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家李成才寂寞是我的宿命.docx_第1页
阅读家李成才寂寞是我的宿命.docx_第2页
阅读家李成才寂寞是我的宿命.docx_第3页
阅读家李成才寂寞是我的宿命.docx_第4页
阅读家李成才寂寞是我的宿命.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家李成才:寂寞是我的宿命他是清华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执导过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等大型纪录片,这些片子一脉相承,像他连续八年不间断渐次深入的思考。有人称他为中国纪录片代表性人物,有人称他为金融纪录片的开拓者,有人称他为思想者。在我看来,他是阅读家李成才。在著作等身之前,他首先做到的是阅读等身。阅读书籍,阅读人性,阅读社会。他用眼睛和耳朵制作纪录片,他的片子不只是为观众准备,同样具有阅读和收藏的价值。一、 损友成才在著作等身之前,他首先做到的是阅读等身。阅读书籍,阅读人性,阅读社会。他用眼睛,耳朵,用脚步阅读,用心拍摄纪录片,他的片子不只是为观众准备,同样具有阅读和收藏的价值。做电视久了,多多少少会有几个损友。在军博地下室机房,一个个未来的著名导演,夜复一夜熬得两眼通红,唯一的休息就是站起来转两圈,夜猫子欺负夜耗子,挖苦一下一起熬夜的同事。记得公认的劳模谢导,编辑20年20人中的张瑞敏,随着天色渐明,片子进入尾声,明天应该可以交付初审了。作为20年20人总导演,李成才的任务繁重。第二天,要看导演们的初编,他自己还承担了吴敬琏和王石两集片子的拍摄和编辑。这部片子后来也成为可圈可点的经典之作,他也由此成为吴敬琏和王石的挚友。这天他破例没有参与我们的互损。但我们都知道他发力的时候,谁都不是他的对手。语气温和,语言锐利是他屡战屡胜的必杀器。最难忘的互损,是指对方每次读书,看了序和跋就开始秀见识说观点。对于自称爱好读书自诩文化人的我们来说,这已经是最尖刻的挖苦和讥讽了。时隔多年,当年的损友再见,发现多年来,坚持深度阅读的只有李成才。他读过的许多书,我连序和跋都未曾涉及。他在北京金融街的办公室铺满了各色各样的书,随手一翻,书里满是批注便签。这些书有神奇般的魔力,阳光照进屋子,挨着书桌席地而坐,躁动的心立刻沉静下来,而且,真的能闻见书香。一个优秀的记录者首先是个好的阅读者吧,阅读各种书,阅读人性,阅读社会。这些年,碎片化的阅读将我变成了碎片,而成才变成了厚重的纪录者和思想家。我记得大学老师曾经说,世界上最深的鸿沟是generation gap,现在看来远不及reading gap,在这样一个时代。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在著作等身之前,阅读等身的人只有李成才。如果有纪录片界的艺术人生,当年的一众损友,恐怕只有李成最有资格出任嘉宾。二、 不懂音乐的摄像不是好导演 用音乐阅读,用文字和影像表达,纪录片导演阅读世界的方式与众不同。都说纪录片导演是电视界的贵族,因为门槛实在是高。文字,音乐,影像功力缺一不可,而优秀的纪录片无不蕴含导演对社会的洞察,内心的情怀或者深刻的思考。好的导演,在体察这个世界时,所有的感官都是张开的,他或许没有哲学家的高深,但一定有诗人的通感和移觉。这么说吧,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就是一个小型电视台,因为他可以把所有的工种一个肩膀挑了。1996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首次推出90分钟的纪录片第一步,而那时同类片子时长的三倍,据说30分钟是观众能接受的最佳长度。但这一次,90分钟一气呵成的第一步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给观众的新年献礼, 1996年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迈出专业化频道的第一步。这样一个很容易专题化的片子,舒缓,从容,充满了温情,让观众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融入我们真诚的述说之中。印象之中,我最难忘的就是片子的音乐。有了音乐的巧妙应用,整部片子像芜湖铁画,节奏清晰,张弛有度,善于留白,每一个气口都恰到好处。第一步的导演正是李成才。当时我和他聊起片中音乐,才知道成才是不折不扣的音乐发烧友。在还租房子住的年头里,他就花巨资买了专业音响。在音乐方面,他有童子功,从小学开始就是校乐队的队长,板胡、二胡、笛子、扬琴,样样拿手。在部队又负责文艺宣传,管着4个电影队和16块橱窗。一路熏陶着走入电视台,音乐是少年李成才阅读和理解世界的一个通道,也成为导演李成才的底色。我们都跟着成才听音乐大碟,但始终不如他对音乐的悟性强。编片子时免不了叨扰他,他也经常成为大家免费的音乐指导。90年代的纪录片,常见的情况是音乐与解说两张皮,而很难形成独立的语言体系,成才片中的音乐却常常成为须臾不可或缺的元素,或明亮,或哀婉,或感伤,或激昂,或娓娓道来,与全片的文字和画面相得益彰。热爱音乐的心灵更加敏感,更加多情,更加柔软。2003年初,成才和我承接了为台里制作年度总结和宣传片的任务,按照惯例,我们只需要锤炼文字,形成书面总结,然后贴上画面即可。成才和我都不能容忍这样见事不见人的政论专题风格,过去的2002年,屏幕上异彩纷呈,每一帧画面都有电视人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心血。成才建议用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串起,定名我们的2002,此后若干年,每到岁末年初,我们的2003我们的2008,沿袭多年,电视述职成为台里上万人独特的盘点方式。这是一个最微型的剧组,我们俩承担了所有的工作,在梅地亚902,一个微型的套间,剧组,采访场地,会议室,编辑机房,四位一体,螺丝壳里摆道场。导演成才体现出了优秀摄像的禀赋。纵深三米的客房,一半是床,他把摄像机架在套间的简易厨房里,灯光布在迷你客厅,反光板放在床上。充分的沟通之后,成才就请我们上床。采访对象坐着,我跪着,侃侃而谈。“床戏”拍了将近一个月,成才还总能调动机位,变换不同的采访角度。成才的镜头称得上考究,每个人都对镜头里的自己感到满意。每次采访都是一次真诚的沟通,关机之后,采访对象往往言尤未尽,和我们谈酸甜苦辣,谈对电视的热爱,谈对时局的看法。成才是个极好的倾听者,眼中有悲悯和深切的情感。这一点从他的画面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当诉说者动情落泪,他从来不粗暴地把镜头推上去,聚焦对方的眼睛,而是静静地,静静地停留。那一年,时任广告部主任迎来了第一次挂帅的广告招标,可是就在当天,他的父亲去世。说到这里,他泪流满面,哽咽不已。我注视着他,想起同一年离世的父亲,理解此时他的内疚和悲痛。镜头就这样静默良久,这一刻的静默也深深感动了我们的2002的每一个观众。我真切感到亲自担纲摄像的李导成才内心对采访者的那份尊敬,他用自己的镜头表达。一个好的导演往往是优秀摄像,一个好的摄像要成为优秀导演,路还很长;而不会摄像的导演,早晚会品尝隔靴搔痒、带着手套绣花的万般无奈。三、 不是所有的小都能见到大纪录片是理性的产物,适合知识分子去表达。李成才说,我特别喜欢傅雷的那段话,大致是说知识分子是林中的鸟,当风雨欲来的时候,鸟第一个感受到,有责任把这种信息尽早告诉其他动物。知识分子也应该是最敏锐的。很多人从李成才的20年20人-王石才开始了解王石,因为片中的细节。他善于用细节塑造人物。李成才1990年转业到秦皇岛电视台时,中国纪录片刚刚起步。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捏面人的姑娘,并于1993年获得上海国际纪录片银奖。但是他没有停留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李成才最广为人知的几部代表作虽然由细节建构而起,却都主题宏大。看似讲述人文历史,实则是关注当下社会。他说,“以小见大”这个词在我最早接触纪录片的时候很喜欢,后来就对它发怵,因为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要能够把小的东西做到一个微观式的解构,然后代表一些东西,但是微观就是微观,无数次的叠加才能够得出宏观的东西。有一种普遍的观点,电视是无法深刻的,像许多书籍那样。再深入的思考也需要深入浅出,以小见大。似乎文字可以产生苏格拉底,电视却只属于白居易。李成才颠覆了这一观点。“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变迁,历史那么磅礴,今天处于如此重要的转型期,却充满焦虑和彷徨。”纪录片在李成才心目中是以影像来表达人文思考的最高形态,承载了他对社会的看法以及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42岁拍大国崛起,45岁拍华尔街,48岁拍货币,纪录片是李成才自我思考的释放方式:“中国最大的事情就是社会转型,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进来。假若中国在用财富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是否强大,那就需要尊重这套财富原则,改善相应的财富土壤,除非我们变一个衡量标准。”在一次和大学生的交流中,李成才说:纪录片就是一个工具,就是我觉得表达我对这个社会的思考,然后我选择了这个工具。面对表达的这种工具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说你可以用画笔,你可以用音符,你可以用文字,你可以用摄像机,你可以用照相机,你可以用雕塑刻刀,我觉得各种不同的工具你都可以用,最终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有限,你又不是超人,你就去选择一个合适的工具就可以了,我觉得从我目前的,我所有的储备来讲,我觉得纪录片这个工具适合我,如果说有爱的话,那就爱纪录片吧。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里西科古兹曼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一部好的纪录片同样会万人空巷。2010年4月,America: The Story of US美国:我们的故事在美国的历史频道首映。这部12集的史诗纪录片,收视率超过了绝大部分美国虚构电视剧。它把阿凡达式的视觉效果和好莱坞式的表演技巧引入纪录片,令人目瞪口呆。在本片中出现了非常多的美国名人对历史事件进行点评,美国总统奥巴马为此片做了宣传片。李成才说,美国的南北战争,死亡67万,诞生了无数优秀作品来记录,举世皆知;同时期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七千万到一亿两千万,连中国人都有很多漠然不知的。“避免悲剧的做法就是反复提及。”从主观出发,用客观表达;从理性出发,用感性表达,回归到更高的理性。成才的选题,普遍有着庄重性和重大性,能够承担和表达一个国家很重要的某一方面。而他的片子不会停留在描述,一定会把观众引向思考。正因为如此,他的片子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四、 带着中国的疑问,在世界范围寻找方法李成才主创的一些纪录片已经成为一些学校的教科书。我的中学生孩子,学校开列的必读书目里就有大国崛起。书未看完,孩子就成了导演李成才的粉丝。他带着中学课本的鸦片战争纪录,带着电视剧频道的抗日故事,带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时事报道,带着一腔子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少年情怀认真阅读了集结成书的大国崛起,于是他也变得忧愤了,对历史上的中国,对现实中的日本。成才让我转告孩子,“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断,那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比如,你若对日本有判断,那就仔细检索自己思考的过程,哪些是先入为主,哪些是人云亦云?哪些是自己的发现?关于已有的结论或者定论出现时,不管你面对的是多么强大的机构多么权威的人,你抱持你的姿态,去疑问,去好奇,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很小很独特,是否与真实的广袤的世界相互重叠,取决于你的认知。”他还强调,“爱与恨,是需要能力的,否则就只是激情和热情。进入知识社会,再凭借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了。为了提升爱与恨的质量,也要去亲力现场。看看日本吧,恨他更需要去,否则看都没看过,就谈不上看懂多少了。恨,粗糙的恨,都是质量不高的精神活动”。历史的中国,现实的中国,都存在许多问题,带着中国的疑问,在世界范围寻找方法,就是李成才创作许多纪录大片的初衷。他认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这个大的坐标系下,作为纪录片导演、知识分子,应该寻找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2004年12月29号,李成才进入大国崛起剧组。他的任务是拍摄美国。在他看来,美国是一个特别值得阅读的国家。整个二十世纪几乎都是美国人的世纪,这个国家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去解读,宗教的、人性的、文明传承的角度,或者是再往细里分,可以从文化、金融、资本、教育、法律、制度等等方面来解读,这是特别庞大的一件事情。李成才在着手创作之前,做了解构工作,并给自己列出了长长的书单,当开机拍摄的时候,他已经称得上是美国专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集片子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书单。他在一次演讲中,从五个方面分享了他的美国阅读目录。1、为何美国文明从1620年算起?1620年的中国处于明末时期, 1644年清军入关,当时五月花号刚到美洲不久(1620年)。从1492年到1620年,在这一百多年中,欧洲各类群体陆续开发北美,为何1620年的五月花号的到来如此显赫,以至于美国文明的标志就从这一年开始算起。这段历史,阅读书目和纪录片如下:五月花号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作者:克里斯托弗希尔顿;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作者:菲尔布里克;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作者:艾尔弗莱德W克里斯比;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贾雷德戴蒙德;纪录片是美国:我们的故事2、美国的诞生1776年(乾隆41年)的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比较缓慢,此时的中国被称为 “康乾盛世”。美国诞生的标志从已知的历史结论当中认为是1776年的7月4号,也就是独立宣言发表的日子。美国集体人格的塑造还是追溯到五月花号,以及后来的富兰克林、杰弗逊、华盛顿等等。阅读书目如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马克思韦伯;美国心灵和美国理想;1776-美国的诞生,作者:大卫麦卡乐;美国的故事,作者:房龙;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作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自由的故事,作者:埃里克方娜;谁是美国人,作者:塞谬尔亨廷顿;3、美国宪法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乾隆帝个人的权力和意志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也就是在这一年,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阅读书目如下: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作者:王希;美国宪法评注,作者:约瑟夫斯托里;辩论,作者:麦迪逊;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之三;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论美国民主,作者:托克维尔(法国);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作者:古斯塔夫博蒙(法国);联邦党人文集,作者: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设计宪法,作者:马克思发仑德;4、美国的分裂(1861年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此时的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以1864年天京陷落为标志开始走向失败。 此时的美国以1861年4月12日南北战争正式爆发为标志,进入了分裂时期,南北战争直到1865年才接近尾声。阅读书目如下:U.S. 格兰特的个人回忆录,作者美国第18任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财富的帝国,作者:约翰戈登;美国PBS的纪录片南北战争,肯波恩斯(Ken Burns)5、美国世纪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并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同时期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这部分参考书目是法国的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的论美国文化,美国历史频道的美国创业史,ABCNEWS的美国世纪。关于美国的现在和未来,参考书目是麦克桑德尔的正义,它给我们解释了美国政治制度在社会运行当中的希望与困惑所在。从阅读到创作,不是复制和粘贴,而是伴随着深入的洞察与思考。从大国崛起到华尔街到货币,以及他正在拍摄的创新之路,就是一连串的阅读与思考,也是系统的展示。他山之石是否能够攻玉?在大国崛起美国篇的创作中,李成才说,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原因来解释美国的崛起,我的观点是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法律上充分的尊重了发明者和创造者的权益,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也就是不管我在拍摄大国崛起还是华尔街还是货币里,都涉及到这一内容,所以我的观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国崛起最初的创作动机阐释美国经济强大的原因是创新,而创新的背后是文化,但我们没有体现这一点。在华尔街当中就已经很具体的解释了美国国家的崛起和金融之间的关系,在创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加入到批判华尔街的社会情绪中,采取不批评、不指责、不奚落、不凌驾的语境,用温和的语言表达了明确的态度,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会离开金融的支撑。李成才探索了一条金融纪录片的创作路径,用纪录片的手段聚集抽象的金融。多年来,他的剧组在北京金融街安静扎寨,此刻,他带着团队在日本拍摄创新之路,同时并行的财富方向也在酝酿中。创新之路顺着采摘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脉络梳理财富文明;而财富方向将探讨中国在“土豪金”时代,被物质冲击而出现的“凌乱”,以及如何寻找更合适的财富文化。我记得多年前,李成才帮助银行策划一个广告片,他只用了一枚硬币,让它在桌子上旋转,画外音只有一句,“让你的钱动起来”。这些年,在他的片子里,我都看到了这枚旋转的硬币。中国人最羞于正视的钱,正是解读人类文明的密码。“人类学坐标,经济学视角,诗意的表达,电视技术的魅力我的片子就要符合这个标准”五、 白头发,红毛衣与李成才对话,你会不自觉地只想做一个聆听者,因为他声音里蕴含的那份沉着温厚。用心阅读,用耳倾听,用脚步丈量。一句解说词背后,是对一个国家通透的探查和对历史详尽的了解。“她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泥板,她是黄河远古文明用于交易的贝壳,她是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的黄金,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古老银行家族的徽章。她是欲望的载体,她是交换的工具,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陌生的她,就是货币。” 这段优美的文字是货币的导读,看着文字,仿佛就能听见成才温厚低沉的声音,对于他用“她”来指代货币,了解他的人都会不由得会心一笑。正视货币,就是正视财富与人性,带着一些成才所特有的温厚与平和。很少有批判,无论怎样沉重的题材,李成才的片中都充满了温暖和善意,充满了对出路的探求,而没有激昂怨愤的质问。理性如货币的片子,也有温情浸润其中。其实成才最适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的内心充满柔软的力量,做任何片子都有着悲悯的情怀,每次都把自己感动了再开始拍摄。当过兵,做过北漂,他还是习惯用爱的眼光解读人性看待社会。在一次演讲中,曾有观众问成才,你这一生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他说,最爱的人是我母亲,肯定是我母亲,因为那是我爱的源泉。2003年初,我们合作我们的2002,那时成才说的最多的是要赶紧学车,这样就能够自己开车回秦皇岛看年迈的母亲。几年之后,成才在电话里说,我母亲去世了,我没有妈妈了。我只能用沉默陪伴他。因为爱,为了爱,付出爱,感恩爱的回馈,这就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全部的内心世界,哪怕他面对的是枯燥抽象的金融世界。法国人巴赞在电影是什么里写道,电影是爱的艺术,它应该是善意的、温暖人心的东西,纪录片概莫能外,和题材无关。相比较对书籍的阅读,对人,对人性的阅读和体察更加影响片子的气质。关于为什么做金融纪录片,李成才讲了一个故事。江西的一个农民把家里全部的积蓄3万元钱都藏到牛圈里,然后被牛吃了,农民就把这头牛送到屠宰场宰完,然后就把剩下的碎屑,找银行去拼接,兑换了两千多块钱。信息时代,多少人会对这样的新闻一笑了之,李成才说起来却非常动容。他说,不能想象这3万块钱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样的悲剧,当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面有那种抽搐般的感觉。他说我们还要花很长时间去做金融知识的普及工作,希望我们的片子能起到一些普及的作用,让我们的大众能够了解金融信任银行,我就是一直做这样一些事情。做金融领域的白居易,从农民到大学生,从企业家到社会各界,都能更多地了解金融,探求更好的发展。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金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内心的情怀。李成才很爱用“端详”这个词,他在描绘货币主题的时候说,“打开货币之门,端详世界格局”。这个词带着很强的敬意和细致认真的自我提示。他用端详的姿态看待每一个手中的选题和面对的复杂世界。多年不见,成才比同龄人更早地华发丛生,不变的是各种场合他的红毛衣。时隔多年,损友们还是经常嘲笑导演兼教授李成才穿着红毛衣出入各种高大上的论坛,走上三尺讲台。每次遇到攻击,成才会谦逊地倾听大家给他的一箩筐建议,但时隔不久,你或许就在南开大学的讲台上看到他身着红毛衣的身影。10多年过去,李成才已经成名立万,但很少西装革履,一如既往红毛衣加身的李成才让当年的损友们感到成才从来没有走远,随时可以水不喝一口加入经济半小时微信群尖锐互损的老家伙老同事。六、 寂寞是我的宿命都说电视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李成才说,我一般不用遗憾这个词,我一般都用缺陷,就是说你的能力,因为我是摩羯座的,因为很多人后来说你这摩羯座的人有强迫症,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要逼迫自己做得更好。 我猜成才的很多头发都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变白的。在一次在颁奖典礼上,李成才说,现在的中国纪录片整体水平是怎样的。如果用百分制作为衡量尺度, BBC即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是最高分,人类星球、人体脉动这样的影片是第一梯队,90分以上;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的纪录片也很强;而中国,其他团队无法评说,我自己的团队总体来说,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