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甘肃省临夏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甘肃省临夏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甘肃省临夏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甘肃省临夏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临夏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本试题分为卷卷。卷单项选择题,答案必须填写到选择题答题卡上;卷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作答。2请同学们务必准确工整填写姓名、班级、考号、座位号等信息,便于统分和分发试卷。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答案】d【解析】“天子”、“子民”等字眼意在强调在秦汉以后的政治统治是在借助于人伦秩序进行统治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宗教权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和材料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天子”、“子民”是和人伦秩序密切相关的。2.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 汉武帝改革b. 商鞅变法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秦国灭六国实现了“倾邻国而雄诸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武帝改革是加强中央集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使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安石变法是挽救统治危机的变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四个选项中商鞅变法属于富国强兵。3.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a. 中央集权b. 规范法度c. 皇权至上d. 君权神授【答案】c4.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被逐渐削弱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c【解析】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是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即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被逐渐削弱,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是明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权力不存在转移的问题,只能君主权利不断地加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5.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突出个人功业b. 承袭华夏传统c. 宜扬托古改制d. 标榜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意在标榜自己功劳大,即突出个人功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承袭华夏传统而是突出个人功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和托古改制无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标榜君权神授是汉武帝而非秦始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皇”、“五帝”意在标榜自己功劳大。6.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答案】b【解析】郡县制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使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百姓仍然是封君的属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度法令的统一未体现“公天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利于皇帝集权是家天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 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 设枢密院b. 设三司使c. 文官任知州d. 施行将兵法【答案】c【解析】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设枢密院属于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属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权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设三司使属于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属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权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以提高军队素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设枢密院、 设三司使、文官任知州各自解决的不同问题。8.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是西周时期,和秦始皇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时不再是军功爵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秦始皇在政治领域的贡献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9.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答案】b【解析】宋代谏官评议宰相是非,这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即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评议皇帝得失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是受制约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谏官只向皇帝负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以谏官削弱的是皇帝而非宰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宋代谏官评议宰相是非是皇权加强的产物。10.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答案】d【解析】枢密院和三司均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措施,即反映出君权对相权的制约,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宰相职权范围缩小而非扩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在后来的明清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枢密院和三司均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措施,和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1.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了开发,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南宋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才超过北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尚未转移到南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仍然存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经济中心南移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仅仅是为经济中心南移打下基础,南宋才完成经济重心难以。12.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 铁农具的制作精细,使用范围扩大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铁农具大量使用,铁农具制作精细,使用范围也是不断的扩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均可以生铁铸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必备”,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准确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b.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b【解析】交子是纸币,是为了满足民间交易的需要才出现的,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商业纠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富商的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交子是为了满足民间交易的需要才出现的而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 法家b. 道家c. 墨家d. 儒家【答案】a【解析】法家主张与时俱进,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道家主张无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家主张尚贤、非攻,和题意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主张仁,和题意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5.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答案】b【解析】“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强调了养子地位的提升,也说明了儒家伦理得到强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养子亲子权利是不相同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宗族利益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血缘亲情逐渐强化而非淡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b. 募役法和保甲法c. 将兵法和均输法d.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答案】a【解析】与生产有关的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使农民的种子有保障,农田水利法使土地面积扩大,可灌溉的水源增加,有利于农业增产,选a;其他各项都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作用,但与生产无关,故排除。17. 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a.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 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 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答案】d【解析】“革命”是指十月革命,即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革命”是指十月革命而非二月革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革命”是指十月革命而非指公开发表四月提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8.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 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c. 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d. 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c【解析】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指继续实行已经严重脱离现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业税是和新经济政策有关,而本题是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和新经济政策有关,而本题是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是次要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9. 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战争的影响时说:“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这一“觉醒”指的是a. 开始认识到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b. 开始认识到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c. 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d. 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答案】c【解析】这一“觉醒”指的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然后进行农奴制改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开始认识到农奴制度而非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认识到农奴制度而非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俄国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0.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答案】b.2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a. 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b. 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c. 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d. 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答案】d【解析】在改革后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俄国地主不能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司法审判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无权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2.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答案】d【解析】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和苏俄新经济政策均涉及到利用市场的问题,即两者均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环境不是主要的依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俄新经济政策不涉及工业化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适合中国的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3.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b.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a【解析】这一思想推动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即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一致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思想未延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4.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c.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即面临困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战争政策造成粮荒,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农业集体化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是在二战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52分)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案,厘定国、地税收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1929年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1928年9月把财政整理委员会改为预算委员会,1930年制订试办预算章程。1931年,通过法定程序确立了总预算。国民政府在裁撤厘金的同时举办了统税。1928年6月又宣布收回关税自主权。美、德、挪、比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缔结“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1931年到1935年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困难时期。国防和当时内战的需要也促使国民政府把交通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摘编自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1)根据材料,概括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出现困难的原因。【答案】(1)统一财权;统一度量衡;确立预算制度;裁撤厘金与举办统税;关税自主。(2)日本侵华,东北沦陷,中国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国共内战;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波及中国。【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制订试办预算章程、宣布收回关税自主权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此类问题关键是要概括完整。(2)1931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出现困难的原因是一道时间跨度很大的问题,从时间来看涉及到了东北的沦陷破坏经济、国共十年内战破坏经济、经济危机的波及破坏经济等相关因素。26.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1)条件,依据 “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可以得出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依据 “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可以得出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特点,依据 “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可以得出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出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等特点。(2)作用,依据 “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反映了孝文帝“迁都”对改革具有: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的作用;原因,依据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以得出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依据 “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