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湖北省黄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湖北省黄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湖北省黄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湖北省黄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黄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最符合李贽原意的是 a.统治者必须以果断的措施实现自己的政策b. 思想上的统一必须服务于政治的统一c. 李斯作为宰相,其所作所为无可厚非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当战国橫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来分析,可以看出李贽认为焚书坑儒埋怨不得李丞相和秦始皇,它是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即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结果,通过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要,故b项正确,c项错误;a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贄的思想2.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成为圣贤的重要性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 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d.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道德修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的意思就是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教化更多的人,提高个人的修养,而非单纯的追求功名利禄、成为圣贤、格物以致义理真谛等,所以材料反映了朱熹的教育观念只能是d;abc不是材料的主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3.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b人是万物的尺度c“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见耳”d“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思想的演变。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形”的存在,具有唯物的思想;a、c、d三项均出唯物思想。b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认为人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否的尺度,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对立,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4.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c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启蒙思想家卢梭和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人生而自由”和“思想自由”。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他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利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康德在卢梭的“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有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再结合材料所给出的信息,可见,关于获得自由平等是两人的共同主张,不同在于达成目的的手段。故选c。a项错误,两人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项错误,两人对待自由态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获得自由的途径;d项说法错误,二者都主张民主权利。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卢梭的思想5.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 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 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主要说的是造纸术发明出来了以后,便利了书写,在造纸术发明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成语和文化记载,故选d。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印刷术的情况;b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材料也无从体现;c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科学技术的传承的作用。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造纸术6.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说明牛顿的发现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类用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说明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故选c。d项说法过于绝对,宗教神学并未消除,而只是对人的控制越来越小;a项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古希腊哲学中的智者学派开始把关注的目光由自然界转移到社会。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经典力学的影响7. 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被看作是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的精神符号。十六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材料所述的两个“精神符号”的内在联系是都推崇理性和思想自由都致力于政治蓝图设计都意在实现人现实的幸福都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abc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运动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但没有批判专制制度,提出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因此只符合启蒙运动,不符合文艺复兴,故排除,因此答案为c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8.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d项正确;“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b;c选项与材料无关;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9顾炎武曾批评说,“夫百余年以来,为之学者,往往空言心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作者的主旨在于a抨击宋学背离经世致用 b赞扬圣人为学平易可循c感叹心性天道难以把握 d反思当时学者不求甚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体现了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经世致用思想,故a项正确;赞扬圣人为学平易可循不符合材料观点,故b项错误;感叹心性天道难以把握,属于表象,没有深入抨击宋明理学,故c项错误;反思当时学者不求甚解同样属于现象,没有体现顾炎武的本质意图,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10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说:孙中山思想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等人,1913年以后,思想转变,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这反映出a.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变化 b.三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发展c.中国尚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变化是表现,没有说明材料反映的问题,故 a 项错误;1924年孙中山发展三民主义理论,形成新三民主义,故 b 项错误;材料“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 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 “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体现了中国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时机还不到,故 c 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传播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评价11晚年的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写道:“我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但是我看到的人都是追求贪欲的因而在我们没有追求到真、善、美之前,我们不得不追求法治。”柏拉图意在说明a法制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b将人的本性定义为美德会导致城邦危机c理想政治是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 d重视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人的本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思想。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的社会意义及政治意义,通过法治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故a项正确;将人的本性定义为美德会导致城邦危机、理想政治是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重视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人的本性与材料无关,故b、c、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的思想12卢梭认为:“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他提出的“结合的形式”实际上是 a通过投票来表达公共意志 b对现存制度进行道德改造c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 d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结合的形式”、“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等信息,可以分析出人们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寻求一种结合形式,这反映了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所以答案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思想13有学者研究发现,18世纪早期,许多启蒙思想家因为作品而遭到囚禁,大多数人的作品都受到过政府审构,而1770年以后,许多人都接受政府津贴,并能控制所建立的思想团体。这表明a王权统治有利于启蒙思想传播 b启蒙思想深刻改变了欧洲人的观念c启蒙思想家被专制政府所收买 d启蒙思想未过分强调反对封建王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材料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18世纪早期,许多启蒙思想家因为作品而遭到囚禁”“1770年以后,许多人都接受政府津贴”看出政府已经改变了对启蒙思想的态度,另一方面说明启蒙思想深刻改变了欧洲人的观念,政府不得不改变态度,故b正确;acd不符合史实。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14有学者评价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认为“文艺淡化了社会实用的功利色彩,更加关注文艺的自身规律和创作技巧,出现了为文艺而文艺的文艺思潮,出现中国第一批专门探讨文艺问题的著述。”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魏晋南北朝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本题透过社会现象考查历史阶段特征, 该时期“淡化社会实用(由于政治黑暗而导致士大夫群体不愿卷入政治纷争)”、“关注自身规律和创作技巧(专注书法、 绘画理论的探讨)”“第一批” 等, 据此可以得出该时期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书法、绘画15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a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b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c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d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权思想,由题干中“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d 项正确;ab选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排除;c与题干无关。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16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谈到:“现在以下乡开化为宜,论悯其愚,不忍不教;欲资其力,不得不教。且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这反映了a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 b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渐关注底层民众c封建官僚意识到农民和自身的不足 d当时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材料中体现不出,故 a 项错误;“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没有体现关注底层民众,故 b 项错误;封建官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故 c 项错误;材料 “论悯其愚,不忍不教”“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体现了老百姓愚钝,市井之人油滑,对维新变法无动于衷,说明了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故 d 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评价17.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a注重修养 b强调等级c主张民主 d关注人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信息“理智、正义、节制、勇敢”与“仁、义、礼、智”体现了东西方古代思想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故 a 项正确;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是与古希腊民主政治相适应的,而古代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是与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因此 b、c、d 三项是两者的不同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内容18.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成就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a农政全书 b四书章句集注c清明上河图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华夏文化造及于赵宋之世”,可以看出本题考查宋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农政全书是明朝末期的徐光启著作的,故a项不符材料观点,故选a;b项是南宋朱熹的;c项是北宋张择端的风俗画;d项是北宋时期的。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9.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哥白尼的日心说、 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观察世界的角度, 故正确答案为c 项;a 项属于文艺复兴的影响,不正确; b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意义,不正确; d 项是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正确。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进化论经典力学、进化论的影响20. 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b宗教改革的领导人c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 d近代科学的奠基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看,作者认为,上帝使人处于中央的位置,人比其它生灵具有自由意志,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这体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思想。故 a 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神学和宗教改革,排除 b;c、d 均晚于 a 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21. “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b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大意是书坊把“州县所试程文” 制成小版印刷, 高价出售给考生夹带(作弊), 这就反映了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a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作弊的问题,d 项正确;而 b项说法是错误的, 由于有夹带,“则书不必读矣” 导致读书风气败坏。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22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 a人应该要服从自然指示 b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 c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d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动能力。材料中“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体现了法律是人类按照一定的约定制定出来的,所以答案选d;abc不是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23.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b.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d. 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唐代科举制度对考生的身份有限制,明确禁止商人、工匠及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在判词中表 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该获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 “奇才异行者”应举,改变了隋唐对商人采取歧视政策的弊端,故选c,ab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d不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4. “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此言论体现的核心思想是a孟子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守仁的“致良知”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说明作者认为为学著述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实践,舍弃实践则一切都是空谈,此可知此言论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其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因此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5. 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从材料“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可以看出这个学派崇尚节俭,主张兼爱;不分等级,因此属于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故选a。儒家主张仁政,德治;道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厚古非今。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共计50分)26、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材料三 :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2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4分)(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政府怎样进行“内在的限制”?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6分)【答案】(1)异: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4分);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或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2分)(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分) (3)美德即知识;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4分)(4)人性恶或者人都是自私的。(2分)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2分)汉密尔顿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引导(2分)【解析】试题分析:(1) 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孟子主张“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荀子认为“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可以回答第(1)小问: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人 之性恶”。根据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目的。(2)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提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的思想,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综合理解归纳即可。(3)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 可见苏格拉底探讨的是美德和知识的关系,以及美德和教育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答案。(4)原因根据“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归纳得出,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综合以上材料,材料一、二、三、四属于思想上的主张,没有制度的内容,汉密尔顿主张“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 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引导。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27. 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姓名生卒年著作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徐光启15621663农政全书宋应星15871666天工开物材料二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姓名生卒年成就哥白尼14731543提出太阳中心说布鲁诺15481600提出宇宙无限论伽利略15641642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开普勒15711630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1)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领域、作用方面的不同。(6分)(2)结合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8分)(3)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2分)【答案】(1) (6分)不同: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西方主要是集中于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其成就在于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也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原因: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和八股取士制度,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自由。(任答其中2点得4分)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必要的动力。(4分)(3)结论:1617世纪中国科技从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欧洲;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制度。(2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和欧洲近代科学。 通过材料看出在研究领域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