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梦溪笔谈》二则备课指导苏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梦溪笔谈》二则备课指导苏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梦溪笔谈》二则备课指导苏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梦溪笔谈》二则备课指导苏教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梦溪笔谈》二则备课指导苏教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七上梦溪笔谈二则备课指导重点知识点拨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难点解析梦溪笔谈作者沈括(1031一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参加王安石变法,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项有效措施。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虫治虫全文共70个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这里要注意的是几个词语的运用。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这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则:连词,相当于“就”;以:用;之:代词,代子方虫;悉:全,都;为:成为。这层里的“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的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作者简而言之地介绍了子方虫的天敌的外貌特征“如土中的铬蝎,其喙有钳”。因为它“有钳”才能“搏之”,子方虫才能“悉为两段”;才能在十天后就把“千万蔽地”的众多子方虫消灭干净。可见其威力之大,因而才有“岁以大穰”的结果。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今天读来给我们以启发,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第三层,最后一句。要注意的词语是,其:代词,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之:语气助词,没有什么意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之:代词,它,指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这种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这层主要是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结尾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以虫治虫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梵天寺木塔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难题。这里先交待建塔的时间、地点、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关键问题。“塔动如初”说明建筑工匠们没有解决这一主要难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这一层要注意的词语是,方:才;级:层,和现在理解的楼梯级不一样;之:代词,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云:说;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的是木塔不稳定。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无可奈何”这个词的作用是即表明大家对解决塔动的难题已经是无计可施,又反衬了喻皓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难题,正好突出喻皓技术之高。从“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人们为此难题真是费尽心机,无可奈何的情形。而对这个难题,喻皓的一个“笑”和“此易耳”的一句话,写出了喻皓解决这一难题的轻松、胸有成竹的神态,从而突出了他技艺高超。最后的“如其言,塔遂定”是用事实证明喻皓技术高超。这层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代词,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就是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此:这,代指解决塔动的问题;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如:遵照;其:代指喻皓;遂:于是,就。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其精练”。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这层要注意的词语是,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伏:通假字,通“服”,意思是佩服。梵天寺木塔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详略得当。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典型例题分析比较阅读下面两则选段,回答后面问题。(甲)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宋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欧阳修归田录)(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三两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肢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沈括梦溪笔谈)1下列加线词语的正确意思是 (1)(甲)文:而制度甚精( ) A规章制度 B制造方法(技艺) C规格 D艺术 (2)(乙)文:人皆伏其精练( ) A简练 B精明 C 高明 D精当2(甲)文中有四个加线的“之”,它们的正确解释分别是( ) A代宝寺塔 塔不正的原因 代宝寺塔 结构助词“的” B代宝寺塔 代预浩 代宝寺塔 结构助词“的” C代宝寺塔 塔不正的原因 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D代宝寺塔 代预浩 代宝寺塔 取消句子独立性3(甲)文中的“都料匠预浩”与“预都料”是不是指一个人?“都料匠”的意思是什么?4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否断定(甲)文中的预浩与(乙)文中的喻皓是一个人?从文中找出根据来。5翻译这个句子: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6试给甲、乙两段选择了个恰当的标题A预浩 木塔B预浩父女 杭州木塔C预浩父女 杭州梵天寺木塔D预浩 梵天寺木塔解析:这种两段内容相似,程度大致相当的比较阅读题对于同学们来讲是比较新颖的,第1题的设计是考查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古代词语的意思,我们一看到“制度”马上想起的是现代汉语的用法“规章制度”,看到“精练”想到的是简练等,这就是古今词语的意思没有准确区分。应该选择的是(1)B(2)C 第2题考查的文言词语的使用,属于难度较高的题,选择A 。 第3题考查的理解力,这里是同一个人。“都料匠”是“工匠的总管”的意思,称官名是表示尊敬。第4题,也是一个人。根据是:两个人都是宋朝人,都精于木工。甲文中“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可见预浩与喻皓是同一个人。只是个人的书写不同罢了。第5题考查翻译: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第6题表面是选择题,实质上考查我们的概括能力,因为拟就的题目实际上就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选择C比较恰当。学习方法课外阅读沈括的另一篇文章活板,难易程度与此方相当,可以加深对文言说明文的理解。【同步达纲练习】下面的短文指南针节选自梦溪笔谈。认真阅读后,把加字的解释填进括号内,把省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