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念佛者是谁」公案起源考.doc_第1页
禅宗「念佛者是谁」公案起源考.doc_第2页
禅宗「念佛者是谁」公案起源考.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禅宗念佛者是谁公案起源考释印谦 / 圆光佛学研究所提要明初之际,禅门兴起了参念佛者是谁的话头公案,这种将弥陀净土之阿弥陀佛四个字,纳入禅宗(尤指临济宗)参话头法来使用的一种看话禅,不仅在明末引起广泛讨论,也盛行于明、清两代。尤其民国初年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1840-1952A.D.)与来果禅师(1881-1953A.D.)更分别在上海玉佛寺、扬州高旻寺大力提倡教人参念佛者是谁公案。究竟念佛者是谁公案是起源于何时?何人?这公案与南宋后盛行的看话禅、明朝争论的参究念佛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是本文主要探讨的课题。关键词 : 1.念佛者是谁 2.参究念佛 3.看话禅 4.默照禅 5. 白莲宗 前言早在四祖道信(580-651A.D.)的东山法门及北宗神秀(605?-706A.D.)、净众宗无相(680-756A.D.,一作684-762A.D.)即已出现念佛净心看净的习禅方式 ,念佛被禅门用来当做打坐的前方便之一。但六祖慧能(638-713A.D.)则不用念佛做为净心方式,改以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代替念佛,并言: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之语 ,影响日后禅宗与念佛的分道扬镳,各行其道。直到永明延寿(904-975A.D.)提出唯心净土,倡导六度万行、不舍一法,禅净调和、理事圆融之后,禅门之士提倡净土念佛者便日趋增多,到了明朝,更兴起了将弥陀净土之阿弥陀佛四个字,纳入禅宗(尤指临济宗)参话头法来使用的念佛者是谁话头公案 ,并在明末之际引起广泛讨论。到底念佛者是谁这种话头公案,在禅与念佛曾经有过一段壁垒分明,甚至相互排斥的过去历史,后来居然又尽弃前嫌成为禅宗的话头之一是肇始于何时?何人?就目前资料所知,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根据明朝大佑(1324-1407A.D.)净土指归集(1393A.D.)的资料,认为念佛者是谁公案是肇始于(北宋末)曹洞宗真歇清了禅师(1097-1152A.D.) ,圣严法师依据蕅益智旭(1599-1655A.D.)灵峰宗论参究念佛论,表示与念佛者是谁公案有关的参究念佛最早是(元)智彻断云(1309A.D.-?)所提 。但笔者研究真歇与宏智正觉(1091-1157A.D.)是同师兄弟,倡导默照禅,与当时倡看话禅的临济宗大慧宗杲(1089-1163A.D.)是对立的,念佛者是谁公案是看话禅的一种,如何会是肇始于倡默照禅的真歇?而在莲池袾宏(1535-1615A.D.)的禅关策进(1600A.D.)与皇明名僧辑略(1597-1615A.D.)中记载了比智彻早约四十年的白莲宗优昙普度(1255-1330A.D.)已有教人参念佛者是谁公案了,而且与优昙同是白莲宗徒的(元)果满所编之庐山白莲正宗昙华集(1330-1367A.D.)里也有念佛者是谁公案的记录 ,是目前所能找到有关念佛者是谁公案最早的文献资料,念佛者是谁公案会出现在与白莲宗有关的典籍里是学术界未曾注意的。 然而,由于禅与净土的历史悠长,遗留下来的典籍也十分浩翰,想要探究出将阿弥陀佛四个字,纳为禅宗话头之一的念佛者是谁公案形成之原因,以及佛教界对此公案的看法并不容易,也非本文篇幅所能论述清楚的,因此仅就目前学术界尚未解决的出处问题做一讨论,以文本资料、宗风特色的角度,来反驳忽滑谷快天及圣严法师的说法,并以这一方法来探讨念佛者是谁公案出自于白莲宗之可能,期能对此一问题之厘清有所助益,同时也对佛教史上的白莲宗提供另一层面的探索与认识 ,是本文撰述的主要动机。 一、念佛者是谁公案与参究念佛、看话禅之关系 明初之际,禅门兴起了参念佛者是谁这样的话头公案,并在明末引起广泛讨论。莲池袾宏竹窗随笔(1615A.D.)参究念佛云: 国朝洪武(1368-1398 A.D.)永乐(1403-1424 A.D.)间,有空谷(1393-1444 A.D.)、天奇(?-1503 A.D.)、毒峰(?-1488 A.D.)三大老,其论念佛,天、毒二师,俱教人看念佛是谁,唯空谷谓只直念去亦有悟门。此二各随机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参究为非也,予于疏钞已略陈之,而犹有疑者,谓参究主于见性,单持乃切往生,遂欲废参究而事单持,言经中止云执持名号,曾无参究之说。此论亦甚有理,依而行之决定往生;但欲存此废彼则不可,盖念佛见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忧其不生耶? 故疏钞两存而待择,请无疑焉。 显然反对参究念佛的人认为参究念佛是要见性开悟,单持名号念佛则要见佛往生,二者除了下手处及目的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参究念佛并无经典依据。但袾宏表示明初时天奇、毒峰二位大老对于念佛的看法是教人提念佛是谁的疑情,只有空谷禅师教人佛号直念也会开悟,不须在佛号上另提疑情,袾宏认为这二种方法是看人的根机,并没有什么不对,何况教人专心一意念佛就好的空谷大老也没有表示参究念佛不好,而且念佛开悟求往生正是上品上生,为何要担心不得往生呢?所以他不赞成废除参究念佛,甚至还保留在他的疏钞(阿弥陀经疏钞)里以供学者自行选择。从引文的标题是参究念佛而其内容却是念佛是谁来推测 ,参究念佛与念佛是谁似乎有些关系。参究念佛一词 ,最早是出现在元朝智彻断云(1309A.D.?)禅宗决疑集(1340-1367A.D.)里:或有参无字者,或有参本来面目者,或有参究念佛者。公案虽异,疑究是同。表示参究念佛与参无字或参本来面目一样,都是属于参公案的一种,公案虽然不同,对公案起疑究这一点却都是相同的。而袾宏校正、庄广还辑净土资粮全集(1594A.D.)论参究念佛云:念佛之人,欲要参禅见性,须要于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眼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佛即是心,心是何物?不得作有,不得作无。只今举的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寐,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于闻声见色时、行住坐卧处,豁然大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又云栖净土汇语答余姚孙居士大珩云:今当于妄想纷飞时,只轻轻举佛一声,即住了,看他是谁念佛?,久之念起(笔者按:指妄念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 说明参究念佛是念佛人欲参禅,不需别举话头,只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即是最好的话头,亦即先举念三五声南无阿弥陀佛,就在举念处回光返照,审问佛即是心,心是何物?不得作有,不得作无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疑情,觑破起这一念起的根源处,又觑破这能觑的是谁?深入疑情紧抱不放,如鸡抱卵慬慎守护,不敢有丝毫松懈间断,参一阵子又如是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是审视疑情久久不放,突然地一声,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当话头来使用,不是当佛号来念诵,因为当佛号来念诵是要紧抱佛号不放、不间断、不生疑情,直至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但当话头来使用是为生疑,疑情生起,话头就要放下而紧抱疑情不放,所以袾宏说只轻轻举佛一声,即住了,看他是谁念佛?,若妄念生起,再轻轻举佛一声看他是谁念佛?,若妄念不起则只看着,很清楚地说明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当话头来使用,不是当佛号来念诵,话头是为起疑,有疑才叫参,方才有悟,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参话头是对话头起疑、起参究,无疑就成了念,成了念话头,不是参话头,念阿弥陀佛话头就成了念佛,不是参究念佛。念佛是要见西方弥陀,参究念佛则是体证本性弥陀,二者不能因为都有念佛两个字,就望文生义、混为一同,以为是念佛与参禅合而为一,念佛之中有参禅,参禅之际有念佛的念佛参禅相互兼带,所以憨山德清(1543-1623A.D.)憨山老人梦游集示沈大洁云: 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不无两橛。又答湖州僧海印也云: 参禅贵在一念不生。是已若言念佛,贵净念相继者,此将四字佛号放在心中为净念耳?殊不知四字佛号相继不断者,是名系念非净念也,乃中下根人专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属方便净土一门耳。今云参究念佛意在妙悟者,乃是以一声佛作话头参究,所谓念佛参禅公案也。如从上诸祖教人参话头,如庭前柏树子、麻三斤等公案,随提一则,蕴在胸中,默默参究,借此塞断意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话头得力,忽然地一声,如冷灰豆爆,将无明业识窠臼,一拶百碎,是为妙悟。即参究念佛亦如是参,但提起一声佛来,即疑审是谁?深深觑究此佛向何处起?念的毕竟是谁?如此疑来疑去,参之又参,久久得力,忽然了悟,此为念佛审实公案,与参究话头原无两样,毕竟要参到一念不生之地,是为净念。止观云,若心驰散,应当摄来归于正念。正念者,无念也,无念乃为净念,只是正念不昧,乃为相继,岂以声声念佛不断,为参究净念耶?此不但不知参禅,亦不知念佛矣。若果至净念现前,则净土不必外求而一念即至,得上品上生者,此行所至也。这里说明四字佛号相继不断,是系念不是净念,乃中下根人专以念佛求生西方之方便净土法门,但参究念佛意在妙悟,是以一声阿弥陀佛当话头来参究,藉以截断意根使妄想不起,就在妄想不起处审问是谁?、这一声佛从何处起?、念的毕竟是谁?等疑情,紧抓疑情不放,疑来疑去、参之又参,参到一念不生方为净念,净念不昧是为相继,绝不是紧抱佛号,声声相继不断就叫参究净念,可见参究念佛并不能说是揉合禅宗参话头法与净土念佛法于一身,一边念佛一边参禅,或一边参禅一边念佛的相互兼带,脚踏二船,而是把阿弥陀佛当话头来起疑参究(不是当佛号来念诵),主要是起念佛的是谁?的疑情,故禅关策进天真毒峰善禅师示众云: 或看无字,要紧在因甚狗子无佛性?上着力; 或看万法归一,要紧在一归何处?; 或参究念佛,要紧在念佛的是谁?,回光返照,深入疑情。 20综合以上讨论得知,所谓参究念佛,是以阿弥陀佛为话头,藉以生起佛即是心,心是何物?不得作有,不得作无这一念是从何处起?、这能觑的是谁?或这一声佛从何处起?、这念佛的是谁?、毕竟念佛的是谁?、念佛的究竟是谁?、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等疑情(其中以念佛的是谁?这一疑情为主要着力点),疑情生起,话头就要放下,紧抱疑情不放,万一疑情跑掉了,再举念几声阿弥陀佛,再提起疑情,待疑情打破,亲见本来面目名叫开悟。这种以阿弥陀佛为话头,起念佛的是谁?等疑情,疑情一破名为开悟的参禅风格,颇类似于临济宗看话禅。所谓看话禅是通过看话头以起疑情而达到开悟的一种参学方式,看是内省观察、守护之意,话头是从古德的公案典故中择一语句,作为参究审察的对象就叫话头(即题目),举凡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狗子有无佛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庭前柏树子、麻三斤等皆是。最初的话头是一个句子,后来也有从话头中再单单择一个字来用,如狗子有无佛性?只取无字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取一字。早期像庞蕴居士(?-785-806A.D.-?)、洞山良价(807-869A.D.)与香严智闲(810-898A.D.)的修行过程,未尝不是话头设立的一个参考依据。到临济宗黄龙慧南(1002-1069A.D.)、五祖法演(1023-1072A.D.)就有教人看话头的记载,景德传灯录云:僧问黄龙慧南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云: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 只是话头设立的用意何在?南宋光大看话禅,使看话禅盛行于后的临济宗大慧宗杲(五祖法演法孙)云: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憨山德清示参禅切要也说:从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识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话头之说。南岳青原而下,诸祖随宜开示,多就疑处敲击,令人回头转脑便休,即便有不会者,虽下钳锤也只任他时节因缘。至黄檗始教人看话头,直到大慧禅师方纔极力主张,教学人参一则古人公案以为巴鼻,谓之话头,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为学人八识田中,无量劫来恶习种子,念念内熏,相续流注,妄想不断,无可柰何,故将一则无义味话与你咬定,先将一切内外心境妄想,一齐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话头,如斩乱丝,一断齐断更不相续,把断意识再不放行。不如此下手,决不见自己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语句上寻思,当作疑情,望他讨分晓也,即如大慧专教看话头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其意只是要你将话头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参禅看话头,下疑情决不可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则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却。也就是说,平常人的心已经习惯了胡思乱想、到处攀缘,一下子要它静下来是件很困难的事,犹如盲人没有了拐杖便不知怎么走,所以需要有个公案话头作为依傍,以止息妄想,统摄心志,使精神意识专注集中在一个无意义、不可解的话头上,正因话头是无意义、不可解,也就无法用平常的知识、道理来思量、揣度寻求答案,就在意识分别思量起不了作用的时候,也就是念头未生之际,即是疑情的下手处,参禅看话头疑情决不可少,疑情一破,自然心开意解了知本来面目。这话头、疑情、开悟便是看话禅的三个特色,缺一不可。看话禅的话头有很多种,举凡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狗子有无佛性?、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拖死尸的是什么人?、无字等皆是。参究念佛或念佛者是谁公案不过是看话禅这一大类里的一种,是将阿弥陀佛四字当话头用,主要是起念佛的是谁?这一疑情,进而达到开悟的目的。 二、念佛者是谁公案肇始于真歇说之检讨 一)、念佛者是谁公案肇始于真歇之文献依据探讨提出念佛者是谁公案肇始于真歇,主要是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他的资料来源是明朝大佑净土指归集,其原文如下:真歇云 :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故一心不乱之说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心。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只一忆念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即楞严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顿超佛地。真歇即是北宋末年曹洞宗真歇清了,真歇表示一心不乱有二种意思,所谓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即是忆佛念佛。理一心即是将阿弥陀佛当话头,时时刻刻清清楚楚,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直至一念不生,便能亲证本来面目。忽滑谷快天即是仅根据这句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就判定念佛者是谁公案是肇始于真歇。但笔者发现早在明朝道衍(1335-1418A.D.)净土简要录(1381A.D.)就已有这样的记载了。而在元朝天如惟则(1275-1354A.D.)的净土或问(1349A.D.善遇编)也有类似的记录,其原文如下:真歇了禅师作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亦曰:事一心人皆可行,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二六时中直下念去,了知能念之心本不有念不无念,不亦有亦无念,不非有非无念,能念即尔,所念亦然。这段引文与净土指归集所记载的最大不同点是在将阿弥陀佛四字,二六时中直下念去这句话,但净土或问的另一版本袾宏所编,就与净土指归集所说相同,究竟那一版本才是正确?同一净土或问为何会有二种版本,这些疑问目前已不可知,只知他们都是引自真歇的净土说。但无论是善遇版或袾宏版的净土或问,所言都是指念佛的方法而非参禅的要领,因为虽有话头,但无疑情,仍是属念佛而非参禅,这一点也可从袾宏版的净土或问,将真歇所言置于忆念条目下,并在真歇引文之后言:如上略举数条,通名忆念获得证实,所谓忆念者,或缘相好,或持名号,皆名忆念。文献既已表明真歇没有教人参念佛者是谁公案后,笔者将再从真歇的师承与宗风来证明念佛者是谁公案非真歇所提。 (二)、真歇清了之师承、宗风从真歇的生平资料可知,真歇清了与其师弟宏智正觉在当时同倡曹洞宗默照禅,曹洞宗的禅法大致可从药山与洞山处窥得梗概:师(药山)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甚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这个非思量是离诸造作与情识,是对思量个不思量底一语的向上翻跃,不是百物不思的枯木坐,而是灵源敷布而寂照自身的禅坐,所以洞山说:秋初夏末,兄弟或东或西,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又云:我有三路接人,鸟道玄路展手。僧问:师寻常教学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师曰:不逢一人。云:如何行?师曰:直须足下无私去。这万里无寸草处即是一念未生之前,直向那一念不生处探究去是禅行者普遍的行路,但怎么去?洞山说足下无私去。,也就是打坐时就专心打坐,不存有个人意识分别思量,直须万缘放下,一心打坐,不假方便,契证本源。正觉也说:从上诸祖,以心印心,殊无外得底一毫许法,直须照彻根源,穷极渊底,得坐也灵然无根,体生缘于一念之前,妙存有地,到这里可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便乃法随行,法幢随处建立,即一如于万变之上,住三昧于诸尘之中。但怎么坐?正觉说: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直教一毫不生,一尘不翳,枯寒大休,廓彻明白,若休歇不尽,欲到个境界出生死,无有是处。真歇也表示:须是截断意根,净裸裸地眼前万境一时休歇,自然有个安乐处。也就是外不被因缘所转,内无攀缘之思,内心清明,不存有任何意识分别思量,唯万缘休歇,静默打坐。但为了避免学人落于以为万缘休歇就是无知无觉,犹如枯木一般的错解,正觉再强调说:默默忘言,昭昭现现惺惺破昏,默照之道。要紧在这惺惺破昏。也就是虽是万缘休歇,不思一物,但内心是要保持清清楚楚,灵灵觉觉状态,以这种状态契证那一念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昏沉不清,毫无知觉就叫万缘休歇。由于默照禅认为唯有万缘休歇,内心澄圆,默而昭,净而照,虚而容,廓而应,不与外尘作对,了了地独灵时,真如本性自然显露,这中间是不假任何方便、依靠的,所以宏智禅师广录及真歇清了禅师语录,皆教人但是歇缘默坐,体证不生,而无半句劝人参话头,正觉说:古人道,无心体得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进可寺丞,意清坐默,游入环中之妙,是须恁么参究。真歇更不客气表示公案终究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家珍宝,参公案即是将古人糟粕往身上揽,古人称这种叫运粪人,是污自家心田。他说:尔而今,只管将古人言句,玄妙公案筑在肚皮里,将谓平生参学事毕,殊不知尽是顽涎涕唾,古人唤作运粪人,污汝心田。反观当时与默照禅对立的看话禅倡导者临济宗大慧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里,提到看个话头就有三十处之多,大慧认为一般人要直契那一念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是很困难,不是落于昏沈,就是陷入掉举,因此需要有个话头作方便以为依傍,用以止息妄想杂念,使精神、意识集中在话头的疑情上,待疑情打破,亲见(P. 121)本来面目就叫开悟,因此话头的有无,实是临济看话禅与曹洞默照禅最大的不同处,这也是为何忽滑谷快天会单以一句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这么一段话,就判定念佛者是谁公案是肇始于真歇的主要原因。其次再从修禅的特色来说,默照禅认为万缘休歇,静默打坐,体证一念未生之前,这一念不生即与佛等觉,即是悟,何须再求要开悟?但看话禅则认为参禅就是要开悟,不开悟就不是在参禅,大慧认为默照静坐、内心空寂并非究竟,那只是如石压草,暂时止息烦恼而已,并未彻底斩断情识意根,要彻底斩断情识意根,证彻寂灭之境,唯有开悟,历经大死一番,才是真正究竟之道。他说:大凡涉世有余之土,久胶于尘劳中,忽然得人指令向静默处做工夫,乍得胸中无事,便认着以为究竟安乐。殊不知似石压草,虽暂觉绝消息,奈何根株犹在,宁有证彻寂灭之期,要得真正寂灭现前,必须于炽然生灭之中,蓦地一跳跳出,不动一丝毫,便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临机纵夺杀活自由,利他自利无施不可决期于此,廓彻大悟,胸中皎然如百千日月,十方世界一念明了,无一丝毫头异想,始得与究竟相应。所以当宏智正觉与真歇倡导默照禅时,大慧便着辨正邪说(1134A.D.)抨击默照禅的弊端大力提倡看话禅,大慧普觉禅师年谱(1183A.D.)记载:林适可司法庵于洋屿,延师居之,时宗徒拨置妙悟,使学者因于寂默,因着辨正邪说而攻之,以救一时之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也表示: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十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某不惜口业,力救此弊。可见参禅就是要开悟与参禅就是一心打坐不另求要开悟,是临济看话禅与曹洞默照禅的另一不同点。总结以上的讨论可知,看话禅与默照禅的最大差别是,一个要参话头、起疑情,一个不参话头、不起疑情;一个认为参禅是要开悟,一个认为参禅只管打坐不须另求开悟;加上真歇对看话禅的批评这三点理由来看,属于看话禅的念佛者是谁公案,怎会是属于默照禅的真歇所提倡的?可见忽滑谷快天认为念佛者是谁公案肇始于真歇是不正确的。三、念佛者是谁公案肇始于智彻说之检讨 认为参究念佛最早是(元)智彻断云所提的主要是圣严法师。他的依据是蕅益智旭灵峰宗论参究念佛论所云:顾念佛一行,乃有多途后世智彻禅师,复开参究一路。,及参究念佛一词最早出现在智彻禅宗决疑集这二点理由,提出参究念佛的方法是元朝智彻禅师所发明。然而智彻的禅宗决疑集里仅是指出参究念佛与参公案相同,都是起疑情的,除此再也没有有关参究念佛的说明,光凭这一点就要证明念佛者是谁公案是肇始于智彻似乎太薄弱了点。而且圣严法师忽略了蕅益所说的复开这一重要讯息,复开意指从前已有,现在再出现;发明是从前没有,自此才有。蕅益说的是智彻复开,何以圣严法师会将之解读为智彻所发明?何况在袾宏皇明名僧辑略空谷隆禅师示圆鉴堂引文里也有记载比智彻早四十年的优昙教人参念佛者是谁公案,其原文如下:优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谓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用平常念去。 优昙和尚即元朝白莲宗善法堂主优昙普度,他劝人提念佛者是谁?或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的疑情,说这种叫摄心念佛、参究念佛。同时在他的庐山莲宗宝鉴(以下简称宝鉴)里也有记载有关参究念佛的资料(详细见下一章节),可见智彻并非最早提倡参究念佛的人,因此圣严法师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四、念佛者是谁公案出自白莲宗之探讨 (一) 念佛者是谁公案出自白莲宗之文献依据如前所言,袾宏的禅关策进与皇明名僧辑略记载优昙劝人提念佛者是谁?或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的疑情,说这种叫摄心念佛、参究念佛。而在优昙的宝鉴卷二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有云: 欲参禅见性但依此法,要于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眼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是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于行住坐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同书卷十辩明三关云:只令修行人于十二时中持一句阿弥陀佛,思专想寂更能回光自看阿那个是我本性弥陀?四大分离向甚处去?常有此疑,蓦然识得便知落处,即此是直捷力底修行正道。又辩关闭诸恶趣门开示涅盘正路云:宗门多言此字者,盖寻师访道之人,参究三二十年,忽然心花发现,会得此事,不觉地一声,如失物得见庆快平生,是其字义也。如是则念佛之人,但于念念中,仔细究竟本性弥陀,忽然亲悟亲见真实,到地一声处,自然明彻矣。如果读者不健忘的话会发现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与上文净土资粮全集论参究念佛可说非常相近,唯一不同的仅是:论参究念佛是回光返照自看佛即是心,心是何物?不得作有,不得作无这一念是从何处起?,而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则是回光自看云见性,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虽然二者所问的疑情不同,但所要探究的问题却都是一样,要去探究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起这一念起的根源处,又觑破这能觑的是谁?,而且憨山老人梦游集答湖州僧海印也表示今云参究念佛意在妙悟者,乃是以一声佛作话头参究,所谓念佛参禅公案也。,以此推测优昙宝鉴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所指即是参究念佛。虽然净土资粮全集论参究念佛标题下注有见沈氏集录上司数字,但在沈氏集录上司不得考的情况下,宝鉴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便成了目前所能找到有关参究念佛最早的一份文献资料。优昙之后,同为白莲宗徒的(元)果满所编庐山白莲正宗昙华集便出现了念佛者是谁公案的记载:阿弥阿弥,念者是谁。一句弥陀作话头,单提不用别追求。工夫彻透疑团破,铁佛通身也汗流。一声觉号定心时,自看弥陀是阿谁。 阿弥阿弥,念念不疑。只今举起,正是阿谁。我念阿弥不暂离,一阿弥了又阿弥。阿弥自唤阿弥问,我是阿弥你是谁。明白指出将阿弥陀佛当话头来参究,问出念者是谁的疑情,待疑团打破,铁佛通身也汗流不正是指开悟的状态?这话头、疑情、开悟,不也表示念佛者是谁是种看话禅的最佳例证?更是念佛者是谁公案形成于元朝中叶的有力证据。而这种问出什么什么是谁,以探究生命最根源处是什么?或称主人翁是什么?向来是禅宗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这类典故在禅宗典籍很多,今列举一、二:赵州(778-897A.D.)示众云:不得闲过,念佛念法。僧乃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念?师云:念者是谁?学云:无伴师叱:者驴。庞蕴居士以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先后参问过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得马大师一句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而彻悟。师(洞山)在泐潭见初首座有语曰: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师遂问曰 :佛界道界即不问,秖如说佛界道界底是甚么人?初良久无对。师(洞山)与密师伯行次,指路傍一院曰:里面有人,说心说性。伯曰:是谁?师曰:被师伯一问,直得去死十分。伯曰:说心说性底谁?师曰:死中得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也提到: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知生死底是阿谁?受生死底复是阿谁?不知来去处底又是阿谁?忽然知得来去处底又是阿谁?看此话眼眨眨地理会不得,肚里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顿却一团火相似底又是阿谁?若要识,但向理会不得处识取。若便识得,方知生死决定不相干涉。修行无非是要了脱生死,了脱生死即是于生死大关能做得了主,要于生死大关做得了主,生命的主体是什么就不能不亲证亲知,故云若便识得,方知生死决定不相干涉。,念佛者是谁公案自亦在此一大前提下,于禅净调和、看话禅盛行的环境里孕育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念者是谁这句话在赵州禅师时即已出现,如果说念佛者是谁公案渊源于赵州也未尝不可能,毕竟禅宗诸多公案是源自于赵州典故,但若以此认为念佛公案就肇始于赵州,似乎有些牵强,因为:一、文献资料显示,赵州之后并无念佛者是谁公案的相关记录,直到看话禅盛行之后的元朝才出现。二、念佛者是谁公案本身是看话禅的一种,必需具备1.方法-以佛号为话头2.内容-起念者是谁?的疑情3.目的-开悟这三要素才能构成念佛者是谁公案,赵州只是直指学人反照自己,去契证念者是谁,倒无将佛号当作话头来参究的意思,不像果满所编昙华集很明显指出将佛号当话头,问出念者是谁疑情。所以笔者认为念佛者是谁公案的形成并非一蹴可几,它可能渊源于赵州,肇始于参究念佛,完成于果满(时),而盛行于明清以来。 (二)白莲宗风及其重要领导人物之生平所谓白莲宗,根据释门正统(1237A.D.)斥伪志、佛祖统纪法运通塞志、历朝释氏资鉴(1276A.D.)、宝鉴、庐山复教集等资料得知即是绍兴年间吴郡(今江苏)延禅院僧茅子元(1096-1181A.D.),依天台教义创立的以信仰弥陀净土为宗旨的佛教宗派,此一宗派学者已略有研究,本文不多赘叙,仅就其与参究念佛、念佛者是谁公案有关部份提出探讨。既然念佛者是谁公案是将弥陀净土之阿弥陀佛四个字,纳入临济宗参话头法来使用的一种看话禅,会提倡这样的法门者本身应该是不排斥佛号或致力于禅净调融的禅净中人才是,白莲宗正是属于这样的宗派。宝鉴卷二修持法门云: 可调一句弥陀,群机普应矣。又云: 教是佛眼,禅是佛心。心若无眼心无所依,眼若无心眼无所见,心眼和合方辨东西,禅教和融善知通塞,念佛与禅教一道,入门虽别到底是同,休起爱憎莫分彼此,各须究本勿竞枝条,不可执实而谤权,执权而谤实也。也就是念佛人欲参禅,一句阿弥陀佛即是最好的话头,欲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即是最好的佛号。而禅有教的指导,才不会落于盲修瞎炼;教有禅的实证,才不会落于说食数宝,禅教净入门方法虽有不同,但目标却都是相同的,不应起爱憎分别或执着究竟、方便而互相诽谤。白莲宗具有融合禅、净、教三家之风格,也可从其重要领导人物的生平获得理解。有关白莲宗主茅子元的生平释门正统卷四斥伪志记载云:绍兴初吴郡延祥院沙门茅子元曾学于北禅梵法主会下,依仿天台出圆融四土、晨朝礼忏文。说明子元曾经参学过北禅梵法主,并模仿天台学说作圆融四土、晨朝礼忏文。北禅梵法主又叫北禅净梵(1052-1128A.D.),是中兴天台宗第三世十三传人,十岁时师事胜果思永忏主,专念阿弥陀佛,以研究法华经、礼忏、禅观闻名。又宝鉴卷四云:师讳子元,父母早亡,投本州延祥寺志通出家,习诵法华经,十九岁落发,习止观禅法。撮集大藏要言编成莲宗晨朝忏仪,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 表示子元是从志通出家,既没有参学过北禅净梵,也没有明讲与天台有任何关系,但我们从他诵法华经、习止观禅法、作忏仪等蛛丝马迹还是可看出子元与天台有关。除了子元外,尚有东岩净日(1221-1308A.D.)禅师与悦堂祖誾(1234-1308A.D.)禅师,宝鉴叙文云:庐山东林禅寺东岩圆应日禅师,钦奉圣旨,住持道场修营梵宇,而开祖道一十八载,提唱宗乘之外,常以念佛三昧开导人天。悦堂誾禅师相继住持,元贞元年(1295A.D.)正月钦奉圣旨赐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元贞二年正月又钦奉圣旨赐通慧大师、白莲宗主,仍赐金襕袈裟,于大德五年(1301A.D.)十月,钦奉圣朝颁降御香金旛到寺。东岩净日是临济无准师范(1174-1249A.D.)法孙(五祖法演下八世孙),住持庐山东林禅寺十八年,常教人念佛三昧,可见东岩净日是位禅净调融的禅师。祖誾是临济大慧下四世孙(五祖法演下七世孙),从引文中得知祖誾三次受到朝廷的荣赐,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1664A.D.)里也有他的传记,显示祖誾在当时必是位有名的高僧,特别是受封为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及白莲宗主,可见祖誾是位身兼白莲宗与临济宗双重身份的一位禅师,这一点是鲜少被学者重视的。至于署名江洲庐山东林禅寺白莲宗善法堂主优昙的生平,宝鉴前序有崇胜禅寺比丘大中德合撰写序记载云: 优昙和尚,浙之丹阳(今江苏镇江)蒋氏,家世事佛。弱冠剃发,初参龙华宝山慧禅师。一见器之,诫其历叩诸老之门,琢磨淘汰达(唯)心净土,见性弥陀,深惜祖道湮微,述集念佛警要,目之曰庐山莲宗宝鉴。说明优昙最初是参禅的,并到处叩问诸山长老,体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后,专宏净土的一位禅净调融者,而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思想观念,可说是白莲宗的重要主张,宝鉴卷四云:元宗主撮诸经而成忏,广施方便曲尽慈悲,故我祖师欲大地众生,见本性弥陀,达唯心净土,普皆觉悟菩提之妙道,乃立普觉妙道四定名之宗观。同书卷七云:于自性中自信有佛,发大誓愿常自观照,自愿成佛菩提,此乃慈照老婆心切,明明与后人开了一个门户,只要诸人自信自肯,从这里头,悟自性弥陀,达唯心净土,入诸佛境界,成就无上菩提。正因白莲宗是要人人体证自性弥陀,了达唯心净土,所以在宝鉴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辩明三关、辩关闭诸恶趣门开示涅盘正路以及皇明名僧辑略空谷隆禅师示圆鉴堂这些与参究念佛有关的资料里,都是教人去探究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我们知道自永明延寿提出唯心净土以消弭禅净二宗之纷争后,响应者便日益增多,到宋四明知礼提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与禅宗的自性觉即是佛、即心即佛观念可相类通,疏解了禅与净思想上的对立,更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所以宝鉴卷十真如本性说云:真如本性者,父母未生已前,一真无妄之体,谓之本来面目,禅宗则曰正法眼藏,莲宗则曰本性弥陀,孔子则曰天理,大易则曰太极,名虽有异,其实同一真如本性也。把莲宗的本性弥陀这一概念,与禅宗的正法眼藏划上等号,似乎是前人所未有的,也由于这一观念的疏通,使得禅与莲宗在思想目标上可说是完全一致,加上白莲宗的领导人物里有兼具临济宗看话禅风格的禅师,看话禅的参话头法与念佛恰有一些共通性,这样在外有禅净调融的环境需求,内有共通点促合,加上白莲宗风具有融合禅、净、教三家之色彩,以及优昙本身的参学经验、宏法誓愿,会提倡这样的法门是可以理解的。总之,从袾宏的禅关策进、皇明名僧辑略以及优昙的宝鉴、果满的庐山白莲正宗昙华集等资料,都可说明优昙或白莲宗徒有提倡参究念佛与念佛者是谁公案。其次从白莲宗具有调融禅、净、教三家之风格,以一句阿弥陀佛普应群机,主张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强调本性弥陀与禅宗的正法眼藏,名虽有异,其实同一真如本性。,加上其领导人物东岩、祖誾与优昙,都是禅、净中人,东岩、祖誾是临济宗杨岐派五祖法演派下徒孙,而祖誾更是倡看话禅的大慧门下四世孙,身兼白莲宗与临济宗双重身份,这些都可说明白莲宗具有提倡参究念佛与念佛者是谁公案的条件,配合禅净调融的外在环境趋势下,此一将阿弥陀佛四个字纳入临济宗参话头法来使用、隶属于看话禅的参究念佛、念佛者是谁公案,出自于白莲宗是很有可能的。五、结论 从禅与净的交涉历史来看,隋唐时的东山法门及北宗神秀、净众宗无相时代习禅与念佛就已结合在一起了。后因南宗禅兴盛,使禅与念佛行同陌路,到永明延寿提倡唯心净土、禅净调融后,禅与念佛又开启了合作的契机,四明知礼提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观点,拉近了禅与净土的距离,但这仅是在思想理论上的疏通,对于禅宗的修持方法与念佛基本上还是存在着分歧,此时临济宗看话禅的兴起解决了这一方面的问题,因为看话禅的参话头法与念佛都是需要有个对象作为敲门瓦子(禅以话头,净以佛号),以达到止的状态,使得参禅与佛号可以携手合作,形成一种话头公案,所以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认为属于临济宗看话禅的念佛(P. 133)者是谁公案,是出自曹洞宗默照禅的真歇清了,显然是错误的。而扮演凑合二者的可能正是具有调融禅、净、教三家风格,以一句阿弥陀佛普应群机,主张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强调本性弥陀与禅宗的正法眼藏,名虽有异,其实同一真如本性。的白莲宗。 我们从白莲宗的重要领导人物东岩、祖誾与优昙,都是禅、净中人、有名高僧,东岩、祖誾是临济宗杨岐派五祖法演派下徒孙,祖誾更是倡看话禅的大慧门下四世孙,身兼白莲宗与临济宗双重身份,而且从当时的著名禅师(如中峰明本等)对优昙复教事迹的称颂,可显示白莲宗不独着重于庶民佛教的推展,也不失其具纯正佛教的一面,否则被封为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白莲宗主的祖誾怎会列入于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中? 被封为白莲宗善法堂主的优昙怎会被中峰明本等著名禅师所称颂?道衍诸上善人咏还称誉为中兴莲教。也就是说,白莲宗创宗人子元建立了二个体系,一个如传统佛教一般,以出家僧众为主,负起传教之责,东岩、祖誾、优昙即是这一系统,因为它跟传统佛教一样,所以教界是认同的;另一个是为使教法更普及于一般大众,允许在家弟子也可以传教,这一点是教界所非议的,也可能因此衍生出种种弊端,使得白莲宗的负面评价掩盖过它的正面评价。其次从白莲宗及明清的文献资料,或从民国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语录来看念佛者是谁公案,绝大部分是站在禅净调融的立埸,以不排斥佛号或避佛号为恐不及的态度,教人以阿弥陀佛为话头来使用,其用意除了是使念佛人欲参禅不需别举话头,就此一句阿弥陀佛即是最好的话头外,也可能是在调融禅行者排斥佛号之弊端。但把阿弥陀佛当话头来起疑参究的参究念佛或念佛者是谁公案,绝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是揉合禅宗参话头法与净土念佛法于一身,一边念佛一边参禅,或一边参禅一边念佛的相互兼带,甚至抱着参禅不成尚有念阿弥陀佛可往生的模棱两可、脚踏二船心态来参禅,此既违反古德所云参禅、念佛不许互相兼带意,也不符合修行需一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