休闲、健康、优质”新家园。3. 基地概况天竹山公园位于浙江苏省温岭市,总面积约54hm2,丘陵地形起伏蜿蜒。东临周湾路,西靠四明河路,北近莱山路,是城市南延扩展的战略要点。生态景观资源丰富,次生植被保护较好。基地自然: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以黄棕壤为主,岗地以黄土为主,平原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年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088.2毫米,其中梅雨量263.3毫米,日照时数2000.9小时,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0.1。4. 案例分析1) 美国红山公园:红山公园所在地曾是一个矿场,位于城市边缘,沿山脊线分布,连接城市新旧区域。红山公园则在山脉两边形成了独特的连接,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发展。在休闲游憩方面,红山公园有大面积新人造湖周边的野餐区,步道,独木舟出租区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休闲空间。2) 韩国茂朱跆拳道公园:跆拳道公园位于韩国茂朱(Muju),由Weiss/Manfredi设计。通过对跆拳道公园的资料调查,发现了它对地形的充分利用,结合了山体进行了各种跆拳道主题的体育设施与休闲场所,以最大的程度来体现跆拳道精神。 公园中休闲游憩区设计的主要理念:提供“休闲、健康、优质”的休憩空间,可以在设计中将原有的场地改旧为新,在保有原本良好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休闲游憩活动区的革新,充分利用场地提供更绿色更具有选择性的活动空间。使改造后的空间更充足更适合人类休闲活动。二、论文与设计构思/调研与构想(一) 设计理念基于总体规划设计定位,将本区设计的功能定位为提供人们一个具自由性、娱乐性、健康性的休闲活动场所。通过将独特的景观要素如:小品、植物、起伏的地形等穿插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来完成。 设计原则: 1)自然优化-生态保护原则自然景观 指受人类间接轻微的影响,而原有的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景观(例如:沙漠、雨林、河流、山川)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山体、坡地、森林、湖泊及大的植物板块,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资源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连续利用。 2)人们的消费取向从重功能性转向重情感性,休闲设计应体现人的情感需求。 在休闲活动中,“人”终归与“物”发生联系。人们置身于休。闲场所、休闲设施中,在与物发生关系的时候,往往不再满足“能不能用”,而更多的是“想不想用”。体现人类的情感需求是休闲设计更高层次的要求。 3)个人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休闲形式的多元化,休闲设计应在形式上体现多样性。 多元的社会,个人价值观渐趋多元化。因此,不同性别、年龄、性格的人,休闲方式也必然是多元的。有了诸多休闲的方式与内容,就要求休闲设计必须也是多元的,设计必须考虑如何使更多的人在同一休闲场所获得不同的休闲体验。 4)个性原则景观的个性不同。在地域上形式上体现,有的以山岳为主,有的以海洋为主,森林植被的地域性更加明显,北方和南方差别悬殊。规划时应根据自然规律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的景观类型。特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特定的地区的反应。环境景观特色主要反映在当地的生活中,特色是指分布于某一地区而不能在其他地区出现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形象、形式。特色主要受环境区域分异规律的影响,易于在封闭环境中形成,在封闭环境中易于保持特色传统,封闭打破互相模仿失去特色。(二) 设计构思 基于总体规划设计定位,将本区设计的功能定位为提供人们一个具自由性、娱乐性、健康性的休闲活动场所。通过将独特的景观要素如:小品、植物、起伏的地形等穿插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来完成。 1、安静休闲区:在水边设置亲水平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垂钓或驻足休息的地方;在密林区设置足够的更私密的空间供人们休息。 2、艺术活动区:在设计时通过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如在园路两边放置一些艺术雕塑、将印刷厂改造成艺术展览中心等,使人们感受美,丰富、愉悦人们的精神生活,体会艺术休闲的动人之处。让人们明白:科学、文明、道德、有益的休闲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培养性情和陶冶情操。 3、集会活动区:在水边设置餐饮区,既可在餐饮区聚会、就餐,同时在饮食过程中享受优美的自然风光;水边宽敞的草坪也可供游人在此嬉戏、玩耍、停留,感受大自然的清新舒适。各种形式的休闲游憩活动区可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与公园的体育运动相结合,人们在公园其他区域进行了激烈运动后可以在安静休闲区进行休息或在集会活动区就餐补充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如若游人不进行运动,也可在艺术活动区体会与感受舞蹈、瑜伽等运动的艺术美。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三) 主要规范1)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2)城市绿地设计规程(GB50420-2007)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5)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6)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08.01实施)7)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1999)(四) 参考文献1)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2)胡长龙主编. 园林规划设计(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4)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aiola.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5)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增订本)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王向荣等.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Giuseppe Venturella.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18)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景观规划著者:李敏,中建工,1999 10)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主编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 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1)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2)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19世纪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的启示,陆伟芳,扬州大学学报,2003.7 13)相关专业期刊文献 1)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2)胡长龙主编. 园林规划设计(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4)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增订本)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王向荣等.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加)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相关专业期刊文献三、 设计成果 1 总体设计要求通过毕业设计巩固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园林造景特点,强化园林设计过程和思路的训练,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草图构思能力,空间构建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进一步训练徒手表现和电脑制图能力,掌握文本编辑制作的方法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培养方案的口头汇报能力。2 图纸要求l 休闲活动区平面图:1:500-1:800l 相关分析图:如景观结构分析、景观视线分析、空间分析等l 竖向设计图l 景观效果图l 其他图纸l 设计说明3 成果要求l 电脑渲染或手绘表现,制图规范,图面美观整洁;l 毕业设计成果汇总册;l 毕业设计答辩PPT;l 图幅A3,文本装订成册。四、工作计划-日期序号阶 段 及 内 容起迄日期、时段阶段成果形式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2013年9月5日2013年9月11日1周熟悉规范文献2撰写开题报告并翻译外文文献2013年9月13日2013年9月19日1周提炼出整体设计的主题理念3实地调研、资料收集,论文大纲构思 2013年9月22日2013年9月29日 1周调研文字4方案构思,一草绘制及修改,论文大纲修改 2013年10月1日2013年10月15日2周提交初步方案5二草绘制及修改,论文大纲确定2013年10月18日2013年10月31日2周修改6方案确定,总平面绘制2013年11月3日2013年11月17日 2周对各类图纸具体绘制进行7景观节点设计,相关图纸绘制,论文初稿完成2013年11月19日2013年11月30日2周对各类图纸具体绘制进行8其他图纸绘制,编制设计说明,论文正稿完成2013年12月1日2013年12月12日2周对各类图纸具体绘制进行9图纸文本校对修改,打印2013年12月14日2013年12月20日1周提交文本、图集10论文评阅、整改 2013年12月25日2013年12月31日1周修改11答辩2014年6月9日2014年6月13日1周设计答辩五、评审意见指导教师对本课题的评价 导师签名 201 年 月 日评审小组的审查结论 组长 组员 年 月 日 学科专业委员会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记录本论文题目: 执行时间: 年 月 至 年 月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专 业: 学 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务处说 明1. 本记录本用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阶段重要事项的记录。也作为开题、中期、后期、答辩检查依据之一。2. 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期间,每周应及时完成教师的指导要求,通过网上“过程检查”管理模块,对照毕业设计(论文)进程填写一周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并由指导教师及时给予指导3. 记录内容:学生:项目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研究收获及体会;与导师见面情况、讨论的主要问题。指导教师:对学生安排指导及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并对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工作进行综合评价。4. 每次指导情况系统将自动保存,并生成汇总表,届时打印装订在该手册中,如见面指导时手写参见下面指导填表格式,一并按时间顺序装订入手册。5. 手册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完成。6.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附件之一。学生应保管好此手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完成后,装入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内。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变更记录变更后题目变更日期变更原因 指导教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本人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原件、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学 生 自 检 表 2013 年 12 月 21 日学 生填写学生姓名徐云洁班 级10114112学 号1011411233课题名称天竹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休闲游憩区景观设计对下列各项打或填写数字课题有否变动无小变动换题对课题任务要求是否明确明确不太明确是是方案制定数1个调查单位数1个查阅文献资料中文(篇)外文(篇)供检查组检查的积累资料和数据有否125是实验与测试准备做(个)已做(个)使用计算机情况无周上机时间15小时课题进展情况朝前按时延迟任务能否完成能够不能够是是对导师评价满意一般不满意建议是前阶段工作小结:毕业设计已经进行了一大半,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开题报告已定稿;英文翻译也已经完成并且上传;总平面的设计在一次次的修改和讨论之后也基本定稿了,我所负责的休闲游憩区的平面图及效果图也基本完成。下阶段计划:接下来的时间将继续完成图纸的绘制与优化,并进行文本的撰写及修改,最终完成设计作品。指导教师考评前期工作的评价、对后阶段的要求: 较好合格基本合格警告教师签字 毕业设计(论文)记录纸 师生见面指导情况记录 次数第 次时间地点学生咨询及汇报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注:该页主要用于师生见面指导手写记录,也可进入系统保存一并打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总结内容与要求(供参考)1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情况,主要收获及存在问题;2毕业设计(论文)中的经验、教训(可以有重点的总结);3对今后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建议;4其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一总体情况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是一种综合的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也是一个培养,同时毕业设计的水平也反映了本科教育的综合水平。整个毕业设计期间,能自觉独立进行设计,有问题时同学之间会进行讨论、争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同学们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意见,让我的设计方案更为完善,同时也更贴近学生的想法。二存在的问题 平时积累不足,学过的一些专业知识不能活学活用,看过的有关书籍中一些好的创意,好的方法没有好好记住,到设计需要时想不起来或者不确定该怎么做,思维上有局限。在一些设计方案的细节处理上找不到最能表达自己想法的体现形式,加之设计方案是生态运动公园景观的设计,在其功能性、实用性上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周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整理复习一遍,找到与设计有关的内容;同时到图书馆查阅参考资料。三设计过程中的收获 1. 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强化 通过查阅大量专业书籍以及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与交流,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大量强化,特别是游憩区设计这一块,不仅细致的了解休闲游憩区的做法、注意事项等,更学习了生态公园景观规划方面的知识。2. 专业软件的操作水平得到提高 计算机的操作一直不是我的强项,但是,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个人在使用AUTO CAD,Sketch Up和Photoshop这3个专业设计软件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3. 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我们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就一直穿插着与组员和与老师的沟通。我们一个小组就如同一个团队,想把团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是需要整个团队成员公共配合努力的。能够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在我们小组的设计之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所设计的部分是休闲游憩区景观设计部分,要和几位组员的设计部分结合,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四总结 毕业设计已经结束,在这几个月实践里让我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实践过程中,让我认识到专业知识的欠缺,我将在以后的生活中去继续学习。这次实践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同时还要感谢园林学院全体老师,在我这四年的学习中你们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亲切的指导,传授给了我许多将来在社会立足所必须的知识。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我的指导老师刘静怡老师,刘老师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耐心的指点出我设计中的每一个不足之处,帮助我解决问题,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可另附页 学生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评语: 签名: 日期: 附页1附页2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题目:天竹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休闲游憩区景观设计学生姓名:徐云洁 学号:1011411232专业:园林任务起至日期:2013年6 月17 日至2013年12 月27 日 共18 周一、课题的任务内容:本课题要求对天竹山公园在总体景观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休闲活动区景观设计,深入理解基地现状的特点上,充分研究周边城市居民休闲活动需求,在景观主题、空间组织、活动安排等方面进行设计,营造景观宜人、充满活力的特色景观。 二、原始条件及数据:天竹山公园位于浙江苏省温岭市,总面积约54hm2,东临周湾路,西靠四明河路,北近莱山路。西靠南山,东临大莱山,内部水系为凤栖湖。三、设计的技术要求(论文的研究要求):通过毕业设计巩固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园林造景特点,强化园林设计过程和思路的训练,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草图构思能力,空间构建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进一步训练徒手表现和电脑制图能力,掌握文本编辑制作的方法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培养方案的口头汇报能力。四、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具体工作:图纸要求1,休闲活动区平面图:1:500-1:800,2,相关分析图:如景观结构分析、景观视线分析、空间分析等3,竖向设计图4,景观效果图5,其他图纸6,设计说明软硬件名称、内容及主要的技术指标(可按以下类型选择):计算机软件图 纸电 路 板机 电 装 置新材料制剂结 构 模 型其 他五、查阅文献要求及主要的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2 胡长龙主编. 园林规划设计(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4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 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增订本)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 王向荣等.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加)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 相关专业期刊文献六、进度安排:(设计或论文各阶段的要求,时间安排):各项工作严格按照2014年生态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执行。 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 1 周2撰写开题报告并翻译外文文献 1 周3实地调研、资料收集,论文大纲构思 1 周4方案构思,一草绘制及修改,论文大纲修改 2 周5二草绘制及修改,论文大纲确定 2 周6方案确定,总平面绘制 2 周7景观节点设计,相关图纸绘制,论文初稿完成 2 周8其他图纸绘制,编制设计说明,论文正稿完成 2 周9图纸文本校对修改,打印 1 周10论文评阅、整改 1 周11答辩 指导教师: 刘静怡 审核意见:教研室主任: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士学位毕业设计(论文)课 题 名 称 天竹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休闲游憩区景观设计 学 号 1011411233 学 生 徐云洁 专 业、年级 园林 2010级 所 在 院 系 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 指 导 教 师 刘静怡 选 题 时 间 2013年 9月 天竹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休闲游憩区景观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30。城市化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也意味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人口密集,交通拥堵;自然景观破坏严重,良好的休闲游憩空间越来越少。城市公园的是城市的起居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承担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使城市居民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余有可以休闲游玩的场所,在紧张工作后得到身心的舒展。所以本文就如何利用其他材料(植物、水体、地形)来合理有效地组织和划分空间,使功能要求和审美相统一进行研究,对塑造优美生态休闲景观,建设具休闲性、生态性、游憩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自然景观 活动空间 休闲游憩 生态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ianzhu Park - Landscape design of recreation area.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recreation city proces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city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the national total population of nearly 30%.Although the city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but also means: city population expansion, population density, traffic congestion;natural landscape destruction, recreational space and good less. City Park is the city of the living space, as the main recreational place city residents.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large outdoor activities, the activity space, facilities and activities for city residents, bear the main function of city residents to meet the recreational needs of the activities, the city residents in the busy city life I have leisure play place, get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tch in the intense work after. So this article on how to use other materials (plant, water, topography) to r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division of space,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aesthetic unity of research on ecological leisure landscape, beautiful shape,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sense with leisure, ecology, recreation city.Key Words:natural landscape; activity space; leisure and recreation; ecological目 录1 引言 2 背景分析 2.1 项目研究背景 2.2 项目研究意义 3 基地现状分析 3.1 地理位置 3.2 现状及周边环境 3.3 存在问题3.4 空间需求特点3.5 发展趋势 4 设计理念与目的 4.1 设计理念 4.2 设计目的 5 设计手法与表现 5.1 设计内容 5.2 设计方法 5.3 细部大样设计 5.4 图纸表现手法 6 结束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1、 引言本基地天竹山公园位于浙江苏省温岭市,总面积约54hm2,丘陵地形起伏蜿蜒。东临周湾路,西靠四明河路,北近莱山路,是城市南延扩展的战略要点。生态景观资源丰富,次生植被保护较好。一个城市公园也就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大批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美的享受,而且对局部小气候的改造也有明显效果,使粉尘、汽车尾气等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抑制,在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现代城市充斥着各种建筑,空间过于拥挤,存在缺乏隔离空间、救援通车道、缺少休闲活动空间等问题,而城市公园的建设就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解决方法。另外,随着这些年城市旅游的兴起,许多知名的大型综合公园凭借其独特的品位率先成为了城市中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城市公园同样也起到了城市旅游中心的功能。现如今,日益显露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人口爆炸、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和物种的灭绝正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足够的休闲活动空间,才能保证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以人与休闲游憩空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了如何构建一个休闲健康的环境,从休闲游憩角度,整合协调要素、空间、资源等的关系,实现休闲游憩、提供有助于城市居民自我达到“休闲效益”获得之场所的功能。2、背景分析2.1 项目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30。城市化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也意味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人口密集,交通拥堵;自然景观破坏严重,良好的休闲游憩空间越来越少。城市公园的是城市的起居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承担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所以应该提供足够的休闲游憩空间,使城市居民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余有可以休闲游玩的场所,在紧张工作后得到身心的舒展。这些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消除人们大脑疲劳感,是疲惫的身体得到积极休息,恢复体力,精力充沛地再投入到劳动中,而且这些活动提供给人们一个可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得到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和兴趣的机会,为自身的充实生活提供广阔的天地。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公园中休闲游憩区的设计与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休闲游憩活动区场地不够充足,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休闲活动;休闲游憩区的环境质量较差;休闲游憩区的活动形态较为单调,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活动等综上,我们应该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为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提供足够的空间,并在功能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且能够结合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自由、舒缓、优美、生态、有趣味、具多种活动形态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可以成为他们在休闲时间的交友、交流环境。2.2 项目研究意义体育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城市运动公园环境中运动休闲人群的行为心理,进行体育公园的景观设计,使景观设计契合体育运动的特征,体现体育休闲主题。本毕业设计在天竹山公园总体景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休闲游憩区部分的景观设计,为构建一个休闲健康的环境做出积极贡献,从休闲游憩角度,整合协调要素、空间、资源等的关系,实现休闲游憩、提供有助于城市居民自我达到“休闲效益”获得之场所的功能,使得公园成为满足人类对于休闲、游憩、活动需求最重要的场所,发挥公园对于个人、家庭、工作团体、邻居、社区和社会等生活层面上的价值。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并扫除“挤、脏、乱、丑”的印象,改善曾经因经济发展所忽视的休闲空间,即创造“休闲、健康、优质”新家园。3、基地现状分析3.1 地理位置天竹山公园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总面积约54hm2,丘陵地形起伏蜿蜒。东临周湾路,西靠四明河路,北近莱山路,是城市南延扩展的战略要点。生态景观资源丰富,次生植被保护较好。3.2 现状及周边环境基地自然: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以黄棕壤为主,岗地以黄土为主,平原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年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088.2毫米,其中梅雨量263.3毫米,日照时数2000.9小时,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0.1。 3.3 存在问题项目规划地块是一未经开发用地。其现场无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设计及管理。因此场地略显荒凉,且原有基础设施老旧,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重新的配置。周边有大量居民区,缺乏一个供游人休憩的场所,文化生活的聚集点。偌大的场地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应用。3.4 空间需求特点结合周边环境,场地周围有大量的居住区,东北北边又为农业用地,则需要一个能保持且加以改善环境的生态系统和一个供居民使用的公共游憩、休闲体验、传播文化教育的场所,并成为温岭市地标。4.5.发展趋势(1)在保留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组织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 场地周围几乎没有居民游憩、休闲的场所;居民文化生活单调,急需一个结合生态、游憩、能够缓解周围工业区所带来环境污染的绿色生态公园。(3)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以虚体形式伴随着场地所在区域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文学艺术作品等等,都可为园林景区或景点景观立意提供主题线索。4、设计理念与目的4.1 设计理念公园中休闲游憩区设计的主要理念:提供“休闲、健康、优质”的休憩空间,可以在设计中将原有的场地改旧为新,在保有原本良好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休闲游憩活动区的革新,充分利用场地提供更绿色更具有选择性的活动空间。使改造后的空间更充足更适合人类休闲活动。 4.2 设计目的从休闲游憩角度,整合协调要素、空间、资源等的关系,实现休闲游憩、提供有助于城市居民自我达到“休闲效益”获得之场所的功能,使得公园成为满足人类对于休闲、游憩、活动需求最重要的场所,发挥公园对于个人、家庭、工作团体、邻居、社区和社会等生活层面上的价值。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并扫除“挤、脏、乱、丑”的印象,改善曾经因经济发展所忽视的休闲空间,即创造“休闲、健康、优质”新家园。5、设计手法与表现5.1 设计内容本毕业设计在天竹山公园总体景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休闲游憩区部分的景观设计,通过将独特的景观要素如:小品、植物、起伏的地形等穿插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来完成。 1、安静休闲区:在水边设置亲水平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垂钓或驻足休息的地方;在密林区设置足够的更私密的空间供人们休息。图1.鸟瞰图 2、艺术活动区:在设计时通过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