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1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案统一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卷。第卷一、(4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塑造(sh) 氓之蚩蚩(ch) 咥笑(x) 将子无怒(qing)B邶风(bi) 体无咎言 (ji) 溘死(k) 尔卜尔筮 (s) C愆期 (qin ) 渐车帷裳(jin) 踟蹰(zh) 夙兴夜寐(s) D遗施(wi) 靡室老矣(m) 葳蕤(ru) 爱而不见(xin)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两个错误的一项( )A烽火连天耳根清静一无反顾轻拢慢捻B防微杜渐穷困僚倒渔舟竞发反复无常C天崖海角夙兴夜寐欲盖弥障一枕黄梁D托欠工资克敌致胜如愿已尝以逸待劳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B战士们正趴在堑壕沿上,紧握着钢枪,虎视眈眈地望着敌营。C深秋的翠屏山景色迷人,那色彩缤纷的枫林呈现出无边无际 的殷红世界。D围棋大师聂卫平经常走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患未然。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在古生物的研究上,老教授奋斗 ,硕果累累。这段文字可以删去,因为它 于中心。谁也不能以任何理由 赡养父母的义务。我每买一本书,都先看对这本书进行 前言。A终生 游移 推托 评介B终身 游离 推脱 评价C终身 游移 推托 评价D终生 游离 推脱 评介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产生这些现象的诸多原因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B被辞退的工人,在重新就业的第一年可领到原工资的70%的待业保险金,第二年可以领到50%;两年未就业,不再发放保险金。C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D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直接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有时还会以假象出现。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通向大学的大门就要打开了,”张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请大同学们再加把劲,作最后的冲刺。”B、到底是吃还是不吃?我的小祖宗。C、有人把事业和盐作比,称事业是“生命的盐”,确实是既新颖别致,又十分贴切地说明了事业的真谛。D、当竞赛裁判组组长宣布:今天的风筝比赛红队获得冠军时,放飞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7下列各组中停顿有误的是( )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一致的一组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何言复来还 蚓无爪牙之利 不吾知其亦已矣 C、渐见愁煎迫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为仲卿母所遣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9下列划线的“复”字,与“相去复几许”中“复”字的意思一致的是( )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0根据语境填入下列两句话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_”好像带着很大的气。a.出来吧,你们! b.你们出来吧!今天,当我站在古城墙上游目骋怀,才猛然悟到:_,他们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内涵,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形象,并在这创造中重塑了自己。a. 西安人民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他们分明是在创造。b. 西安人民分明是在创造,他们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 Aab Baa Cba Dbb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喜雨亭记 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亭,商贾相与歌与市,农夫相与尽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月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有可忘耶?既已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日三雨,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为亭!”注:扶风:凤翔府的古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 忭(bin):快乐。襦(r):短衣、短袄。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以雨名,志喜也 志:表示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整修C、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占:占卜D、使天而雨珠 使:假如12、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民方以为忧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既而弥月不雨 雨泽下注C、其可得耶 其皆出于此乎D、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3、划横线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至扶风之明年 B.今天不遗其民C.狱讼繁兴 D.以为休息之所14、对喜雨亭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记叙亭子命名缘由、建亭经过以及亭子落成恰逢甘雨等,表达了作者关心农事,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B.本文以“喜”字贯穿全篇。以“喜”字开头,又以“喜”字结尾,前呼后应, 结构严谨。C.文章虽篇幅短小,但笔法多姿。集记叙、抒情、对话、歌咏等多种写作方法于一体,在轻巧的行文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D.本文没有点明题旨的议论,写的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第卷三、(20分)1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6分)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选自中庸)知耻近乎勇: 。(3分)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3分)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闺 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请简要说明(3分)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4分)第一问: 第二问: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8分)(1)长太息以掩涕兮,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3)爱而不见, 。 (4)唯草木之零落兮, 。(5)别有幽愁暗恨生, 。(6)天姥连天向天横, 。四、(2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另据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拟声词)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顿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那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黑夜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间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的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辟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善感,迷离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过一盏白汤,一场痛苦胜过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欢乐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需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比淡漠远胜罢了。所以虫声是足以系恋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1923年8月31日作18段说自己的居住环境是“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从环境特征和作者心情两方面概括。(4分) 19段作者满怀眷恋地回忆了秋虫集居的鄙野乡间,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的作者的真正怀恋或向往是什么?(4分) 20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1)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2分) (2)第三段中“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一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3)第七段中,作者说,“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你能体味出哪些意味?(3分) 21请从没有秋虫的地方这篇文章的表现方法或写作特色入手写篇不少于30字的鉴赏性文章。(12分)五、(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妇女多年来总嘲笑住在对面的那位妇女太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 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妇女衣服洗不干净,原来是她家里的窗户脏了。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窗上的灰渍擦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简单。因此,我们不妨经常提醒别人:“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也更应该常常自问:“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请以“擦亮自己的窗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话题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800字左右。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答卷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室号 座位号 选择题(114题, 共42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5、(1) (2) 。 16、(1) 。(2) 。17. (1) (2) , 。(3) (4) (5) (6) 18. 座位号19 20(1) (2) (3) 212015=300五作文 800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D 2A (A“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一无反顾”就为“义无反顾”。B“穷困僚倒”就为“穷困潦倒”C“天崖海角”应为“天涯海角”,“欲盖弥障”应为“欲盖弥彰”,“一枕黄粱”应为“一枕黄粱”D“托欠工资”应为“拖欠工资”,“克敌致胜”应为“克敌制胜”,“如愿已偿”应为“如愿以偿”)3A 4D 5D(A“它们”指代不明,可指“这些现象”也可指“诸多原因”。B末句主语与前面各句不同,应加上“单位”之类的词。C因果倒置,改为“由于地表水恶化,造成世界性的水危机。”)6C 7D 8D 9B 10B11、选A。志,记、记载、纪念。12、选D。均活用为动词,给命名。A项前“以为”,把作为,两个词,后“以为”,认为,以歌词;B项前“雨”活用作动词,下雨,后“雨”,名词;C项前“其”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后“其”表示推测预期,大概。13、选D。A项“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B项“今天”是两个词,现今上天;C项“狱讼”之诉讼案件。14、选D。本文写得较为明朗。15(1)有羞耻之心(懂得羞耻)就跟勇敢接近了。(2分)(2)知道对待别人的方法,也就会知道治理天下与国、家的方法了。(3分)16(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还必须由高兴变为懊悔。(2分)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2分)18(略)17略18环境 没有生机、令人室息(2分)作者强烈的孤独、苦闷(愤懑)之情。(2分)19作者借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和怀恋(1分),表达了自己对自由、活泼且充满生机(2分)生活的向往(1分)。20(1)秋虫在生命结束之际尚能奏出“众妙毕集,各抒灵趣”的和声(1分)使得有崇尚自由理想的人物激动、赞叹(1分)(2)正是这秋虫的鸣叫,使作者摆脱了死一样的空寂(1分),与他追求不平淡的生活的心理相应和(1分)。或者它使人体味到生活与生命的丰富意味(1分),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真实、生机和意义(1分)。(3)象征着现实环境的严酷,心灵自由的禁锢,社会气氛的令人室息,反动统治的黑暗。(答出两个即可得分)21略参考资料:“没有秋虫的地方”是叶圣陶先生2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质朴凝重的语言,倾吐了一个进步的热血青年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题目意蕴丰厚,文章味道隽永,读之耐人咀嚼,令人深思。文章从环境的渲染起笔,着意营造一种冷漠无味的艺术氛围。“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不见一只蝴蝶”,更令人裴哀的是,无论怎样倾听,都“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这就暗示了“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个没有生气、“趣味干燥”的地方;而这样的“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地方呢?作者所设置的这种凝重、深沉的悬念,在篇末终于有了答案。原来这种没有生机、令人室息的地方,是“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在文章的终了作者写道:“想道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由此可见,作者所说的“井底”与“铅色”正象征了作者所生活的那个黑暗而冷漠的年代。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在冷漠死寂的环境渲染之后,立即将文思转入对有秋虫的地方的追忆。在那充满虫声的乡间,一个自由和谐的天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