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图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地理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图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地理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图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地理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图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地理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图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题组一经纬网的判读及应用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赤道略鼓 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 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 经线与纬线 2 经线与纬线 3 经度与纬度 题组二地图三要素1 比例尺 1 公式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2 表示方式 文字式 数字式 线段式 3 特点 a 相同图幅 比例尺越大 表示实地范围越小 内容越 详细 比例尺越小 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 内容越简略 b 相同的实地范围 比例尺越大 图幅越大 图幅的缩 放 是比例尺缩 放 的平方 2 方向 1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 一般地图 按正常方位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3 图例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题组三等高线地形图1 等高线 在同一水平面上 海拔 绝对高度 相同的点的连线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可以反映地形坡度 一般来说 在比例尺 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 等高线越密 地形坡度越大 3 地形剖面图 能直观地表示某剖面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情况 1 在地球仪上 0 纬线和0 经线相比 a 正好等长b 0 纬线稍长c 0 经线稍长d 0 纬线是0 经线长度的两倍答案d0 纬线是地球上的大圆 而0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 回答下题 2 一架飞机6月22日从b点飞往a点 沿直线飞行 飞机朝哪个方向飞行 a 东北b 西北c 西南d 东南答案d读图可知a点位于 60 s 10 e b点位于 60 n 0 分析得出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 从b点直线飞行到a点的方向是东南 故选择d c 图乙表示的地理事物较图甲详细d 图甲比例尺是图乙的4倍答案c图乙图幅面积是图甲的4倍 比例尺放大一倍 分母应该缩小二分之一 比例尺越大 表示的事物越详细 因此c正确 3 读右图 两幅图表示的区域范围相同 图甲比例尺为1 100000 则 a 图乙的比例尺为1 200000b 图乙的比例尺为1 400000 4 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 下列选项中 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 山脊 山谷 鞍部 山顶b 山谷 山谷 山顶 鞍部 c 山谷 山脊 山顶 鞍部d 山脊 山脊 山顶 鞍部 答案b根据等高线形态与地形的关系 山脊是等高线向低值处弯曲 山谷是等高线向高值处弯曲 山顶是四周低 中间高 鞍部是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地区 因此选择b 下面为过m点 128 e 48 n 沿经线和纬线作的相同长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5 若 为同一山脉 则该山脉的走向大体为 a 南北走向b 东西走向c 西北 东南走向d 东北 西南走向答案c 地在m地以东 地在m地以北 则 连线走向为山脉走向 重难一经纬网的判读及应用1 利用经纬网确定经纬线和地理坐标 位置 1 确定经纬线 横线代表纬线 纵线代表经线 关系法 侧视 俯视及各种光照图上 相互平行的是纬线 不平行的 相交于一点 极点 是经线 如下图 l是经线 s是纬线 数值法 斜方格经纬网 如图结合数值定经纬 经线值不能大于180 纬线值不能大于90 2 定经纬度 定南北纬 a通过角标 b自转方向定南北半球 定出南北纬 c弧顶法 无其他说明 一般北纬弧顶朝南 南纬弧顶朝北 定东西经 a通过角标 b结合自转方向 东经向东递增 西经向西递增 定出东西经 对跖点 关于地心对称的点 经度互补 东西经相反 纬度数相等 南北纬相反 2 利用经纬网 定方向 理论依据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 方格状经纬网图上经线和纬线呈直线 如下图所示 南北方向的确定 分处南北半球的两点 北半球在南半球的北方 同在北半球的两点 纬度越大越在北 同在南半球的两点 纬度越大越在南 东西方向的确定 同在东经度的两点 度数大的点在东方 同在西经度的两点 度数大的点在西方 分处东西经度的两点 它们的东西方向确定可以依据下面方法 图中a地位于b的东北方向 c地位于d地的西北方向 2 弧线式经纬网图 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上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图中a 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b c位于同一经线上 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c 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 也不在同一纬线上 根据以上原理分别判断东西 南北方向 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1 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 纬距 两地纬度之间间隔值 1 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 大约是111千米 如右图中ab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 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 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3 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2 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 经距 两地经度之间的间隔值 1 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大约是111 cos 千米 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如图中ac 4 选择最短航线 1 若两点之间相差180个经度 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 最短航线经过两极点 方向分三种情况 从a到b的最短距离 先向东北 再向正东 然后向东南方向 同在南纬从a到b的最短距离 先向东南 再向正东 然后向东北方向 同在北半球 先向北 过极点后再向南 如a到e 同在南半球 先向南 过极点后再向北 如b到d 两地位于不同半球 则看劣弧过哪个极点而做讨论 如a到c 2 同一纬线上但不在同一经线圈上 同在北纬 5 利用经纬网定 范围 1 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 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 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 纬度越高 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3 图幅相同的两幅图 中心点纬度数相同 则跨经纬度越广 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 典例1下图为 某岛等高线分布图 单位 米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 2014福建漳州二模 4 该岛的面积约为 a 0 43平方千米b 4 3平方千米c 14 3平方千米d 143平方千米 2 2014福建漳州二模 5 北京的地理坐标是 40 n 116 e 那么该岛位于北京的 a 东北方b 东南方c 西北方d 西南方考查内容考查经纬网的判读及应用 利用经纬网计算面积 确定相对方位 解题关键 1 根据经度差和纬度差确定距离 2 准确判定东西经和南北纬 解析 1 依据经纬度可知 该岛东西长度约为2 运用赤道上跨1个经度距离约为111千米 可推断该岛东西长度约为3千米 同理可计算出南北长度约为1 4千米 则面积约为4 2平方千米 故b选项正确 2 依据图中经纬度可知 图中经度为东经 但数值比北京的大 应在东边 纬度为北纬 但数值比北京的小 应在南边 故该岛位于北京的东南方 答案 1 b 2 b 1 该飞机飞行方向和飞行距离分别是 a 一路正西3330kmb 先东南 后东北6660kmc 先东北 后东南 大于6660kmd 先西南 后西北 小于3330km 1 1下图为 以某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 一架飞机从甲地沿最近的线路飞往乙地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两题 2 甲 乙两地均位于 a 北半球 东半球b 南半球 东半球c 北半球 西半球d 南半球 西半球答案 1 d 2 b解析第 1 题 从甲 乙两地经度知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呈顺时针 可知中心极点为南极点 外圆纬线为南纬60 两地之间的最短航线是通过两地大圆的劣弧 所以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方向应该为先西南 后西北 甲 乙两地均位于南纬60 两地之间经度差为60 纬线上的距离为60 111km cos60 3330km 由于飞行航线为大圆劣弧段 其距离比南纬60 纬线上甲 乙两地间的距离短 即小于3330km 第 2 题 两地纬度均为南纬60 位于南半球 经度分别为东经150 和东经90 位于东半球 重难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及应用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看等高线的间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间距是一定的 地面起伏愈大 等高线的条数就愈多 特别是山区 地图上的等高线非常密集 2 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愈密 表示坡愈陡 等高线愈疏 表示坡愈缓 等高线间隔均匀 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 是均匀坡 等高线下密上疏 为 凸形坡 等高线下疏上密 为 凹形坡 3 看等高线的形状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可以判断地形类型 山脊和山谷处的等高线都是弯曲的 但山脊等高线是向低值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则向高值处弯曲 鞍部一般是在两山脊和两山谷相对处 4 看示坡线在没有数值注记的等高线地形图上 一般可根据示坡线 等高线最大弯曲处的短线 垂直于等高线 示坡线指向地势坡度降低方向 用 标记 来判断洼地 高地或地势起伏变化情况 如下图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 选点 2 选线 3 选面 3 等高线图上的相关计算 1 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如两点都在等高线上 直接读出两点的海拔 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 h相 h高 h低 如两点不在等高线上 读取两点高度时需选取一个高度范围 相对高度的计算采用交叉相减法 可以算出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 图中a地的海拔为300米 ha 400米 b地的海拔为0米 hb 100米 两地的相对高度计算 用a地的高值减b地的低值 a地的低值减b地的高值 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范围为 200米 h相 400米 2 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0 6 100m 可以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t差 0 6 h相 100m 如下图中a b两点的相对高度计算 陡崖的绝对高度a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 h大 h顶 h大 d b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h小 d h底 h小 3 估算陡崖的高度 如下图 陡崖的相对高度 h的取值范围是 n 1 d h n 1 d 注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为等高距 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 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 4 估算坡度 应用 一般情况下 如果坡度大于25 时 则不宜修建梯田 因此 在山区能否修建梯田 常会用到坡度计算 此外山区道路修建也会对坡度进行估算 计算 公式tan h l 如图 h为两点相对高度 可由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距离 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算出 为坡度 可由h l的值再从数学用表中查出 影响坡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比例尺 其他条件相同 比例尺越大 坡度越大 等高距 其他条件相同 等高距越大 坡度越大 和等高线的疏密 其他条件相同 等高线越密 坡度越大 在一幅等高线图中的两地 因同一幅图比例尺相同 一般等高距也相同 所以坡度大小主要看等高线的疏密 5 计算打井深度通过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计算至少打多深井才能出水 h a b h为井深 a为等高线值 b为等潜水位线值 6 闭合等高线区域内高度 海拔 的判断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 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 海拔 低于较低值等高线的值 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的较高值相等 则闭合区域的高度 海拔 高于较高值等高线的值 即 大于大的 小于小的 如下表 典例2 2014上海徐汇区一模 4 5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当地的地形地貌 读图 回答 1 2 题 1 下列有关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叙述 正确的是 以山地为主 山脉走向为西北 东南 丙地高于丁地 相对高度约为400米 地形类型多样 分布错综复杂 地势中部低 东北 西南高a b c d 2 下列表示地形部位的位置 正确的是 a 甲 山峰b 乙 鞍部c 丙 山脊d 丁 悬崖考查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特征及类型的判断 解题关键等高线数值变化及延伸的方向是关键 而方向问题 左下角有指向标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及地形类型的判断 第 1 题 从等高线数值来看 大部分海拔在500m以上 以山地为主 山脉延伸的方向为东北 西南走向 错误 丙地海拔范围是900 1000米 丁地海拔范围是500 600米 相对高度范围是300 500米 正确 图示地区地形类型以相对单一的山地为主 错误 中部地势较低 东北 西南最高 正确 选择b项 第 2 题 甲处是盆地 乙处不符合鞍部特点 丙处等高线凸向低处 是山脊 丁处是陡坡 c正确 答案 1 b 2 c 2 1下图中 表示某区域地形类型中的山脊和山谷 点a b c对应的海拔分别为900米 600米 300米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沿线坡度最平缓的是 a b c d 2 降落到p点的雨水会向流动 a 南方b 东南方c 西南方d 北方答案 1 a 2 d解析第 1 题 图中 沿线中 沿线等高线密度最小 所以坡度最平缓 第 2 题 连接p点附近的等高线 降落到p点的雨水流向是过p点垂直于附近等高线并指向海拔低的方向 再对照图中的指向标 便可做出选择 重难三地形剖面图1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应用 1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 如山地或山脊 阻挡 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2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1 判断地形剖面图是否准确的关键点 如下图 看起止点海拔是否准确 a在200 250m之间 b在250 300m之间 看极值点是否准确a在250 300m之间 b在150 200m之间 c在350 400m之间 看地势起伏是否一致从a到b经过了升高 降低 迅速升高 缓慢降低过程 2 确定是否通视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 如山地或山脊 阻挡 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特别注意 凹形 2 应用 通视问题 坡 与 凸形坡 的不同 从山顶向四周 等高线先密后疏 为 凹形坡 可通视 等高线先疏后密 为 凸形坡 凸形坡 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如下图 有时仅看两地的高差不能确定视野情况 因为两地之间可能有山脊存在 一般情况下 凸坡也不能通视 如下图中 a点不能看到b点 3 判定河流流向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 上游横剖面图上河谷呈 v 型 下游沉积作用明显 河谷呈 u 型 由此可判定河流上下游关系及河流流向 1 图中有一高速公路通过 其线路应在 a a处山谷b 沿连接ab之间的直线c b c附近200m等高线沿线d d处山脊 典例3某中学地理小组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考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