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纲考情+知识梳理+史料探究+网络建构+重点突破)13.24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纲考情+知识梳理+史料探究+网络建构+重点突破)13.24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纲考情+知识梳理+史料探究+网络建构+重点突破)13.24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纲考情+知识梳理+史料探究+网络建构+重点突破)13.24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纲考情+知识梳理+史料探究+网络建构+重点突破)13.24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 宋明理学1 形成背景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 隋唐时期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 北宋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 抨击佛道的活动 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 佛教 道教 三教合一 儒家义理 2 形成过程 1 创立 二程 哲学观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把天理与 直接联系起来 认识论 提出 2 成熟 朱熹 哲学观 天理就是 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认识论 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伦理道德 格物致知 三纲五常 3 发展 心学 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 3 历史影响 1 对后世政治 文化教育 社会教化等产生深远影响 2 用 三纲五常 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 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 注重气节 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二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 背景 1 政治 明朝后期 中国社会 空前尖锐 吏治腐败 奸佞当道 2 阶级 江南的 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 思想 道学家为抬高自己 把孔子奉为神圣 内在矛盾 市民工商业者 2 概况 1 离经叛道 的李贽 主要思想 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批判 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作用 反传统 反权威 反教条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时期的要求 存天理 灭人欲 资本主义萌 芽 2 三位进步思想家 君主专制 天下为主 君为客 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物质 辩证法 思维方法 3 影响 1 在对传统儒学批判和继承基础上 构建起新的思想体系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1 陆王心学也是理学 但与程朱理学相比有哪些不同 提示 1 从哲学观上看 程朱理学建立起一套以 理 为本体 以 穷理尽性 为方法的理学体系 属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则建立了一套以 心 道德仁心 或 良知 为本体 以 发明本心 或 致良知 为方法的心学体系 属主观唯心主义 2 从道德主张上看 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而心学则主张人应以 内心 的自修 自省恢复良知的本性 2 李贽所说的 道学家 是传统的道家吗 提示 道学家不同于道家 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 宋明理学也被称为 道学 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 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3 黄宗羲等人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 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 提示 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 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因此二者不等同 以文释图 宋代理学家兼收并蓄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家继承 发展理学为心学 标志古代儒学转型与成熟 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 提倡个性 批判专制 否定帝权等主张 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主题1宋明理学 史料探究 1 二程理学的观点吾学虽有所受 天理二字 却是自家拈出来的 程颢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己何与焉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探究 据材料概括二程对理学建立的理论贡献 提示 1 最先提出 天理 这一观念 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 将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2 朱熹理学的观点材料一天理 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 仁义礼智 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格物须是到处求 博学之 审问之 谨思之 明辨之 皆格物之谓也 若只求诸己 亦恐有见错处 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探究 据材料一 就 天理 与儒家道德伦理的关系 朱熹是怎样认识的 据材料二 朱熹认为要 格物 应该怎样做 提示 1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 三纲五常 天理与儒家传统道德具有一致性 相通性 人世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2 通过博学 审问 谨思 明辨等层次 重重深入 层层而进 强调对外在对象的考察了解 3 陆王心学的观点材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满心而发 充塞宇宙 无非此理而已 象山先生全集 材料二知是心之体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悌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王阳明 传习录 探究 据材料一 在贯通明理的途径上 陆九渊是如何认识的 材料二中王阳明所说的 良知 是指什么 如何获得 良知 提示 1 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 只需反省内心即可 实际是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2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是人固有的善性 良知无需外求 只需内心反省 知行合一 名家评史 观点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 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 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 理学家的思想 因其目的是 卫道 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 他们的思想 将人欲与天理对立 抹杀个人私利观 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 其影响所及 达几百年 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 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 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 现代中国的历程 解读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的缺陷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 1 作者指出了理学的严重缺陷 认为理学将伦理 物理 心理之理混同 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 对立了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抹杀了个人私利观 实质是以卫道为目的 体现了文化性格保守的特点 2 指出理学不仅影响了宋代以后的封建社会 也影响了近现代社会 如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 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等 说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主题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史料探究 1 对李贽思想的认识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 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 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 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 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 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 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 民主意识 肖国华 李贽的 儒学情结 探究 据材料和所学 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提示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壮大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 2 对黄宗羲思想的认识古者以天下为主 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 为天下也 以君为主 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 为君也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探究 材料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 如何认识 提示 1 思想主张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 认识 带有明显的民主色彩 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在思想上的反映 3 对明清进步思想的认识16 17世纪的中国 虽然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脆嫩 但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早已经吹响了 解放人自身 的号角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而只能用扩大相权 限制君权 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新时代的曙光 明清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明清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们 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 经济 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 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 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 政治 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名家评史 观点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 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 人的廉洁和诚信 也只能长为灌木 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解读 本段材料评价了李贽思想的结局及根源 1 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潮具有不同结局和根源 欧洲文艺复兴思潮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2 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 其根源在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一 宋明理学的特点 影响1 特点 1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 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哲学的本体论 人性论 存理灭欲 或 存心灭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心 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 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 更多吸收了佛 道因素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 把佛 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 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提出了 存天理 灭人欲 的道德主张 2 影响 1 积极方面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 使之哲理化 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消极方面 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 用 三纲五常 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夸大了 心 即良知的作用 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典题例证 2013 福建文综 t16 朱熹在 漳州劝农文 中说 请诸父老 常为解说 使后生弟子 知所遵守 去恶从善 取是舍非 爱惜体肤 保守家业 在此 朱熹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 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 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 天理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 理性 的生活秩序 解题提示 解答本题注意两点 明确考查的主体是朱熹的观点 理解材料关键信息 请诸父老 常为解说 使后生弟子 知所遵守 去恶从善 取是舍非 爱惜体肤 保守家业 迁移宋明理学主张 特点理解 解析 选d a 三纲五常 只是教育内容之一 非全部 无法体现核心思想 错误 b 去恶从善 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具体体现 错误 c 以农兴业思想 对应了材料出处 却偏离了材料的核心内容 错误 d 教育后人先明辨善恶是非 再以所知践所行 体现了 理性 的生活秩序 正确 史料链接 宋明理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 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 天理 和 人欲 对立起来 进而以天理遏止人欲 约束带有自我色彩 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家专求 内圣 的经世路线以及 尚礼义不尚权谋 的致世趋向 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 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 本材料描述了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具体解读如下 1 由史料信息 可以说明理学发展为进一步思辨化 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2 由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理学将 天理 与 人欲 对立 以天理遏止人欲 以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 由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理学片面发展了儒学 形成重义轻利观念 影响了个人性格的塑造 4 由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 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 特点 1 反传统 反教条 以 异端 自居的思想家李贽 指责儒家经典并非 万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 天生圣人 批判道学家的 存天理 灭人欲 的虚假说教 2 反对封建专制 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 天下为主 君为客 的思想 主张限制君权 顾炎武强调 经世致用 的思想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 重农抑商 思想 提出 工商皆本 的主张 2 评价 1 进步性 明末清初的四大思想家 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观点 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 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 局限性 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 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总之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典题例证 2013 福建八市模拟 明清之际是一个 天崩地裂 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 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天人感应 b 工 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 灭人欲 d 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分析可知a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 c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 d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 工 商皆民生之本 是明清之际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反思 故选b 史料链接 清初之儒 皆讲 致用 所谓 经世之务 是也 黄 宗羲以史学为根柢 故言之尤辩 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 则 明夷待访录 也 此等论调 由今日观之 固甚普通甚肤浅 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 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故顾炎武见之而叹 谓 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 则将其书节抄 印数万本 秘密散布 于晚清思想之骤变 极有力焉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解读 本段材料是梁启超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总体评价 具体解读如下 1 从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 梁启超认为 清初三大思想家都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2 从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 梁启超认为黄宗羲以史经世的学术方法使他的思想更能说服人 而他的学术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他的 明夷待访录 3 从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 梁启超认为近代的民权共和思想深受黄宗羲思想的影响 高频点1宋明理学1 2013 广东文综 t14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 但 不识一个字 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陆九渊 解题提示 解答本题注意两点 一是明确考查的主题是宋明理学 解读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抓住关键词 明理 仁义 二是区别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差异 逐项作出判断 解析 选d 关键是 明理 一词 说明理学已经产生 则a b可排除 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主张通过外在手段明理 而材料是反对这一做法的 因而选d 2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t25 自汉至唐 儒学被奉为 周 公 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 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题提示 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一是明确题干设问要求 明确考查点是儒学演变历程的特点及影响 二是依据儒学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将儒学演变历程同 孔孟之道 联系在一起 理解其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占绝对统治地位下形成的观念 解析 选c 宗法血缘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按血缘亲疏关系来分配财产 权力 土地等的制度 周公和孔子之间无法看出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故a说法错 仁政理念在汉武帝 独尊儒术 以后就开始深入人心了 故b错 陆王心学未能成为主流思想 故d错 3 2012 海南单科 t6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以阳生万物 以阴成万物 生 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 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 孟子的仁政思想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 选a 材料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阴阳 万物又产生 仁 b材料无法体现 仁政 思想 c不是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而是阴阳与万物的关系 d与材料意思不符 故答案选a 4 2012 新课标全国文综 t27 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 农以具养 工以利器 商以通货 各就其资之所近 力之所及者而业焉 以求尽其心 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 民 之道 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 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 四民 秩序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选d 具体分析如下 a 四民 等级秩序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来 不合题意 错误 b重新整合社会阶层和题干中 各就其资之所近 意思矛盾 错误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不符合题干主旨 错误 d题干主旨符合阳明心学的正心诚意 正确 5 2011 广东文综 t14 虎溪三笑 讲的是儒者陶渊明 道士陆修静 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 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 却在唐宋诗歌 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 选a 材料 虎溪三笑 反映的是隋唐以来儒 道 佛三教合一的趋势 当时诗歌绘画作品对此情况进行了反映 由此判断a正确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朝 不是唐宋时期 因此b与题意不符 c不符合题意 d绘画虚构的故事情节 不能证明以写实为主 高考揭秘 巧闯关 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 可以看出 宋明理学 的考查角度有 1 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理 格物致知 致良知 例t1 3 4 2 宋明理学的影响 理学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例t2 3 古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儒 佛 道的融合 例t5 总之 宋明理学中的许多思想及价值观 仍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 社会观念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 继承传统文化 剔除其糟粕 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频点2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6 2011 天津文综 t3 长期以来 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 世间惟下下人最多 的现实 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 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选c 从材料看 儒学一直是由少数士大夫垄断 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 被大多数人所拥有 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 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李贽并不反对儒家思想 故a错误 b d与材料不相符 故排除 7 2011 海南单科 t7 明末清初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 反对君主专制 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 选b 三位进步思想家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了生机 因此a错误 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等因素 明清时期的先进思想并非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排除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 d说法错误 8 2011 全国新课标文综 t26 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 中说 使朝廷之上 闾阎之细 民间百姓 渐摩濡染 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 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b 民为邦本c 天下为公d 民贵君轻 解析 选c a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与题意不符 b d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 但这种看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缺乏民主意识 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 故选c 9 2010 江苏单科 t5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 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 朱熹b 李贽c 陆九渊d 黄宗羲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 该思想家宣扬 人人皆可以为圣 的圣人观 北宋以后 道学家把孔子奉为 扶天纲 立地纪 的神圣 李贽自称为异端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由此判断b正确 10 2013 江苏单科 t21 节选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通过家国意识同构 旨在实现社会和谐 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 以伦理为纪纲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 和睦 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 须要安分守己 尊莫凌卑 强莫欺弱 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 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 宗族称孝 乡党称弟 悌 何兹全 中国文化六讲 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 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 各安生理 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 朱元璋 曲尽做人的道理 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 堂 中 敬听宣读 悉心向善 皆作好人 有过即改 共为盛世良民 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 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 请回答 2 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 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 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 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解析 第 2 题 结合材料二中 一家雍睦 和睦 宗族称孝 乡党称弟 悌 信息概括回答 第 3 题 结合材料三中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 朱元璋 曲尽做人的道理 件件当遵守 悉心向善 皆作好人 有过即改 共为盛世良民 贻子孙无穷福泽 信息概括回答 第 4 题 结合材料信息 从家庭 社会 民族道德等方面概括回答 答案 2 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 宗族团结 乡里和谐 3 态度 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 统治者提倡 民众遵守 4 积极作用 维系家庭家族和睦 维护政治 社会稳定 传承民族道德 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11 2011 江苏单科 t21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 为万世开太平 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 开一代新学风 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 朝廷之先务 廉耻者 士人之美节 朝廷有教化 则士人有廉耻 士人有廉耻 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 日知录 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 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 然后有风俗 有风俗 然后有政事 有政事 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 亭林文集 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名 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 不取之 五经 而但资 宋明 之语录 又曰 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 而从事于后儒 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 亭林文集 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 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 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 依据材料一 二 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 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 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 依据材料三 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并说明其理由 4 在中国思想史上 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 第 1 题结合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概括回答 第 2 题从材料一中 则天下有风俗 概括社会表象 从人伦 风俗 政事 国家的角度概括其功能 第 3 题依据材料三中 舍圣人之语录 而从事于后儒 此之谓不知本矣 概括取舍和理由 第 4 题结合顾炎武在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方面的相关主张概括回答 答案 1 政治背景 官僚腐败 政治暴虐 或朝政混乱 2 表象 风俗 功能 提高士人修养 净化社会风气 安定政治秩序 确立伦理道德 3 取舍 取孔孟之道 舍宋明理学 理由 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 学风 经世致用 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高考揭秘 巧闯关 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 可以看出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 的考查角度有 1 思想家的主张 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例t6 7 2 进步思想与儒学关系及治国理念 进步思想的特点 治国思想 进步思想产生的影响 例t8 9 10 11 总之 明清时期理学发展及进步思想的出现是明清社会政治 经济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延续与制度的停滞 又有新的因素萌芽 对近代乃至今天思想创新与社会进步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 2013 徐州 宿迁三模 张载曾庄严宣告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a 强调社会责任感b 提倡知行合一c 构建新儒学体系d 重建伦理秩序 解析 选a 张载的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万世开太平 和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b是王阳明的观点 不符合题意 c d不是两者观点的相同点 2 2014 南京金陵中学期中 理会得熟时 道理便在上面 又如律历 刑法 天文 地理 军旅 职官之类 都要理会 虽未能洞研其精微 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 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 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 天人感应 解析 选a 由材料中 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 等信息 可以看出该段材料中作者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即 格物致知 3 2013 扬州期末 李贽在 续焚书 中说 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 因前犬吠形 亦随而吠之 若问以吠声之故 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以下四句话中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a 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 则无心矣 b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故未尝有是非耳 c 谓见有长短则可 谓男子之见尽长 女子之见尽短 又岂可乎 d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 无一物不生知 亦无一刻不生知 解析 选b 材料意思是固守传统 不懂得探究 只会因循守旧 b与之相符合 4 2013 通 泰 扬 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