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貌与旅游.doc_第1页
贵州地貌与旅游.doc_第2页
贵州地貌与旅游.doc_第3页
贵州地貌与旅游.doc_第4页
贵州地貌与旅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贵州地质地貌与徒步旅游 作者:杨琴内容提要: 贵州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之为云贵高原,也被人们称为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面积为17.6万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实的山国。 在贵州地域主要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两大地貌类型,成因上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为主导剥蚀,侵蚀地貌系列和以岩溶作用为主导的溶蚀地貌系列。因为贵州大部分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海侵的古海洋环境,在这个背景下沉积了分布广而深厚的碳酸盐类岩石,可溶性碳酸盐岩石在丰富的水热条件下,喀斯特作用强烈,造就了形态各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环境。 喀斯特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对人类文化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为水文、地貌和土壤植被情况等。喀斯特地貌在贵州的集中分布,总体特征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有资料表明其坡度常大于45度。因特殊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成为贵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大力开发,游客量大增,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生态旅游的概念也逐步在人们的耳朵传递,其发展速度很快。在贵州,由于交通等条件还不充分,许多景点需要徒步进行观看和游览,因此我认为贵州的生态旅游也就是徒步旅游,这与贵州的地质地貌是密切相连的。正文: 俗话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这就是人们对贵州的印象以及评价。 这也难怪他们这样说了,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是名副其实的山国,总面积为17.6万平方千米,有百分之九十二点五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三的面积为喀斯特地貌。但是现在的贵州则正是由于贵州具有这样的特点,反而成为了贵州独特的旅游资源。 “天下之山,翠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际”(王阳明)。境内山峦起伏,绵延纵横,大娄山横亘于北,乌蒙山阻断于西,武陵山绵延于东北,苗岭纵横于中南。群山之中,乌江、南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等大小980多条江河咆哮激荡,横冲直闯,把一片高原切割得沟壑林立、支离破碎。境内海拔高差悬殊,最高的是赫章县韭菜坪高2900.6米,最低处则为147.8米,这使贵州地形具有垂直带幅宽、山体多、平地少的特点,地形组合复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格局,中山峡谷地势切割较深的河流,制约了人们的视野。 贵州地质历史部分曾长期处于海侵的古海洋环境,在这个背景下沉积了分布广而深厚的碳酸盐类岩石。他们的形态各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省不仅有高原、丘原和山地,而且有丘陵、盆地(坝子)和河流峡谷、河流阶地、溶洞、洼地等不同类型的地貌。由于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在丰富的水热条件下,喀斯特作用强烈,造就了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环境。喀斯特地貌在贵州的分布集中,总体特征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有资料表明,喀斯特山地的坡度常大于45度,但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地貌特征:中部以喀斯特丘原为主,是有较开阔的溶蚀盆地和喀斯特丘陵组成的复合地貌;南部以喀斯特峰丛洼地为主;西部则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其中喀斯特洼地和各地是最常见,分布最广的地貌类型。 贵州是岩溶极为发育的省份,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碳酸盐岩石出露面积占全省面积上午73%,在贵州几乎可以见到岩溶区所有的地貌形态和类型。地表上有石牙、溶沟、漏斗、落水洞、峰林、溶盆、槽谷、岩溶湖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暗河)、暗湖。各种钙质沉积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石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等,还有流痕、贝窝等各种洞穴溶蚀,极具价值和观赏性。织金打鸡洞等众多洞穴,被誉为“天沟地缝”,“地球上最美丽的疤痕”的妈岭河峡谷,是喀斯特多层次地貌景观的最集中的表现,她以非常独特罕见的缝峰谷、群瀑悬练、碳酸钙壁挂奇观而著名。中科院旅游地理专家赞誉其汇集了“黄果树之壮、三峡之险、黄龙之奇、九寨之美、桂林之秀”。特别是核心区天星画廊的瀑布群和钙崖壁挂,构成了喀斯特地貌最完美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观,其独特的喀斯特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喀斯特特征:从水文上来看,喀斯特地貌的二元结构决定了水文的二元性。贵州地下喀斯特溶蚀管道非常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虽然降水丰富,但地表仍然干旱缺水,对农业发展和聚落的形成分布造成影响。然而,土地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土层是否深厚,土壤是否肥沃直接影响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喀斯特的分布极为广泛的贵州,更考验人们的智慧。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土地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受地形的影响,平整的土地面积稀少,集中分布在溶蚀盆地和洼地中,由于多山故多坡耕地;二是土层薄,这一特点受两方面的影响,喀斯特地区的岩石90%以上为可溶成分,而碳酸盐岩被溶蚀后,又有90%以上的物质随水流走,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虽然风化速度快,但风化残余物少,因而成土速度慢,土层较薄。坡地上的风化物,在雨水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在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的地区,裸露的石山比比皆是,形成喀斯特地区特有的石漠化现象。 因此,贵州喀斯特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形式与规模都与这些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而且地形和水源是选址的重点。贵州的民居的形态大多有三种形式:洼地聚落、溪边村和半坡村。在地形破碎的条件下“小而分散”是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总体特点,这三种聚落在形成过程中,受喀斯特地区的内部环境差异的影响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都体现了人类生产与周围环境统一的科学性。洼地是喀斯特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地形,面积不大,底部有雨水从周边山地上冲刷下来的泥沙堆积层,堆积层成为喀斯特山区难得的平整土地。洼地旁边若有泉水出露,则往往成为村落位置的最佳选择,少数民族村寨多分布在这种生存环境教好的洼地中,形成喀斯特地区典型的洼地聚落,这类聚落因环境承受力小而规模不大。半坡村在位置的选择上,从充分利用洼地或谷地中宝贵的耕地出发,将村寨建在喀斯特低山的半山腰,既不占用耕地同时又能避开洪水期的洪涝灾害。而分布与喀斯特丘原地区的溪边村是喀斯特聚落中生存环境最佳,喀斯特丘原地区地形较开阔,河流穿流而过,人们逐溪而居,构成喀斯特聚落的另外一种形式。 独特的环境造就独特的文化,如苗族的吊脚楼、布依族的石板房以及侗族的鼓楼,其形成与喀斯特的环境和地形都不无关系。南方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潮湿的气候多采用干栏式建筑,多见于苗族分布区的吊脚楼,则是为了适应喀斯特山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貌条件的干栏建筑的一种发展形式。而多见于黔中地区的布依族石板房,利用呈薄片状且耐风化的碳酸盐岩作建筑材料,整个房屋甚至整个村寨完全是石头构成,成为独特的喀斯特建筑文化。这两种建筑形式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科学性。民族服饰上也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性特征。这类文化景观内容繁杂,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等,还包括可以感觉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文化氛围。非物质文化景观通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其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地理环境是一重要的影响因子。 贵州高原属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条件好,但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欠发达的地区。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古老性和丰富性等一系列的特点,但其生态脆弱性也是不容质疑的。喀斯特地区环境稳定性教差,抗干扰能力弱,环境的容量小,生态平衡一但遭到破坏就很难修复。一些掠夺式的开发和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不仅损害了环境和生态资源,而且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和当前因环境问题所引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要求,贵州旅游就应当建立在“生态旅游”上。 徒步旅游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以内感受到损害。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游客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需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该是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在当代人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16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而贵州,正是由于独特的地形和地貌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600多万人口共49个民族成分,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36.77,世居民族有17个。贵州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呈成片聚居或交错杂居状态。少数民族广泛分布于喀斯特地区,贵州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黔中、黔南、黔西南和黔西北,而这几个地区正好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分布区。如黔西南自治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黔南州少数民族比例则高达56.8;位于黔西北的毕节地区也有苗、布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分布;居于黔中地区的安顺市和贵阳市也有大量的苗、布依族的分布。在贵州不仅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而且贵州的资源也极为的丰富,可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有一千余处,可开发的旅游点一千余个,被誉为天然的“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具体有:1、资源:有汞、锑、铝、煤、金等64种矿种。 2、生物资源:有500多种食用植物、1800多种饲料植物、40多种农作物、100多种蔬菜、127种果树、500多种菌类、3700多种药材、六大优势林木生长,它们的区域分布受地质环境的控制。3、环境有关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优质水稻、马铃薯、名优茶、名特优水果、香料产品、中草药、经济林木等。4、地资源:分布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水势条件好、山区立体生态环境多种多样。成土母质种类多、土壤类型多,化肥、农药施用量少。5、游资源:在贵州有四个国家地质公园、八个国家级自然风景区、数十个省级风景区。自然风景区主要分布在三级台面的分水岭地形转折的地貌梯点地带,如:黄果树瀑布、南江峡谷、马岭河、花江峡谷、云台山、十丈洞瀑布、小七孔、安顺龙宫等。主要的历史遗迹有:乌江渡、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黎平会议会址、娄山关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族、水族等17个少数民族。在2000年统计人口约有1333.96万人,这里是少数民族世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节日、民族歌舞等都十分丰富和多彩! 目前,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被提出,而这些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发展。生态旅游通过赋予当地人权力自主决定他们希望在社区里开展的旅游,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 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综合旅游的挑战,生态旅游应该考虑一些的目标:生态责任性和敏感性维持当地的经济增长和维护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和社会责任 在贵州发展旅游也应该遵循这些道理,在贵州洞穴是一种普遍性的旅游资源,而且有很多独特的喀斯特岩溶洞穴、喀斯特地貌。但在游客看来不外乎都是共性大个性小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等构成似人似兽似物的景观。喀斯特是一种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累生成自然景观的,其空间的替代性很强,旅游的生命周期也很短,在对这些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往往都没有进行探察阶段和参与阶段,就直接进入发展阶段。更有一些洞穴旅游景点,为招揽游客,随意安装光声电设备,使洞穴的原生态环境破坏,加大了洞穴的风化剥蚀速度,洞穴景观和沉积物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理进程,而减慢了化学进程。我们知道,在人类还没有进入之前,所有的景色都是原始的。为了能赚钱,为了提高进入性,不得不修建一些游道让人进去,于是一些本没有路的地方,只要有人进去便有了路了,这一方面造成了景区的破坏。另外一方面,使景点人工化。就拿我们铜仁九龙洞来说吧,里面的游道,到处是人工动作的痕迹,为了使进来的游客看清楚景点景物,在洞穴的墙壁上安装了许多照明设备,因此在光的作用下有一些天然的石笋、钟乳石,在空气的流通中就逐渐被氧化,还有就是在过道上的一些顺手就可以摸到的石笋被人硬生生的掰断了,缺乏了原始的美感和动态的效果。这对原始地貌造成不可估量的,无法恢复的损失。因此,要大力提倡生态旅游。 贵州的民族文化是多样的。在这个和谐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定的地理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