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_第1页
36-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_第2页
36-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_第3页
36-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_第4页
36-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血液里都是什么?一、白细胞计数(WBC)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一)参考范围中性粒细胞0.5-0.7(50%一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一5%)嗜碱性粒细胞0-0.01(0%一1%)淋巴细胞0.2-0.4(20%一40%)单核细胞0.03-0.08(3%一8%)血小板计数(PLT)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一)参考范围:(100-300)109/L主要作用有: 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 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 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 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一、尿液酸碱度(pH)二、尿蛋白(PRO)三、尿葡萄糖(GLU)四、尿胆红素(BIL)五、尿隐血(BLD)六、尿中白细胞(LEU)七、尿沉渣结晶八、尿酮体(KET)九、尿淀粉酶(UAMY) 第三节 粪常规检查一、粪外观二、粪隐血三、粪胆原四、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一、粪外观1.正常外观正常人的粪便色泽为黄褐色,婴儿为黄色,均为柱状软便 2.临床意义:(1)稀糊状或水样粪便 常由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见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或急性胃肠炎;若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稀便并含有膜状物则应考虑伪膜性肠炎;大量稀水便也可见于艾滋病患者肠道孢子虫感染。(2)米泔水样便 由肠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水分所致,见于霍乱、副霍乱等。(3)黏液便 由肠道受刺激分泌黏液过多所致,见于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4)胨状便 主要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5)脓血便 为下段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6)乳凝便 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的表现,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7)鲜血便 主要见于痔疮、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8)柏油便 粪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50ml)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强阳性,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9)白陶土便 由于胆汁减少或缺乏,使粪胆素减少或缺乏,见于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疽。(10)细条便 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二、粪隐血一般情况下,粪便中无可见红细胞,结果通常为阴性。1.临床意义:在病理情况下,粪隐血可见于:(1)消化道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55%77%,可呈间歇性阳性,虽出血量大但非持续性。(2)消化道肿瘤 胃癌、结肠癌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87%一95%,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3)其他疾病 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全身性疾病如紫癜、急性白血病、伤寒、回归热、钩虫病等;对老年人则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三、粪胆原1.粪胆原大部分在结肠被氧化为尿胆素而被排出体外。正常粪便中检查呈阳性反应。2.临床意义:(1)增加 在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增加;也可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2)减少 在阻塞性黄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