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破冰船盘点.docx_第1页
世界著名破冰船盘点.docx_第2页
世界著名破冰船盘点.docx_第3页
世界著名破冰船盘点.docx_第4页
世界著名破冰船盘点.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目录核动力核动力船舶1大国重器:世界各国核动力舰艇3世界著名破冰船盘点7世界上最大核动力破冰巨兽:北极级(Arktika)17全球首艘侧向破冰船“波罗的海”号通过测试20北冰洋博弈:核动力破冰船助俄占尽先机21俄罗斯的核动力破冰船邮票23俄罗斯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29昙花一现:核动力商船33俄罗斯2015年前再造8艘核动力潜艇48核动力专家孙中宁50赵华:走自主创新的核动力之路51核动力核动力船舶/news2_2008_675846.html【知识】核动力核动力船舶15-05-01 作者:佚名 编辑:王新雨破冰船“列宁”号是第一艘实验性的核动力破冰船,核反应堆释放出的热能使一回路冷却水加热,随后通过热交换器将二回路内的水变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出的交流电经硅整流器变为直流,供电给推进用的直流电动机。正常情况下利用设在船舶的大功率压水机,喷出高压水柱,破冰航行。船上另有两个鱼雷舱,一在船舷,一在船尾,必要时发射鱼雷,用以击破坚厚的冰层。“列宁号”核动力舱,反应堆将被一个特制的盖子密封,而且永远不能打开。船上安装有3台90兆瓦OK-150型压水堆。“列宁”号上的核反应堆与苏联第一代核潜艇上安装的反应堆类似,但是技术不甚完善,“列宁”号上的核反应堆在运行过程中曾发生过两起事故,但后来都进行了修复。不过,1967年那次事故造成的损害较大,使得船上的核反应堆被迫拆除,后来更换为171兆瓦的新型OK-900型。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于俄罗斯当地时间走完了它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破冰之旅”,经过必要的改装和检修之后,将在俄北部港城摩尔曼斯克永久驻扎,变身为船舶博物馆和宾馆,供世界各地的民众前来参观。“列宁号”不仅以核动力傲世全球,它的设计也让很多同类型破冰船难以与其比肩。秉承苏联式的宏大建筑模式,“列宁号”内部空间较大,设备齐全,装修豪华。餐厅的布置类似酒店,音乐厅是船员们解乏和打发寂寞的最好场所,他们还会自发地组织小型音乐会。核动力商船目前,国际石油供应紧张,油价高速增长,而我国是贫油国家,国内燃油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5%。我国远洋船舶运输动力主要以燃油为主,油价的上涨增加了船舶航运成本。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组织对航运业减排要求的提高,普通燃油商船面临严峻考验,亟需可替代能源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核动力船舶是绿色船舶,具有无温室气体排放的显著优点。相比普通燃油商船,核动力商船的建造和运行需要消耗巨额资金。核动力集装箱船经济性分析中提到对富集度为16.5%的核动力集装箱船与普通燃油集装箱船全寿期内运行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得出:当油价高于367美元/t时,核动力集装箱船船25年全寿期内的总运行成本低于传统集装箱船的总运行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此外,核动力船舶可以在实现船舶高速化的情况下,核燃料消耗几乎不变。相比之下,普通燃油船舶若航速增加,油耗将大幅上涨。由此可见,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飞涨,以及国际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核动力船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1955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恩豪威尔计划建造一座核动力商船来掌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主动权。第二年,美国国会批准由原子能协会、海事机关和交通部共同完成该项目。萨凡娜号由GeorgeG设计,船的龙骨由纽约船舶制造公司在新泽西的Camden完成,它的反应堆由Babcock和Wilcox制作,在1959年6月21日,萨凡娜号下海的日子由美国第一夫人玛米艾恩豪威尔题名。1969年,萨凡娜号成为停泊在纽约的第一艘核动力船舶,她当时在纽约刮起一阵庆祝热潮,成为纽约核能周。庆祝活动包括展示美国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取得的先进成果,例如转基因食品、核技术的新应用及核能教育信息计划。美国原子能协会的院长Dr.Glenn和总统艾森豪威尔被邀请为发言人介绍全球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计划。萨凡娜号的下水典礼和纽约核能周由ChalesYulish联合体设计和实施,由能源巨头赞助。总之,苏联的北极地区是目前唯一要采用核动力破冰船的地区,已证实这个地区采用核动力破冰船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但是除北极地区外,核动力船舶发展受到影响很多。通常由于石油价格比较低, 以及核动力船到处航行, 可能遇到行政管理和法规上一系列问题,使得核动力船的经济性(除北极地区外)极不稳定。大国重器:世界各国核动力舰艇/news2_2008_710136.html【知识】大国重器:世界各国核动力舰艇15-08-23 作者:songwei 编辑:王新雨美、俄、法、英、中等大国共建造了核潜艇487艘、核航母12艘、核巡洋舰13艘。其中,退役核潜艇357艘、核巡洋舰9艘;在役核潜艇130艘、核航母12艘、核巡洋舰4艘;在建核潜艇15艘、核航母1艘,舰船核动力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和重大进步。核动力舰艇装备核动力舰艇的国家美国美国是舰船核动力发展最早、技术最先进、应用最广的国家,装备实力、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共建造了9座陆上模式堆,发展了18个舰船核动力型号。美国舰船核动力研究先于舰船平台,通过多堆型探索,选定分散布置压水堆;施行潜艇、航母、巡洋舰核动力三个系列型号独立发展,技术共享,形成核动力型谱;重视基础研究和陆上充分试验,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可靠性、自然循环能力、堆芯寿期、自动化程度等。在潜艇核动力方面,平均56年研制一型,全部采用压水堆,形成1.5到6万马力等多个功率档次的型谱,堆芯寿期由66个满功率天发展到500个满功率天,实现了潜艇30年全寿期不换料,自然循环能力逐步提高到30额定功率,布置形式由分散向紧凑演变,但未采用一体化。美国“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各舱布置如图4所示。美军拥有11艘现役的7700吨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Virginia class SSNs),2艘将要服役还有17艘正在规划中。美军的主要潜艇力量是6100吨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现已建造62艘,其中40艘潜艇被美军布置在前线。由于苏联解体,原本预计建造29艘的海狼级只建造了三艘便宣告停工 。在水面舰船核动力方面,单堆轴功率由3.5万马力逐步提高到14万马力,航母核动力反应堆从8个减少到2个,运行控制大为简化,综合性能有了很大提升。总之,美国舰船核动力已有5500多堆年的运行史,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自动化水平、模块化和系统简化程度及堆芯寿期等主要技术指标都达到较高水平。美国现在服役总共12艘大型航空母舰,其中包括小鹰级常规动力母3艘、企业级核动力航母1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8艘。目前美国正在研制功率更大、系统更为简化、安全可靠性更高的A1B新型航母核动力;启动了下一代核潜艇反应堆(TTC)研究工作,主要延长堆芯寿期、提高功率密度、降低成本。前苏联/俄罗斯前苏联/俄罗斯舰船核动力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并有其独特的技术路线,共建造5座陆上模式堆,发展20个舰船核动力型号。俄罗斯舰船核动力型号施行单独发展,通过多种堆型长时间探索,选定压水堆,重点围绕减小体积重量、降低振动噪声、提高自动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在潜艇核动力方面,历经四代发展了10个压水堆型号和3个金属堆型号,轴功率从1.75万马力发展到4.9万马力,布置形式由分散向紧凑、一体化发展(舰船核动力布置型式如图6所示),逐步实现了通用化、模块化设计,自然循环能力和安静性不断提高。目前,俄罗斯仅有14艘并没有完全装载导弹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这14艘核潜艇面临缺乏船员、核心工作系统需要升级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的12艘是德尔塔IV型核潜艇,已经超过使用年限并且很少执行出海任务。而俄罗斯仅拥有的15艘现代化7000吨阿库拉级核潜艇(AkulaSSNs),只有9艘能真正派上用场,外加一艘租借给了印度,剩下的由于缺少工作人员和资金而被搁置在仓库里。俄罗斯2015年将再开工建造两艘最新型(第四代)“北风之神”级(955型)战略核潜艇,至2020年俄海军将装备有8艘该型号核潜艇。在水面舰船核动力方面,发展了7个型号,均为压水堆,先后装备破冰船、货船和巡洋舰等;典型的是KN-3型核动力,堆功率300MW,轴功率7万马力,“基洛夫”级巡洋舰装备了2座。1990至今,开展第四代-4型紧凑布置压水堆技术研发,其性能指标与第三代基本相同,但安静性大幅改进;目前,正在计划研制核动力航母。法国法国是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研发舰船核动力,共建造3座陆上模式堆,发展三代3个舰船核动力型号。法国舰船核动力选定压水堆,重点发展一体化反应堆,提高自然循环能力;坚持发展多用途、通用型核动力,航母与潜艇共用一型核动力。反应堆布置形式从分散布置发展到一体化,核动力轴功率有0.95、1.6、4.1万马力功率档次,自然循环能力达到50额定功率。其中,第三代K-15型一体化压水堆(堆功率150MW,轴功率4.1万马力)分别装备于“凯旋”级战略核潜艇和“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英国英国舰船核动力是在引进美国反应堆技术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共建造2座陆上模式堆,开发了5种堆芯,研制了两代潜艇核动力。英国舰船核动力充分利用模式堆发展多型堆芯,逐步提高堆芯寿期和性能,核动力技术稳步推进。舰船核动力轴功率从2.5万发展到3.5万马力,反应堆堆芯换料周期不断提高,从7年延长到25年。其中,第二代PWR-2型压水堆(堆功率约90兆瓦,有资料显示为140兆瓦),分别装备于“前卫”级、“机敏”级共5艘核潜艇。同时,英国还开展了大量一体化压水堆研究工作,但最终反应堆仍采用分散布置。中国1958年6月,中国第一座实验型核反应堆开始运转,随即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研制核潜艇。但不久后,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毛泽东发誓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于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生日)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正式服役。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在水面舰船核动力方面,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航母力量和舰载航空兵,将来至少将拥有6艘航母,组建6支航母战斗群,在实力上将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准备装备4艘航母,包括正在紧张试验的“辽宁舰”。但这些航母目前不会采用核动力。发展趋势从舰船核动力发展情况以及未来舰船装备发展趋势来看,舰船核动力技术逐步向长寿期、高自然循环能力、高功率密度、高自动化水平、低振动噪声方向发展,装置安全可靠性不断提高。主要趋势有:一是压水堆仍为主流堆型,反应堆功率不断提高。迄今为止,国外装备的舰船核动力反应堆有约98.4%为压水堆,由于压水堆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可靠相对较高等特点,且各国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建造和运行使用经验,其未来仍是舰船核动力主流堆型,同时单堆功率也将逐步提高。二是延长反应堆堆芯寿期,实现全寿期不换料。通过优化反应堆物理设计,采用高性能燃料元件,来延长堆芯寿期,实现全寿期不换料,从而降低舰船核动力使用保障工作量和全寿期费用。三是提高反应堆自然循环能力和安全可靠性。通过优化堆舱相关系统设备设计与布置,减少系统流动阻力,提高自然循环能力;同时增强系统设备可靠性和采取非能动安全技术等,以保证舰船核动力运行安全。四是不断降低舰船核动力体积重量,提高功率密度。通过采用紧凑式或一体化布置反应堆,以及集成组合式或整体组合式二回路,实施模块化设计建造,简化系统设备,减小体积重量,来提高功率密度。五是采用多种减振降噪措施,提高舰船核动力隐身性能。通过提高自然循环能力,覆盖常用工况功率需求,研制低噪声设备,设置低噪声运行工况,综合运用多种声学控制技术,不断降低舰船核动力振动噪声。六是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便操纵使用。通过系统设备集成优化,采用数字化综合控制和运行支持技术,减少操纵使用人员,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使舰船核动力操纵使用更加简便。世界著名破冰船盘点2015-12-14 作者:佚名 编辑:顾继光来源:三海一核科普网,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news2_2008_755784.html【图库】世界著名破冰船盘点15-12-14 作者:佚名 编辑:顾继光破冰船是用于破碎水面冰层,开辟航道,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锚地,或引导舰船在冰区航行的勤务船。分为江河、湖泊、港湾或海洋破冰船。船身短而宽,长宽比值小,底部首尾上翘,首柱尖削前倾,总体强度高,首尾和水线区用厚钢板和密骨架加强。推进系统多采用双轴和双轴以上多螺旋桨装置,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动力推进。螺旋桨和舵有防护和加强。破冰时,首部压挤冰层在行进中连续破冰或反复突进破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日前在南极被困,多国派出破冰船参与救援,其中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船“雪龙”号在成功救出“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船员后,也被困在了浮冰区。事实上,“雪龙”号并非专业的破冰船,破冰能力也并不出众,最终不得不求救美国的“北极星”号专业破冰船,那么世界上破冰能力最强的船只有哪些?列宁号目前在世界上设计和建造破冰船能力最强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芬兰、瑞典、德国、美国、挪威、丹麦、日本、加拿大等,尤其是以环北冰洋的几个国家设计和建造能力最强。1957年下水的前苏联的“列宁”号(Lenin),是世界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其动力心脏是核反应堆,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螺旋桨推动船只。俄罗斯“北极”级(Arktika)核动力破冰船,安装有两座核反应堆,是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首舰1975年服役。可在北极圈内深水海域使用,破冰厚度2米。1977年8月17日,首舰“北极”号是第一艘到达北极点的水面舰船。“亚马尔”号破冰船俄罗斯“北极”号后,又先后建造了“亚马尔”号、“俄罗斯”号、“50年胜利号”等5艘同级核动力破冰船。这些船的建成,为延长东北航路的冬运期作出了贡献。图为“北极”级“亚马尔”号破冰船。破冰船一般常用两种破冰方法,当冰层不超过1.5米时,多采用“连续式”破冰法。主要靠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把冰层劈开撞碎;如果冰层较厚,则采用“冲撞式”破冰法。冲撞破冰船船头部位吃水浅,会轻而易举地冲到冰面上去,船体就会把下面厚厚的冰层压为碎块,如此周而复始。“50年胜利号”“50年胜利号”号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该船于2006年建成下水试航,2007年正式交付使用。“50年胜利号”号船长159米,宽30米,有船员138名,满载排水量2.5万吨,最大航速21节,航速为18节时最大破冰厚度2.8米,总功率为75000匹马力,船上还载有米八直升机一架,用于侦察冰情和人员物资的运输。“俄罗斯号”2007年7月,包括100多名专家在内的俄罗斯科考队从摩尔曼斯克出发,由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号”开道,“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紧随其后,8月1日晚间到达北极。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北极航道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俄罗斯拥有的庞大破冰船队,确保了俄罗斯对这个交通要冲的控制和话语权。图为俄罗斯“北极”级破冰船在北冰洋为船舶开路。2011年1月,俄罗斯“马卡罗夫元帅”号破冰船在鄂霍次克海将一艘被困在冰层中长达1个月的大型鱼品加工船救出,这艘船从2010年底起,就与其它几艘船被困在鄂霍次克海海域厚约2米的冰层中,无法行动,不得不请求救援。而这次救援,耗费了大约500万美元资金。“北极星”号“北极星”号(WAGB-10)是世界上最强的常规动力破冰船,满载排水量13000吨,隶属于美国海岸警卫队。“北极星”号破冰船,共建造2艘,1976年服役。全长121.6米,装备2架直升机。“北极星”号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1.8米厚冰,如果用倒车冲击法,可破开6米厚的冰。“北极星”号破冰船和它的姊妹舰“北极海”号。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表示,目前“北极星”号已装载补给于周日出发,预计7天内抵达俄罗斯受困船只所处海域。“北极星”号前往南极的原定任务是在麦克默多湾开辟出一条运输通道,便于补给船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研究站运送食物、燃料等。澳海事局表示,“北极星”号将在本次营救工作结束后,恢复执行原定任务。“希利”号美国现役最大的破冰船是“希利”号(Healy、WAGB-20),1997年下水,1999年服役。“希利”号船长128米,宽25米,吃水9.8米,最大航速18节,满载排水16700吨,主要作为高纬度科学研究平台和执行冰区护航任务。“北极星”号与“希利”号、“北极海”号共同组成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中型极地破冰船队。“雪龙”号“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是中国现役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1993年在从乌克兰进口的破冰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自1994年服役以来,已完成多次南极航行。“雪龙”号长167米,宽22.6米,型深13.5米,续航力19000海里,能以1.5节航速连续破冰1.2米前行。破冰等级分1到7档,第1档破冰能力最强,第7档最弱,“雪龙”号破冰能力大约在第6档。因为频繁往来于南北极,“雪龙”号上的船舶通信、导航、自动化控制设备不堪重任。2007年中国耗资1亿多元对“雪龙”号进行大修,船身也一改其原来的黑白色外衣,换上醒目的桔红色涂装。图为2008年3月11日,“雪龙”号在南极洲穿越浮冰覆盖的海面。“雪龙”号作为科学考察船,虽然具备一定的破冰能力,但在船舶的设计、船体的结构和船舶的动力方面并未达到专业破冰船的水平,因此也并没有为其他不具破冰条件的船舶开辟冰区航道的功能。“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学考察船2013年12月25日,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洲航行时被浮冰所困,当时船上除一支澳大利亚科考队外,还有来自英国、阿根廷、荷兰、新西兰、智利等国的游客。“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受困后,中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科考船参与了救援。而“雪龙”号却在救援结束撤离途中遭遇浮冰围困。目前,中俄两艘科考船均受困于联邦湾浮冰区,等待救援。1月2日,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上的“雪鹰12”直升机飞行6架次,成功将被困的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所有52名乘客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法国极地研究所主管伊夫弗雷诺曾抱怨说,为了救援“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实为旅游的伪科学探险者,浪费了法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珍贵的极地科研资源。随着两极的开发,破冰船将在未来人类研究和探索两极生态资源中发挥巨大作用。来源:本站整理世界上最大核动力破冰巨兽:北极级(Arktika)/news2_2008_699776.html 【图库】世界上最大核动力破冰巨兽15-06-24 作者:佚名 编辑:裴东亮北极级(Arktika)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1975年在苏联投入使用。船长134米,宽30米,排水量23000吨,安装2座反应堆,可在北极圈内深水海域使用,破冰厚度2米,Arktika是第1艘达到北极极点的水上舰船!来源:网络整理全球首艘侧向破冰船“波罗的海”号通过测试/news2_2008_565010.html【知识】全球首艘侧向破冰船“波罗的海”号通过测试14-04-09 作者:佚名 编辑:顾继光据报道4月3日,世界上第一艘具备侧向破冰能力的多用途破冰船“波罗的海(BALTIKA)”号已成功通过测试,不久将交付使用。“波罗的海”号建造项目负责人米卡维尔贝格当天向记者介绍,这艘破冰船去年年底在赫尔辛基造船厂下水,已接受了航行、破冰、急救等多项测试,结果令人满意。资料显示,芬兰在破冰船设计和建造领域拥有近百年的经验,全球60%的破冰船在赫尔辛基造船厂组装下水。随着北极航线的开通和市场需求的提升,芬兰造船业开始将北极多用途船只的设计和建造作为主攻方向。“波罗的海”号身长76.4米,并且船体不对称,装有3个可360度旋转的推进器, 由芬兰STEERPROP公司提供,每个推进器功率为7500KW, 增加了其在浮冰海域的灵活性。与传统破冰船能向前或向后破冰不同的是,“波罗的海”号可前、后、侧方多向破冰,可开拓宽达50米的航道。据该船设计单位,阿克北极技术公司销售与市场经理阿托乌斯卡利奥介绍,根据测试,“波罗的海”号以3节(1节等于每小时1.852千米)速度向前、向后航行时,可切开1米厚的冰层;以6节速度航行时,可切开60厘米厚的冰层;以2节速度侧向行驶时,可切开60厘米厚的冰层。除破冰外,“波罗的海”号还具备清污、灭火、救援等多项功能。来源:互联网北冰洋博弈:核动力破冰船助俄占尽先机/news2_2008_560790.html【科技】北冰洋博弈:核动力破冰船助俄占尽先机14-03-28 作者:佚名 编辑:姜慧一家三口北极灰鲸被孤苦地冰封在北极海域,就在人们想尽办法营救它们无果而陷入绝望之时,一个如小冰山般巨大的身影出现在人们视野中那是一艘赶来支援的苏联核动力破冰船。在它的强力碾压下,冰墙碎开,北极灰鲸一家逃出生天这是去年公映的美国电影巨大奇迹的部分情节,而这部电影取材自1988年发生的真实事件。近日,俄罗斯宣布将延续该国破冰船传奇。有分析指出,俄罗斯此举,有着对北极的复杂考量。核破冰船不断档据“俄罗斯之声”近日报道,俄罗斯计划到2020年建造3艘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至今仍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核动力破冰船队。俄波罗的海造船厂经理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介绍,相比以前型号,新型核动力破冰船有多项改进,“它的吃水量从8.5米增加到了10.5米,这种设计很特别,它让破冰船既能在北极海路运行,也能出现在西伯利亚河流的河口”。不仅如此,相关资料显示,新型核动力破冰船的功率更大、速度更快,并且安装了新的保护设备和导航设备。实际上,早在2011年9月,俄交通部副部长维克托奥列尔斯基就表示,俄应该在2020年前建造3艘核动力破冰船,因为在“泰梅尔”号和“瓦伊加奇”号核动力破冰退役后,在2016年至2017年俄罗斯将出现破冰船短缺情况。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建设核动力破冰船的确有其特殊需要之处。俄罗斯国土大部分地处高纬,冬季异常寒冷,不仅沿海海岸冬季会出现冰封,甚至连内水水道也面临结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就必须加强破冰船的建设。但分析同时指出,俄加强破冰船建设绝不仅仅是出于这么简单的目的。泰梅尔北冰洋博弈的一角据俄新社9月3日报道,以“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为首的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当日驶向北极东部海域进行演习。报道说,该舰队由10余艘作战和辅助舰只组成。这些舰只将沿北方海路航行,直到新西伯利亚群岛。北方舰队在航行公告中特别强调:“舰队在俄罗斯国防部和海军总司令部执行国家北极政策基础措施框架内航行,目的是保持俄罗斯作为北极主要强国的地位、加强其安全、在国家利益领域保障国家正常经济活动。”这并不是北方舰队第一次执行类似任务。该舰队信息保障处处长瓦季姆谢尔加说:“这是最近两年来北方舰队船队前往北极东部地区的第二次大规模航行。去年北方舰队船队同样以彼得大帝号为首在北方海路附近进行了一系列演习,海军陆战队员在俄罗斯海军史上首次登陆新西伯利亚群岛科捷尔内列岛海岸。”俄罗斯的这些军事动作,实际上是承袭了苏联对北极的军事政策。在冷战中,苏联海军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己方核潜艇部队能够在北极冰层的掩护下向美国发射核导弹。苏联很多舰船的设计与建设都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在俄罗斯力图恢复大国地位的今天,这一设想不仅没有被放弃,而且还在不断加强。据俄新社9月2日报道,俄海军总司令维克托奇尔科夫海军上将证实,在今年年底前俄海军将接收3艘核潜艇。在今年6月,他曾经证实俄海军将接收2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和“白蜡树”级攻击型核潜艇。而“白蜡树”级核潜艇的首次试验特别挑选在去年冬季的白海海域举行。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北极海域在俄罗斯国防政策中的重要性。白蜡树级核潜艇有专家认为,考虑到上述情况,不能排除俄罗斯用更加先进的核动力破冰船来掌控北极和北冰洋的可能性。如果将这些核动力破冰船用于军事,则俄海军将在北极海域进一步巩固其地位,拓展其活动空间和方式。俄罗斯的核动力破冰船邮票/news2_2008_542908.html【图库】俄罗斯的核动力破冰船邮票14-01-07 作者:佚名 编辑:滕越目前,俄罗斯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核动力破冰船队。前苏联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制造核动力舰船,在50多年中陆续建造了9艘核动力破冰船,但这些破冰船在未来几年中将逐渐退役,因此俄罗斯正计划建造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2009年6月18日,俄罗斯邮政发行一套4枚邮票纪念“俄罗斯核动力船队建立50周年”。主图分别为: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图1)、“泰米尔”号(图2)、“亚马尔”号(图3)、“胜利50周年”号(图4)。图1图2图3图4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于1959年下水(1957年造完),服役达半个世纪该船长134米,宽276米(破冰船的长宽比例同一般海船不同,纵向短,横向宽),排水量19420吨。每年都在冰封的新地岛和白令海之间的航线上行驶,是世界上第一艘使用核反应堆作为动力源驱动的破冰船。2009年5月5日,在穆尔曼斯克光荣退役,经全面维修后,将成为一个博物馆。为此,2009年12月11日,发行一枚纪念封来纪念“列宁”号的退役(图5),2009年9月15日,穆尔曼斯克还发行一枚纪念邮戳(图6)。“泰米尔”号和其孪生兄弟“瓦伊加奇”号核动力破冰船于1989年交付使用,它能在零下50度、冰层厚度177米的环境下,还能以2海里的速度航行,为此还受到嘉奖。该船用苏联的材料和设备在芬兰造船厂建造,创下了俄罗斯和芬兰合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9年9月15日和9月25日,俄罗斯邮政还分别发行了二船的纪念封和穆尔曼斯克的纪念邮戳(图8-11)。“亚马尔”号于1992年交付使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属于第二代“北极”级原子破冰船),它有二个核反应堆为动力源,产生的电能可为18000个家庭提供照明。船长150米,能穿透23米厚的冰层,速度为5千米每小时。在2000年完成了远征北极、到达地球最北端的陆地,它可以在冰层中前后移动。由于核反应堆必须工作在冷水中,因此无法跨越热带到南半球工作。穆尔曼斯克的“亚马尔”纪念邮戳如图12所示。“胜利50周年”号于1993年下水开始建造(最初命名“乌拉尔”号),但由于资金短缺,项目被迫叫停,90年代末才恢复拨款,本来用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但直到2007年才最后完工(属第二代“北极”级改进型原子破冰船)。此船是当今最大的原子破冰船,破冰厚度可达28米,技术设备很先进。纪念封和穆尔曼斯克的纪念邮戳如图13、14所示。俄罗斯的核动力破冰船除上述外,还有“北极”号,1974年使用,1982年曾名“勃列日涅夫”号,1989年恢复原名。其纪念封和穆尔曼斯克的纪念邮戳见图15、16。1977年“北极”号破冰船第一次破冰到达北极点,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到达北极点的核动力水面舰船,曾因为待在冰中357天而打破世界纪录。1985年下水的“俄罗斯”号(穆尔曼斯克的纪念邮戳如图17);1989年下水的“苏联”号(纪念邮戳如图18);1977年使用的“西伯利亚”号,其纪念封如图19。值得说明的是我国“雪龙”号极地破冰船,它长167米,宽22.6米满水量21025吨。由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1993年3月25日建造,我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1994年10月首航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俄罗斯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news2_2008_542902.html【知识】俄罗斯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14-01-07 作者:佚名 编辑:滕越俄罗斯五十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最初命名为“乌拉尔“号)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它于1993年开始建造,原准备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并在50周年纪念日前后下水,也为此起了船名:“五十年胜利号”号,但由于资金短缺,该项目中途被迫叫停,直到90年代末才恢复对该项目拨款。该船于2006年建成下水试航,2007年正式交付使用。船长159米,宽30米,有船员138名,满载排水量2.5万吨,最大航速21节,航速为18节时最大破冰厚度2.8米,总功率为75000匹马力,船上装有两个核反应堆,装有最新的卫星导航和数字式自动操控系统, 另外船上装备的6艘救生船也是为在冰区救援航行所特制的。是世界上最新,最大,也是最先进的核动力破冰船,这也使得它成为俄罗斯众多“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里的巨无霸。50年胜利号是有史以来最大、最有力的核子动力破冰船。在近二十年破冰船造船期间,她是第一艘有个勺形船首的Arktika冰级的破冰船,加上全新的电子自动操控系统,大幅度的提高了她的航行效率。这艘船的设计有5米(18英迟)宽的不锈钢破冰带,破的冰块厚度可以高达2.5米(9.2英迟)。由两个核子反应炉产生的75000马力可以强力推动全船破冰前行。在开阔水域,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21.4海里。核子动力破冰船的建造是为了能在由冰层覆盖的水域中航行。强而有力的不锈钢船首及超强的核子动力可以轻而易擧的破冰前行。核子动力破冰船相对于用柴油发动的破冰船来说要强大的多,俄国建造核子动力破冰船主要是为了能在西伯利亚北部冰封的水域中航行。这艘Arktika极破冰船有双层船体,外层船体在接触冰层部位的厚度大约为48毫米,其他部分的厚度大约为25毫米。在两层船体的中间有压舱水,藉著压舱水来回的移动可以帮助破冰。从距离海平面9米下的船体由特殊喷气装置,每秒钟喷出 24立方米的气泡来推开船体两侧浮冰,这个空气气泡系统让破冰船航行如虎添翼,有助于破冰船的前进,因此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破冰船都可以自如地破冰。这样的核子动力破冰船必须航行于冰冷的水中,才可以降低它的核子反应炉温度。所以这艘船不能航行在南半球的热带地区。尽管这艘船有两个核子反应炉,通常情况下只会使用一个来供应马力,另一个只是储存备用。在冬季,在北部的海域上冰层的厚度大约在1.2 2.0米(3.9 6.5英迟)之间不等。北极海中间地区冰层的平均厚度大约是2.5米(8.2英迟)。核动力破冰船能以高达10莭的速度强行穿越冰层。在无冰区的水域上核子动力破冰船的最大马力可以达到每小时21海浬(每小时38公里或24英浬)。此船配备了一架直升机和几艘橡皮艇,可以进行空中航路侦测,观光和岸上转运。船上的雷达和卫星系统提供了导航、电话、传真还有电邮等功能。船上的餐厅有酒吧和现场的音乐表演设施。充足的公用空间包括一个在船后部的会议大厅和一个在船前部的休闲交谊厅;会议大厅在白天可作为演讲厅或简报室,傍晚可转换成社交和跳舞的好地方。此船还有一个室内游泳池和两个桑拿房、电影院、图书馆、篮球馆、健身房和一间纪念品商店,是市场上具有儎客能力的最佳核子动力破冰船。该船有64个客舱,可搭载128个旅客。客舱有五个等级,所有客舱都有外窗,在航行状况允许时,可打开观赏海景。客舱内并附电视和DVD播放机。有46间标准双人舱, 6间小套房, 5间套房, 1间胜利套房和5 间Arktika套房。 较大的1间胜利套房和最大的5 间Arktika套房设有浴缸和冰箱。昙花一现:核动力商船/news2_2008_454628.html 【世界】昙花一现:核动力商船13-03-31 作者:常佳川 编辑:常佳川发展历程193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原子核裂变现象被发现,揭开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序幕。1955年1月美国核潜艇“魟鱼”号首次试航成功后,开创了利用核能作为船舶动力的新时代。对于破冰船、大吨位的矿砂船、游轮、集装箱货轮等民用特种船舶,如果采用核动力装置推进,由于装载的核燃料相对较少,还能提供极大的续航力,有利于增加货物装载量、提高船舶航速、从而提高运营的经济性。“陆奥”号核动力商船但是迄今为止,在各国建造的核动力船舶中,军用的占绝大多数,完全用于商业运输的只有三艘。第一艘是在1959年下水的美国萨凡娜号,8年间航行了50万海里,70年停泊在查尔斯顿的海岸码头。第二艘是德国的奥托汉号,于1970年投入航行一直到1979年,航行期间访问了22个国家和33个港口,后来被改作由常规的柴油驱动并作为集装箱船营运。第三艘是日本的陆奥号,于1970年建造,由于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于1992年退出使用。迄今为止,从事核动力商船研究设计的国家有美国、苏联、西德、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加拿大等。各国都有自己的计划和设想。萨凡娜号核动力商船技术特点船用压水堆核动力装置原理流程目前的核动力商船全部采用压水堆作为动力堆,其结构紧凑,功率密度高,安全性较高,另外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运行性能良好。船舶压水堆核动力装置由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二回路系统和推进系统几部分组成,分别布置在不同的舱室中。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布置在具有屏蔽作用的反应堆舱内,防止可能的放射性物质扩散对其他舱室造成污染。核燃料在反应堆内通过裂变反应将核能转化为热能,冷却剂在主泵的驱动下流经堆芯将热量带走,循环至蒸汽发生器时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侧工质,使其产生一定温度和压力的蒸汽。在反应堆进、出口主管道上连接的稳压器,用于维持反应堆及一回路的运行压力,确保反应堆安全运行。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由蒸汽管道输送到二回路系统,供应主汽轮机、汽轮机发电机及其他用汽设备。二回路的系统没有放射性,因而布置在没有屏蔽的机舱内。蒸汽分别在主汽轮机、汽轮发电机内膨胀做工,产生推进船舶的动力和全船所需的电力;汽轮机排出的废气进入冷凝器,被循环水泵从舷外抽进的海水冷却成为冷凝水;凝水由凝水泵、给水泵增压,在给水加热器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送入蒸汽发生器,开始下一轮的循环。退幕原因分析“萨凡娜”号的问世揭开了核动力商船时代的序幕,美国在总结萨凡娜号的经验基础上,进行过一系列推进功率的核动力商船系列设计,但是后来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德国奥托哈恩号在10年间完成126次航行,虽没有发生一次技术故障,但是核动力成本太高,不得不在1982年拆除反应堆,用船用柴油机替代。日本的“陆奥”号,由于技术,尤其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而夭折。“奥托哈恩”号核动力商船核动力商船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对船上的辐射危害还没有绝对可靠地安全防护措施,人们还很不放心,存在着恐惧的心理:另外对核商船放射性污染和污水排放没有严格的规定,进出港口又没有绝对的安全措施,很多港口反对停泊;最重要的是核商船的经营管理比较复杂和造价昂贵。应用前景在减排浪潮席卷全球之际,核动力商船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目前能够代替石油的船用燃料,有核能、煤、氢等。不过从这些替代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核能更接近商用化的地位。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和安全措施的改善,在能源紧张、油价上涨的总形势下。核动力商船将扬长弃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基于国际船舶行业的现状分析,立足于国情现状,可以肯定我国船舶行业发展民用核动力是极具前景和现实意义的。对促进我国核工业产业链发展、推进我国造船业的技术进步、完善我国核动力船舶监管体系、提高我国航运整体实力、保障我国远洋运输的能源安全等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核动力商船的开发相当于扩宽了我国核资源的利用空间,核能的商业运作将不仅仅局限在核电及医疗卫生方面,还促进我国核工业产业链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核动力商船将会成为蓝色海洋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的。相关链接:日本“陆奥”号核动力商船美国“萨凡娜”号核动力商船 德国“奥托哈恩”号核动力商船【世界】“陆奥号”核动力商船 /news2_2008_416428.html【世界】“陆奥号”核动力商船12-11-18 作者:常佳川 编辑:常佳川“陆奥号”(Mustu)是日本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核动力商船。但是从未进行商业载货运行。核动力推进装置试验商船的反应堆在1972年8月25日建成,9月4日完成燃料装机。当官方人员宣布将会在Ohminato进行第一次试航的时候,当地的抗议居民强烈要求重新考虑这一决定。最终决定在距离Cape Shiriya800Km的公海进行试航。商船在1974年8月26日离开了Ohminato港口,反应堆在8月28日达到临界。1974年的放射事故1974年9月1日下午5点,随着“陆奥号”船员将反应堆的功率提高到1.4%,反应堆的屏蔽层出现了小部分的中子和伽马射线泄露。尽管西屋公司曾经对反应堆的设计进行重审并警告了泄露的可能性,但是日本并没有对设计进行改进。尽管没有很强的放射性,但是这次事故已经成为一项政治事件,当地的渔民抵制它的返航,让其在海外漂泊了近50天。日本政府最终和当地的政府和渔民达成协议,在找到新的停泊港口前允许其暂时回家。10月15号,陆奥号回到了Ohiminato。在Sasebo,从1978到1982年间,对“陆奥号”反应堆的屏蔽装置进行了各种的改进,停泊的港口在1983年也签到了Sekinehama。经过一番的大修之后,陆奥号在1991年2月完工。之后它完成了它当初的航行目标,在试验中航行了82000千米。1992年陆奥号核动力商船正式退役。在过去的25年中,整项工程已经耗资1200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退役改造商船的反应堆在1995年被移除,在退役之后,陆奥号被重新改装成海洋探测的船只Mirai号。陆奥号核动力商船参数名称:陆奥号运行商:日本原子能研究协会(Japan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建筑商:东京第二工厂开建日期:1968年11月17日下水时间:1970年6月12日装料时间:1972年9月4日退役时间:1992年吨位:8240吨长度:130米动力:36MWe压水反应堆推进装置:10000hp的蒸汽轮机航速:32KM/h全船人数:80【世界】萨凡娜号核动力商船 /news2_2008_442798.html13-02-25 作者:常佳川 编辑:常佳川萨凡娜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的客货船,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耗资4690万美元,其中2830万美元用于建造核反应堆和购买核燃料,由美国政府集资。萨凡娜号是核能其它方面应用的示范工程,在1962至1972年期间服役,是当时四艘核动力货运船之一。苏联的列宁号破冰船在1957年12月5号下海航行,是第一艘核动力的民用船只。自2008年以来,萨凡娜号一直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第13港口。诞生日记在1955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恩豪威尔计划建造一座核动力商船来掌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主动权。第二年,美国国会批准由原子能协会、海事机关和交通部共同完成该项目。萨凡娜号由George G设计,船的龙骨由纽约船舶制造公司在新泽西的Camden完成,它的反应堆由Babcock和Wilcox制作,在1959年6月21日,萨凡娜号下海的日子由美国第一夫人玛米艾恩豪威尔题名。1969年,萨凡娜号成为停泊在纽约的第一艘核动力船舶,她当时在纽约刮起一阵庆祝热潮,成为纽约核能周(Nuclear Week In New York)。庆祝活动包括展示美国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取得的先进成果,例如转基因食品、核技术的新应用及核能教育信息计划。美国原子能协会的院长Dr.Glenn和总统艾森豪威尔被邀请为发言人介绍全球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计划。萨凡娜号的下水典礼和纽约核能周由Chales Yulish联合体设计和实施,由能源巨头赞助。设计概念艾森豪威尔需要建造一艘和谐船只来作为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代表,根据艾森豪威尔的一项国会发言记录“总统除了希望通过这艘船来获得各界的好名声之外不求任何回报。最初的设计是想复制鹦鹉螺号的核反应堆,但是为了达到与军事无任何联系完全商业化的标准,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核动力推进系统。萨凡娜号头等舱布置一角乔治夏普公司是纽约著名的船舶制造公司,成立于1920年。公司负责萨凡娜号除了核反应堆之外的全部设计,设计工作由Babcok和Wilcox完成。为了保障反应堆的安全和乘客的舒适度,萨凡娜号安装了减摇鳍装置。由于反应堆安装在船体的中心,并且反应堆的上方需要安装测量探头,萨凡娜号船上的装置全安装在船体的后部分。简述萨凡娜号长181.8米,宽24米,最大吃水深度9米,载重量为21800吨。萨凡娜号有7个货仓、一个反应堆室和一个机器设备室。有三层甲板,反应堆室位于船体的中心,为了便于给反应堆加料,船上的主体部分安装在船尾。萨凡娜号的客厅最高层的甲板上有操舵室、雷达室、联络室、电池间和应急柴油机室。中间一层的甲板有是员工的宿舍,在这下面是有课休闲的场所,有酒吧、游泳场等。在酒吧里通过一面玻璃墙可以看见游泳池。在客厅的中间是一个由璀璨玻璃桌围成的舞场。反应堆萨凡娜号的核反应堆采用的是低浓度的浓缩铀,与军用的核反应堆相比,对抗震能力和体积要求较小,但是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反应堆室的门反应堆放在可以从上方换料的位置,74MW的反应堆是一个又高又细的气缸,反应堆放在专门的房间里。长15米的反应堆室里安装着压水堆、基本的冷却环路和蒸汽发生器。反应堆在1975年更换燃料,反应堆高5.2米、直径160cm,有32个燃料组件,每个燃料组件的直径是1.3cm,包含164个燃料芯块,U-235的平均浓度约为4.4%,中间的16个为4.2%、外围的16块是4.6%。机舱萨凡娜号的机舱萨凡娜号的主要机舱长17米、宽24米、高9.8米,主控室和机舱紧挨,中间由一层玻璃隔开,工程师可以在主控室里控制反应堆和蒸汽装置。核动力推进的经济性萨凡娜号的压水反应堆萨凡娜号建造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核动力商船的稳定性,对经济性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因此外观设计的比较豪华,是货运船中的奢侈品,建造了30个空调间,每间都有独立的浴池。设有可供100人进餐的食堂,另外还有阳台、游泳池和图书馆。货仓看起来比较美观。通过多次试航,萨凡娜号在海中运行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