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4 古代诗歌鉴赏(2)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4 古代诗歌鉴赏(2)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4 古代诗歌鉴赏(2)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4 古代诗歌鉴赏(2)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4 古代诗歌鉴赏(2)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案24古代诗歌鉴赏(2)本练案共4页,设计试题24个,赋132分,训练时间132分钟一练本科上线一、(黑龙江齐齐哈尔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遣兴杜甫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d)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e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解析b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d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答: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饥寒交迫,度日艰难。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二、(四川宜宾三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11分)临江仙陈克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陈克:南宋词人。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e)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别愁”“孤影”。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4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三、(广东佛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11分)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e)a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b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c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d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e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解析b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e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食肉者的愤慨,是一首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答b给2分,答e给3分。6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四、(河南许昌平顶山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11分)雨后赠斯远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好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d)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解析a“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d曲解诗意,尾联大意说的是,诗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8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6分)答:示例: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赵蕃创作的诗歌常常含有一定的理趣,雨后赠斯远就是这样一首“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的好诗。春雨绵绵,人们本来会产生莫名的惆怅,但诗人却从中看出希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觉得,别看草色暗淡,春天却已来临,细细寻找,一定能发现那报春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俄国诗人普希金曾在困苦的时期写了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其实,赵蕃的诗表达的意思跟这个也差不多,表现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虽然我们不熟悉诗歌题目当中提到的斯远,但他与当时号称“上饶二泉”的赵蕃、韩淲都是好友,都有诗歌酬答。诗人赵蕃诚挚地写道:“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可见,他们是知音、知己,一同畅谈人生理想,一起分享生活感悟。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大意如此即可。二练冲刺名校五、(江西鹰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1分)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c)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e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解析b“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c“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诗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描写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也有人认为,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本题5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10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思归之情: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六、(山西45校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11分)晚秋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e)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e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解析b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e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和抒情。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1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6分)答: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愁;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七、(湖南永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渭 川 田 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雉雊(gu):野鸡鸣叫。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ce)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e这是田园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偶句押韵,所押的韵是“归、扉、稀、依、微”。解析c“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错,“以声衬寂”也不恰当。e本诗是五言古体,所押的韵是“ui”,“归、扉、稀、依、微”是韵脚。答c给3分,答e给2分。14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直抒胸臆,反衬见意。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微,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寄托归隐田园的心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用典。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微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八、(安徽江淮十校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11分)送 董 判 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d)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解析b“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对比”手法错,应为“先抑后扬”。16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三练金榜夺魁九、(广西桂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11分)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陆游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d)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解析b“偶经”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寻访。d“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君知否?”自问自答。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18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答: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十、(山东临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11分)春日山居寄友人周贺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注】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de)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解析d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e诗人并非“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而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0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解析由“春日山居寄友人”及山水景色的描写等可知,本诗表达了对山林春景隐居生活和志趣相投的文友的喜爱之情,运用的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诗末“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是直抒胸臆。十一、(山东潍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2题。(11分)普明寺见梅杨万里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ce)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b“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c颈联是说今冬没有下雪又有什么关系,仅仅是让梅花缺少“雪”这一同伴,诗人以梅衬雪。d“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e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解析c“以梅衬雪”错误,应是“以雪衬梅”。e诗中只有“孤芳”“幽独”等极少数词是描写梅花形神的,全诗重点抒写的是诗人赏梅时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懊悔、叹惋之情。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