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 12 31 1 公差原则 GB T4249 1996GB T16671 1996 2019 12 31 2 第六节公差原则 GB T4249 1996GB T16671 1996 2019 12 31 3 1 概述公差原则是指确定形位公差和尺寸公差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 在早期的图样上 只规定有尺寸公差 一切形位要求都是通过尺寸公差来控制的 后来逐渐发现很多形位要求用尺寸公差是控制不住的 或者是不合理的 到五十年代初 出现了形位公差标准 成为图样上的一项单独要求 形位公差脱胎于尺寸公差 但它和尺寸公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明确 这就要求统一制定公差原则方面的标准 明确形位公差和尺寸公差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制定了GB T4249 1996和GB T16671 1996 这两个标准全面解决了公差原则问题 是形位公差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 12 31 4 GB T4249 1996规定了独立原则和相关要求中单一尺寸要素的包容要求 对最大实体要求和最小实体要求只作了概括性说明 GB T16671 1996对最大实体要求和最小实体要求 包括它们的可逆要求 作了详细的规定 并对GB T4249 1996使用的术语 定义作了规定 2019 12 31 5 2 术语定义2 1局部尺寸 局部直径 1 提取圆柱面的局部直径要素上两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其中 两对应点之间的连线通过拟合圆的圆心 横截面垂直于由提取表面得到的拟合圆柱面的轴线 缺省规定见GB T18780 2 1999 2 两平行提取表面的局部尺寸两平行对应提取表面上两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其中 2019 12 31 6 所有对应点的连线均垂直于拟合中心平面 拟合中心平面是由两平行提取表面得到的两拟合平行平面的中心平面 两拟合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可能与公称距离不同 缺省规定见GB T18780 2 1999 注意 以上两个定义与GB T16671 1996定义的 局部实际尺寸 有差异 2019 12 31 7 2 2作用尺寸1 体外作用尺寸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 与实际内表面 孔 体外相接的最大理想面或与实际外表面 轴 体外相接的最小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 如图57 2019 12 31 8 2019 12 31 9 对于给出了定向或定位公差的关联要素 该理想面的轴线或中心平面必须与基准保持图样上给定的几何关系 如图58 21 15 和图59 21 16 2019 12 31 10 2019 12 31 11 2019 12 31 12 确定单一要素的体外作用尺寸的理想面没有方向和位置要求 而确定关联要素的体外作用尺寸的理想面具有确定的方向或位置 如果在同一基准体系条件下 任何一个实际要素的定位 定向 单一体外作用尺寸和任一局部尺寸之间的关系如图60所示 显然 对于外表面 轴 dfe dfe dfe dai对于内表面 孔 Dfe Dfe Dfe Dai 2019 12 31 13 2019 12 31 14 2 体内作用尺寸 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 与实际内表面 孔 体内相接的最小理想面或与实际外表面 轴 体内相接的最大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 对于给定定向或定位公差的关联要素 该理想面的轴线或中心平面必须与基准保持图样上给定的几何关系 体内作用尺寸的定义和体外作用尺寸相似 两者都是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 只不过一个是由体内向外 另一个是由体外向内而已 2019 12 31 15 应指出的是 形成单一要素的体外作用尺寸和体内作用尺寸的理想面的轴线 或中心平面 它们的方向和位置视被测要素的实际状态而定 一般是不同的 形成关联要素的定向体外作用尺寸和定向体内作用尺寸的理想面的轴线 具有相同的方向 而它们的位置一般是不同的 而形成定位体外作用尺寸和定位体内作用尺寸的理想面的轴线 它们的方向和位置是相同的 2019 12 31 16 2 3最大实体状态 MMC 和最大实体尺寸 MMS 实际尺寸要素在给定长度上处处位于尺寸极限之内 并具有实体最大 即村料最多 时的状态 称为最大实体状态 MMC 实际尺寸要素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的极限尺寸 称为最大实体尺寸 MMS 对于外表面 轴 它是其最大极限尺寸 对于内表面 孔 它是其最小极限尺寸 必须指出 根椐定义 并不要求最大实体状态必须具有理想形状 也就是说 允许与实际尺寸要素相应的中心线或中心面具有形状误差 2019 12 31 17 2 4最小实体状态 LMC 和最小实体尺寸 LMS 实际尺寸要素在给定长度上处处位于尺寸极限之内 并具有实体最小 即材料最少 时的状态 称为最小实体状态 LMC 实际尺寸要素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的极限尺寸 称为最小实体尺寸 LMS 对于外表面 轴 是其最小极限尺寸 对于内表面 孔 是其最大极限尺寸 同样 根据定义 最小实体状态也不要求具有理想形状 2019 12 31 18 2 5最大实体实效状态 MMVC 和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MMVS 在给定长度上 实际尺寸要素处于最大实体状态 且其相应的中心要素的形状或位置误差等于给出的公差值时的综合极限状态 称为最大实体实效状态 MMVC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下的体外作用尺寸称为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MMVS 对于内表面 孔 为其最大实体尺寸减去其相应导出要素的带符号的形位公差值 2019 12 31 19 对于外表面 轴 为其最大实体尺寸加上它相应导出要素的带符号的形位公差值 示例见图61 图中最大实体尺寸用DM表示 相应中心要素的形位公差值用t表示 最大实体实效尺寸用DMV表示 DMV DM t 如果是外表面 轴 其最大实体实效尺寸dMV dM t 2019 12 31 20 2019 12 31 21 2 6最小实体实效状态 LMVC 和最小实体实效尺寸 LMVS 在给定长度上 实际尺寸要素处于最小实体状态 且其相应的导出要素的形状或位置误差等于给出的公差值时的综合极限状态 称为最小实体实效状态 LMVC 最小实体实效状态下的体内作用尺寸 称为最小实体实效尺寸 LMVS 2019 12 31 22 对于内表面 孔 为最小实体尺寸加上其相应导出要素的带符号的形位公差值 对于外表面 轴 为最小实体尺寸减去其相应导出要素的带符号的形位公差值 示例见图62 图中最小实体尺寸用dL表示 相应导出要素的形位公差值用t表示 最小实体实效尺寸用dLV表示 2019 12 31 23 2019 12 31 24 2 7边界边界是设计给定的具有理想形状极限包容面 这里的包容面概念是广义的 它既包括外表面 轴 也包括内表面 孔 边界的尺寸是指极限包容面的直径或宽度 标准中给定的边界有四种 1 最大实体边界 MMB 尺寸是最大实体尺寸的边界 称为最大实体边界 MMB 2 最小实体边界 LMB 尺寸是最小实体尺寸的边界 称为最小实体边界 LMB 3 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MMVB 尺寸是最大实体实效尺寸的边界 称为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MMVB 4 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LMVB 尺寸是最小实体实效尺寸的边界 称为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LMVB 2019 12 31 25 以上四种边界 对于单一尺寸要素来说 其边界具有理想形状和大小 而方向和位置是不确定的 对关联尺寸要素 如果给出的是定向公差 则其边界不仅具有理想形状和大小 而且边界的轴线或中心平面应对基准保持图样上给定的方向关系 如图63 21 17 所示 如果给出的是定位公差 其中心要素应对基准保持图样上给定的位置关系 如图64 21 18 所示 2019 12 31 26 2019 12 31 27 2019 12 31 28 3独立原则 独立原则就是图样上给定的每一个尺寸和形位公差要求 均是相互无关 各自独立的 应该分别满足要求 独立原则是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相互关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对于绝大多数产品零件来说 其功能对要素的尺寸和形位公差的要求都是相互无关的 要素能分别达到要求即可 所以我们把独立原则看成是基本原则因为在产品零件中 根据功能要求采用独立原则的是大多数 所以它不需要在图样上用符号标注 但须标明 公差原则按GB T4249 字样 2019 12 31 29 3 1独立原则下的尺寸公差 1 线性尺寸公差遵守独立原则的线性尺寸公差 在图样上无需任何附加的标注 它只控制提取要素的局部尺寸 两点法测量 而不控制要素的形位误差 形位误差由注出或未注形位公差单独控制 2019 12 31 30 2 角度尺寸公差遵守独立原则的角度尺寸公差 在图样上也无需任何附加标注 它只控制提取要素的拟合要素之间的变动量 而不控制两被测提取要素的形状误差 拟合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如图65所示 图中A B两提取要素分别按最小条件确定其拟合要素的位置 两拟合要素之间的夹角应在给定的两极限角度43 和47 之间 角度公差不控制两个提取要素的形状误差 其形状误差由注出或未注形状公差控制 2019 12 31 31 2019 12 31 32 3 2独立原则下的形位公差 遵守独立原则的形位公差 不论实际要素的局部尺寸如何 被测实际要素均应位于给定的形位公差带内 且其形位误差允许达到最大值 如图66A 所示 图66Aa 为图样要求 图66Ab 为局部尺寸处于最大极限尺寸时 形状误差仍允许达到最大值0 02和0 06的极限状况 图66Ac 说明当局部尺寸处于最小极限尺寸时 形状误差同样允许达最大值的极限状况 根据独立原则 这两种极限状况的轴都应该认为符合图样要求 都是合格的 2019 12 31 33 2019 12 31 34 2019 12 31 35 2019 12 31 36 4相关要求 尺寸要素的尺寸公差与其相应的导出要素的形位公差之间相互有关的设计要求称为相关要求 相关要求分为包容要求 最大实体要求 包括可逆要求应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和最小实体要求 包括可逆要求应用于最小实体要求 2019 12 31 37 4 1包容要求 ER 包容要求只适用于单一尺寸要素 圆柱面 两反向平行平面等 的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的关系 采用包容要求的尺寸要素其实际轮廓应遵守最大实体边界 即其体外作用尺寸不超出最大实体尺寸 且其局部尺寸不超出最小实体尺寸 采用包容要求的尺寸要素 应在其尺寸极限偏差或公差带代号之后加注符号E 图样的标注方法及相关概念的解释见图66 2019 12 31 38 2019 12 31 39 图a 中轴的尺寸为 30 0 013加注表示采用包容要求 实际轴的单一体外作用尺寸应小于或等于最大实体尺寸dM 即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30mm 局部尺寸da应大于或等于其最小实体尺寸dL 即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29 987mm 图b 图g 列出了该轴在轴向截面和横向截面的几种极限情况 它们的体外作用尺寸均不超出最大实体尺寸的要求 即实际轮廓均未进入双点划线限定的阴影区域 且各局部尺寸都不小于最小实体尺寸 29 987mm 所以它们都是满足包容要求的 都应视为合格 2019 12 31 40 4 2最大实体要求 MMR 最大实体要求适用于尺寸要素的导出要素 它既可应用于被测要素 也可以应用于基准要素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 应在公差框格的公差值后加注符号 应用于导出基准要素时 在公差框格内相应的基准字母后加注符号 2019 12 31 41 1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 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应遵守其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也就是说 其体外作用尺寸不超出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同时 局部尺寸不得超出其最大 最小实体尺寸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 公差框格内的公差值是指该要素处于最大实体状态下的公差值 当被测要素的局部尺寸偏离了最大实体尺寸时 允许其形位误差值超出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给出的公差值 即允许形位公差值增大 增加到以其实际轮廓不超出其最大实体实效边界为限 2019 12 31 42 若采用最大实体要求的被测要素是关联要素 同时给出的形位公差值为 0 称之为最大实体要求的零形位公差 并以 0 表示 此时 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应遵守的边界是最大实体边界 且该边界应与基准保持图样上给定的几何关系 要素实际轮廓的局部尺寸不得超出最小实体尺寸 被测要素是单一尺寸要素时 不得采用最大实体要求的零形位公差 而应采用包容要求 标注 因为 对单一尺寸要素来说 实际轮廓不超出最大实体边界 局部尺寸不得超越最小实体尺寸 的要求 在标准中已经规定了要采用包容要求来表达 所以不能再用 0 来标注 2019 12 31 43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的示例见图67 21 19 图a 为图样标注 20 0 3轴的轴线直线度公差采用最大实体要求 0 1mm 在轴处于最大实体状态时 轴线的直线度公差为 0 1mm如图b 所示 若轴的局部尺寸da偏离了最大实体尺寸 20mm 假设处处均为 19 9mm 在保证其体外作用尺寸不大于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dMV dM t 20 0 1 20 1mm的情况下 其轴线的直线度公差可以增加到t 0 1 0 1 0 2mm 如图c 所示 2019 12 31 44 2019 12 31 45 在轴的实际尺寸处处为最小实体尺寸19 7mm时 其轴线的直线度公差可以增加到最大值 且等于其尺寸公差 0 3mm 与给出的直线度公差0 1mm之和t 0 3 0 1 0 4mm如图d 所示 2019 12 31 46 如果以实际尺寸作为横坐标 以形位公差值作为纵坐标 可以画出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时 局部尺寸大小与形位公差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叫做动态公差图 如图e 所示 本例中 轴的局部尺寸与轴线直线度公差之间的关系是一条与横坐标成45 角的斜线 这条粗斜直线上各点纵 横坐标值的代数和等于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20 1mm 因此 以轴的局部尺寸为横坐标 轴线的直线度误差为纵坐标 只要落在图示的由两极限尺寸 19 7mm和20mm 及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20 1mm 的粗斜直线所限定的阴影线区域之内的点 其局部尺寸和轴线的直线度误差的综合结果都是合格的 动态公差图用来解释和理解最大实体要求的概念非常方便 2019 12 31 48 2 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可逆要求是指导出要素的形位误差值小于给出的形位公差值时 在能满足零件功能的前提下 允许扩大尺寸公差的一种要求 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也就是常说的 反补偿 问题 最大实体要求是用局部尺寸偏离了最大实体尺寸时的差值部分补偿给形位公差 使形位公差增大 可逆要求则是反过来把形位误差值小于给出的形位公差值的差值部分补偿给尺寸公差 允许其局部尺寸超出最大实体尺寸 即尺寸公差值可以增大 所以这种要求又称为 可逆的最大实体要求 2019 12 31 49 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时 应在被测要素的公差框格的公差值栏内已加注了的后面再加注 应用示例见图68 图a 为图样标注 20 0 3轴的轴线直线度公差 0 1mm 采用可逆的最大实体要求 当轴处于最大实体状态 其最大实体尺寸为20mm时 轴线的直线度误差最大允许值为 0 1mm 2019 12 31 50 2019 12 31 51 当轴线的直线度误差小于0 1mm时 则允许轴的局部尺寸大于其最大实体尺寸20mm 即尺寸公差值可以增大 但必须保证其体外作用尺寸不得超越其最大实体实效尺寸dMV dMV dM t 20 0 1 20 1mm 若直线度误差为0 即具有理想形状 则局部尺寸可达到最大值 即等于其最大实体实效尺寸20 1mm 如图b 所示 其动态公差图见图c 2019 12 31 52 3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时 基准要素应遵守相应的边界 若基准要素的实际轮廓偏离其相应边界 即其体外作用尺寸偏离了相应的边界尺寸 则允许基准要素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 其浮动范围等于基准要素的体外作用尺寸与其相应的边界尺寸之差 2019 12 31 53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与应用于被测要素的概念完全不同 应用于被测要素时 当被测要素偏离了最大实体状态 则可以使其形位公差增加 而应用于基准要素时 当基准要素的实际轮廓偏离了边界 则允许基准要素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从相对运动的观点来看 可以理解为允许基准相对于实际基准要素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这对保证互换性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避免造成零件的误废是有益的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时 基准要素应遵守的边界有两种 2019 12 31 54 a 遵守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当基准要素本身也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时 应遵守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所谓基准要素本身采用最大实体要求 是指基准要素本身做为被测要素时 它的形状公差 或者它做为第二 第三基准对第一基准或者第一和第二基准的位置公差采用了最大实体要求 此时 基准代号要标注在形成该最大实体实效边界的公差框格的下方 标注示例见图69 21 20 2019 12 31 55 2019 12 31 56 图a 表示均布的四孔组4 8 0 1的轴线对基准A的位置度公差为 0 2mm 被测要素与基准均采用了最大实体要求 同时 基准要素A 20 0 1mm 本身的轴线直线度公差 0 02mm 又采用了最大实体要求 因此 对四孔组的位置度公差来说 基准要素A应遵守由直线度公差 0 2mm确定的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边界尺寸等于最大实体尺寸 20mm 直线度公差 0 02mm 20 02mm 按照标准规定 此时基准代号要标于直线度公差框格的下方 2019 12 31 57 图b 表示孔组4 8 0 1均布的四孔轴线对基准A B的位置度公差0 2mm应用了最大实体要求 同时基准要素B也采用了最大实体要求 基准要素B本身有两项也采用了最大实体要求的形位公差 一个是垂直度 另一个是对称度 选哪个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做为位置度公差中基准要素B应遵守的边界呢 2019 12 31 58 首先 看垂直度的基准A 它不但是垂直度的基准 同时也是位置度要求的第一基准 而对称度的基准D与位置度要求的基准无关 它们不是同一基准体系 所以 对于 8 0 1均布的四孔轴线位置度 其基准要素B应遵守的边界是由与被测要素处于同一基准体系的垂直度公差确定的定向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边界尺寸为20mm 0 08mm 20 08mm 基准代号B应该标注在垂直度公差框格的下方 2019 12 31 59 b 遵守最大实体边界 基准要素本身不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时 应遵守最大实体边界 此时 基准代号应该标注在基准要素的尺寸线处 且其连线与尺寸线要对齐 基准要素本身不采用最大实体要求又分两种情况 遵守独立原则 见图70A 21 21A 遵守包容要求 见图70B 21 21B 无论哪种情况 基准要素A的边界都是最大实体边界 2019 12 31 60 2019 12 31 61 图70c 21 21c 是应用最大实体要求的基准要素做为第二基准的示例 图中基准要素B本身有垂直度要求 采用的是独立原则 其基准与位置度公差的第一基准是同一基准体系 做为位置度公差的第二基准B的边界应该是垂直于基准A的定向最大实体边界 边界尺寸等于20mm 2019 12 31 62 4 3最小实体要求 LMR 在设计中 有时要涉及保证最小壁厚 临界壁厚 或者限制表面对中心平面的最大距离 临界距离 的功能要求 此时可采用最小实体要求 最小实体要求是与最大实体要求对应的一种相关要求 它既可以应用于被测要素 也可以用于基准中心要素 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要在公差框格的公差值后加注符号 应用于基准中心要素时 在公差框格内相应的基准字母后面加注符号 2019 12 31 63 1 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 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 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应遵守其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也就是说 其体内作用尺寸不得超越最小实体实效尺寸 同时 局部尺寸不得超越其最大和最小实体尺寸 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 框格中的公差值是指该要素处于最小实体状态下的公差值 当被测要素的局部尺寸偏离了最小实体尺寸时 则允许其形位误差值超出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给出的公差值 即允许形位公差值增大 增加到以其实际轮廓不超出其最小实体实效边界为限 2019 12 31 64 若被测要素采用最小实体要求时 给出的形位公差为 0 则称之为最小实体要求的零形位公差 并以 0 表示 被测要素采用最小实体要求的示例见图71 21 22 图71a 21 22a 为图样标注 8 0 25mm孔的轴线对基准平面A的位置度公差为 0 4mm 并采用最小实体要求 其最小实体实效尺寸DLV 8 25 0 4 8 65mm 当孔处于最小实体状态时 孔的局部尺寸Da等于其最小实体尺寸DL 8 25mm 位置度公差值是0 4mm 此时孔的轮廓到平面A的最小距离 min 1 675mm 如图b 所示 2019 12 31 65 2019 12 31 66 当孔的局部尺寸偏离了最小实体尺寸 例如达到 8 05mm 则可使位置度公差值t增大 达到t 0 4 0 2 0 6mm 如图c 如果孔的局部尺寸达到最小极限尺寸 即处处等于最大实体尺寸DM 8mm 位置度公差可达最大值 其公差值t 尺寸公差TD 位置度公差TL 0 25 0 4 0 65mm 如图d 所示 无论哪种情况 都能保证 min 1 675mm 可见 应用了最小实体要求 在位置度公差值达到 0 65mm的情况下 仍能保证临界距离符合要求 如果采用独立原则 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图e 为动态公差图 2019 12 31 67 2 可逆要求用于最小实体要求 可逆要求除应用于最大实体要求外 也可以用于最小实体要求 可逆要求应用于最小实体要求时 如果被测要素的形位误差值小于给出的最小实体状态下的公差值 允许其实际尺寸超出最小实体尺寸 即尺寸公差值可以增大 这种要求又叫 可逆的最小实体要求 2019 12 31 68 可逆要求应用于最小实体要求时 应在被测要素的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栏内已加注了的后面再加注 对具有相同边界和综合公差 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和 的被测要素 采用可逆的最小实体要求和采用最小实体要求的零形位公差 其设计要求是完全相同的 其区别只是对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分配有所不同而已 2019 12 31 69 可逆的最小实体要求应用示例见图72 21 23 图72a 表示 8 0 25孔的轴线对基准A的位置度公差采用了可逆的最小实体要求 t 0 4mm 当孔的实际轮廓偏离了最小实体状态 即其局部尺寸Da偏离了最小实体尺寸DL时 则允许形位公差值增大 已如前述 若其实际位置度误差值小于给出的公差值 则允许孔的局部尺寸大于其最小实体尺寸DL DL Dmax 8 25mm 但必须保证其定位体内作用尺寸Dfi不大于其定位最小实体实效尺寸DLV DL t 8 25 0 4 8 65mm 2019 12 31 70 2019 12 31 71 当孔轴线的位置度误差为 0 即具有理想形状且处于理想位置 时 其实际尺寸可达最大值 即等于孔的定位最小实体实效尺寸8 65mm 见图b 其动态公差图见图c 所示 2019 12 31 72 3 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 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时 基准要素应遵守相应的边界 若基准要素的实际轮廓偏离了相应的边界 即其体内作用尺寸偏离了相应的边界尺寸 则允许基准要素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其浮动范围等于基准要素的体内作用尺寸与其相应的边界尺寸之差 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时 基准要素应遵守的边界有两种情况 2019 12 31 73 a 遵守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基准要素本身采用最小实体要求时 应遵守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此时 基准代号要标注在形成该最小实体实效边界的公差框格的下方 所谓基准要素本身采用最小实体要求 是指基准要素自身做为被测要素时 其形状公差或它对另外的基准要素的位置公差采用最小实体要求 标注示例见图73 21 24 2019 12 31 74 2019 12 31 75 b 遵守最小实体边界 基准要素本身不采用最小实体要求时 应遵守最小实体边界 其基准代号应标注在基准的尺寸线处 且其连线要与尺寸线对齐 基准要素本身不采用最小实体要求 实际上只有一种情况 即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遵守独立原则 标注示例见图74 2019 12 31 76 2019 12 31 77 5注出公差的尺寸解释 GB T1800 2 1998 5 1公差标注按GB T4249如果图样上对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之间的关系采用了公差原则标准中规定的独立原则或包容要求 则必须在图样上注明 公差原则按GB T4249 字样 否则 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之间的关系将另有解释 注明了 公差原则按GB T4249 则其线性尺寸公差仅控制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 两点法测量 不控制要素本身的形状公差 即按独立原则解释 如果相结合的零件是具有配合功能要求的单一尺寸要素 要求尺寸公差控制形位公差时 如前所述 加注符号 采用包容要求 2019 12 31 78 5 2公差标注不按GB T4249 在图样上未注明 公差原则按GB T4249 的工件公差 不能用独立原则解释 而是要按GB T1800 2 1998的规定解释 即 在规定的长度 配合长度 上 对孔来说 要求与实际孔表面内接的最大理想圆柱体的直径应不小于孔的最大实体极限 孔上任何位置的最大直径应不超出孔的最小实体极限 对轴来说 要求与实际轴表面外接的最小理想圆柱体的直径应不大于轴的最大实体极限 轴上任何位置的最小直径应不小于轴的最小实体极限 2019 12 31 79 上述解释实际上就是公差原则中的包容要求 换言之 当图样上不注出 公差原则按GB T4249 字样 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的关系不按独立原则解释 而是按包容要求解释 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不少图样实际上采用了独立原则 但未标注 公差原则按GB T4249 这是不规范的 2019 12 31 80 第七节检测规定 GB T1958 200X 2019 12 31 81 一般规定1 1形位误差是指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变动量 1 2测量形位误差时 表面粗糙度 划痕 擦伤以及塌边等其他外观缺陷 应排除在外 测量截面的布置 测量点的数目及其布置方法 应根据被测要素的结构特征 功能要求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决定 1 3形位误差检测原则分五种 与拟合要素比较原则 测量坐标值原则 测量特征参数原则 测量跳动原则和控制实效边界原则 2019 12 31 82 1 4测量形位误差时的标准条件 1 标准温度为20 2 标准测量力为零 必要时应进行偏离标准条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1 5测量不确定度是确定检测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选择检测方案时应按GB T18779 2的规定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测量不确定度允许占给定公差值的10 33 2019 12 31 83 2 形状误差及其评定2 1形状误差 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变动量 拟合要素的位置应符合GB T1182规定的最小条件 2 2最小条件 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见图75 77 78 1 形状误差值用最小包容区域 简称最小区域 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2 最小区域是指包容被测提取要素时 具有最小宽度f或直径 f的包容区域 3 各误差项目最小区域的形状分别和各自的公差带形状一致 但宽度 或直径 由被测提取要素本身决定 2 3最小条件是评定形状误差的基本原则 在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允许采用近似方法来评定形状误差 2019 12 31 84 2019 12 31 85 2019 12 31 86 2019 12 31 87 3 位置误差及其评定3 1定向误差 被测提取要素对一具有确定方向的拟合要素的变动量 拟合要素的方向由基准确定 1 定向误差值用定向最小包容区域 简称定向最小区域 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2 定向最小区域是指按拟合要素的方向包容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电商服务站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报告
- 2025年海油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钢筋套丝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密度测量试题及答案
- 贵州信用社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兽医防疫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检测考试题及答案
- 农村管网改造施工方案
- 预测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数字格子游戏题库及答案
- 大学物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 现代测试与分析技术绪论
- 第七章-大学生爱情心理
- GB/T 990-1991带式输送机托辊基本参数与尺寸
- 计量检定员考试题库计量基础知识
- 毒理学第三章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 《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近年考试真题参考题库(含答案)
- 网络与信息安全巡检表
-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申报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