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pdf_第1页
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pdf_第2页
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pdf_第3页
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pdf_第4页
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 年第 35 卷第 4 期 化 工 进 展 C H E M IC A L IN D U S T R Y A N D E N G IN E E R IN G P R O G R E S S 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 韩通 赵琳 岳义智 刘源 天津大学化工 学院 天津 300072 摘要 分别从反应机理 活性位点 助剂和载体 4 个方面对合成气制低碳醇铑基催化剂体系进行了文献综述 同时对理想催化剂的研究方向做出了预测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对比 发现对于铑基催化剂催化的反 应机理和活性中心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较多争议 更为深入仔细的研究工作仍然需要 应用前景方面 虽然铑 基催化剂对该反应具有较高的低碳醇选择性 尤其是 乙醇 和较好的稳定性 但较低的反应活性及铑金属 自身 昂贵的价格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高效铑基催化剂仍有待开发 关键词 合成气 催化剂 醇 载体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W Q 174 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6613 2016 04 1087 07 D o I 10 16085 i ssn 1000 6613 20 16 04 019 P ro g ress o n th e r h o d i u m b a sed c ata ly sts fo r th e sy n th esi s o f h i g h er alc o h o l H A N ZH A 0 L i n Y U E H zhi LIU Yuan Sc hool ofC hem i c al Engi neeri ng T i anji n U ni versi ty Ti anji n 300072 C hi na A b stra c t L i terature rev i ew s of R h b ased c atalysts for h i gh er alc oh ol synth esi s has been m ade i n th i s arti c le M ai nly four top i c s o f reac ti on m ec hani sm ac ti v e si tes add i ti v es and c arri ers are di sc u ssed W e c om pared rep orts from d i ff erent researc hers and fo un d th at c ontroversi es of reac ti on m ec hani sm and ac ti ve si tes are sti ll ex i sted F urther researc hes are sti ll n eeded T hou gh rhod i u m based c ataly sts exh i bi t hi gh alc ohol selec ti vi ty and good stabi li ty i ts low reac ti on ac ti vi ti es and hi gh pri c e sti ll li m i t the large sc ale app li c ati on SO effi c i ent c ataly st w i th h i gh i ndu stri al app li c ati on s v alu es are sti ll n eeded to study K ey w o rd s syng as c atalyst alc oh ol supp ort stabi li ty 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的恶化 新型环保 能源 的研发显得越发重要 低碳醇作为一种优 良的 汽油添加剂 不仅可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 还可 以 减少来源于传统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SO 2等污染气 体的排放 近年来引起了人们 的广泛关注 由煤炭 合成气 C O H 2 合成低碳混合醇是一条可行 的技 术路线 自20 世纪中后期被提出以来 一直都是国 内外的研究热点 合成气可以由固体煤燃料气化制得 由合成气 直接转化成 以乙醇为主的低碳混合醇 一方面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富煤少油的尴尬现状 减轻 石油资源枯竭带来 的危害 另一方面 同样可 以减 少我 国的粮食消耗 减轻粮食危机 对于我 国的可 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物种类分布不集 中 C 2 醇选择性差 C O 转 化率较低是困扰低碳醇合成 的主要问题 因此制备 具有高活性 高 C 醇选择性且稳定性 良好的催化 剂是低碳醇合成的核心问题 也是国内外众多催化 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 1975 年 美国联碳公司报道 了一种用金属铑作活性组分 的负载型催化剂l1 可 通过 C O 加氢反应得到高产率 的 C 2 醇和醛等产物 从那时起 铑基催化剂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 趣 一直 以来 铑基催化剂 以其较高的醇类 特别 是乙醇 选择性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 研究者们 收稿日期 2015 07 20 修改稿日期 20 15 10 19 第一作者 韩通 199O一 男 硕士研究生 联系人 刘源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双金属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的研究 E m ai l yuanliu tju edu ell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化 工 进 展 2016 年第 35 卷 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 了以下几个方面 反应机理 的 探 究 催化活性中心位的研究 合适助剂 载体 的 寻找 以及反应活性与选择性的提高 本文主要对近 年来报道的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 的文献进行 了综述 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该类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进行总结和 归纳 并进行展望 1 铑 基催 化剂 上 C2 氧 化物 的生成 机理 无论使用何种催化剂 合成气加氢反应的产物 种类分布都较为广泛 不仅有甲醇 甲烷 H 2O 等 小分子物质 还有较长链的烯烃 烷烃 醛 羧酸 以及 目标产物 C 2 醇 张永青等 2J认为这种产物分布 符合 Sc hui z Flory 分布 这种产物分布同样符合 目 前广泛被人们接受的 C O 解离一 插入机理 众所周知 产物种类的复杂性必然由其复杂的 反应机理决定 而研究一种催化剂关键就是 了解其 催化的反应机理 从而控制产物的分布 因此 在 铑基催化剂的研究初期 众多研究者的工作重点都 放在解释低碳醇合成反应 的复杂的反应机理上 对 于铑基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机理 在那段时期各种观 点层出不穷 具有代表性的有 以下几种 1 甲醇同化类持有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 甲醇是 乙醇 的前驱物种 C O 加氢主要生成 甲醇 生成 的甲醇和剩余 的 CO 进一步羰基化生成 乙酸 生成的乙酸可 以进一步加氢生成 乙醛 乙醛仍可 以 进 一步加氢生成 目标产物乙醇以及更长链 的醇 3 如式 1 c 旦 L CH30H 一 c H 3CO 0 H 旦 C H 3C H O 2 C H 3C H o H f1 2 烯烃水合系 这类机理 中 参与反应 的 C O均发生解离吸附 生成的碳物种和氢气发生反 应生成烃类 烷烃 烯烃 其中的烯烃可 以和水蒸 气进一步反应生成低碳混合醇 训 如式 2 CnH 2 n卫 c H 2 n lO H C o C H 2 n 2 r2 3 CO 解离一 插入机理TA KEU CH I 等 7 通 过多年 的研究提出合成气制备 C2 含氧化合物 的详 细插入模式 如 图 l 一部分 C O 在催化剂活性位 表面发生解离吸附 吸附的碳物种与氢气反应 生 c 一 c 0 4 H ad l z C 2H 6 图 1 C O 解离 插入机理 5 l o1 成表面活性烷基物种 C C 物种可 以继续加氢 生成烃类物种 该物种脱附即可得到 C H 4及更长链 的烷烃和烯烃 C 物种还可 以和另一部分未解离 吸附的 C O 发生反应 通过插入过程进入到烷基物 种 生成含氧的不饱和中间物 该中间物进一步加 氢并脱 附得到含氧化合物 甲醇 目标产物 C 2 醇 醛及羧酸类物质 对 比 3 种铑基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不难发现 第一种机理只对甲醇和乙醇的生成做了解释 对于 副产物烃及其他含氧化合物的存在并没有给出合理 的解释 故这种机理不符合实际产物分布 不具备 说服力 第二种机理认为一氧化碳只能氢助解离生 成烃类 且醇类的生成需要水蒸气参与反应 可以 明显发现该机理不能解释甲烷 甲醇等主要副产物 的生成且反应物中并没有大量 的水蒸气存在 因此 可以同样认为该机理不具备说服力 而第三种机理 无论是对低碳混合醇等 目标产物还是 甲烷 甲醇 烃类等主要副产物都做 出了合理 的解释 因此在该 研究领域这种机理 C O 解离一 插入机理 被普遍接 受 众多学者对该机理给出了解释 最具有说服的 是 O R IT A 和 IC H IK A W A 等 9 10j的同位素实验 他 们首先通过 C O 歧化反应在催化剂表面铺上一层标 记的 C 然后在反应条件下和 C H 2混合气接触 反应发现 BC H 3C H O bC H 3H 2O H的瞬时浓度很 高 C在醛基上和在羟基碳原子上的乙醛和 乙醇 浓度很低 这说明乙醛 乙醇等含氧化合物的生成 是通过未解离吸附的 C O 插入表面碳物种而来 而 且 O R ITA 等 9 的进一步同位素示踪法表明 乙醇 中的 CH 和烃类产物 中的 C H x 为 2 或 3 来 自共 同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4 期 韩通等 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 的 C 物种 C H x 这就是说在生成一个乙醇分子中的 两个 C O 分子中 其中一个在发生链增长反应 如 C O 插入 之前必须断裂 C o 键 第三种机理 C O 解离一 嵌入机理 的提 出基本 上结束了研究者对于 C O 活化 参与反应方式的争 论 此后的文献中 研究者几乎都是 以该机理为基 础进行探究 11 13 近年来 随着表征手段的多样化 以及表征精度 的提高 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主要集 中 在对该机理中某一具体步骤详细解释或修正以及 目 标产物前体 反应关键活性物种 的判别等方面 M A O t 训 L ILT Y U 等认为 在 CO 解离 之前应首先与氢气反应形成 C H 2O H 活性物种 该 物种发生解离生成 C H 2 活性物种 C H 2 发生上述 类似的链增长与非解离 CO嵌入反应生成相应产 物 C H 2O H 发生解离的同时会伴随大量 O H 物种 的生成 该物种与 H 及 C H 2C O 物种生成 H 2O 与 C H C O O H等副产物 该解释完善了这类机理关于 C O 具体解离方式的阐述 同时更好地阐述了 H 20 C H 3C O O H 等副产物的生成机理 C U x 1 3 种类不一 活泼性不 同 其 中 最活泼 最利于接受非解离 CO 嵌入的表面 Cnx物 种对反应意义巨大 寻找这类物种同样是近年的热 点 C H O I等L1 J认为 R h 111 表面吸附的 C H 3 物 种最为活泼 最利于接受 CO 对 C 2 含氧化合物 生成起主导作用 C 2 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主要取决 于 C H 物种加氢反应与 C O 嵌入反应的相对反应位 垒的相对大小 K AP U R 等 I8 则给出了完全相反 的 结论 他们认为 C H 2 物种对 R h 111 表面 C 2 含 氧化合物 的生成起主导作用 C O 嵌入 C H 2 物种形 成的 C C 中间体是含氧化物的主要前体 G A O等 l9 对 R h ZrO 2 催化剂进行了基于反应 活性位水平上的 SSITK A 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甲烷 与 甲醇在完全不 同的活性位上生成 乙烷 乙烯 乙炔 乙醇不是 由乙酸基物种进一步反应生成 所有的 C 2 产物均与甲烷都至少有一个相同的活性 基团构成 即烷基物种对 c 2 含氧化合物选择性作 用 巨大 甲醇类活性物种对其生成没有影响 2 活性中心原子价态 除关于对反应机理的争论外 关于催化剂活性 中心铑纳米颗粒 的价态 问题 同样存在着不小的争 议 铑基催化剂 的争议主要集中在 1 价态的铑离子 Rh 是否存在 的问题上 早期文献中 较多的 学者认为催化活性中心中必须含有铑离子 且铑离 子 起 到 重 要 的 催 化 效 果 W A STO N 和 SO M O R JA I 20 21 等发现 只有含 Rll 离子的催化剂 才有 C 含氧化合物生成 他们提出一个双功能催 化机理 H 2 C O 的解离发生在还原态的 Rh 上 生 成 C H 中间体 C O 的插入过程则发生在 R h 离子 上 他们认为 R h 和 R h 都是生成 C 2 含氧化物 的活 性位 包信和等 2r2J在近几年的文献中也指出 提高 R h R h 的比值有利于提高插入 的 C O 原子比例 可 以增加 C 2 含氧化物的生成量 D U SH Y A N T 等L23J 通过对 比了金属铑进入黄绿矿 L a2Zr20 7 LZ 晶 格催化剂和金属铑负载在黄绿矿上的催化剂的不同 性能 得出了稳定催化剂中的 R h 的存在有利于减 少二氧化碳 的生成 同时提高 C2 含氧化合物的选 择性的结论 V A N D EN B E N G 等l2 J用化学提取法 发现 在高活性的 R h M n M o Si O 2催化剂 中有大量 的 R h 而活性较低的 R h Si O 2中 R h 较少 这些结 果都有力支持了 R h 为活性 中心的观点 近年来 不少学者却提出了相反 的论断 他们 认为铑基催化剂 的活性中心没有铑离子的存在 所 有 的催化反应均是在铑原子表面进行的 K A Z TER 等 25J报道了 X PS 的研究结果 发现在 R h Ti O 2上没 有 明显的证据证明 Rh 物种 的存在 但该催化剂却 对 合 成 C 2 含 氧化 合物 有 活 性 陈 明英 等 2 6J对 R h M rdSi O 2催化剂上 C O 的吸附进行了红外光谱研 究 发现在 C O气氛中 当温度升至 200 时 孪 生 C O吸附物种消失 表 明在反应温度下可能不存 在 R h 物种 即 R h 物种可能不是 C O插入的活 性位 由此可见 要弄清楚到底单单是 R h 原子还是 R h R h 双功能作用对合成 C 2 含氧化合物有贡献仍 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但无论支持哪种观点的学 者都一致认为 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对活性金属粒度 的大小和负载量的变化都是非常敏感的 合适的活 性中心纳米颗粒 的粒度和负载量是高活性和选择性 的保障 H A N A O K A 等 2 7j对粒径 1 6nm 的铑纳米颗粒 的活性基团进行了 C O 加氢实验 发现只有粒径大 于等于 2 5nm 的铑纳米颗粒对于该反应才有较高的 活性和选择性 当粒径过小时 反应产物主要为 甲 醇 M AN U EL 等 2 8 制备了不同粒径的铑纳米颗粒 对 比不同催化剂的性能发现 较大的铑纳米颗粒有 助于提高催化剂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有助于 C O 的 解 离吸附 但烃类产物较多 针对这种现象 作者 并没有确切的解释 但是给出了两种合理的假设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1090 化 工 进 展 2016 年第 35 卷 催化剂铑纳米颗粒表面晶面缺陷是 C O 解离的主 要活性位 粒径较大的铑纳米颗粒具有较 多的表面 阶跃和缺陷 因此具有较高的解离活性 c o 解 离生成的活性碳和原子分别吸附在相邻 的两个铑原 子上 且链增长生成较长链的 C 物种也需要较大 的铑纳米颗粒支撑 故粒径大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 解离活性 另一方面 较小的铑纳米颗粒有助于 C O 的非解离吸附 此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含氧化合物 选择性 但反应活性较低 关于铑的负载量 文献主要集中在最佳负载量 的寻找上 IC H IK A W A 291研究了分散度对 R h Si O 2 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他们 的研究工作表明 c 2 含氧 化物在 R h 分散度约为 0 4O Rh 担载量质量分数 4 7 时达到最大值 尹红梅L3oJ的最佳 R h 负载量 优选实验中得到如下结论 C 2含氧化物的选择性在 Rh 担载量约为 1 2 质量分数 时达到最大值 相应 R h 的分散度约为 0 35 0 51 两者的结论基本 吻合 3铑基催化剂助剂研究状况 由于未负载或者惰性载体 本身无催化活性 负载的铑基催化剂对该反应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都 比较低 且产物 以甲烷为主 因此在该体系 的研究 中 学者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寻找合适的助剂并探究 其作用机理 以期获得 良好 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助剂的种类繁多 不仅有过渡金属还包含部分碱金 属和贵金属 且不同种类 的助剂作用效果也有显著 的区别 讲述单一助剂作用的催化剂都是较早的文 献 近期的文献 中报道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 3 个 方 面 3 1助剂作用综述及分类 C H U A N G等u3lJ的外文综述 中将助剂按照其作 用进行了分类 Z nO M gO 等碱金属有助于 C O 加 氢形成 甲醇 M n V N a L a 等金属有助于 C O 的 解离 Fe Ir P 等有助于 c物种在催化剂活性表 面加氢 A g Z n L a V 有助于 C O 的插入反应 G O N Z A L O等 3 对低碳醇合 成铑基催化剂氧化物 助剂 电子性质 的作用进行 了新的展望 他们认为 无论是催化剂的活性还是选择性 都跟助剂的电子 性质密切相关 不同电子类型的催化剂作用不同 吸 电子型助剂 Ta Y V Ti N b 的添加 使得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和烃类选择性 作 者给 出的解 释是该种助剂 的添加使得桥式吸附 的 C O R h2C O B 和原子态的 R h 表面 电子云密度增加 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 C O 的解离吸附增加 供电子 型助剂 Sm N d Pr Fe 的添加使得催化剂具有 较好的醇类选择性 作者给出的解释主要是该类型 助剂使得线式吸附的 C O 对活性铑原子具有更少 的 电子反馈 使得 C O 的非解离吸附增加 从而增加 氧化物的选择性 3 2 合适助剂组合的寻找 M O 等 分别制备了v La Fe单独负载 La V La Fe 以及 L a Fe V 共 同负载的铑基催化剂 通过 对比发现 V 助剂的添加能够增加 C O 的脱附速率 和 C O 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活性 La 助剂的添加可 使催化剂表面产生新的吸附物种 而这类吸附物种 的出现提高了反应活性 Fe 助剂的添加显著降低 了 烃类选择性 但 甲烷和甲醇的选择性较高 L a V 修 饰 的催化剂 比单金属修饰 的催化剂具 有更 多吸附 C O 的活性位 活性更高 但选择性较低 L a Fe 系 催化剂具有较高 的活性和 乙醇选择性 但 甲烷的选 择性同样较高 La Fe V三金属负载的催化剂在表 现 出较好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同时具有较低 的甲 烷和 甲醇等副产物的选择性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的尹红梅 3oJ报道 的 M n L i Fe 催化剂较单金属或双 金属负载的催化剂 同样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 较高 的低碳醇选择性以及较低 的副产物选择性 大连化 学物理研究所还对该催化剂进行了中试 表现出了 良好的应用前景 3 3理论计算进一步阐述助剂的作用 L IU 等 3 对过渡金属掺杂的铑基催化剂进行 了 密度泛函动力学蒙特卡罗模拟研究得 出如下结论 金属掺杂和掺杂金属的位置影响低碳醇合成反应 的 活性和选择性 合金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控制掺杂金 属的位置对催化剂活性至关重要 具体表现在 对 于掺杂的过渡金属 M o 和 M n 不 同的掺杂位置具 有不 同的反应活性和乙醇选择性 分布在铑表面的 M o 掺杂催化剂活性 比位于次表 面的催化剂要高 而对于 M n 金属来说情况恰好相反 位于次表面层 的 M n 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和 乙醇选择性 Z H A O 等L3 5l以密度泛 函理论为基础 对该体系进行了半定 量的动力学分析发现 C u 111 修饰 的 Rh Cu 111 双金属合金较单独的 R h 111 或附近 的 Rh 553 具有较高的醇类选择性和较低的甲烷选择性 且铜 掺杂的催化 剂具有极强的抗烧结性能和较低的价 格 作者因此得 出结论 铜作为提高反应醇类选择 性的催化剂替代材料是非常有前景的 除了以上 3 个方面 助剂的作用机理也是学者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4 期 韩通等 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 们关注的热点 虽然没有文献专 门介绍 但每篇文 献都会有涉及这方面的报道 通过对不同的文章进 行分析 比较 研究者们的观点基本可 以统一为 助 剂主要通过改变 C O 在活性位 Rh 表面的吸附强度 和吸附物种来改变催化剂的活性 L a M n 助剂 的文献中都认为金属和助剂表面倾斜吸附的 C O 是 催化剂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这种 吸附可 以降低 C O中碳氧键强度 使其更有利于解离从而增加反 应活性 陈明英等 6J还发现 M n 的添加还有助于 削弱线式 C O吸附物种的 I C 键 使其更易于在 表面上迁移 进而有利于 C O 的插入 提高 C 2含氧 化合物的选择性 M O 等 3 文献中也提到线式和倾 斜吸附 C O的增加有利于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提 高 不过文献中并未给 出合理的解释 4催化剂载体 的研究状况 如同助剂一样 载体的选择 同样可以改变催化 剂 的性能 研究者们发现铑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铑 与载体之间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 用被称为 SIM I 效应 最早由 TA U STER 等 3 6J报道 根据文献内容大致可以将载体分为以下几类 4 1惰性载体 惰性载体单纯 的起负载活性组分的作用 对活 性组分的活性没有影响 早期文献认为 这类载体 主要包括 A l20 3和 Si O 2两种 在文献中主要用作空 白对 照 以 突 出某 种 催 化 剂 的 某 种 特 殊 性 能 M A N U EL 等 采用溶胶一 凝胶法制备了 A 120 3负载 的具备不同粒径的铑基催化剂 通过对 比催化剂活 性得 出了结论 并将活性差异完全 由归咎于铑纳米 颗粒 大小 的差异 认为 载体 A l20 3 无任 何活性 G O N Z A L O等 2J探究不 同类型助剂作用 的文献也 是通过将活性组分和助剂分散在 A l2O 3表面进行研 究的 Si O 2较 A l2O 3应用更为广泛 较早的研究者 认为在 Si O 2担载 的R h 基催化剂用于 C 2含氧化合物 的合成反应中 载体 Si O 2是没有活性的 对反应没 贡献 属于惰性载体 但近年的研究工作给出了相 反的结论 下文将做具体叙述 4 2活性载体 活性载体是除了负载活性组分的作用外 还对 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起到修饰作用 从而改善反应活 性或选择性的载体 这类载体的种类较多 应用较 广泛 其 中活性较好的主要有 Si O 2 Ti O 2 Z rO 2 等 早期 Si O 2一直被认为是惰性载体 而一些研究工作 表 明 金属和助剂等组分可能是通过与 Si O 2表面 的 羟基相互作用而锚合在载体上的 3 从而制得高度 分散 的催化剂 这一发现使得学者不再认为 Si O 2 是简单的惰性载体 于军等 38 采用 St6ber方法制备 了一种新型 Si O 2作为载体 发现该催化剂具有较好 的活性和选择性 他们认为主要是这种新型的 Si O 2 载体表面羟基与金属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 C O 在金 属铑纳米颗粒表面 的吸附 从而影响了 C O 的加氢 活性 IO A N N ID E S 等L39J发现 Ti O 2负载的铑基催化 剂相比 Si O 2负载催化剂具有更好 的活性和选择性 并将这种差别归因于 Ti O 2和 Si O 2不同的表面和纹 理结构 IC H IK IW A 4 1制备的 ZrO 2负载的铑基催化 剂获得了接近 60 的乙醇选择性 表明氧化锆载体 对铑基催化剂有着特殊的修饰促进作用 4 3 复合载体 复合载体是指将两种或多种载体通过某种方法 共 同制备 以期达到单一载体不具有的催化活性和 选择性 由于 Si O 2的特殊性质 文献中基本都是将 氧化硅与另一类载体复合进行研究的 H A N等L4 制备 了 Ti O 2 Si O 2 复合载体 发现相 比于单一类型 的 Ti O 2或 Si O 2载体 该复合载体对该体系的活性 组分 Rh 具有较高的分散度 使得该催化剂具有较 多的 R h 以及中等程度的加氢能力 从而具有更好 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他发表的另一篇文献 421中 采用浸渍法分别制备了 Si Zr 比为 1 1 1 3 1 9 的 Si O 2一 ZrO 2复合载体 发现 Si Zr 比为 1 3 的复 合载体表现出最好的反应活性和醇类选择性 这些 性能同样是单一载体负载的催化剂所不具有的 4 4新型碳材料载体 相 比于传统载体 碳材料载体具有与活性组分 更好或者某种特殊的相互作用 从而展现 出新的应 用前景 FA N 等 43 重点研究了碳材料载体的性能差 别 分别制备了以 C N T 炭黑 C M K 一 3 分子筛为 载体的催化剂 发现在众多载体中 C N T 负载的催化 剂具有最好反应活性及选择性 他们还对具有类似 孔道结构的 C N T 和 CM K 一 3 分子筛进行了专门对 比 发现虽然具有类似的孔道结构和孔径 C N T 具 有更好的活性 从而突出了 CN T 作为载体 的优越 性 作者认为该种现象是 C N T 和金属纳米粒子之间 独特 的强烈相互作用造成的 M A O等 1 分别制备 了 CN T 外壁和 内部孔道负载的铑基催化剂 发现 内 部孔道负载的铑基催化剂 比外壁负载的铑基催化剂 活性要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他认为碳纳米管内部孔 道 的缺 电子性 能促进 C O 和铑纳米颗粒间的作用 从而产生了高活性和选择性 近年来 CN T 作为载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l092 化 工 进 展 2016 年第 35 卷 体或促进剂的研究报道层出不穷 5 催化剂制备方法 浸渍法是该体系催化剂的主要制备方法 无论 是讲述反应机理还是助剂 载体作用的文章基本都 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 这种相对简单的制备方法 也使该体系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变成 了可能 M O 课 题组L3 jJ的 L a V Fe 体系催化剂表现出了 良好 的活性 和选择性 就是采用浸渍法制备 的 值得注意的是 在文献中作者根据不同物质性质的不 同采用 的浸渍 顺序是不 同的 L a Fe 的硝酸盐可以共存 但钒酸 盐难溶且不共存 故采用 La Fe 共同浸渍 之后 再浸渍 V 的方法制备 除浸渍法之外 为达到特定 的 目的 文献 中也 有采 用其 他 方法 制 备 的 如 M A N U EL ojeda 等 28J探究载体表面纳米颗粒大小 对催化剂活性影响的文献中 为了得到不 同粒径的 铑基催化剂 采用的就是溶胶一 凝胶的方法对催化剂 进行了制备 X U等l4 J探究的分子筛载体作用文献 则采用的是 以分子筛为基础 的离子交换法制备 的催 化剂 虽然研究者对这一体系催化剂不 同组成部分均 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但无论该催化剂活性中心铑粒 子具有何种形状 价态或者使用何种载体 助剂 C O在活性铑粒子表面的吸附类型及活化方式都是 反应活性的决定因素 不 同吸附物种 间的竞争以及 目标吸附物种生成及脱附速率则是醇类选择性高低 的决定因素 不同作用 的助剂对铑粒子 的吸 附调变作 用不 同 La M n 等助剂可 以有效地促进 Rh 对 C O 的吸 附 因此其可 以促进反应活性的提高f 同时维 持 C 2含氧化合物 的选择性 L i K v 33 等则会抑 制 C O 的吸附 但其会使铑粒子表面烷烃生成活性 位中毒 因此 虽然反应活性会降低 但其可以提 高 C 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 适量 Fe 助剂在促进 C O 吸附的同时 同样可以促进非解离吸附 C O 的迁移 因此可以同时提高反应活性与选择性 45 载体的作用方式则不同 惰性载体 A l2O 3 SiO 2 主要通过提高铑的分散度来增加 CO 吸附活 性位从而提高反应活性 活性载体 ZrO 2 T i O 2 则可以通过表面羟基物种作用调变铑粒子价态 从 而改变表面 Rh 物种的吸附方式 不同的助剂 载 体的接触方式 不同的制备方法及前体则同样可 以 调变铑粒子 的形状价态及晶面等来改变催化剂表面 C O 吸附强度及种类 6工业应用现状及展望 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从 20 世纪 9O 年代开始就一直备受关注 其较高的醇类 特别是 乙醇 选择性 以及较简单的制备方法更是让人们看 到了其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可能性 4 但贵金属铑昂 贵的价格和较低 的铑原子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 了应用 在众多的研究学者 机构 中 只有大连化 学物理研究所对铑基催化剂体系进行了中试 他们 制备的 M n L i Fe 催化剂表现出了较好的活性和选 择性 并具有超过 1000h 以上的稳定性 表现出了 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在综述了文献 中关于铑基催化剂反应机理 助 剂和载体 的研究后 发现不 同种类的助剂 载体对 铑基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影响较大 但催化剂活性 中心铑粒子是决定反应活性 选择性的基础 高活 性 高选择性 的活性中心铑粒子的形成是助剂 载 体 以及制备方法共 同协同作用的结果 综合各个研 究者的观 点不难发现 具备适合 的大小 27 28 3 6nm 价态 2ll 引 层 间分布 34 及晶型的铑粒子在 理论上会具有理想 的反应活性及选择性 进一步的 工作可 以通过尝试新型助剂组合 载体以及制备方 法不断修饰活性中心铑粒子 从而不断提高其反应 活性与选择性 以期可 以大规模地生产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由合成气制低碳含 氧化合物的方法 201310491393 6 P1 2013 10 18 2 张永青 钟炳 王琴 等 C O 加氢 C o 催化剂研究进展 J 天然气 化 工 1997 24 49 52 3 FISH ER F T R O P SC H H T he preparati on of syntheti c oi l m i xtures from c arbon m onoxi de and hydrogen J B rerm st Chem 1923 4 2 76 28 5 4 sT I I1w 1w IE sE R A H ealth C Introduc ti on to O rgan i c Chem i stry M London Colli er M ac m i Uan 1976 279 320 5 H E C K S R F B I SL O W D S The reac ti on of c obalt hydrotetr a c ar bonyl w ith olefi ns J A m C hen Soc 1961 83 4 0 23 4 0 2 7 6 6 O R C H IN M R U PILIU S w O n th e m ec hani sm of th e O X O reac ti on J C ata1 R ev 1972 6 1 85 13 1 7 TA K E U C A K AT ZE R J R E th anol form ati on m ec hni sm from C O H 2 J P hys C hem 1982 86 2438 2441 8 FA R V E T L V D F G LE E V et a1 H eterogeneous c atalyti c i nserti on m ec han i sm of th e C 2 oxygenates form ati on J C hem C om m un 19 8 5 4 2 3 0 2 3 1 91 O RITA H S N A ITO K T A N M A R I R et a1 M ec hani sm of fo rm atio n of C 2 o xy g en ates c o m p ou n d s from C O H 2 re ati o n o ve r Si O 2一 supported Rh c atalysts J J C ata1 1984 90 183 193 10 IC H IW A K A M FU K U SH IM A T M ec han i sm of syn gas c onversi on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4 期 韩通等 铑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 1093 12 13 l4 0 5 16 17 18 19 20 2 l 22 23 24 26 27 i n to C 2一o x yg en ates su c h as eth an o l c ataly sed on a S i 0 2 su p p orted R h Ti c atalysts J C hem C om m un 1985 6 32 1 323 O H TA N I Y l M i c h e l E F G leas on S et a1 A n ti fe rro ferrom ag n eti c transi tion a nd m i c ro stru c tu ral pro p erti es i n a sp utter d ep o si te d F eIu 1 thi n fi lm system J A pp1 Phys 1993 74 3328 3332 K A Z T E R J R S L E IG H T A W M C M 匠IL L IA N P et a 1 T h e ro le o f th e support in C O h3 drogen ati on selec t v ty of support ed rhodium J F arad ay D i sc u ss 19 8 1 72 12 1 13 3 Jo H N S T O N P JO Y N E R R W P U D N E Y D A et a1 T h e i nterac ti on of synthesi s gas fC O H z w i th sm all rhodium parti c les J P hy s C o n d en s M atte r 198 9 l SB 1 7 1 S B 1 76 M AO W e SU Junji e Ki neti c s study of C2 oxygenates syn th esi s from syn gas over R h M nO J Si 0 2 c ata lysts C hem i c al Engi neering S c i en c e 2 0 15 13 5 3 12 3 22 L IU J J G U O Z C H IL D E R S D et a1 C orrelati n g th e d e gree o f m eta l prom oter in terac ti on to eth anol selec t v ty over M n 刚 1 C N Ts C O hydrogenation c ata lysts J j C ata1 20 14 313 149 158 Y U J M A O D H A N L C ataly ti c c on v ersi on o f sy n g as in to C 2 oxygenates over R h Si O 2 bas ed c ata lysts th e rem arkable eff ec t of hydroxylson th e Si O 2 J M o1 C ata1 A C hem 2013 367 38 45 C H O I Y L 1U P M ec h an i sm o f e than ol syn th esi s fro m syn g as o n R h 1l1 J A m C hem Soc 2009 13l 13054 1306 1 K A P U R N H Y N J S H A N B et a1 In fl u en c e o f th e c arri er o n th e interac ti on of H 2 and CO w i th support ed R h J Phys J C hem C 2 0 10 1 14 10 1 7 1 10 l82 G A O Ji a M O X tm h ua S e lec ti v e ac ti v a ti on of th e C O b o nd s i n li gn oc ell ulosi c b iom ass for th e effic i ent prod uc ti on of c hem i c als J Jo urn al o f C a ta ly si s 2 0 10 2 7 5 2 11 2 17 W A STO N P R SO M O RJA I G A The form ati on ofoxygen c ontain in g o f org an i c m olec u les b y th e h y dro g en a ti o n of c arb on m o no x i d e u sin g a lanth an um Rh odate c atalyst J J C ata 1 1982 74 2 282 295 W A S T O N P R S O M O R J A I G A T h e h y dro g en ati o n o f c arb on m onoxi de over R hodi um oxi de surfac e J J C ata1 1987 103 4 0 7 4 l 8 P A N X i u li an B A O X i n he E nh an c ed eth an o 1 p rod u c ti o n in si d e c ar bon nanotube reac tors c ontai ning c atalyti c parti c les J N atural M ate ri a l 2 0 07 3 5 5 0 7 5 l1 V IC T O R A b d elsay ed D U S H Y AN T S h ekh a w at P o ston J A et a1 S y n th esi s c h ar ac te ri z ati o n an d c ata lyti c ac ti vi ty of R h b as ed lan than um zi rc onate pyroc hlores for hi ghel alc ohol syn th esi s J C ata ly si s T o d ay 2 0 13 20 7 6 5 7 3 V ND E NB E N G F GA G L E Z R E J H E S A C H E RWMH The ro le of p ro m oters in C O H 2 reac tio n effe c ts o f M n O an d M o O 2 i n si li c a supported rhodi um c ata lysts J J C ata1 1985 93 2 3 4 0 3 52 K A Z T E R J R S L E IG H T A W G A JA R D O P et a l T h e ro le o f th e support i n C O hydrogenati on of support ed rhodi um J Farada y D i sc C h em S o c 19 8 1 72 12 1 13 3 陈明英 翁维正 华卫琦 等 合成气制 C2含氧化合物 R h M n Si O 2 催化剂上 CO 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 J 催化学报 2011 32 4 6 72 6 8 1 H A N A O K A T A RA K A W A H E th y lene hydr oform ylati on an d c ar bon m onoxi de hydr ogenati on overm odi fled and unm odi fied si li c a support ed rhodi um c ata lysts J C ata lysi s Today 2000 58 271 280 28 M A N U EL Ojeda SE I IO R ojas Syn th esi s of R h nano parti c les by th e m i c roem ulsi on tec hnology parti c le si ze eff ec t on the C O H 2 reac ti on J A ppli ed C ata lysi s A G eneral 2004 274 33 4 1 29 ICH IK A W A M C atalysi s by supportd m etal c rystalli tes from c arbonyl c lusters I C atalytic methan ol synth esi s under mi ld c o n di tion s ov er sup p o rtedrh o d i um p latin u m an d i ri dium c rysta U i tes p rep a red from R h P t an d Ir c ar b o ny l c luste r c o m p ound s d ep o si ted on ZnO an d M gO J B ul1 C hem Soc Jpn 1978 51 2268 2272 3O 尹红梅 铑基催化剂上 CO 加氢制备 c 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 D 大 连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3 3 1 C H UA N G S S PIEN S I Infr ared study of th e C O in serti on reac ti on on reduc ed ox idi zed and sulflded R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