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中国新闻摄影的必经之路[文档资料]_第1页
荷赛,中国新闻摄影的必经之路[文档资料]_第2页
荷赛,中国新闻摄影的必经之路[文档资料]_第3页
荷赛,中国新闻摄影的必经之路[文档资料]_第4页
荷赛,中国新闻摄影的必经之路[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赛 ,中国新闻摄影的必经之路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一、荷赛中国获奖作品简评 北京时间 2014 年 2 月 14 日晚,第 57 届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本届荷赛年度大奖一如既往由西方摄影师获得 美国摄影师 John Stanmeyer 凭借单幅作品信号赢得该奖。中国新闻摄影师在本次荷赛中共获得三个奖项:贾国荣杠上争锋获体育动作类组照一等奖,陈坤荣日常锻炼获体育特写类组照二等奖,樊尚珍大漠狼行获自然类单幅三等奖,获奖 数量与前几届持平。 新华社摄影师贾国荣凭一组表现体操竞赛的杠上争锋在荷赛二度折桂,而上一次他在第 45 届荷赛中以中国体操夺冠赛夺得体育类单幅三等奖。同为体操题材,中国体操夺冠赛以富于张力和美感的瞬间取胜,而杠上争锋则以局部特写和模糊影像打破了体操运动的常规审美框架,令人顿生新鲜之感。为创作这组作品,贾国荣弃用能够拍摄出完整画面的中焦镜头,以 600 毫米的远摄镜头框取运动员双手与单杠 /双杠 /高低杠接触的局部画面。在瞬间抓取上,贾国荣同样独出心裁,没有采用常见的高速快门凝结运动员的动作,而 是用较低的快门速度有意造成动态模糊,这种模糊更增添了体操比赛的激烈性。整组作品均调为具有抽象意味的黑白影调,使激烈的比赛现场产生某种现实疏离感,或许还可以从中观照出某种对竞技体育的批判意味。 陈坤荣的日常锻炼以独特的拍摄角度和光线调配在无数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对刚入行不到 5 年的新人而言尤为难得。在荷赛体育类照片中,以几乎垂直的俯视角度获取独特审美感受的照片早有若干先例,如 50 届体育动作类单幅三等奖棒球比赛、 53 届体育特写类单幅二等奖轰炸机飞过玫瑰碗球场、 55 届体育动作类组照二等奖游泳世 锦赛的部分作品、 56 届体育动作类组照三等奖伦敦奥运概览,甚至本届体育动作类组照三等奖世界游泳锦标赛的部分作品也使用了这种较为极端的视角。与前述作品不同的是,日常锻炼将视角转向无处不在的普通人群而非竞技空间的职业运动者。陈坤荣使用小型航拍飞机、索尼单电相机、广角定焦镜头在 150 米的高度遥控拍摄下日常锻炼的人们。这组作品仅有 6 幅,但每一幅显然都经过精心构思。它们都具有精确构思的几何形式,横平竖直,决无半点随意涣散。画面的用光同样经过精心控制,所选择的拍摄时间基本为光线斜照之时。斜射光线将人们的身影 拖长,不仅清晰显示其动作姿态,也打破了过于谨严的构图可能导致的单调和呆板,为画面增添了活力和形式感。 樊尚珍大漠狼行是一幅具有典型的沙龙气质的作品。身为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摄影协会副主席,樊尚珍关注、记录野生动物已有 10 年之久,并且在 2013 年出版了介绍青藏高原 140 多种野生动物的画册生命的歌,可见这次获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以多年坚持为基础的。大漠狼行表现两只狼在冰天雪地里你追我赶的情景。画面中一望无际的雪漠昭示着自然环境的恶劣,然而这全然无阻于两只正处于交配季节的野狼的快乐生活。作品的形 式过于完美以致缺少新意:两只野狼置于画面中下方,它们奔跑中留下的印迹也成为画面的组成要素,这些大体形成了一种稳定的黄金式构图;逆光同时为原本易于平淡的雪地增添了层次感,雪漠的抽象图案既衬托了主体又与两只野狼的身影形成虚实相生的对比意味。在精美的形式背后,可以看出对蓬勃生命的礼赞和讴歌。 总体而言,这三幅(组)作品内容未必重大,但在形式创新方面用力颇深,体现出与国际水准相当的创作实力,荷赛奖项正是对其实力的确认和肯定。作为群体的中国摄影师,能够持续稳定地在这一国际权威赛事中获得奖项,亦是整体实力日益 提升的一种表现。然而,追溯既往,中国新闻摄影的荷赛之路却并不平坦。 二、荷赛中国作品获奖原因探析 中国摄影师的荷赛之路越走越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政治经济发展原因,也有微观的新闻摄影从业者自身素质和水准的提升;既是综合国力提升、国际文化交流频繁、业务素质提高的必然体现,也与大变局时代重大新闻事件的层出不穷有关;既有中国摄影师对荷赛价值标准、评奖机制的主动适应,也有荷赛对发展了的中国新闻摄影的积极回应。 1.日益开明的政治环境是良好的新闻生态环境的根本基础。新闻的生态环 境始终是与政治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政治气候直接制约着新闻的发展方向。必须承认,过去 60 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 30 年间,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政治气候也发生了由高压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可喜变化,这必然会对新闻事业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政治上的开明,反应在新闻实务方面,一是越来越重视新闻的 “ 真实性 ” ,由一味 “ 唯上 ” 开始转向 “ 唯真 ” 、“ 唯实 ” ;二是新闻采、编、发过程中的禁忌和桎梏越来越少,许多曾经不能拍、不能写、不能发的新闻事件,如今均可以适 当公开或完全公开,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2008 年四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可视为国内对重大灾难事件报道的首次突破。摄影记者在地震现场的拍摄活动没有受到任何限制,主要的困难来自余震的危险和艰苦的拍摄条件。这与 1976 年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环境完全不同。在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公开的新闻报道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 不许拍死人,不许拍灾情 ” ,连死亡人数都一直到 3 年后才得以报道。试想,在如此严酷的政治气候和新闻管制下,又如何能够产生真正的新闻?又怎能为后人留下真实全面的历史记忆? 2.新 闻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了新闻摄影的整体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新闻摄影事业的蓬勃发展。今天 “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 ” 的办报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到 20 世纪 90 年代已基本成为国内各大报纸的办报原则,促进了新闻摄影的发展。90 年代中期,晚报、都市报的遍地开花为新闻摄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缘。都市类报纸一改日报的严肃面孔,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轻松活泼,大量运用新闻照片和插图照片,诸如 “ 视觉 ” 、 “ 目击 ” 、 “ 影像 ” 之类的图片专版应运而生。在急剧增长的数量基础上,照片质量和编辑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综观中 国的荷赛获奖作品,有近一半都来自都市类报纸,这说明了都市类报纸在我国新闻摄影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 2)已形成一支成熟稳定的新闻摄影从业者群体。经过多年锻造,国内已逐渐形成一支业务精湛、理念先进、年龄结构优化的新闻摄影从业者群体。荷赛获奖作者可以看作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大都年轻有为、精力充沛,如周馨、祁小龙、陈坤荣等获奖时还不到 30 岁。许多摄影记者都接受过新闻或摄影类的专业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背景,如陈庆港、余海波等毕业于专业院校的新闻摄影专业。他们的摄影技术、专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与国 外同行相比也毫不逊色。获奖只是时间和机遇问题。正如新华社吴晓凌在谈到自己在荷赛获奖时说: “ 这次得奖对我而言是偶然的,但这个奖能属于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摄影师却是必然的。 每个人离这个奖其实都很近。 ” 虽为谦辞,但也是对新华社摄影记者实力的客观评价。当然也不可忽视国内图片编辑水平的整体提高,他们已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发展的重要推力。 ( 3)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西方的新闻摄影理念传入中国后,在观念的交汇激荡中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从 “ 抓摆之争 ” 、 “ 真实性 ” 问题到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伦理, 从学界到业界,新闻摄影的理论探讨日趋深入,它们从理论上为新闻摄影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中国摄影师开始具备对新闻摄影进行反思和研究的能力;他们不但潜心研究西方的摄影理论,而且能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使中国新闻摄影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中国新闻摄影的差距及反思 有论者在论及中国获奖数最多的 52 届荷赛时认为,“ 此次 荷赛 客观上彰显了中国新闻摄影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不能再妄自菲薄,当然也不可过度乐观。毕竟中国新闻摄影整体水平的提升空间还很大,而且 荷赛 也不是新闻摄影的终极评判和最高标准。 ” 无疑,这是一种比较冷静的声音,它至少指明了两点:一、荷赛不是新闻摄影的绝对评判标准,它自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二、中国新闻摄影的整体水平不高,还有待努力。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荷赛的局限与不足,更应看到中国新闻摄影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客观差距。 在意识形态观念、评奖过程、奖项分类等方面,荷赛确实存在着一些局限。作为人文艺术领域的评奖机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荷赛仍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带有某种偏见。不过随着国际间跨文化传 播的日益频繁,这类偏见正逐步消除。 虽然从中国新闻摄影的现状来看,呈现整体向好的良性发展态势,但仅以荷赛观之,仍与西方新闻摄影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至今中国摄影师还没有获得过一次 “ 年度摄影照片 ” 奖,这是令许多中国摄影师耿耿于怀的。从获奖类别看,中国摄影作品基本延续了体育、自然、艺术与娱乐等软性题材 “ 传统 ” ,而在 “ 突发新闻 ” 、 “ 当代热点 ” 方面突破不多,形成了中国新闻摄影 “ 硬不起来 ” 的尴尬局面。细究起来,中国的新闻摄影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首先,整体发展不均衡,地区间差距较大。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 展因地区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荷赛获奖作品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恰好与这三个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正相关。在这些地区,新闻传播业活跃而发达,在软硬件等方面已经与西方差距不大。但在中国的其他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缺乏、硬件不硬、理念落后的现象,甚至连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应有地位也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其次,题材挖掘不深,流于表面。从历届荷赛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摄影师往往无甚收获,铩羽而归;另一方面,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中国题材却屡屡获奖。不少中国摄影师存在着思维惰性, 只满足于对新闻事件的简单记录,而缺少运用形象语言进一步探究新闻事件本质、表现画外之意的热情和动力,致使所摄照片形式老套、千篇一律、浅显直白,这样的照片又如何能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 再次,新闻失范时有发生。新闻摄影中的失范主要出现在 “ 真实性 ” 方面。长期以来,违背新闻事实的摆拍、不适当的后期制作屡禁不绝,即使在一些 “ 腕级 ” 人物身上也不鲜见。最近几年在华赛、荷赛上发生的几起造假事件都与国内摄影师有关。国人曾引以为荣的非典时期的婚礼在荷赛获奖不久后就惹上了官司,原来被拍的小夫妻只不过是影楼的模特。据说 ,曾获荷赛 “ 当代热点类 ” 组照一等奖的河南艾滋病村也存在造假嫌疑。一些摄影师为博取名利的 “ 有意造假 ” 有增多的迹象,这种趋势非常值得业界警惕。与 “ 造假 ” 作斗争,仍是中国新闻摄影的艰巨任务。 最后, “ 在场 ” 意识有待加强。除新华社摄影师外,其他摄影记者的活动范围基本限于国内,对于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常常力不从心。从荷赛获奖作品来看,除 49 届周馨的泰国民众纪念印尼大海啸死难者外,中国摄影师的题材范围全部局限于国内,这与欧美摄影师的全球视野有着不小的差距。正如顾铮所言,中国记者 “ 缺少进入现场的勇气 ” ,而 “ 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不仅需要技巧和热情,还需要献身精神 ” 。有识之士呼吁 “ 中国新闻摄影人应该努力解决好 在场 问题,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整体实力。 ” 这应该是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要求。 中国新闻摄影的真正发展不过是近 20 年的事,想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历经百年的丰富积淀,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摄影师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批评也好,赞扬也好,无论我们对荷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