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考训诂学真题试题.doc_第1页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真题试题.doc_第2页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真题试题.doc_第3页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真题试题.doc_第4页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真题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自考2008年10月“训诂学”试题释名: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关于释名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释名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推求名源的书。 B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C释名编于战国时期。 D释名的作者是刘熙。2“集注”、“集解”类注释书是最早出现于训诂学史上的( ).A 先秦两汉时期 B 魏晋隋唐时期C宋元明时期 D清代3说文解字义证的作者是( )A桂馥 B段玉裁 C王筠 D宋骏声4认为“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的人是( )A王念孙 B颜师古 C许慎 D黄侃5下列著作属于“字书(形书)”的是( )A论语集解 B小尔雅C切韵 D玉篇6下列各书作于汉代的是( )A赵岐孟子章句 B朱熹论语集注C洪兴祖楚辞补注 D孔颖达五经正义7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郑玄的意思是( )A“拜”是“拔”的同源字 B“拜”是“拔”的通假字C“拜”是“拔”的异体字 D“拜”是“拔”的同义词8下列关于“义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B“义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训诂体式C“义疏”既解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有关传注D“义疏”表示意义有疏漏9下面关于“字”“词”关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B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不能变化的C字与词是相互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D 字的意义不等于词的意义10“声训”是指( )A高声训斥B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字C标注字的声音D口头讲解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8分)11传统语言学(“小学”)包括三个门类,即_、训诂、_。12训诂原理指从_和_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13鲁人毛亨的_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第一部注释书,作于_,汉平帝时立于学官。 14黄侃说:“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词。论其方式有三:一曰_,二曰_,三曰推因。”15就编纂目的的自觉程度和对材料的整理程度来分,训诂纂集专书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_型、整理编纂型、_型。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6义训17释理18推源19戴震20经典释文四、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1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22荀子劝学:积土为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3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24.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王弼老子注: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俞樾诸子平议:司马温公、王荆公并于“无”字“有”字终句,当从之。下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正承“有”“无”二义而言。若以“无欲”“有欲”连续,既“有欲”矣,岂得谓之“玄”? 试分析王弼俞樾的注释,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并略加分析和评论。25.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 俞樾诸子平议墨子一:樾谨按,“灰”字之义不可晓,疑“反”字之误。“反”者,“贩”之假字。“贩”从“反”声,古文以声为主,故只作“反”也。尚书大传曰:“【舜】贩于顿丘。” 试分析俞樾的观点、理由,或说明其考证思路。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26.简述“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的关系。答案:(新版教材)。如果有错,请提出,谢谢。 一、单项选择题1、C P192、B P223、A P34说文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4、D P375、D P236、A ?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即是南北朝诸儒义疏的集大成,也是考证经注的代表作。P20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P26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P287、B P548、D P459、B P11610、B P136二、填空题11.传统语言学(“小学”)包括三个门类,即文字、训诂、音韵 P1012.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P513.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第一部注释书,作于西汉前期,汉平帝时立于学官。P1714.黄侃说:“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论其方式有三: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P3715.就编纂目的自觉程度和对材料的整理程度来分,训诂纂集专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型、整理编纂型、型。旧版: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P105新版:集合贮存型、遴选调查型、理论分析归纳型。P96三、名词解释16.义训: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考察、阐释词义内涵和外延,因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语言表述中的意义大致相同,居同一层次的则可以相互替代,这种解释词语方法叫义训。P14117.释理: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做释理。释理是考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指对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指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P15418推源: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P17319戴震: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P29(完整内容是在学习资料中找到的。)20经典释文: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是较有代表性的音义类注释书,由今人所见十三经注疏中除孟子以外的十二经“音义”和老子音义、庄子音义共同组成。P50四、翻译题:21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2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23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均匀,它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不再回顾。五、训诂分析题24解释句意的前提是分析句读,“离经辨志”。离经,就是离析、断开文章的句读;辨志,就是理解典籍的思想内容。训诂学者也把分析句读作为注释古书时解词解句的先行中作本句自古有两种断句的争论。王弼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没有欲(欲可理解为人的情欲和志欲),才能观察到其至小至微。常有欲,才能观察到其规律及目的。俞樾以老子本章下文和全书的哲学思想为证,表明这样的断句的合理性俞樾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P6025.俞樾因为“灰”字在这里读不通,从而提出疑问。他认为“灰”是“反”字的字误。除了字形上“反”与“灰”相近以外,理由有二:一是音义上,“反”可以借为“贩”。“贩”与“耕”、“渔”并列,同为动词。二是史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