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桥矿500万t新井通风设计【优秀开采矿工程采区矿井新井设计+3张CAD图纸】
【102页@正文40000字】【详情如下】【需要咨询购买全套设计请加QQ1459919609 】.bat
正文.doc
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剖面图.dwg
采区巷道布置及装配图.dwg
采区平面图.dwg
目录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
第一节 矿井概况1
一、位置与交通1
二、地形与河流1
三、气候与气象2
四、地震2
第二节 地 质 特 征2
一、地层2
二、构造2
三、煤系及煤层3
四、煤质3
五、水文地质3
六、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1
第三节 勘探程度与建议13
一、勘探程度评述13
二、建议13
第二章 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15
第一节 井田境界15
一、井田境界15
第二节 井田储量15
一、矿井工业储量15
二、矿井设计储量16
三、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7
第三节 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19
一、矿井工作制度19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9
第三章 井田开拓21
第一节 概述21
第二节 井田开拓21
第三节 井筒特征23
一、井筒断面尺寸23
二、井壁的支护材料及井壁厚度25
三、井筒深度25
第四节 井底车场26
一、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27
二、线路总平面布置27
三、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计算34
四、确定井底车场主要巷道断面36
五、井底车场硐室36
六、其他硐室38
第五节、开采顺序及带区、采煤工作面的配置38
一、开采顺序38
二、保证年产量的同采采区数和工作面数39
第六节、井巷工程和建井工期40
第四章 采煤方法45
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45
第二节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46
一、带区斜长的确定46
二、煤柱尺寸46
三、巷道布置46
四、带区斜巷的布置46
五、带区联络巷道及下部车场47
六、带区硐室47
七、带区生产系统48
第三节 回采工艺设计48
一、概述48
二、综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50
第五章 矿井运输、提升及排水59
第一节 矿井运输59
一、井下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59
二、带区运输设备的选型60
第二节 矿井提升60
一、主井提升设备选型计算61
二、副井提升容器的确定66
第三节 矿井排水71
一、概述71
二、排水设备选型计算72
第六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措施78
第一节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78
一、选择原则78
二、选择矿井主扇的工作方法79
三、选择矿井通风方式79
第二节 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80
一、风量计算80
二、风速验算82
第三节 全矿通风阻力计算83
一、计算原则83
二、计算方法84
三、计算矿井总风阻及总等积孔87
第四节 扇风机选型87
一、选择主扇87
二、选择电动机:89
三、防止漏风和降低风阻的措施89
第四节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90
一、概述90
二、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90
三、粉尘的综合防治91
四、预防井下火灾措施92
五、矿井水灾的预防措施92
第七章 矿山环境保护93
第一节 环保设计依据和采用的标准93
一、设计依据93
二、环保标准93
第二节 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措施94
一、污废水排放94
二、环境空气污染94
三、噪声及绿化95
第三节 地表沉陷及其治理95
第四节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95
参考文献:96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位置与交通
顾桥井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城西北约20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6′15″~116°37′00″,北纬32°43′47″~32°52′30″。
井田内有凤(台)~阜(阳)和凤(台)~利(辛)公路纵贯;井田外东部经有凤(台)~蒙(城)公路,南部通有袁(集)~李(凤郢子)矿区公路和淮(南)~阜(阳)铁路。潘谢矿区铁路自东向西穿过本井田。井田内的永幸河和西南外缘的西淝河均可通航民船,并可转接淮河水运。交通方便(见图1-1-1)。
二、地形与河流
本井田位于淮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除西淝河与岗河沿岸一带地势低洼、雨季易成内涝以外,地面标高一般为+21~+24m。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永幸河由西北至东南流经井田中部;而与永幸河流向相同的西淝河则流经井田西南缘外侧,在鲁台孜入淮,是地表水集中排放的主渠道。此外,井田内尚有纵横交错的人工沟渠。
三、气候与气象
井田所在地区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季节性明显,冬冷夏热。
该地区年均气温15.1℃,两极气温分别为41.2℃和-22.8℃;一般春、夏季多东南及东风,秋季多东南及东北风,冬季多东北及西北风,平均风速3.18m/s,最大风速20m/s;年均降雨量926.33mm,最大达1723.5mm;雪期一般在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中旬,最大降雪厚度16cm;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为30cm。
四、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使用规定,本井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参考文献:
[1].煤炭部.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2].徐永祈.采矿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林在康.井筒断面图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4].林在康.巷道断面图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在康.井底车场图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6].林在康.风机装置性能图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7].陈昌荣.地质学基础,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8].吴则智.兖州矿区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的实践与认识,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9].戴绍城.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与装备,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10].陈炎光、徐永祈.中国采煤方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11].钱鸣高、刘庭成.矿山压力及控制,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
[12].王省身.矿井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
[13].岑传鸿.采场顶板控制与检测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14].林在康、左秀峰.矿业信息及计算机应用,2000
[15].蒋国安、吕家立.采矿工程英语,1998
[16].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煤炭科技名词,1996
[17].兖矿集团东滩煤矿.东滩煤矿矿山压力控制实践与研究,1999
[18].《综采设备管理手册》编委会.《综采设备管理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19].中国煤矿专用设备成套服务公司.《采煤机械化成套设备参考手册》,煤炭工业部,1984
[20].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物资供应局.《煤炭工业设备手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21].洪晓华.矿井运输提升,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22].东兆星、吴士良.井巷工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3].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4]. 洪晓华.矿井运输提升,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5].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26] 孟宪锐、李建民.现代放顶煤开采理论与实用技术;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27] 徐兴子.厚煤层分层综采技术;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8] 周冠军.矿图;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29] 煤炭工业部安全监察局.国内外煤矿粉尘防治技术资料选编;2002。
[30] 史富 等.矿井综合防尘技术与管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31] 汪理全、梁雪勤.采矿概论;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32] 赵益芳.矿井防尘理论及技术;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33] 徐兴子.安全规程;北京:煤炭工业部出版社,2002。
[34] 《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编写组.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上、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
[35] 徐永圻.中国采煤方法图集;徐州: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制定.煤炭工业设计规范;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37]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煤矿安全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38] 王省身.矿井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6。
[39] 任洞天.矿井通风与安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40] 周逎荣,严万生.矿山固定机械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41] 亓延宝.厚煤层分层综采技术;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42] 续魁昌.风机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3] 萧景瑞.矿井通风;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4。
[44] 纪登平.建井通风与安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45] 徐兴子.厚煤层分层综采技术;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46] 郑西贵.采矿AutuCAD2006入门与提高;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7] 万博.Photoshop 6.0中文版实战入门新概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0。
[48] 丁颖.计算机应用基础;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49] 曹虎斌.综采工作面通风防尘的实践与探讨;煤;2005年4月,56-60。
[50] 马志宏.综放工作面防尘技术实践;煤;1999年3月,2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