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1、基本情况1.1自然概况1.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本项目为*百万亩灌区*分灌区配套工程,属新建工程。*位于*南部,地处东经1332,北纬4536,地势变化为西北高东南低,高程变化在64-70米之间,地形坡降在1/1000-1/6000之间,微地形变化较大。北以新平公路为界,南以*中段为界,西靠*二排干,本项目区属*的一部分,隶属于*27队,总面积4.33万亩。其中现有水田 0.4 万亩,全部为井灌。本项工程完成后,预计新增水田3.93万亩,改善水田0.4万亩。(详见部分配套工程布置图)1.1.2气象资料 降雨:根据农场气象站提供的气象资料(65年97年),本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0mm左右,最高达818.1mm,最少为475mm,年内降雨不均匀,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的53;日最大暴雨116.3mm,三日最大暴雨160.8mm。气温:本区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且极易产生地方性小气候。根据气象站记载:年平均气温为20,年内气温变化很大。最高气温33.3,7、8月份平均气温为21.1,最低气温38,11月3月平均气温为14.1,变幅达60多度,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在2300个小时,作物生长季节日照为1027个小时,辐射资源比较丰富,年辐射量在120千卡cm2,主要作物生长季节太阳辐射为5055千卡cm2,特别在夏季,辐射强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热量不足。初霜期一般出现在9月25日,终霜一般在5月13日,冷冻初期一般在10月中旬,解冻期一般在4月中旬。冻层深度1.5m上下,日照平均在2500小时左右,积温2720左右,蒸发量100mm左右。1.1.3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据三江平原*地区规划报告得知,本地区为*、*低平原地区,本地区普遍沉积为40150米砂、砂砾石和亚粘土,大部分地面覆盖1-3米亚粘土,局部覆盖薄层粘土或砂层直接露出地面,因而在有亚粘土覆盖的地带形成较弱的承压水,无亚粘土覆盖地段形成潜水,含水量厚度30-50米,水位埋深3-5米,地下水质情况矿化度0.5克/升,PH值为6.9-7之间。1.1.4土壤资料地表亚粘土覆盖1-3米,土壤多为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和各类沼泽土,黑土层2025cm,土质粘重,心土渗透系数小,本区属于未完全开发区,未开发部分土壤黑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有潜在的开发价值。1.1.5现有水利工程资料1)测绘资料*干、支、斗渠沟以上的资料是实测高程资料,测量等级为四等水准测量,还有本地区地面高程为黄海高程系统的万分之一和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工程总体布置图和典型区工程布置图。2)流域和区域规划资料1、 *土地水利规划,88年水利科编制2、 *“八五”水利规划报告,91年水利科编制3、 *河流域规划报告,1975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编制4、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1975年三江办编制5、 *河防洪涝骨干工程初步设计,1981年农垦勘测设计院编制6、 *下游地区近期防洪骨干工程初步设计,1988年省农垦勘测设计院编制7、*灌区骨干工程初步设计,1998年省农垦勘测设计院编制1.2农业社会经济状况及旱涝灾情 社会经济状况:本项目区总面积4.33万亩,耕地3.68万亩,全区包括2个生产队,总人口476人,其中农业劳动力310人,本地区主要以经营农业为主,辅以蓄牧业。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 2001年本区工农业生产总值1743万元,总产粮豆24973吨,上交国家商品粮20451吨,粮食商品率高,达到82%,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本地区气候适宜,交通方便,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有农业机械615混合台,机械总动力7871KW,农机车155台,有各类土方施工机械 4台,为本区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旱涝灾情:由于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易产生洪涝渍灾害,且由于原农田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仅停留在洪涝治理,且工程不配套,难以排除地中残积水和土壤过湿重力水,渍涝仍然严重,严重影响机械化作业和作物产量,成为阻碍高效益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从70年至今,涝灾发生频率高,平均二年一次,共十几次,特别严重4次,分别发生于71、81、91、94年,成灾耕地面积80%,比常年减产100Kg以上。1.3 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1.3.1工程现状本项目作为*的一部分,其控制面积4.33万亩,净灌溉面积3.68万亩,项目区现有水田4000亩。现有工程包括: 新河橡胶坝一座,挡水高程68.08m,用于参与*灌区输配水调度,壅高水位向*供水。 灌溉站一座,主要用来将橡胶坝的壅水提入平原干渠,向灌区供水,控制面积12.5万亩,泵站的设计流量10.19m3/s,设计扬程3.25米,单机功率132千瓦,总装机924千瓦。 *节制闸:用于参与*灌区输配水调度,壅高水位向*供水。主要用过闸流量6立方米/秒,闸孔净宽2米。平原干渠一条,长度5.909Km,以上三项工程作为*的骨干工程,其规模为将来的规划做了铺垫。1.3.2 存在的问题目前项目区中骨干工程*泵站、橡胶坝、*节制闸已建,要想投入使用,当务之急是为泵站配套输灌排渠系。项目区内已有配套工程为排水工程(干沟、支沟、斗沟),但由于工程建设较早,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沟道标准低,除干、支沟外,斗、农沟已基本淤死,丧失了排涝能力。需要对斗、农沟重新治理,对灌溉渠系、排水农沟及建筑物工程进行配套。这些工程的配套具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因为灌溉站必须通过配套工程才能把水输送到田间地头,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当前大力开发水田,用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它能真正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它的上马具有普遍迫切现实意义和特别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建设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基础,是农场科技兴场的创新工程,是农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2、水文分析与计算2.1水田灌溉制度设计根据多年来农场种植水稻的先进经验及一些理论、试验数据,拟定水稻泡田期及各生育阶段相应的适宜淹灌水层上、下限。详见表2-1。灌区水稻生育期划分及最适宜水层统计表 表2-1生育期泡田插秧返青有效分蘖期控制分蘖期抽穗期乳熟黄熟全生育期分蘖初分蘖末拔节孕穗起止日期适宜水层5.1-5.1520-405.16-5.310-10-306.1-6.720-306-8-6.1430-706-15-6.300-20-307.1-7.2晒田7.3-7.310-10-208.1-8.140-10-208.15-8.200-10-208.21-8.3105.16-8.31水田灌溉制度(1) 泡田定额M泡= W1 + W2 + W3式中:W1饱和土层用水量(m3/亩);W1 = 667hP(1-r0)h饱和土层深度(m),取h=0.3 m;P土壤孔隙率(%)。根据土壤普查白浆土P=51.95%;r0土层内原有含水率(以孔隙率的%表示); (1-P)GVr0= P式中:G土壤比重,取2.65;V土壤含水量(持水量)按土壤普查资料白浆土V=35.1%; (1-P)GV (1-51.95%)*2.65*35.1%则:r0= = = 0.86 P 51.95%W1=667*0.5195*(1-0.86)*0.3=14.55m3/亩W2=田面水层用水量(m3/亩);W2=667aa-田面保持水层的深度(米)取a=3cm=0.03mW2=667a=667*0.03=20.01 m3/亩W3泡田期蒸发损失(m3/亩)根据5月1日至5月15日E60蒸发资料。本设计依据W3=63.415mm=42.28(m3/亩)则M泡= M1 + M2 + M3 = 14.55 + 20.01 + 42.28 = 76.84(m3/亩)(2)生育期灌水定额h1 + P + M - E - C = h2 列表计算。式中:h1时段初田面水层深度;h2时段末田面水层深度;P时段内降雨量;C时段内排水量;M时段内灌水量;E时段内田间耗水量;灌区灌水定额、灌水时间、次数和灌溉定额详见黑龙江省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一九九八年出版的*灌区初步设计报告中的数据,计算结果适用于本灌区。统计见表2-2 表2-2名称泡田定额灌水次数生育期灌溉定额灌溉定额*76.8428343.33420.17(3)水稻灌水率计算计算公式:q=M/rT式中:M各次灌水定额(m3/亩);T灌水延续天数,水田生育期灌水3-5昼夜,取T=3天,泡田期取T=15天;r系数,以每天20小时计算。则r=20*3600=7.2万秒。详见“灌水率图”。灌水定额和灌水率详见下表2-3。 灌水定额和灌水率成果表 表2-3修正前修正后生育阶段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天数灌水定额灌水率(m3/s/万亩)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天数灌水定额灌水率(m3/s/万亩)mmmMm3/亩mmm3/亩泡田期15月1日-5月16日1576.840.71215月1日-5月15日1576.840.712插秧2345月23日-5月25日5月26日-5月28日5月30日-5月31日33220202013.3313.3313.330.620.620.922345月23日-5月25日5月26日-5月28日5月29日-5月31日33320202013.33313.33313.3330.6170.620.61返青5676月1日-6月2日6月3日-6月4日6月6日-6月7日22220101013.336.676.670.920.460.465676月1日-6月3日6月4日-6月5日6月6日-6月7日32220101013.3336.6676.6670.620.4630.46分蘖初896月8日-6月10日6月13日-6月14日32301520100.920.69896月8日-6月11日6月12日-6月13日42301520100.6940.694分蘖末10116月23日-6月25日6月27日-6月29日33252516.6716.670.770.7710116月23日-6月26日6月27日-6月30日43252516.66716.6670.580.58拔节孕穗121314151617181920217月3日-7月4日7月5日-7月7日7月8日-7月10日7月11日-7月13日7月15日-7月17日7月18日-7月19日7月20日-7月22日7月23日-7月25日7月26日-7月27日7月30日-8月1日23333233232020202020202020202013.3313.3313.3313.3313.3313.3313.3313.336.6713.330.920.620.620.620.620.920.620.620.460.62121314151617181920217月3日-7月5日7月6日-7月8日7月9日-7月11日7月12日-7月14日7月15日-7月17日7月18日-7月20日7月21日-7月23日7月24日-7月26日7月27日-7月28日7月29日-7月31日33333333232020202020202020102013.33313.33313.33313.33313.33313.33313.3313.336.66713.3330.6170.620.620.620.620.920.620.620.4630.62抽穗期22232425268月3日-8月4日8月5日-8月7日8月8日-8月10日8月11日-8月13日8月14日-8月15日23332202020202013.3313.3313.3313.3313.330.920.620.620.620.9222232425268月1日-8月3日8月4日-8月6日8月7日-8月9日8月10日-8月12日8月13日-8月15日33333202020202013.33313.33313.33313.33313.3330.620.620.620.620.62乳孰27288月16日-8月18日8月19日-8月20日32201013.336.670.620.4627288月16日-8月18日8月19日-8月20日32201013.3336.6680.620.464 根据以上灌溉制度及水文分析,取本灌区的灌溉定额和灌水率分别为:灌水定额为420.17m3亩,灌水率为0.712 m3/s/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6。22 排水制度水田排涝模数的计算 Rq= T=2天 t=24小时 3.6Tt 相应频率的排涝模数见表2-4.(摘自*灌区初步设计报告)不同频率的排涝模数统计表 表2-4频率P=10%P=10%P=20%P=33.3排水模数qw(m3/s/km2)0.240.240.150.1平原排水设计流量采用排水模数法计算,采用以上分析的排水模数成果,摘录如下:计算公式:Q设平原F*q*式中:Q设平原平原排水设计流量 m3/s F 平原面积 km2 q平原排水模数 m3/s /km2 迟缓、槽蓄影响系数,当排水面积小于250平方公里时系数为1.03、水利工程总体布置3.1 灌溉水源的选择*灌区平原分区的灌溉水源是由渠首荒岗闸分水及已建的6.5km的*干渠和*上段将*水引入至*上段二排干出口处,经该处的节制闸和橡胶坝拦截和壅高水位后,湖水可通过二排干回水,经平原泵站向平原干渠引水对该区进行提水灌溉,橡胶坝的挡水高程为68.08米,平原泵站的进水池设计水位为68.08米,设计扬程3.25米,出水池设计水位为71.33米,经平原干渠引水后输向一支渠,依次向斗、农毛渠分水。二支渠控制面积地势较低,可通过分水闸直接从二排干引水进行灌溉。3.2 工程布置3.2.1布置原则(1)要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治涝,土、水、林、路相结合,坚持高水高灌、低水低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灌排分开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集中连片,开发一片,成效一片,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增加粮食产量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3)渠、沟、林、路全面兼顾,干、支沟排水结合修路,一次成形受益。(4)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建成一个标准化示范区。3.2.2总体布置方案根据区内地势及扬程情况,经水位推求,平南公路以北的4.33万亩水田由一支渠和二支渠控制,一支渠控制的2.83万亩地势较高,它是经平原泵站提水后经平原干渠输到一支渠,再经其下设的3条斗渠灌溉。每条斗渠又布设了5条农渠。排水沟与相应的灌水渠相平行布置。二支渠控制的1.5万亩地势较低,可通过橡胶坝壅高水位直接二排干水引入支渠,如此将大大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它包括4条斗渠,每条斗渠又下设2条农渠。具体详见*工程总体布置图。渠道工程布置统计表表3-1总干支渠斗渠长度(m)取水口桩号取水口水位(m)桥分水闸节制闸合计36950152一支渠300070.95111二支渠610068.081111斗84000+05070.94112斗58500+26870.9113斗54001+75870.6121斗20000+05068.032-2斗20001+65067.922-3斗20003+40067.82-4斗22004+85067.71灌排渠系布局情况表表3-3序号渠名条数长度(m)间距(m)走向1支渠291005900南北2斗渠7276501200-1600东西3农渠20272001050南北4毛渠160160000180东西5斗沟7237001200-1600东西6农沟20320001050南北7毛沟144144000100东西合计414550灌溉渠道长度控制面积表 表3-4渠道名称长度(米)控制面积(万亩)灌溉净面积 (万亩)灌溉净面积(km2)1支渠30002.832.4116.042支渠61001.51.288.501-1斗渠84001.241.057.031-2斗渠58500.860.734.871-3斗渠54000.730.624.142-1斗渠20000.4140.352.352-2斗渠20000.4110.352.332-3斗渠20000.3670.312.082-4斗渠22000.3040.261.724、工程设计4.1设计标准(1)灌溉设计保证率P80,排水模数采用*灌区初步设计报告公式计算,五年一遇水田排水模数为0.1 m3/s /km2,十年一遇水田排水模数为0.21 m3/s/ km2。(2)建筑物:田间路上的桥涵均为:汽10,履带50。闸:渠道上的闸(涵闸)按过水流量的大小设计。4.2灌溉工程设计流量计算设计流量干渠、总干按设计、加大、最小三种流量设计,支渠以下按设计流量设计首先确定渠道工作制度,支渠及支渠以下渠道采用续灌。灌溉渠道设计流量是灌水高峰期需要通过的正常流量,它与灌溉面积,灌溉制度和渠道工作制度有关。其净流量用下式表示:Q净=q净*W式中:W渠道控制灌溉净面积(万亩)q净设计灌水率(m3/s/万亩)(1)设计灌水率的确定根据修改后的灌水率图查得:最大灌水率(泡田期)0.712 m3/s/万亩,最小灌水率0.46 m3/s/万亩。干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0.7-0.8(2)渠道输水损失S=10AQ1-m净(L/s/km)式中:S每公里输水损失流量;Am土壤透水指数,本灌区选定渗透中等的系数,A=1.9,m=0.4L渠道各级长度(km)(3)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支渠以下渠道为轮灌,根据以下公式中算出各级渠道的毛流量。 Q净.干田 Q净农= m.n.k.田式中:m.n.k同时工作的支、斗、农渠条数。 Q净.干田干渠向田间配灌溉净流量m3/s 田间水利用系数0.9 Q毛农=Q净农+S农L农 Q毛斗=Q净斗+S斗L斗 Q净斗=KQ毛农Q毛支=Q净支+S支L支; Q净支=NQ毛.斗Q毛干=Q净干+S干L干; Q净干=NQ毛.支 在得出各支渠取水口的毛流量后,即可从最远一条支渠或斗渠取水口依次向上推出干渠各段的设计流量(包括各段输水损失),总干渠各段流量也按此法逐级推算。加大流量流量加大百分数见表4-1渠道流量的加大百分数 表4-1设计流量(m3/s) 30加大百分数(%)30-3525-3020-2515-2010-15最小流量根据最小灌水率乘以灌溉净面积求得最小净流量,然后加上输水损失计算进口毛流量。各种流量计算成果见表4-2*渠道流量成果表 表4-2序号渠道名称桩号长度(m)灌溉净面积(万亩)净流量(m3/s)每公里损失(L/s/km)总损失量(m3/s)流量(m3/s)正常加大最小11支渠0+0000+050502.419.6326.550.0019.6311.846.220+0500+2682181.797.2122.210.0057.228.884.660+2681+75814900.73 6.0812.970.0196.17.53.941+7583+00012420.734.8712.970.0164.896.263.1622支渠0+0001+65016501.284.2418.160.0304.275.472.781+6504+85032000.933.2314.990.0483.284.22.124+8506+10012500.582.4611.290.0142.483.171.631支1斗渠0+0003+10031001.061.5116.220.0501.5621.013+1008+40053000.720.8812.860.0680.951.260.6141支2斗渠0+0002+80028000.731.012.970.0361.041.330.672+8005+85030500.460.59.830.0300.530.70.3451支3斗渠0+0002+80028000.620.7711.760.0330.81.040.522+8005+40054000.310.327.760.0420.360.530.2362支1斗渠0+0002+00020000.350.428.340.0170.441.290.6372支2斗渠0+0002+00020000.350.418.340.0170.430.550.2682支3斗渠0+0002+00020000.310.377.760.0160.390.430.2192支4斗渠0+0002+00020000.260.316.980.0140.320.430.2143渠道纵横断面设计4.3.1设计水位推求 各分水口的水位高程是根据灌溉土地的地面高程,加上渠道沿程水头损失以及渠道通过各种建筑物的局部水头损失,自下而上逐级推求。 H=Ao+Li+0.2+h式中: H 灌溉渠道要求水位; Ao灌区地面参考点高程; Li各级灌渠长度和比降,农渠=1/2000; 斗渠=1/3000;支渠=1/3500 h各级建筑物水头损失,见表4-3建筑物水头损失最小值 表4-3名称进水闸分水闸节制闸桥涵洞渡槽水头损失(m)0.050.10.050.10.050.10.050.10.050.10.154.3.2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根据地形土壤等情况,在保证不冲不淤流速和尽量满足支斗渠要求水位的前提下,尽可能按原地形坡降设计,以节省土方。设计比降的选用:总干渠:1/3000-1/20000干渠:1/2500-1/5000水面线推求各支斗渠分水口要求的水位高程确定后,考虑地面坡降及上、下级渠道的衔接条件,同时满足不冲不淤流速要求以工程量和投资最小为原则,经过反复调整,使多数参考水位与设计水面线接近或在其下。水位配合情况见水位配合表4-4水位配合情况表 表4-4序号渠道名称水源名称及桩号水位配合情况(m)水位差(m)备注 渠道分水 口水位(m) 水源水位 ( m)11-1斗一支渠70.8970.940.0521-2斗一支渠70.8570.90.0531-3斗一支渠70.5570.60.0542-1斗二支渠67.9868.030.0552-2斗二支渠67.8767.920.0562-3斗二支渠67.7567.80.0572-4斗二支渠67.6667.710.05绘制设计水面线、渠底线、设计堤顶线详见纵断面图横断面设计(a)糙率n值根据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n值定为:Q25 m3/s n=0.0225Q=25-1 m3/s n =0.025Q1 m3/s n =0.03(b)不冲不淤流速V不淤:干渠以上不少于0.3 m/s,支、斗、农不少于0.2 m/sV不冲:不冲流速为0.75-0.9 m/s(c)边坡系数、超高、顶宽见下表4-5边坡系数、超高、顶宽表表4-5渠系总干分干支渠斗渠农渠边坡 内 外21211.5110.7510.75超高(m)0.80.60.40.30.2顶宽(m)22210.8(d)横断面设计横断面采用梯形,按明渠均匀流计算计算公式:V=C(Ri)1/2 Q=WC(Ri)1/2 C=1/nR1/6式中: V平均流速(m/s) Q设计流量(m3/s) W过水断面(m2) R水力半径(m) i水面坡降 C谢才系数 n 糙率根据已知Q、i、m、n求其底宽、水深。水力要素见灌溉渠道骨干工程水力要素4-6及土方量统计表4-7灌溉渠道水力要素表 表4-6渠道名称桩号流量(m3/s)水力要素正常加大最小mnIbhVR1支0+0000+0509.6311.846.2220.025500021.460.61.11支0+0500+2687.228.884.6620.025500021.330.560.991支0+2681+7586.17.53.9420.025500021.30.550.951支1+7583+0004.896.263.1620.025500021.250.520.892支0+0001+6504.275.472.7820.0251500051.550.341.052支1+6504+8503.284.22.1220.0251500041.480.320.972支4+8506+1002.483.171.620.025500021.220.40.731-1斗0+0003+1001.5621.011.50.025350011.260.430.661-1斗3+1008+4000.951.260.611.50.0335000.51.140.380.551-2斗0+0002+8001.041.330.671.50.025350011.050.390.561-2斗2+8005+8500.530.70.3410.0335000.51.030.340.461-3斗0+0002+8000.81.040.521.50.03350010.930.360.511-3斗2+8005+4000.360.530.2310.0335000.50.860.310.42-1斗0+0002+0000.441.290.631.50.03350010.690.310.42-2斗0+0002+0000.430.550.261.50.03350010.690.310.42-3斗0+0002+0000.390.430.211.50.03350010.650.30.382-4斗0+0002+0000.320.430.211.50.03350010.590.280.36渠道土方量统计表 表4-7名称长度土方量(立方米)合计 (米)小计挖方填方清基方1支渠300098752304580002157052支渠61001061444893244429127831-1斗840081994691260497145851-2斗58508485041870170142621-3斗5400712643458333128972-1斗2000755764187953442-2斗200082493408364012012-3斗200074263379301610312-4斗2000639348401102451合计36750472629773863219847325944排水沟道设计4.4.1排水工程布置本区总控制净面积3.68万亩,其排水通过平原排干和团结排干泄入*中段。见*部分配套工程布置图。4.4.2骨干工程纵横断面设计1)流量计算Q= qmax*W*计算式中:Q设计流量(m3/s)qmax最大水田排水模数(m3/s/km2)P=20%, qmax=0.1 m3/s/km2P=10%, qmax=0.21 m3/s/km2W排水控制面积(km2)、迟缓槽蓄系数;2)水位推求 根据每条排干控制面积的大小,选择一定数量代表80%排水面积地面参考点,从田间到农斗支沟逐级推出要求水位,H=H地-Li-H式中:H沟道要求水位(m)H地地面参考点高程(m)Li各级排水沟长度和坡降,一般支沟1/3500,斗沟1/3000,农沟1/2000局部水头损失,桥取0.05 m,涵取0.05 m,上、下级沟水位衔接差0.1m。 H末级农沟水位与地面高差,取0.2-0.3m根据推求出来的支斗沟出口要求水位确定干沟的设计水面线,在尽量满足支、斗沟水位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按地形坡降,同时要满足不冲不淤流速要求,反复调整,使其符合排水要求。3)设计参数 纵坡I的确定,尽可能照顾地形,用不冲不淤流速连接校核,同时满足上一级排水沟的水位要求。 不冲不淤流速:根据规范要求沿排干土壤为粘土,V不淤不小于0.3 m3/s,V不冲不大于0.75-0.9 m3/s 糙率n根据规范:Q25m3/s n=0.0225Q=5-25 m3/s n =0.025Q=1-5 m3/s n =0.0275Q1 m3/s n =0.03 边坡系数m根据施工机械及边坡稳定要求确定:干沟m=2农沟m=1 水力计算公式按明渠均匀流计算过流能力,其公式为:Q=WC(Ri)1/2式中: Q 设计流量(m3/s) W过水断面(m2) R水力半径(m) i水面坡降 C谢才系数 C=(1/n)R1/64)纵横断面设计根据设计流量,水位要求及有关参数进行纵横断面设计,求出各项水力要素,并绘制出图,因本次设计中,从实际测量资料中显示,干沟还可满足排水要求,所以本次规划只对支、斗及农沟配套进行设计,成果详见纵横断面设计图 *排水沟道流量计算及水位配合表 表4-8序号沟名称 桩号长度(m)控制面积(km2)排模P=10% (m3/s/km2)排模P=20% (m3/s/km2)流量P=10%(m3/s)流量P=20%(m3/s) 容泄区名称沟道出口水位(m) 容泄区水位(m)水位差(m)11-1斗沟0+0002+80028002.060.290.170.600.35平原排干67.2367.030.22+8005+85030508.590.290.172.491.46平原排干21-2斗沟0+0002+80028002.820.290.170.820.48平原排干67.0466.980.062+8005+40026005.650.290.171.640.96平原排干31-3斗沟0+0002+60026003.060.290.170.890.52平原排干66.2766.180.092+6004+25016505.350.290.171.550.91平原排干42-1斗沟0+0002+00020003.530.290.171.020.60团结排干67.4567.130.3252-2斗沟0+0002+00020002.880.290.170.840.49团结排干67.2366.940.2962-3斗沟0+0002+00020002.590.290.170.750.44团结排干67.0466.590.4572-4斗沟0+0002+00020002.120.290.170.610.36团结排干66.6966.270.42 排水沟道水力要素及土方统计表 表4-9序号沟名称 桩号设计流量(m3/s)坡降糙率边坡底宽(m)水深(m)流速(m/s)土方量(m3)11-1斗沟0+0002+8000.3540000.031.50.50.760.38265012+8005+8501.4630000.0251.511.140.6021-2斗沟0+0002+8000.4835000.031.510.720.31307702+8005+4000.9635000.031.51.50.90.3731-3斗沟0+0002+6000.5235000.031.510.750.32338342+6004+2500.9135000.031.51.50.870.3742-1斗沟0+0002+0000.6035000.031.510.740.32276752-2斗沟0+0002+0000.4935000.031.510.730.32142662-3斗沟0+0002+0000.4435000.031.510.690.31607572-4斗沟0+0002+0000.3635000.031.510.630.2984258合计10979845典型区设计451基本情况 灌区支渠以下配套形式和工程量按典型区设计,为了布置支渠以下田间工程,并计算支、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