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 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 牛耕的出现 b. 井田制的瓦解 c. 铁农具的使用 d. 周王室的衰微【答案】a【解析】材料“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指的是用作祭祀的牲畜在农田里耕作,这说明了牛耕的出现,故选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说明井田制的瓦解,故b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的含义,即原来用于宗庙祭祀的牲畜成为在农田里耕作劳力。2. 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幅图片中的内容均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翻土工具,所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答案选c,abd三项含义与材料主题不相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3.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说明: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 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 铁农具的使用己很普遍 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工具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墓葬及铁作坊遗址中铁农具占据了大多数,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开始”一词,错误,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牛耕,排除b;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铁农具的制作技术问题,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工具的进步4. 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a. 曹魏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风帆数扇,俟风转车”和“去泽水,以便栽种”可知此农具使用风力,用于排涝,是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工具的改进5. 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 春秋战国b. 西汉后期c. 三国两晋d. 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从图中看出,耕作时,两牛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后扶持犁把,这是二牛抬杠耕作法,二牛抬杠则是一种二牛一人的牛耕方式。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西汉初年,故选b。6. 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 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7. 唐代诗人张籍在贾客乐描述了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 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 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 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这反映了农民不堪沉重的赋税,被迫弃农经商,b项正确;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a项“追逐利润”、c项“好逸恶劳”都与材料信息“税多长辛苦”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8.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描述的是一种灌钢法,该方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本题选择c。a项和b项是没有灌钢法;d项不是最早的;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手工业灌钢法9. 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a. 白瓷 b. 青瓷 c. 秘色瓷 d. 青花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知识迁移能力。灌钢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铁铸造业的一项成就,在同一时期制瓷业出现了白瓷。故a是正确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10.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的苏州技术垄断成为行规,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业由政府专营,故a项排除。当时手工业者属于民营,有人身自由,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的问题,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特点11.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南方北方朝代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宋代112247606296624296371a.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 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答案】b【解析】从图表数据看,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南方;唐代,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已经超过北方;到了宋代,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北方。这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随之增长,宋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北方,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和史实;c体现不出南方和北方的关系,排除c;北方户口数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减小,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排除d。12. 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b. 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c.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手工业的区域分工d. 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懂材料的内容,其实材料的后半部分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的意思是温州的土地不宜种植桑麻,但丝织业却十分发达,不能生产油漆但各种器具却都齐全。从这可以看出手工业发展是没有受到自然资源分布影响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3. 被称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陆羽推崇越州青瓷。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题干,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陆羽推崇越州青瓷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能从材料中得出;陆羽指的是在泡茶上青瓷比白瓷好,而非质量上青瓷比白瓷好,所以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说法是错误的,故此题应选c项,其他组合俊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瓷器14.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a. 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 b. 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c. 出现了市舶使 d. 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答案】a【解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主要指在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主要有: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管制放松。故a正确;唐朝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唐朝开始设立市舶使,西汉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排除b、c、d。【名师点睛】宋朝的“商业革命”,联系所学有关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知识,然后从选项中逐一排查即可。15.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 可知这设置的时间在五代十国之后的,而五代十国局面是在唐朝灭亡后出现,由此排除a、b两项,再由“盐铁、度支、户部”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宋朝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司。16. 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 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 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 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南曰墟,北曰集、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等字眼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农村集市 【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17. 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a. 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 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 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d. 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纸币最初是在民间富商之间使用流通,后来政府参与管理,最终成为了法定的货币。这说明纸币在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重要,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发行货币的权力,a项错误;材料中明确说明最初是为了交易方便而进行的首创,随后管理权交予政府,而不是由富户大贾操纵,b项错误;c项“彻底避免纠纷”绝对化。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交子)。18.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 推动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c. 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d. 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答案】c【解析】从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 赢十百金,莫不志在良田”可知,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把赚得钱用来买田置地,推动封建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故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上述现象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不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19.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a. 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 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 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 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力。材料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体现了“坊”即住宅区的商业繁荣,;“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无一家不买卖者”,体现了南宋都城杭州商业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bd项不全面;唐朝坊市制度比较严格,故a项错误。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变化【名师点睛】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20.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专制制度的衰落 c.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 民主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说明的人们乐于与商人为友,重视商人,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社会风俗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故选a;b与材料现象无直接联系,c、d和材料现象无关。21. 下面的文字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a. 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 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 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 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若租价不了罚”“若不得田佃者罚”即可选出d项;题目中只涉及到敦煌地区的土地租佃,故排除a项;汉朝时期,农耕经济即在全国推广,故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不符,排除b项;均田制彻底废弃于唐代中后期,故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初期”不符,排除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唐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点睛】22.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 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从材料中“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以看出,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的改善,是大量的百姓变的贫困,使游手好闲之人变成了盗贼。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海禁23.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 抵制土地兼并 b. 促进人口增长 c. 增加财税收入 d. 稳定个体小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土地制度24. 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a. 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 清初土地兼并严重c. 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 江南小农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租田者不输租”可知,在清代南方的一些省份,农民的抗租斗争使得地主不能按通常的情况收取地租,农民可以比较自由地离开乡里。农民社会地位的相对提高,使地主通过超经济强制实现地租剥削的能力也削弱了,故a项正确;清代土地兼并虽然进一步发展,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反映了地主的风险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25.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26题12分;27题15分;28题11分;29题12分)2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种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业种植发展的原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答案】(1)趋势: 粮食单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2)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耕地面积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3)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解析】(1)“趋势”结合材料一图表数据,分别从图表中的分类:粮食亩产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全国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结,从表中看出南方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耕地面积和北方持平,说明南方经济得到发展。(2)材料一反映“粮食单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为茶业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条件,也为经济作物种植提供更多的劳动力。(3)根据唐朝的时代特征说明唐代茶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因素),根据“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看出,唐代的茶文化深受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2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什么?(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原因: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汉武帝把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垄断经营。(3)信息:宋代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1)态度:“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看出孟子主张农商平等;“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表明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当时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而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2)措施:根据“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概括即可;目的:根据“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概括归纳;举措: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主要有实行专卖制度。(3)信息:由“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总结得出宋代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根据“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得出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认识:由材料一“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看出,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由材料二、三说明不同时期政府也会根据需要调整经济政策,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宋代为例)。【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1)依据材料,不难回答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这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的,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促进社会稳定;(2)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根据材料二很容易回答,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对商业的抑制力度较大,专卖是其中一个重要措施。(3)第一小问,在材料中很容易找到,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不同时期政府对商业的政策也不尽相同,宋朝就是对商业限制比较宽松的时期。2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