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汉中之音 汉调桄桄[文档资料]_第1页
古老的汉中之音 汉调桄桄[文档资料]_第2页
古老的汉中之音 汉调桄桄[文档资料]_第3页
古老的汉中之音 汉调桄桄[文档资料]_第4页
古老的汉中之音 汉调桄桄[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老的汉中之音 汉调桄桄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中国唯一的汉调桄桄剧团在汉中市南郑县周家坪。我来的时候全团正在西安准备多年来第一次全本戏的全新演出韩信拜将。从团长张昌文到主演田惠丽都紧张极了。 5 年前张昌文是以保护者的姿态上任的。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南郑一个小饭馆里。他朴实热情,小心翼翼地花每一分钱,仅凭印象很难和团长这个职位挂钩。为了省钱他自己负责演职员以外的几乎所有职务,包括字幕。在最酷热的西安夏天,他拿 着一大沓亲手制作的戏单子和请柬,到能跑到的部门去发送邀请。张昌文本来在南郑县党校工作,因为喜欢汉调,一开始只是帮剧团改编剧本,后来开始写调查研究报告。他的到来,宣告传统剧目全靠老演员撑场子的时代已经结束, 5 年来他的团长生涯竭尽全力,才新排练了这个两个多小时的大本戏。 很多年里,南郑桄桄剧团只能到各处下乡演出折子戏。 “ 可是老百姓要看全本戏,你要把一个故事从头到尾演完,才算是表演。要不然就是堂会,折子戏随便唱唱,只能给人简单地欣赏一下,增加演员个人的知名度而已。 ” 张昌文说。 他坚持要桄桄戏作 为一个整体站上舞台,从编曲、导演、伴奏、舞美和各行当演员,一起来保持桄桄戏的完整性。他筹措了 100 万元资金排练这个新戏,仅服装道具就花了 30 多万元。 40 多名演职人员,在西安的陕西艺术学校里住了 4 个月,一边参加一个省文化培训项目,一边抽时间排练。住宿很简陋,挤在架子床的大房间里,剧团每天只补助一点吃食堂的饭钱。张昌文在演出结束后给我细细算账,“ 因为现在剧团人不齐,表演时外请人员也要花一大笔钱 ” ,所以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 吃饭要吃麦仁甜浆子,看戏要看洋县桄桄子。 ” 桄桄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戏种之一,曾 经是汉中府最红的,覆盖面积最大也最有代表性。 但桄桄常被介绍成 “ 南路秦腔 ” ,这个说法让很多专业演员皱眉头。元末明初,汉中洋县已经有了桄桄戏演出,曲牌包括从杂剧里传下来的 “ 小桃红 ” 、 “ 朝天子 ” 等等。不仅有本地 “ 劝善歌 ” 这样的基本曲调,还有 “ 起佛揭 ” 这样的佛教音乐。到明代,桄桄在汉中各县已经有很完整的演出和专业戏楼了,清代专业班社就有 40 多个,曾经跟随明末张献忠部在汉水流域从湖广到四川演出过。 洋县这一支剧团在解放后改表演秦腔,到现在洋县只剩下零星的皮影戏木偶戏里的桄桄唱腔。南郑老团长李贡华曾经写过考据文章,认为桄桄一直在开场前焚香叩拜的是楚庄王,不是一般的唐明皇,是拜庄王为汉调祖师爷,而且“ 运送庄王的木箱子不能坐,是大忌讳 ” 。 清乾隆时桄桄被称为 “ 陕西南路梆子 ” ,以本地民间曲乐为基础,又吸取秦腔的刚毅雄壮和川剧的柔腻风雅,发展出自己的唱腔。汉中与四川山水相连,民风相近,尤其荒年间入川卖艺的特别多,因此有 “ 老陕唱高腔,只因饿得慌 ” 的戏谑之语。 关于那时桄桄科班的记载很多,除了有早期的祁家班,还有艺名为 “ 黄瓜 ” 的艺人开的黄瓜班演到四川。有演员 “ 大旗杆 ” 在汉中乃至川北演出十几年 。嘉道年间还分出了东西两大流派。东路带关中口音,擅长演须生、正旦、大净。西路是流传至今的南郑唱法,擅长小生、小丑和小旦。四川多有汉中桄桄戏艺人。汉中宁强有名的青木川主人魏辅堂的辅仁剧社解放时正好在甘肃武都演出,此后就留在了当地。 只有行家看行家才能出现精准的评价。 “ 文革 ” 初期离世的秦腔大家苏育民就认为,桄桄的古老远胜于其他戏剧。桄桄经过整理,曲目众多。传统剧目竟有 1200 多本。上世纪 50 年代,苏育民看过桄桄戏里帝王珠、打銮驾、嚷府、黑杀船四个剧目。除打銮驾外,其他都是秦腔没有出 现过的剧目。 “ 打銮驾演得很有特色,当王朝和马汉看出 銮驾 是假的,示意包公时,没有声张,怕让对方看见和听到,这个表现是合乎情理的。而我们秦腔演到这段时,却毫无顾忌地大声吵叫。我想有关 銮驾 这段情节,桄桄戏比我们演得好,值得学习。 ” 半世纪前就被苏育民预感要消亡的剧种,却在汉中这个本地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域存活下来。陕南的地方戏曲之古老,首推汉中戏剧活化石 端公戏。其最大的视觉特点,是演员都戴面具演出,带有巫术的色彩。根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商代的城固县已经开始上演面具式的歌舞表演,此后华阳 国志、李白再到陆游,无不记载过汉中的音乐戏剧,只不过具体形式上,还是 “ 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 ,兼具文场和武场音乐风格的记录而已。 南郑县为剧团招收了 40 多名十几岁的小学员进行专业学习,他们将承载汉调桄桄的未来和希望 张昌文给我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了端公戏。但他认为把端公戏和桄桄比作 “ 母子关系 ” 并不恰当, “ 一个是神秘以治病辟邪为目的的小型表演,一个是教化四方起宣传作用的真正讲故事的古老戏曲 ” 。 为了探究古老戏种的关系,我们赶往宁强县。程文徽至今还有羌族人的样貌和血脉 ,他一换上自己家最朴素的羌人衣衫,其他文化局的同事便递上来一把装饰用的长猎枪以助气势。 “ 我不带这个。 ”他立刻拒绝了,反而特别神秘地拿出自己的贴身小牛皮腰包给我看,在这个牛角样式小包的两个尖角部位,藏着两团黑色毛发。 “ 这是女人的头发,一直放在这,因为这个是阴性的,腰包装子弹,是阳性,想保命,火气不能太重。 ” “ 每种面具对佩戴者的身份地位都有要求,不能僭越。 ” 他很严肃地说。程文徽是最后一代学习端公戏的人,他从小被送去学戏,从最基础的打锣鼓点开始,直到进了一个小戏班。陕南羌族的端公戏,始终只限于三四人以 内的特别固定的一个组合,其中有一个师傅带着类似祖师爷传的口诀之类的秘密帖子,只能传给一个徒弟,而其他一两人则是辅助者。 “ 我 12 岁就去学端公戏,纯粹为了吃碗饭。 ” 早年间他自己通过民办教师的身份上学,又成了县里的文化单位干部,但是对于端公戏和羌人习俗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骄傲的口吻。 宁强羌族文化学者程文徽 端公戏现在没有任何商业演出。但是过年时节,老端公们还是被羌族人请回家里,好吃好薪水,像对医生甚至神明一样看待。戏里面呼风唤雨的手势很多,比如很奇怪的步伐,叫 “ 禹步 ” ,就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系。程文徽 教我用手掌互相交握再翻转,配上几个完全听不懂的口诀,就是“ 五雷诀 ” 。但他也不再透露更多细节,念念叨叨地说:“ 这都是每个门派里秘传的,发誓了不能乱说,不能背叛师门。 ” 戏里有几样精彩的绝技,一项是口里含烧红的火钳子,用牙咬住,另一项是将烧红的铁链子短暂地搭在身上。至于上刀山、油锅捞钱、过火海之类的技艺,在端公戏里则是叫人信服的关键手法。端公戏大多是为了给病人辟邪,所以在医保普及、医疗条件变好后,演出也越来越少。老端公们居住在交通不通道路不畅的深山之间,平时没有什么机会到城市里来。 程文徽说 ,这地方登记为羌族的人已经不多了。 “ 我们叫羌家人, 族 是汉族人的叫法。 ” 宁强早先叫 “ 宁羌 ” ,羌人生生世世在这里繁衍,但是到了解放后登记户籍的时候,地方政府都登记成了汉族。宁强在 2008 年地震后的县城新建后,在最漂亮的山头上建了羌族文化博物馆。虽然都在汉中,但是要寻觅真正有活力有传承的古戏曲,还是得回到南郑。 许新萍是四川移民的后裔,老家在汉中城固县城。解放前的汉调桄桄是陕南最红火的戏种。 “ 那时候戏班子去哪里演出,我就和几个小姐妹约着一起去看。一般演出都是乡村里,挤在人缝里看戏。那时刚解放,城固 县还有城墙围着呢,晚上要锁大门,宵禁,进不了城,我就要喊值更的来开门。 ” 她学着少女嗲声地叫, “ 叔叔行行好,放我们几个女孩儿家的进来吧! ” 许新萍有一把好嗓子,直到现在她唱小旦的调调,依旧娇柔细致,不让当年。 许新萍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汉中最早的汉调女演员之一,十一二岁就进了当时南郑县新民剧社学戏。 “ 我是新社会进的戏班子,老一套的那些一点也没见过。演员们都是当时汉中最好的桄桄戏演员,尤其是演旦角的几位男演员。 ”当时桄桄戏里最美而红的男旦叫张金凤,扮相美,身材好,只是嗓子较哑。许新萍只喜欢看他唱戏,他把潘金 莲演得最好。 张金凤的艺名是 “ 红樱桃 ” 。 “ 看了红樱桃的戏,不吃不睡也长力气。 ” 桄桄里过去有很多老艺人的绝活,现在已经失传。比如武大郎被潘金莲狠心以被子捂盖时,武大郎有一招 “ 吹面灰 ” ,让眼眶和印堂一瞬间变成黑色。还有另一剧目中的 “ 脱尸衣 ” ,由一个盗墓者将僵尸扶起来,盗墓者两手架住僵尸,但是不动手,而是要运用工具一件件把对方的衣服脱下来套在自己身上,而且同时要变换表情,从发现好衣服的喜悦,转换到对僵尸的恐惧。至于老艺人 “ 活眉毛 ” 的绝活叫 “ 吊帽盖 ” ,专门选在两家戏班子打对台戏的时候用。只要把头上 “ 帽盖 ” 那一缕头发绑在舞台两侧长绳子上,人就能飞出舞台几米远,像荡秋千一样。这些有民间杂耍性质的绝活,只有和许新萍曾经同台过的老艺人 “ 黑熊 ” 可以表演,后来也随着他的离世而消失。 许新萍的名字是后改的。当时按照戏班的规矩,艺名还是要按照序列来取,解放后没了旧规矩,就按照 “ 新民 ”“ 共和 ” 这样的字眼给新晋演员取了名字。她年轻时是靠自己的痴迷和领悟力,学到了桄桄的精华。现在已经是国宝级演员,仍旧每天去南郑戏曲班给四十来个十几岁的孩子教戏。 “ 我过去都是靠自己学,知道学戏难,所以我对学生要求非常严,但是从来没有打过孩 子。 ” 她小时候的训练就是, “ 笑场、失词了,错一次挨手板子三下,小时候瞌睡多啊! ” 她不算是系统训练的结果,纯粹就是喜欢老艺人。“ 喜欢他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我就这么看,偷师。 ” 得到老艺人不含私心的指点, “ 连拜师也没有过 ” 。那些大本戏里的著名演员,也对许新萍言传身教。 她是桄桄黄金时代出来的演员。她吃辣,离不开香烟,一辈子没有坏过嗓子。直到现在,她走在路上还是有中老年人不断来问候她,告诉她自己的近况。 “ 许老师你好哇! ” 这样的声音几乎一直围绕她。 “ 可是我都不认识他们。 ” 因为缺乏桄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