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莹 浮生何处[文档资料]_第1页
许莹 浮生何处[文档资料]_第2页
许莹 浮生何处[文档资料]_第3页
许莹 浮生何处[文档资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许莹 浮生何处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从北京安定门西大街,走到北锣鼓巷北口,向里一拐,就远离了北京的喧哗。巷子里是烈日荒荒之下的安静,树影车声,商店行人,世界一下子亲近起来。这里不似南锣鼓巷的造作,各种旧事物与新事物搭配,形成一种真实的人间气。远远的,依然能听到车流的巨大轰鸣声,与胡同里的气息交织,是一种不加雕琢的真实。 许莹美术馆就隐蔽在这巷子里。一扇朱褐色的门将世界隔开,门外是众生,门内也是众生。这是一个环形的小巧的 建筑,中间有露天的小院,咖啡座与绿植在其间陈设。室内空间分为工作区、展厅、会客厅,从哪个角度都能看见那个小院的风景。 墙上陈列着许莹的展览 “ 对话 ” 与 “ 禅行 ” 系列。一些装扮入时的女孩子,或坐或立,簇拥在一起。她是我们常见的那种街头女孩儿,但背景却离我们很远,背景是中西方文化的典型场景。另一个展厅内,同样是这些女孩子,背景换成了寺庙、唐卡、虔诚的藏民,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如我来时所见的胡同,现实的反差之上再加反差,竟有一种浮生何处之感。 不要做红苹果,要做青苹果 许莹, 一个平和聪慧的名字,其人更见坚韧与个性的洒脱。 “ 因为喜欢画画,就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路。 ” 她说。她的学画之路一马平川 1993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 1997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 2004 年考取中央美院田黎明研究生, 2007 年考取中央美院李少文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读了这么多书,她的身上却没有一点学究气。为人作画,率性而为。 许莹是天津人,父母都不是搞美术的,她就凭着一个喜欢走到现在。初中毕业时,她问她的美术老师,全国学画画哪里最好?老师说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好!那就考这个美 院附中。许莹所读的初中,还没有人考上过这所学校,美院附中听起来就是一个传说。在老师眼里,许莹是一个很全面的学生,她的成绩一直排在全年级的前几名。 没想到,她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当年,她的专业课竟毫无悬念的通过了,文化课更是令老师吃惊,各科成绩都优异。 1989 年,许莹入读中央美院附中。 从此,一个女画家的道路就逶迤华丽的铺开了。 许莹考入美院附中的时候,正是美院附中的黄金时代,刘小东、李贵君、许仁龙、王益鹏,哪个老师搬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当时的附中校长是丁景 文老先生,他也被称为美术界的伯乐,发现和影响了很多艺术家。许莹介绍,丁先生一米八几的大个儿,就喜欢和学生们说话,他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 你们不要忘了,你们可是在 皇家 美术学院附中(他把 皇家 二字咬得很重)。这里是培养大师的摇篮,你们将来不要去做一个红红的小苹果,要做一个大大的青苹果。 ” 什么是青苹果?青苹果虽然青涩,却是保持自己的童稚之气,不像媚俗的红苹果。这话影响许莹至今。艺术也如大大的青苹果一样,不要急于早熟,要厚积待发,做真正的艺术家。 青苹果的长成需要好的土壤,附中没有辜负少 年的许莹。她扎实的基本功都拜那四年所赐。她回忆道,色彩当时是刘小东、李贵君、姜雪鹰教的,每天要练几十张。王益鹏老师的色彩构成 A4 的纸,几千种不同色彩的小格,做大师作品的变调训练。他们的解剖课也要拿尸体练习,老师王益鹏带着同学们,去北京医学院地下一层,对着尸体操作。 除此,附中自由求实的风气,也提供给许莹最及时的滋养。附中四年,除了苦练基本功,她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艺术史不用说,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等中西方书籍都广泛涉猎。这对她日后的艺术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临近毕业时,许莹在一个学生作品 展览上见到许仁龙老师。许老师围着作品转了一圈,就问许莹: “ 你觉得谁画得好? ” 许莹一时被问愣住了,说: “ 我觉得大家都画得挺好的 ” 。许老师认真地告诉她,你画得是很好的!今后也要记着,不要跟今人争天下,要跟古人争一席之地。 不要跟今人争天下,要与古人争一席之地 附中毕业后,许莹本来可以报考中央美院油画系的,学油画几乎是所有央美人的梦想。但是,国画系更缺人才,当时国画系的教学理念是融入西方的色彩,需要吸收更好的有西画功底的学生。 “ 我那时是有使命感的,好像自己肩负着重振中国画的重任,一 念之差,选择了中国画。 ” 许莹还是很幸运,在她读大学的时候,王树理、卢沉、周思聪、姚有多等老先生都还在;教她的老师都是现在中国画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诸如田黎明、韩国榛、李洋、刘庆和、李少文等老师。田黎明是许莹本科时的专业老师,后来又成为她的研究生导师,而李少文则成为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进入大学之后,新的苦恼又来了。她附中学的是西画,中西方文化的冲撞特别厉害,她对艺术语言从造型、色彩到理念都感到苦恼。 整个的大学四年,又是新一轮的洗礼,许多绘画上的问题都要推倒重新认识。她记得很清楚:在一次 创作课上,同学画了一张人物,画里出现了一个半身,结果被先生痛批了一顿。老先生很严苛,他要求学生老老实实蹲马步,不要有投机取巧的想法。现在的中国画教学宽松多了,但是许莹们当初,都是从传统里挣扎过,然后再从里面小心翼翼走出来的。 直到本科毕业,许莹读了田黎明的研究生,又在社会中锻炼了几年,她发现中西方绘画形式语言之差异,其实是文化之差异,而文化本身又深植于哲学。从源头的高度回头看,那些具体而微的包括技法、色彩、造型上的问题,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解决。 田黎明老师对她的最大影响是,将她从传统的束 缚中解脱出来。田老师做了很好的表率,可以说从徐悲鸿、蒋兆和,到卢沉、周思聪,他们都在追求西方的写实。然而,到了田黎明这里,他也受到西方绘画理念的影响,但他已经不追形上的写实了,他将色彩融入到画面中,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语言。 这对许莹的启发很大,传统的东西再令人留连,终究要写出自己时代的样貌。这也是中国画之所以存续的必要。 由于老师的语言太强,学生往往陷入对老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