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御注范浚.doc_第1页
嘉靖皇帝御注范浚.doc_第2页
嘉靖皇帝御注范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靖皇帝御注范浚心箴明嘉靖六年(1527)十一月十三日,状元出身的讲官顾鼎臣给嘉靖皇帝解说宋儒范浚所作心箴。之后几天,嘉靖皇帝一直在御书房品读此箴,心有所得,亲为注释。十一月十五日特谕内阁诸臣:“朕因十三日听讲官顾鼎臣解说范浚心箴,连日思味,其意甚为正心之助。昨自写一篇,并假为注释,与卿等看。”接此上谕,大学士张璁在十一月十八日上奏:“是月小至日,伏承赐內阁范浚心箴注一通臣昔读书山舍,尝揭范浚心箴及程颐视听言动四箴以自励敬摹宸翰,付工刻石,传之天下万世”心箴全文不过百字,何以会在数百年后受到嘉靖君臣如此推崇,我们还得回头说说该箴的作者范浚。 话说在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时年十九岁的青年朱熹(世称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宗师)赴京城临安应试。途中特意在兰溪香溪下船,上岸拜访当地的一位先生。不巧先生外游未归,没能见着。几个月后,朱熹得中进士。回乡途中,再次登门拜访,不巧仍未获见。正在失望时,他看到客堂中先生所作心箴屏书一篇,拜读之下,击节称赏不已!认为该先生仅凭心箴一文,足可称一世之师。这位先生不是别人,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大学者范浚。 范浚(11021150),字茂明,兰溪香溪人。因不喜荣利,终生隐居香溪,以讲学授徒为乐,所以人称“香溪先生”。据史料记载:其祖父范锷,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官至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长社郡公;其父范筠,宋元祐三年(1088)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少保,封荣国公。范筠有十个儿子,除次子范深中举人、八子范浚终生不应试外,其余八个儿子均中进士。留下“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的佳话。 三十多年后,朱熹在范香溪先生小传一文中高度评价范浚的学术成就并提及他的香溪拜访之行。其中写道:“近世言浙学者多尚事功,浚独有志圣贤之心学,无少外慕,屡辞征辟不就。所著文辞,多本诸经而参诸子史,其考易书春秋,皆有传注,以发前儒之所未发。于时家居,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亦有从其游者。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朱熹此文言切辞沉,对范浚满怀尊崇。后来,他又郑重地将心箴辑入自己的孟子集注中。 由于范浚心箴所倡心法为言行之纲,纲举目张,在张璁建议下,嘉靖皇帝又研读了宋代另一大儒程颐所作视听言动四箴并作了注。嘉靖七年(1528)二月十八日,张璁等奏请将御制敬一箴及范浚心箴和程颐四箴并御注一起刻石建亭于翰林院北,同时摹刻立石于各府、县学宫,以教化天下。嘉靖皇帝在次日即批谕:“卿等所言,都依拟行。亭名为敬一,其南北直隶及十三省亦各著盖敬一亭一座,礼、工二部知道。”同年九月二十四日,敬一亭建成。清乾隆钦定国子监志有记载当年敬一亭碑刻置放情形为:“敬一箴居中,左为圣谕,右为心箴,又左为视箴,又右为听箴,又再左为言箴,又再右为动箴,皆南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