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献检索作业模板.doc_第1页
法律文献检索作业模板.doc_第2页
法律文献检索作业模板.doc_第3页
法律文献检索作业模板.doc_第4页
法律文献检索作业模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文献检索课期末作业开题报告题 目:培养院系:滨海外事学院专 业:法学作 者: 学 号:开题报告题目:例如:论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家庭因素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本文以“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家庭因素”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促使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的家庭原因中基于家庭而使得少年本身形成的主观因素及家庭客观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犯罪心理这两方面。对于青少年的书籍研究一般都从一个方面来论述整体的方法去研究,主要的是从社会、家庭、少年本身等方面来论述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因为青少年犯罪心里产生的原因是相互交错的,所以每种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产生的研究都是基于主要的论点(即产生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个方面),然后来全面的论述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再将各种因素结合下的少年犯罪心理加以具体分析;对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论文研究,有一些是论起产生的原因的多面性,还有一些是论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一方面。本文集中于各种因素下的家庭原因加具体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是产生。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中的家庭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探究,分析了多人的犯罪心理学观点和青少年问题的观点,然后从中衍生出的将观点融合、延伸的研究方法,即将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主客观相结合来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什么样的家庭因素影响下导致什么类型的犯罪;2、青少年在幼年到青少年时期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哪些方面使青少年在成长中产生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主观因素;3、本文将犯罪侧写与犯罪心理之间的联系运用于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但是,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即使只是其中一个关于家庭的因素也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对于幼年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因素是个难点,因为其中要考虑的有很多,不能单单从主观入手,还要将客观融合,即使这样也不能将其分析透彻。还有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也不是很全面的去分析,只是从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中分析,而产生这些类型的犯罪的原因或特性是多方面的,在分析总结起来是较为困难的,恐怕很难概括全面和分析透彻。但好在对于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是较为全面和具体的,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论点,再加上对于犯罪侧写的方式来丰富论点。二、研究的意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把它与环境污染、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越发严重。现在的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因此,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工程意义深远。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分析与研究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违法犯罪及对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矫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对改善当代人心理健康状况、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更好的建设祖国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和谐发展,而青少年犯罪率的飙升阻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于防止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势在必行。其次,是适应社会治安客观形式发展,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社会本身就是负责的客体,而为了维护社会这个负责客体的安定,社会治安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不仅不利于社会治安的管理,更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第三,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青少年有一个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的产生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更加不利于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青少年异常心理的预防和纠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已经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我们不能用歧视的心理去对待,因此对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矫正和治疗,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矫正,不仅能让犯错的青少年走上正途,还可以从新培养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使之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第五,是建设和发展本研究体系和少年(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研究体系的需要。近些年来,不仅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对于整体的犯罪率也是居高不下,因此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是在丰富犯罪问题的研究体系,也更是为了犯罪问题的能够得到解决而做的长远工作。三、研究现状: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较多的分析与探讨国内外的学者大部分都是基于一个方面来论述整体的研究方法。对于犯罪心理的某一方面很少有具体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更注重主观(精神、心理)和客观(社会、学校、家庭、生理)等方面的研究,而国内的观点主要注重相结合的作用下的青少年犯罪。本文就是针对于犯罪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在家庭的作用下来论述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国外的研究现状:(下面讲的少年是指青少年)一、社会学之研究(主要有五种观点):1、失范理论之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或译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首先提出社会失范(或社会失序)(social anomie)的概念。认为当现有的社会结构不能控制日益增长的个人需要和欲望时,就会产生社会失范状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如自杀)就会产生。由此观之,少年犯罪是由于社会没有为少年提供明确的规范(norm)以指导少年的活动,致使少年无所适从而发生犯罪等失范行为。2、标签理论之观点: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于20实际6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这一理论强调,违法犯罪并非一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而是他人根据法律规范惩罚犯罪人所致;继发的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对一个人初次的违法犯罪行为贴上坏的标签的结果。为此,家长、老师甚至刑事司法界工作人员,不要随意为偶尔犯错的小孩加上坏的标签。因为,当这些孩子被套上坏的标签之后,即会不知不觉地认同这种标定和谴责,从而开始修正他们的“自我”印象,并确定他们归属这些标签之绝色,导致小孩“自我实现预演”之恶果;与此同时,对别人的谴责产生敌对情绪。随之,用更激烈的越轨行为违法犯罪行为来防卫、攻击和消极适应周围环境对他们第一次越轨行为的反应。3、犯罪副文化之观点:犯罪副文化论(criminal subculture theory)是从副文化角度说明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组理论的总称。包括:肖(Clifford Shaw,18951957)和麦凯(Henry Mckay,18991980)的少年犯罪区理论(delinquent areas theory);塞林(Thorsten Sellin,1896);科恩(Albert Cohen,1918);克洛沃德(Richard A.Cloward,ferential opportunity theory);沃尔夫冈(Marvin Wolfgang,1924)的暴力副文化理论(subculture of ciolence theory)。尽管这些理论各有侧重于差别,但都认为:贫民区的产生,缺乏获得成功的机会,种族歧视等,导致了帮伙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同辈群体取代了家庭和学校的功能,成为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帮伙群体创立了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这些规范和价值观与社会中的主文化相对立,使得少年群体和帮伙的副文化与社会主文化产生冲突;规范和价值观的冲突,使得奉行这些规范和价值观的少年,必然产生与社会规范和法律相冲突的行为,从而形成各种越轨及违法犯罪行为。4、中和技术理论之观点:中和技术理论(或中立化技术理论、中立化理论)(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 theory),是美国犯罪学家赛克斯(Gresham Sykes,1922)和买茨扎(David Matza,1930)提出的关于少年犯罪者如何对其越轨行为进行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的一种理论。赛克斯和马茨扎于1957年联合发表中和技术:少年犯罪的一种理论疑问,归纳出少年犯罪者对其越轨行为进行和合理化的五种中立化技术:a、否认责任 否认责任(denial of responsibility),即少年犯否认自己应对其行为负责。b、否认损害 否认损害(denial of injury),即否认其行为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了损害,任何人也没有因为他们的行为而遭受不幸。c、否认被害人(denial of victim),即把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看成是一种正当的或正义的行为,是一种应该进行的报复和惩罚,把行为的原因归咎于被害人。d、对责备者的谴责 所谓对责备者的谴责(condemnation of condemners),即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狗咬狗的腐化社会,谴责、惩罚他们的人都是伪君子、戴假面具的恶人。e、高度效忠群体 高度效忠群体(appeal to higher loyalties),即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常常是遵从帮规、效忠帮伙群体而牺牲了社会规范和法律规定的结果。5、社会控制理论之观点: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是美国当代犯罪学家赫希(Travis Hirschi,1935)在1969年出版的少年犯罪的原因一书中提出。社会控制理论实际上就是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一种理论。赫希认为,如果人类不受外部法律控制和环境的陶冶与教养,就会自然地倾向于犯罪。因此,人类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这种外在环境教养、陶冶和控制的结果。在这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和社会建立起强度不同的社会联系,他们可以防止个人去犯罪。社会联系由四种成分构成:依恋、奉献、参与、信仰。二、精神病理学及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之研究:1、潜伏性少年犯罪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艾希哈尔(August Aichorn,18781949)于1925年提出了潜伏性少年犯罪(latent delinquency)的概念,他认为外在的社会压力对个人可能造成损害,但是,除非个人已有犯罪的倾向(tendency)或素质(或禀赋)(predisposition),否则就不会产生犯罪行为。2、母爱剥夺论:英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鲍尔贝(John Bowlby,1907)在50年代就母爱剥夺(或母爱缺失)(maternal deprivation)对于子女人格反战的影响问题进行实证和分析。他认为,从母亲稳定、精心育儿或夫妇的美满生活对子女的情绪给予的良好影响来看,母爱的缺失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3、父母作用论:英国学者安德里在少年犯罪与父亲病理学一书中论述了父母作用于少年犯罪的关系之研究。他特别重视父亲的作用,认为不应当忽视父亲在塑造子女性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对于80名的实证调查分析中也得出了父母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作用。4、家庭紧张论:美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阿伯拉哈姆逊(David Abrahamsen,1903)于1944年提出了家庭紧张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后来又提出“家庭紧张是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因”的论点。他经过调查得出:犯罪人的家庭普遍存在不健健康的情绪气氛,也就是家庭紧张。这种紧张不仅不能让儿童得到正常的成长,还会对儿童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就构成了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基础。5、情绪障碍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希利和他妻子布朗纳(Healy & Bronner,1936)提出的情绪障碍犯罪说。这种理论主要解释了少年犯罪的原因,他们调查分析表明:犯罪的青少年都有不明程度的情绪障碍,而这种障碍导致犯罪。6、同一性危机论:同一性危机(或认同危机)是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onburger Erikeson,19021994)学说中最著名的概念。指青少年在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获得同一性而产生的自我意思的混论,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如果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相一致时,就获得了同一性,就会顺利发展,若没有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危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对于青少年的正常发展有影响,进而或导致犯罪心理产生。7、抑制理论:抑制理论(或遏制理论)(containment theory)为现代少年犯罪重要理论,是美国犯罪学家雷克利斯(Walter Reckless,1894)在1961年发表的一种少年犯罪与犯罪的新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一种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犯罪是个人内在的控制能力和社会中存在的外在控制因素缺乏的结果。雷克利斯抛弃了美国社会学家中把少年犯罪归咎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因素的观点。国内的研究现状:一、海峡两岸学者论少年犯罪:(一)台湾学者论少年犯罪:1、社会主因论:菜墩名在犯罪心理学(1979)一书中认为:少年犯罪之原因,异于一般人犯罪之原因。按少年所以犯罪,其原因虽亦甚为复杂,但最主要者不失为社会原因。2、适应困难论:周震欧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少年犯罪(1983)一文中认为,今日青少年胜利发展,提早成熟,心理上则延迟成熟,这足以使青少年行为失调,问题严重,加之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之复杂性,知识在认定关系上陷入冲突、不协调的境地,这就更加重了青少年行为问题之严重性。3、多元与科际整合论:蔡德辉在少年犯罪相关理论之探讨(1983)一文中,力主采取犯罪多元性理论,运用相关学科,以科际整合性的整体观来研究少年犯罪。他认为少年犯罪乃为一错综复杂之社会现象,是多种错综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之影响,自非单一因素理论所能解释,所以必须采取多元性犯罪原因理论,运用相关学科,进行科际整合研究,才能求得对整个少年犯罪问题形成之相关因素,予以综合探讨,提出防治对策。4、家庭与社会环境因素皆主因论:程泉在少年犯罪因素探讨(1983)一文认为:导致少年犯罪之因素,至为复杂,一般而言,系由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相互促成之。5、家庭与学校教育失败论:张春兴在所著教育心理学(1996)一书论述了“从少年犯罪成因检讨教育的得失”。他认为,少年犯罪行为之是一种表象,表象背后的真相却是一个包括着多因素交互作用的服装历程。二、大陆学者论少年犯罪:1、能动内化过程论:邵道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书(1985)中认为,研究青少年犯罪新,既要研究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的消极的社会因素,又要研究消极的主题因素,但必须注意的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绝不是这两种消极因素机械地相加,二是一个能动的“内化过程”。2、综合动因论:罗大华、石起才主编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1989)一书,以主客观因素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认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客观因素的不良影响,与青少年主题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不稳定性、冲动性相结合,导致正常社会文化和道德关系内化失调的结果。3、青春期危机论:皮艺军在所著青春期危机一书中认为青少年犯罪行为,是青春期危机的心理恶变中最极端的越轨行为。4、相互作用论:王国新、戚立夫青少年犯罪心理学(1990)一书中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由社会的、家庭的和自身的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而这三方面又各自包含着若干比较具体而直接的影响因素。5、心理矛盾论:田庆国在当代青少年心理矛盾探析(1993)一文中认为青少年犯罪行为是青少年心理矛盾在行为上的消极性表现。还提出了什么是青少年心理矛盾,以及产生心理矛盾的原因。6、社会病态综合论:徐前程在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状态分析与防治对策思考(1995)一文中概括了当前大陆青少年犯罪的状况和特点,分析了亲少年犯罪的原因。认为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社会病态的“综合症”。四、写作提纲:第一章 青少年犯罪的概述一、什么是青少年犯罪 1、青少年犯罪概念 2、对于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分析二、国内外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概述 1、国外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概述 2、国内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概述 3、对于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分析三、国内外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概述 1、国外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2、国内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3、青少年犯罪的通常特征 四、国内外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情况的概述 1、国外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情况的概述 2、国内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情况的概述 3、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整体学术概述第二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青少年犯罪的认知特征 1、社会认知缺陷 2、个人认知缺陷3、他人认知缺陷4、道德认知缺陷二、青少年犯罪的情绪特征 1、情绪体验对行为的作用 2、青少年犯罪的情绪特征 情绪体验的反社会 情绪体验的不良倾向性 情绪体验的勃发性 情绪体验的低俗性 情绪体验的不稳定性三、青少年犯罪的性格特征 1、概述 2、青少年犯罪的性格特征四、青少年犯罪的动机特征 1、概述 2、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和类型 财物动机 性动机 为满足社会性需要产生的犯罪动机 为满足心理需要产生的违法犯罪动机第三章 青少年的异常心理与成长一、青少年异常心理 1、异常心理的概述 2、异常心理的形成 3、异常心理的表现 4、形成异常心理的家庭原因二、心理障碍 1、心理障碍的概述 2、心理障碍的类型 3、心理障碍的表现 4、形成心理障碍的家庭原因三、心理障碍与少年的成长 1、基于家庭心理障碍导致下的少年成长四、心理障碍与青少年犯罪 1、心理冲突与青少年犯罪(主要写家庭方面作用下的各种冲突) 心理与心理发展部平衡的冲突 心理结构内部的冲突 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现实的冲突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2、人格障碍与青少年犯罪 人格障碍的概述 人格障碍与青少年犯罪 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人格障碍及人格障碍者在犯罪活动中的特点导致青少年形成人格障碍的家庭因素第四章 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的主观因素 一、产生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生理因素 1、生理因素 2、心理疾病(心理异常) 3、遗传 4、生理缺陷二、产生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个性因素 1、个性的含义及产生 2、个性与青少年犯罪 对外界不良刺激的积极感知与犯罪 意识因素与犯罪 不同气质类型与犯罪 不良性格倾向与犯罪3、知识水平与犯罪 智力水平的高低与犯罪 文化水平的贫乏与犯罪第五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家庭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关系一、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观因素产生的家庭行为二、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观因素产生的家庭不良教育三、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观因素产生的家庭环境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因素之一家庭因素一、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几种家庭情形 1、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 2、不良家庭关系和气氛 3、家庭成员的意识和行为不正 4、家庭教育能力缺乏 5、家庭教育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