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论文.doc_第1页
色谱论文.doc_第2页
色谱论文.doc_第3页
色谱论文.doc_第4页
色谱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环氧环己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应用广泛、极具开发价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其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新近开发成功的农药杀螨剂克螨特,将使其年需求量稳定在 500 t左右。如今我国环氧环己烷的生产方法尚在实验研究阶段,一些有工业价值的新方法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开发。传统的卤醇法、有机过氧酸法、烷基过氧化氢法 (Halcon法)存在着污染严重、原子经济性差等缺陷,因此人们对H2O2和O2作环氧化剂的“绿色”反应投入了极大兴趣。用面积归一法和内标法对产物进行定量分析,检测其含量。本文以双氧水为氧化剂以环己烯为原料,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合成了环氧环己烷,探讨了温度、溶剂量、H2O2与环己烯摩尔比、反应时间对环己烯当量转化率的影响,进行环己烯环氧化合成环氧环己烷的初步研究。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环氧环己烷的性质和用途 环氧环己烷(C6H12O)是一种带香味的无色或淡黄色液体,熔点-40,沸点130-132,闪点27,相对密度(20/4)0.966,不溶于水,能与乙醇、丙酮、醚等挥发物质相溶;易燃、易挥发、无腐蚀性。环氧环己烷分子中含有三元含氧环结构,化学性质活泼,在酸或碱催化剂的作用下,三元含氧环极易开环,与水、醇、氨(胺)、酚或羧酸类亲核物质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中间体1。环氧环己烷用途广泛,可用于医药、农药、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也可直接应用于光敏涂料和光敏胶粘剂。具体应用如下:1. 用作环氧化树脂稀释剂2,3环氧环己烷对环氧树脂具有较强溶解能力,本身粘度又非常低,因此可作为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以降低环氧树脂在固化前的粘度,改善其流动性能,使之便于浇注成型。环氧环己烷属于反应性稀释剂,在环氧树脂固化的同时,它本身也会发生环氧基开环聚合反应,成为网状聚合物结构中的组成部分。2. 生产环氧树脂固化剂1,2-环氧环己烷与有机胺作用可生成这类固化剂这类固化剂对环氧树脂的固化性能优异。同时对环氧树脂有改性作用。可根据环氧树脂的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固化剂,以获得不同的应用效果4。3. 合成冠醚3环氧环己烷可与二氯乙醚、2-氯乙基乙醇醚或二亚乙基三胺反应生成二环己基-18-冠-6,二环己基三氮杂-18-冠-6等冠醚化合物,此类冠醚是富集稀有金属的络合体,既可用于从含量极低的稀有金属矿石中提取稀有金属,也可用于从工业废水中脱除重金属离子。4. 制光敏涂料和光敏粘胶剂3 环氧环己烷可在光敏催化剂存在下经紫外线照射而引发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事实上,只要在环氧环己烷中加入一定量的光敏催化剂,混合后即可成为光敏涂料或光敏粘胶剂。用环氧环己烷制成的光敏涂料具有涂膜强度高、耐紫外线、耐热、耐电弧及绝缘性能高等优点,可用于光导纤维、漆包线以及航天、航空、航海等设备的表面涂装,用环氧环己烷制成的光敏粘胶剂可用于精密仪器、光学仪器、电子仪器的粘接。5. 制新型农药克瞒特2,3,5 克瞒特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农药。它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而无内吸和致畸致癌效果,药效长,可广泛用于棉花、果树、茶叶、蔬菜的生产,用以防治红蜘蛛、瞒类等害虫。6. 醇解制环己醇醚3 将环氧环己烷和醇类物质在酸存在下加热回流,环氧环己烷开环醇解为环己醇醚。7. 胺解制邻胺基环己醇2,6 环氧环己烷在密闭容器中于150与甲胺反应22h,可胺解成邻甲胺基环己醇,也可在回流条件下与40%的液态二甲胺反应,胺解成邻二甲胺基环己醇,还可制备邻苯胺基环己醇,亦可以在蒙托土类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开环胺解。8. 水解制1,2-环己二醇21,2-环氧环己烷与水作用,生成环己二醇: 环己二醇本身就是生产染料、农药、树脂、医药等的中间体,同时它又是环氧树脂的高档稀释剂的原料。9. 制邻苯二酚2,7先将环氧环己烷水解制成1,2-环己二醇,再采用金属铂或镍、铜、铬为催化剂,在200-300进行催化脱氢,即可制得邻苯二酚,反应如下 邻苯二酚用途十分广泛,是橡胶、医药、农药、染料、感光材料和香料的基本原料或中间体。10. 制1,3-环己二烯3 Si02/Ti0: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将环氧环己烷加热到108,即得1,3-环己二烯。11. 合成聚环氧环己烷3,8-10 使用酸交换蒙托土作为固体催化剂,催化环氧环己烷开环聚合制备聚环氧环己烷。12. 与CO2反应制备聚碳酸醋3,11-24 环氧环己烷可以与CO2发生环氧环开环交替聚合反应,生成聚碳酸醋。13. 与二羧酸反应制不饱和聚醋3,25-29环氧环己烷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不饱和二羧酸醉反应生成不饱和聚酯。该种树脂具有良好的的耐酸、耐碱、耐热性能和较好的机械性能。14. 制备己二酸30 用过氧化氢氧化环氧环己烷合成己二酸。1.2环氧环己烷的合成方法 国外如美国、日本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成功研究开发了1,2-环氧环己烷的工业生产技术并利用其开发出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系列产品。目前,1,2-环氧环己烷的工业生产主要以环己烯的氧化为主,其中的次氮酸氧化法,双氧水氧化法,是工业上比较成熟的方法,至于其他文献报道的方法目前仍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无法实现工业化。在我国,绝大部分产品是由分离苯氧化制环己酮的副产物轻质油的过程中获得,己内酸胺的轻质油废液中回收,其产量受己内酞胺生产的影响,制约了环氧环己烷下游产品的开发,因此环氧环己烷化学合成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以环己烯为基本原料,进行环氧环己烷的化学合成研究更是取得长足发展31。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1,2-环氧环己烷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该产品用途的不断扩大,因此对1,2-环氧环己烷的开发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很有必要对1 ,2-环氧环己烷的合成方法、工业生产技术以及应用状况作简要综述。根据氧化剂的不同有以下方法1. 次卤酸法 由环己烯和次氯酸溶液在1520反应,得到2-氯环己醇,后者与氢氧化钠溶液激烈搅拌,即得1,2-环氧环己烷,产率7073%31。后有人用金属卟啉作催化剂,次氯酸钠作环氧化剂进行环氧化反应,反应过程从原来的两步缩减为一步,而且催化剂活性高,反应体系简单,常温即可1。2. 亚碘酞苯法 杜向东等人32在以非对称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仿生催化剂条件下,发现最好收率可达100%。李东红等人33以杯6芳烃一双金属卟啉为催化剂,以亚碘酞苯为氧化剂的研究取得较好效果,选择性可达70%以上。AdrianaNascimentodesousa等人34以锰卟啉为催化剂,催化CH3PhIO和PhIO环氧化环己烯,环氧化物收率在50%左右.E.M.Gaigneaux等人35以铁、钴酞著为催化剂对PhIO催化环氧化环己烯进行了研究。BeloglazkinaElenaK.等人36以聚合物固载的Co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对PhIO催化环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 3. 有机过氧酸法 有机过氧酸结构简单、易制备、价廉,能环氧化各种双键,但也存在不稳定、易分解,不便储存等缺点,通常不经分离而直接使用1。李祖林等人37以过氧乙酸为环氧化剂环氧化环己烯制备环氧环己烷,产品收率达到94.9%. 4. 烷基过氧化氢法 在V(V)或MO(VI)等过渡金属络合催化下,烯烃与叔丁基过氧化氢的环氧化反应是制备环氧化物的重要方法1。章亚东等人使用叔丁基过氧化氢38,39和过氧化经基异丙苯39为氧化剂,以钼化合物为催化剂催化环氧化环己烯取得优良效果,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达99%以上。曾雷等人40以钼一中孔催化剂催化叔丁基过氧化氢环氧化环己烯同样取得较好效果。SavitaKhare等人41以过渡金属取代的砷酸盐为催化剂催化叔丁基过氧化氢,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最高可达90%。而在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时,发现用铁、钴、钛酞菩类物质35,42和Mn4O46+类物质43对环氧化物选择性一般都不高,主产物是烯丙位氧化产物。 5. H2O2法 随着对化工清洁生产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过氧化氢氧化法作为一种 “绿色”方法有较好应用前景。以双氧水作氧化剂反应释放出活性氧后,剩余的是水,因此常被称为“绿色”氧化剂。 李坤兰等人44,45用H2O2环氧化环己烯制取环氧环己烷,环己烯对过氧化氢的转化率高达93%,环氧环己烷对环己烯的选择性高达97%.IzabelaNowak等人46用NbMcM-41和NbMcM-42材料作为催化剂用于双氧水氧化体系,环氧化物选择性很好。陈霞31以Keggin型杂多酸季铵盐为催化剂,在助催化剂存在下,以H2O2氧化环己烯,环氧环己烷收率达80%以上。Wonwoo等人47以铁卟啉为催化剂,以w(H2O2)%=30% 双氧水为氧化剂,发现环氧化物是主要产物。E.M.Gaigneaux等人41,PeterE.Esser等人42对以金属酞菁为催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SommaFilippo 等人48发现,中孔气凝胶具有稳定的催化双氧水环氧化环己烯的作用。张法智等人49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发现丝光沸石比普通的钛硅分子筛效果好,环氧化物选择性较TS-1 大大提高。S.C.Laha等人50,孙渝等人51使用脲基过氧化氢(UHP)作为无水H2O2源,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均超过90%。孙渝等人52用原位生成的H2O2作为氧化剂,取得很好效果。TalsiE.P等人53利用Ti(OEt)4与w(H2O2)%=95%双氧水反应所得的过氧化物催化环己烯,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达70%.ThammanoonSreethawong等人54使用Ru02负载的中孔Ti02为催化剂,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可达80%,副产物为环己烯醇和环己烯酮。秦笃捷等人55似过渡金属单取代杂多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发现环氧化物的收率不高,其主要产物是烯丙位产物。BeloglazkinaElenaK.等人42以聚合物固载的Co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对H2O2催化环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YinGuochuan等人56使用Mn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对H2O2催化环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Sreethawong,Thammanoon等人57发现纳米Ti02在双氧水/叔丁醇反应体系下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6. 氧气法 氧气价廉且来源方便,是氧化反应最理想的氧源,深受化学家们重视。但分子氧结构稳定,因此直接利用氧气使环己烯环氧化很困难,需要特殊的催化剂。总的说来直接利用分子氧的环氧化反应,选择性大都很差。无还原剂体系中,反应效率较低、选择性差;有还原剂体系中,还原剂的成本较高、催化剂稳定性差。因此分子氧环氧化研究上进展较慢。 秦笃捷等人52将单取代杂多化合物Na5 PZ(H20)Mo11039-5H20(PZMo)的有机铵盐用于环己烯的均相氧化,发现PZMo对分子氧的活化作用要高于普通的金属卟啉。孙渝等人52以氧气作为直接氧源,使用可回收还原剂2-乙基蒽氢醌,进行环氧化研究,取得很好效果,环氧化物收率可达93%。用分子氧/醛/催化剂体系58-60合成环氧环己烷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安全、高效,但是醛在反应过程中被氧化成酸,不易回收利用。倪春林等人61用四苯基卟啉锰()化合物,在锌粉、乙酸存在下进行O2对环己烯环氧化的研究,环氧化物收率为59.2%.YoshihiroTsuda等人62,63似锰卟啉为催化剂取得较好效果。孙强等人62,63酞菁作为催化剂时发现烯丙位产物占相当大部分。南光明等人64用双齿Schiff碱钴、锰配合物催化O2对环己烯的氧化,发现环氧化选择性不高,主产物是烯丙位产物。王荣民等人65用高分子氨基酸Schiff碱金属络合物作催化剂催化分子氧氧化,发现环氧化物选择性很低。郭军等人66似水滑石类物质为催化剂,发现主产物是烯丙位产物,环氧化物选择性仅5%.PeterE.Esse:等人43以金属酞菁为催化剂,发现主产物是烯丙位产物。ShiraishiYasuhiro等人67以含Gr硅胶为催化剂进行了光催化部分氧化的研究,取得很好效果。 7. 将邻氯苯酚催化加氢得到氯代环己醇,再在氢氧化钠作用下环化成为1,2-环氧环己烷。此法和次氯酸氧化环己烯的方法类似。 8. 环己酮法 以环己酮为原料,先氯化得到邻氯环己酮,后将邻氯环己酮催化加氢,同样得到邻氯环己醇,再用氢氧化钠处理关环得到1,2-环氧环己烷产品65。9. 高价金属或非金属酸盐法 侯薇等人68以过碳酸钠、过硼酸钠为氧化剂,室温下氧化环己烯18-20h,环氧化产率达90%. 10. 电化学合成法 环氧环己烷电化学合成法分为隔膜电解和无隔膜电解两类69。何俊翔等人70,71采用水/乙腈混合液,溴化钠为催化剂,无隔膜电解合成环氧环己烷时,以铂为阳极,产率达92%,电流效率为84.4%,以Ti/Sn02+Sn03/PbO:为阳极,产率86.2%,电流效率70.7%.1.3环己烯环氧化合成环氧环己烷反应催化剂 环己烯环氧化生成环氧环己烷反应的关键是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目前,出现了众多类型新型催化剂。例如:过渡金属配合物、杂多化合物、分子筛催化剂、仿生催化剂等。1.4 本课题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的卤醇法、有机过氧酸法、烷基过氧化氢法 (Halcon法)存在着污染严重、原子经济性差等缺陷。因此人们对H2O2和O2作环氧化剂这一有很高原子经济性的“绿色”反应投入了极大兴趣。鉴于O2反应体系及产物的复杂性,面对当前应用的紧迫性,本文以双氧水为氧化剂(无催化剂),进行环己烯环氧化合成环氧环己烷的初步研究。第二章 H2O2与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实验方法2.1 实验原理双氧水环氧化环己烯生成环氧环己烷,反应方程式如下:C6H10+H2O2C6H10O+H2O2.2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所需的仪器及药品如表2.1,2.2所示:表2.1 仪器名称 规格或型号 数量三口烧瓶 250ml 1个 温度计 150 1个冷凝管 40cm 1个量筒 25ml、10ml、5ml 各2个 搅拌器套管 19口 1个分液漏斗 100ml 1个试剂瓶 250ml 1个 气象色谱仪 GC112A 一台表2.2 药品名称 规格 产地双氧水 30% 莱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厂 环己烯 98% 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化工厂 上海 1,2- 二氯乙烷分析纯徐州苏北精细化工产正庚烷 化学纯 杭州炼油产2.3实验装置图本实验所采用的装置如下图2.1所示:图2.11-冷凝管 2-三口烧瓶 3-水浴锅 4-转速调节仪 5-温度计 6-电动搅拌器2.4实验步骤及相关术语将水浴锅设定到一定温度,待三口烧瓶中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加入适量环己烯、一定体积的1,2-二氯乙烷、0.1mol 30%的双氧水,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用分液漏斗分离后,对有机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为使研究工作中各数据的采集和表达方便,在此对本章中使用的几个术语进行定义:1. 环己烯转化率环己烯转化率=2. 环己烯当量转化率 因为在本文的反应条件下,环己烯均过量,仅以上式不能准确表达环己烯的转化率,因此定义环己烯的当量转化率如下: 环己烯当量转化率= = =环己烯转化率环己烯和H2O2的摩尔比100%3. 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环氧环己烷选择性=4. 环氧环己烷的产率环氧环己烷产率=环己烯当量转化率环氧环己烷选择性100%图2.4-2.7中横坐标为考察的物理量,纵坐标为环己烯的当量转化率。2.5产物分析2.5.1 产物定性分析在一定的色谱系统和操作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保留时间,如果在相同色谱条件下,未知物的保留时间与标准物质相同,则可初步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为了提高定性分析的可靠性,还可进一步改变色谱条件(分离柱、流动相、柱温等)或在样品中添加标准物质,如果被测物的保留时间仍然与标准物质一致,则可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当未知样品中组分较多,所得色谱过密,用上述方法不易辨认时,或仅作未知样品指定项目分析时均可用此法。首先作出未知样品的色谱图,然后在未知样品中加入某已知物,又得一色谱图。峰高的增加的组分即可能为这种已知物。2.5.2 产物定量分析产物的定量分析在GC-112A型气相色谱仪上进行,采用面积归一法与内标法。1. 面积归一法绝对校正因子fi:单位峰面积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浓度(或质量),即(2-1 )样品组分的峰面积与相同条件下该组分标准物质的校正因子相乘,即可得到被测组分的浓度。绝对校正因子受实验条件的影响,定量分析时必须与实际样品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标准物质的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f:某物质i与一选择的标准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 (2-2)相对校正因子只与检测器类型有关,而与色谱条件无关。归一化法是将所有组分的峰面积A1分别乘以它们的相对校正因子后求和,即所谓归一,被测组分X的含量可以用下式求得:(2-3 )采用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样品中所有成分都要能从色谱柱上洗脱下来,并能被检测器检测。归一法主要在气相色谱中应用。2.内标法 内标法是将已知质量的标准物质(内标物)加入到未知样品中去,然后计算出被测组分与内标物的峰面积之比,从而确定被测组分中某种物质的质量。由于内标物和被测组分处在同一基体中,因此可以消除基体带来的干扰。而且当仪器参数和洗脱条件发生非人为的变化时,内标物和样品组分都会受到同样影响,这样消除了系统误差。当对样品的情况不了解、样品的基体很复杂或不需要测定样品中所有组分时,采用这种方法比较合适。(1) 内标物的选择本文采用无毒、稳定、廉价易得的正庚烷为内标,测定环己烯氧化产物中环己烯和环氧环己烷的含量,探究该方法的准确性。 (2)具体的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CBP-20-S50-50;载气N2: 0.4 kPa;补充气N2:0.4 kPa;空气:0.4 kPa;氢气:0.4 kPa;分流比:1/100;灵敏度:106;检测器:FID;气化室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20;程序升温:70保持5min后以10/min的速度升到200然后降温(3)标准曲线的绘制:将环己烯与正庚烷配成以下质量配比的标准溶液:00704,01 122,03265,02194,05714,0. 5100,05556,06939,07828,09901,10800,1. 1465,12513,13750,15641,16827,17949,19615,21162,然后取样进行色谱分析,考察环己烯的峰面积和正庚烷的峰面积之比(A1A0)与环己烯的质量和正庚烷的质量之比(m1m0)的关系,见图2.3。图2.3 由图2.3可见,本内标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A1A0与m1m0成正比,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8954X+0.0992,线性相关系数R2=0.9953。可以满足实际检测工作的需要。2.6本章小结根据实验原理及反应中涉及各种物料的物性,建立了环氧化反应的实验装置,确定了实验步骤,并用面积归一法和内标法相结合绘制了环己烯与正庚烷的内标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第三章H2O2与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研究在前期反应结果的基础上,为了考察在使用原料时,各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分别选择:环己烯与双氧水的摩尔比(MR),反应温度(T),反应时间 (t).溶剂用量(V)作为考查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本实验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速率慢,环己烯转化率低,无副产物生成,所以认为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为100%,即环己烯的当量转化率等于环氧环己烷的的产率。3.1 产物分析结果1. 色谱条件色谱柱:CBP-20-S50-50;载气N2: 0.4 kPa;补充气N2:0.4 kPa;空气:0.4 kPa;氢气:0.4 kPa;分流比:1/100;灵敏度:106;检测器:FID;气化室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20;程序升温:70保持5min后以10/min的速度升到200然后降温2. 其典型色谱图如下: 图3.1上图中各峰的归属如下表所示:表3.1保留时间 峰的归属1.407 min 1,2-二氯乙烷1.540 min 环己烯1.607 min 正庚烷1.765 min 环氧环己烷3.2 反应条件对环己烯当量转化率的影响3.2.1环己烯与H2O2摩尔比的影响将水浴锅设定到一定温度,待三口烧瓶中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加入适量环己烯、一定体积的1,2-二氯乙烷、0.1mol 30%的双氧水,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用分液漏斗分离后,对有机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环己烯与H2O2摩尔比对环己烯当量转化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图3.2 由图3.2中可知,当环己烯与H2O2摩尔比在1.5:1-2.25:1范围内环己烯当量转化率缓慢增加,在2.25:12.5:1内基本保持不变。即当摩尔比大于2.25:1时对反应影响甚微,考虑到回收成本等因素,选择最佳摩尔比为2.25:1。3.2.2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将水浴锅设定到一定温度,待三口烧瓶中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加入0.225mol 98%环己烯、一定体积的1,2-二氯乙烷、0.1mol 30%的双氧水,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用分液漏斗分离后,对有机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反应温度对环己烯当量转化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图3.3 由图3.3可知反应温度在3050范围内,环己烯当量转化率先上升,后下降,在40时达最大值。因此最佳的反应温度是40。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反应温度过低达不到反应活化能,转化率偏低;温度较高又导致双氧水分解,转化率降低,产率下降。3.2.3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将水浴锅设定到一定温度,待三口烧瓶中温度达到40时,加入0.225mol 98%环己烯、一定体积的1,2-二氯乙烷、0.1mol 30%的双氧水,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用分液漏斗分离后,对有机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反应时间对环己烯当量转化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图3.4从图3.4可以看出反应时间小于90min时,环己烯当量转化率随时间增加而快速增加,在90 min以后,环己烯当量转化率基本保持在56%左右,因此最适宜的反应时间为90 min。3.2.4溶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将水浴锅设定到一定温度,待三口烧瓶中温度达到40时,加入0.225mol 98%环己烯、一定体积的1,2-二氯乙烷、0.1mol 30%的双氧水,搅拌反应90min后停止,用分液漏斗分离后,对有机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溶剂用量对环己烯当量转化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图3.5从图3.5可以看出,当溶剂用量小于60 mL时,环己烯当量转化率随溶剂用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溶剂用量大于60 mL时,环己烯当量转化率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本实验的最佳溶剂量为60mL 。3.3 本章小结考察了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溶剂用量对环己烯当量转化率的影响,经分析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90min;摩尔比2.25:1 ;溶剂用量60ml,,反应温度40。该条件下,环己烯当量转化率为56.31%,环氧环己烷选择性为100%,环氧环己烷的收率为56.31%。第四章 结论1. 经过对环己烯环氧化合成环氧环己烷各种工艺的调查研究,确立了以H2O2为氧化剂,对环氧环己烷制备的进行初步研究的方案。2. 建立了正确的实验方法,并采用气相色谱对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3. 以正庚烷为内标绘制了环己烯的标准曲线,其线性回归方程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Y=08954X+00992,R2=09953,能满足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需要。4. 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环己烯与双氧水物料摩尔比、溶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获得较佳合成条件为:摩尔比 2.25: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90min,1,2-二氯乙烷60 mL。环氧环己烷选择性为100%.收率56.31%。 致 谢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经历了找工作的焦灼、写论文的煎熬之后,感觉好像一切都尘埃落定,想起了那句伤感的歌词:“Time to say goodbye.”即将给自己的学生时代和校园生活划上一个分号,之所以说它是分号,是因为我对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还有无比的怀念,对单纯美好的校园生活还有无比的向往。这只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路口,并不是终点,我始终相信青春不会散场,坚信有一天会重返校园,以学生或老师的身份去延续这种快乐和幸福。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我首先要感谢石飞老师,是她将我领入了信息安全的大门,并对我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在这段实习的时间里,她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育。使我能够不断地学习提高,而且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素材。同时,石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十分敬佩,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还要再次感谢石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1 章亚东,将登高,高晓蕾,环己烯液相环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2,22(9):20-232 张侦祥,冯利民.1, 2-环氧环己烷的开发与应用J.湖南化工,1995,25(3): 19-22.3 李俊辉.有机合成中间体1,2-环氧环己烷的开发与应用 J,安徽化工,2001,(3):28-32.4 张侦祥,冯利民.湖南化工,1995 (3):19225 郑志明,李立新,俞汗兵,张旭华,林虎.相转移催化法合成对叔丁基苯氧环己醇的工艺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1, 31(6): 24-25.6 Asit K. Chakraborti, Atul Kondaskar, Santosh Rudrawar. Scope and Iimitations of montmorillonite K-10 catalysed opening of epoxide rings by aminesJ. Tetrahedron,2004,60(41):9085-9091.7 王朝进.1, 2-环己二醇脱氢制备邻苯二酚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3.8 Ahmed Yahiaoui, Mohammed Belbachir, Jeanne Claude Soutif, Laurent Fontaine.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analyses of poly (1,2-cyclohexene oxide) over solid acid catalyst J.Materials Letters, 2005,59(7):759-767.9 Zhang Yan, Wang Dongren, Worst Klaus, Buchmeiser Michael R.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cyclohexene oxide by a novel dicationic palladium -catalystJ.Designed Monomers and Polymers, 2005,8(6):571-588.10 Yahiaoui Ahmed, Belbachir Mohammed, Soutif Jeanne Claude, Fontaine Laurent.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analyses of poly(1,2-cyciohexene oxide) over solid acid oawtystJ.Materials Letters, 2005,59(7):759-767.11 李福伟,肖林飞,夏春谷.高效Ni/Zn催化剂体系固定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 J.化学学报,2004,62(21): 2195-2199. 12 II Kim, Min Ju Yi, Kyoung Ju Lee, Dae-Won Park, Bu Ung Kim, Chang-Sik Ha. Aliphatic polycarbonate synthesis by copolymer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with epoxides over double metal cyanide catalysts prepared勿using (X=F, Cl, Br, I) J.Catalysis Today, 2006, 111(3-4):292-296.13 Bok Taekki, Yun Hoseop, Lee Bun Yeoul. Bimetallic Fluorine-Substituted Anilido-Aldimine Zinc Complexes for CO2/(Cyclohexene Oxide) Opolymerization J .Inorganic Chemistry, 2006, 5(10):4228-4237.14 Hultzsch Kai C,Vitanova Dariiela V, Lazarov Boyar.Rare earth metal catalyzedcopolymerization of CO2and epoxidesC .Atlanta: 231st ACS National Meeting, 2006.15 Ouattara Tantiboro S,Onakoya Ola O, Matthews Jason S .Parallel synthesis of zinc and magnesium alkoxy-difunctional ligands and their effect On CO2incorporation in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CO2with epoxidesC.Atlanta: 231stACS National Meeting, 2006.16 Walther Martin, Wennann Kurt, Lutsche Marion, Guenther Wolfgang, Goerls Helmar, Anders Ernst. Synthesis of Azolyl Carboximidamides as Ligands for Zn(II) and Cu(II): Application of the Zn()Complexes as Catalysts for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EpoxidesJ.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6,71(4):1399-1406.17 Lu Xiao bing, Shi Lei,Wang Yi ming, Zhang Rong, Zhang Ying ju, Peng Xiao jun, Zhang Zhi chao,Li Bo .Design of Highly Active Binary Catalyst Systems for CO2/Epoxide Copolymerization:Polymer Selectivity, Enantioselectivity, and Stereochemistry Contro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128(5):1664-1674。18 Xiao Youli, Wang Zheng, Ding Kuiling. Intramolecularly Dinuclear Magnesum Complex Catalyzed Copolymerization of Cyclohexene Oxide with under Ambient Pressure:Kinetics and MechanismJ.Macromolecules, 2006 ,39(1):128 -137.19 Bok Taekki, Yun Hoseop, Lee Bun Yeoul.Bimetalic Fluorine-Substituted Anilido-Aldimine Zinc Complexes for CO2/(Cycohexene Oxide) CopolymerizationJ. Inorganic chemistry, 2006, 45 (10):4228-37.20 Cohen Claire T, Thomas Christophe M, Peretti Kathryn L, Lobkovsky Emil B,Coates Geoffrey W. Copolymerization of cyclohexene oxide and carbon dioxide using (salen)Co(III) complexes: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yndiotactic poly(cyclohexene carbonate)J.Dalton Transactions, 2005,(1):237 -249.21 尤金秀,张敏,刘保华,陈立班,吴国锋,张松伟.BDIEZn-Al催化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已烯的共聚反应J.高分子学报,2005,(5):750-753.22 Vitanova Daniela V, Hampel Frank, Hultzsch Kai C .Rare earth metal complexes based on -diketiminato and novel linked bis(-diketiminato) ligands:Synthesi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application in epoxide/ CO2- copolymerizationJ.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2005, 690(23):5182- 5197.23 Sugimoto Hiroshi,Ohtsuka Hiroaki, Inoue Shohei.Alternating copoiymer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epoxide catalyzed by an aluminum schiff base-ammonium salt system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 2005,43(18):4172- 4186.24 Darensbourg Donald J, Mackiewicz Ryan M. Role of the cocatalyst in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CO2and cyclohexene oxide utilizing chromium salen complex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5,127(40) 14026-14038.25 韩飞.环氧环己烷的综合利用J.精细石油化工,1998,(5):1-526 张建国.用环氧环己烷制备不饱和聚醋树脂的研究J,湖南化工,1999, 29(5):38-40.27 房江华,胡富陶.Fe-Al-a,a-联吡啶催化体系催化马来酸酐与环氧环己烷开环共聚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2. 18(5): 66-68. 72.28 房江华,胡富陶.Fe-AI-a, a-联毗吡啶系催化邻苯二甲酸酐与环氧环己烷开环共聚反应J.催化学报,2002,23(l):88-90.29 Min Ju Yi, Seung-Hoon Byun, Chang-Sik Ha, Dae-Won Park, Il Kim .Copolymerization of cyclohexene oxide with carbon dioxide over nano-sized mufti-metal cyanide catalysts J .Solid State Ionics,2004, 172 (1-4): 139-144. 30 黄晓英,纪顺俊,周民锋.1,2-环氧环己烷2-羧基环己酮的过氧化氢氧化开环反应的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89-100. 31 陈霞.相转移催化H2O2环氧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32 杜向东,俞贤达.非对称Schiffi喊过渡金属配合物模拟酶催化烯烃环氧化(I)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 18(4): 567-570.33 李东红,陈淑华,赵华明.杯6芳烃-双金属卟啉P450酶模型的研究I.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J.分子催化,1999, 13(2): 81-86.34 Adriana Nascimento de sousa, Maria Eliza Moreira Dai de Carvalho, Ynara Marina Idemori .Manganeseporphyrin catalyzed cyclohexene epoxidation by iodosylbenzene the remarkable effect of the meso-phenyl ortho-4H substituent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 2001,169(1-2):1-1035 E M Gaigneaux, R Maggi, P Ruiz, B Delmon. Epoxidation of cyclohexene by iron and cobalt phthalo-cyanines, study of the side reaction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nical, 1996, 109(1):67-74.36 Beloglazkina Elena K, Majouga Alexander Cx, Romashkina Renata B, Zyk Nikolay V. A novel catalyst for alkene epoxidation: a polymer-supported COIILCL2L=2-(alkylthio)-3-phenyl-5-(pyridin-2-ylmethylene)-3,5-dihydro-4H-imidazol-4-one complexJ.Tetrahedron Letters, 2006, 47(17):2957-2959.37 李祖林,陈勤勇,董成北.环氧环己烷的研制闭.应用化工,2003,32(5): 43-45.38 章亚东,蒋登高,高晓蕾,王朝进,王自健.聚苯乙烯接枝钼()络合物催化合成环氧环己烷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2, 18(4): 304-309.39 章亚东,蒋登高,高晓蕾,王朝进,张艳.环己烯液相环氧化合成环氧环己烷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 17(5): 503-508.40 曾雷,段旭光,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