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概览时期19世纪四五十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民国初期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6年)国民党统治后期(19371949年)主要表现(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1)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诞生,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中国电信事业得到发展,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电话传入中国(1)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2)中国社会习俗发生较大变化,主张婚姻自由,丧礼趋于简化,大众报业得到发展(1)国家相对统一和国民政府的政策使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2)国民党统治前期交通近代化有了较大进展,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信息的传递(1)连年战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使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陷入困境(2)随着官僚资本的发展,西餐流行,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也受到人们的欢迎主旨(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对应学生用书第119页)考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外国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2)西方国家大量收购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农产品。2表现(1)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受冲击。(2)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3)“耕”与“织”分离。3解体过程: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逐步加剧并向内地扩展。4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易误辨析正确认识自然经济的解体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但就整体而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没有完全解体。二、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扰。(2)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洋务派产生。2概况(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2)目的:利用西方“长技”来强兵富国,挽救危局。(3)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人。3活动(1)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性质:官办企业。生产目的:政府调配,不投放市场。(2)创办民用企业目的:以“求富”为口号,解决军事工业财力、物力上的困难和军队的后勤保障。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性质:带有资本主义因素。(3)创建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4)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结果:失败(1)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惨败。(2)原因顽固派的重重阻挠。列强多方刁难和限制。洋务官员活动各自为政。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只学习西方“长技”以求富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5评价(1)官办企业压抑和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2)对中国新式资本主义工业的建立起到刺激和示范作用。(3)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4)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轻巧识记数字法归纳洋务运动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2兴起(1)时间: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前半期。(2)地区: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3)主要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特点(1)行业分布不平衡:大多从轻工业和小规模的采矿业起步。(2)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3)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极为艰难。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经济基础。轻巧识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教材补遗_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1“男耕女织”的变化:大量物美价廉的洋纱和洋布涌入中国,取代了土纱与土布,冲击了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使传统的“耕”“织”分离。2“自给自足”的变化:列强大量收购以丝、茶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3“闭关锁国”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史料二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增长;“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出口以农副产品为主;品种不断增加;“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2)史料二:“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技术得到革新;“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出口商品的特点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依照这一思路,应如何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史论归纳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角度变动实质评价生产模式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经济结构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对外交流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国家政策从“抑商”向“扶商”转变洋务运动史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它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史料二“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史料解读(1)史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政府主导;“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侧重于重工业;“所谓的机器矿路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机器和手工生产并存。(2)史料二:“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史料运用(1)史料一展现了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提示: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2)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自身经济管理腐败。史论归纳利用不同史观解读洋务运动史观类型结论革命史观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现代化史观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世界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文明史观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史观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社会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唯物史观没有变革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向富强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 【导学号:67930043】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b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c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c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的表现是兴办军事工业,因为“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而题目问的是其“再进一步”的举动,故a项错误;创办民族工业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是私人性质,而材料强调的是洋务派“再进一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之后,为了弥补资金上的不足,又创办了民用工业,符合题目“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层次上局限于器物方面,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改变,故d项错误。2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称:“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这表明他 ()a主张购买西方新式军舰以自强b要求引进西方科技创办福州船政局c希望朝廷革除官办企业的弊端d认识到发展近代中国洋务工业的重要性d主张购买与材料中“请易购雇为制造”不符,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创办于1866年,与材料中“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张中国“制造轮船”,但没有涉及官办企业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中“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表明认识到发展洋务工业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3“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此话最有可能在高度评价 ()a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安庆内军械所 d发昌机器厂a“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反映出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与外商争夺市场的意图,“收江海之利”表明该企业与水路货运有关,故a项正确。b、c两项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d项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4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怒斥当朝士大夫们“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这说明李鸿章()a镇压太平天国压力巨大b抗击英法联军反遭误解c推行清末新政不被理解d开展洋务运动阻力重重d材料时间为“1872年”,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抗击英法联军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士大夫的一种状态,“囿于章句之学”“苟安”之状,体现了开展洋务运动阻力重重,故d项正确。考点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不断深入。(2)民族工商界人士“实业救国”的热情日益高涨。(3)清政府放宽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限制,鼓励民间投资设厂。2概况(1)全国的厂矿企业和总资本的增加,特别是民族企业和总资本增加迅速。(2)资金不足,重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民族工业无法与外国资本抗衡。3评价(1)积极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局限性基础薄弱,受外国列强的压制和本国封建经济关系的阻碍。重工业发展受限,轻工业严重“贫血”,无法与外国资本抗衡。概念阐释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 主要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就是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二、短暂的“黄金时代”1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临时政府厉行保护工商业的方针政策,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政令,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3)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表现(1)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2)电力钢铁和化学工业也有起色。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易误辨析正确区分近代化与工业化(1)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2)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三、曲折的发展历程1国民政府前期(1)原因:国民政府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特征:民族工业继续向前发展,1936年达到高峰。2抗日战争时期(1)特征:遭受残酷打击,陷于困顿,濒临破产的境地。(2)原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吞并。在国统区,国民党统治集团实施战时经济统制,凭借国家权力巧取豪夺,官僚资本恶性膨胀。3国民党统治后期(1)原因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取得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2)表现1947年,上海倒闭的民营企业约占总数的76%。1948年,上海民营企业开工率只有20%左右。(3)特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4经验教训: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阻碍下,实业救国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概念辨析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轻巧识记数字法归纳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材补遗_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措施1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2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3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第一,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第二,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其中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进展,重工业和农业也有所发展。5“改订新约运动”(1)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问题,在建立不久之后,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2)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他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条约。(3)1929年,国民政府实施新税则。1933年,国民政府又一次实施新税则,根据需要自行提高或维持原税率。至此,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应当指出的是,旧中国海关的重要职位都被外国人占据,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外籍高级职员达一千多人,中国高级职员不过百余人。这种状况使新税则的实施大打折扣。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因素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1874年捷报卷12史料二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百年巨商史料解读(1)史料一:“有伤风化”“有伤风水”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与传统观念相悖。(2)史料二:“著名的实业家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实业救国”思想;“1935年4月,筹建新厂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发展迅速;“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发展艰难曲折。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封建观念和旧习俗的制约。动荡不安的时局,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主要原因:战争。史论归纳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因素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包括()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abcdc根据题干中所提供的时间18931911年期间可进行推断,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为减轻财政负担,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在题干所提供时间之末,故错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民间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故正确;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应当发生在一战期间,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2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1890年1908年1920年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11.74 22.99 66.10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b洋货所占比例的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d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90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持续发展,而是曲折发展,故a项错误;洋货所占比例在1890年到1908年上升,但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是在1908年到1920年,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在1895年后,故c项错误;洋货所占比重下降在1908年到1920年,其原因是当时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故d项正确。3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募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赈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这说明() 【导学号:67930044】a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b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c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d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d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鼓励募捐,对捐款人有额外的表彰,这体现出政府发挥职能参与社会资源调配,所以本题选d项。a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b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c项无法看出比例问题;均排除。4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萎缩,故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萎缩,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垄断经营的政策并不等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124页)主题一“欧风美雨”下的晚清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题立意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知识交汇全面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1)含义: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2)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因素。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3)特点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结果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4)评价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沦为资本主义附庸的过程。主题二在夹缝中求生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题立意民族工业是指在我国近代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比如,洋务派所办的企业;狭义的则单指民营资本(民族资本家)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这些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它们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是最早的民族工业。由于民族工业自诞生之日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艰难,必然与二者有尖锐的矛盾。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业对它们产生依赖性。知识交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地位与作用特点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地位和作用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处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对应学生用书第125页)近年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017全国卷28洋务派民用工业出口税变化洋务运动2017全国卷28福州船政局造船费用的拨付方式变化洋务运动2017全国卷28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变化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016全国卷28西方生活日用品进入中国市场经济结构变化2016全国卷29对甲午中日战争结局的预判洋务运动2016全国卷30国民政府对纺织企业的控制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015全国卷28在华英国人报告经济结构变化2015全国卷28当时国人对洋务派人物的态度洋务运动失败原因2014全国卷28中国消费英国毛纺织品数量少经济结构变动高考真题体验找规律1(2017全国卷)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a据题干信息可知,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样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低税率,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b项错误。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c项错误。降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但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可能实现煤矿业稳健发展,d项错误。2(2017全国卷)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b洋务运动兴办的军用工业开始时经费由政府拨付,后经费困难,才出现材料中的“协造”方式,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的军用工业并没有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近代轮船制造业生产消耗高而效率低,受到西方列强的制约,没有走出困境,d项错误。3(2017全国卷)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d从材料中信息“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可推断材料中的现象为中日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兴办实业的限制,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是在189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a项错误。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在19世纪70年代,90年代趋向衰落,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应该是增多而不是减少,c项错误。4(2016全国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c题干反映了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出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现象,故选c项;a项不能反映题干的主旨,排除;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故d项错误。5(2016全国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6(2016全国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d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此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7(2015全国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d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8(2015全国卷)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清朝以来,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b、c、d三项。9(2014全国卷)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1853年时,英国商品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消费,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答案选择d项。高考命题预测明趋向视角1从发展变化角度考查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促使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高考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影响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