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建构与文字阐释[文档资料]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3/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1.gif)
![影像建构与文字阐释[文档资料]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3/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2.gif)
![影像建构与文字阐释[文档资料]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3/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3.gif)
![影像建构与文字阐释[文档资料]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3/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4.gif)
![影像建构与文字阐释[文档资料]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3/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d995f939-890a-4930-b0c5-b4e3f67cc2ac5.gif)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像建构与文字阐释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 从没有哪个白人的脚触到大地的这部分,到处我都是头一份。 ” 当瑞典探险家斯文 赫定以征服者的姿态自豪地吐露心声时,或许你会将其视为夸张荒诞的自诩。但当你跟随他的足迹踏上亚洲腹地,特别是行走于楼兰古城、经历于西藏的发现之旅,你就会理解这位 19-20 世纪世界最著名探险家的 “ 理直气壮 ,并不缺乏真实性。作为文化援藏先行者的赵春江和作为职业探险家的斯文 赫定,在对待鲜为人知地带的态度与探索精神上有许多 相似之处,尽管这是一场相隔一个世纪的相遇。远离 19 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当人类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涉足的地域越来越宽广,似乎再没有什么 “ 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 时,赵春江深入西藏腹地做田野调查,对于很多地方而言,他的落脚就意味着汉人的首次抵达,这已然是一种突围与发现。 “ 我已和中国结婚 ” ,斯文 赫定以其成就诠释了这份 “ 甜蜜 ” ; “ 我的前世在喜马拉雅 ” ,赵春江已经且将继续用其行动呵护这一情缘。 二十多次的进藏经历,无止境的探索让赵春江和雪域高原成了无话不说的老朋友,在零距离附着思想的亲昵中,他一次次地偷走西藏 腹地的心。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曾以他不是阿里巴巴,却把瑰宝带出喜马拉雅山为题,亲自为赵春江的 “ 摄影发现羌姆石窟 ” 策展。赵春江真的就像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传奇人物一样,每次进藏都满载令人惊叹的收获而归 赵春江西藏风情摄影集松花江到雅鲁藏布江中国夏尔巴人中国达曼人甲谐歌舞生命之于西藏的感悟羌姆石窟喜马拉雅五条沟以及 30 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就是赵春江呈现给人们的文化珍宝。而这些让众人称奇的神秘发现,其背后凝结的却是新闻记者式的真实记录与拍摄,文化 学者式的潜心思考与撰写。可以说,赵春江对西藏的文化研究做得如同其攀登雪山崖壁时的脚步一样谨慎扎实。正因为他带给人们的并不是旗云和经幡那样在藏地随处可见、触手可得的景点留念与游客杂记,所以在赵春江西藏之行的心力之作中,无论哪一部都称得上极具多重研究价值的文本,而推动文本形成的原因恰是其 “ 文化援藏 ” 的独特视角与方法,这是同样值得当代文化研究界认真思考的方面。 一、以爱之名:血脉浓情与零度介入 历史总会带有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巧合。少年时代对远方莫名的守望为中年时期对西藏热切的追寻埋下了伏笔。从 赵春江拍摄的关于西藏每一帧画面、书写的每一段文字中不难发现,他是怀着对藏地、藏民发自内心的情感,以一种近似宗教的情结深入西藏文化的。 当然,赵春江并不是首次入藏就带有后来的眼光和高度。与人的其他情感的发生一样,赵春江对西藏进发出的浓情亦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 1995 年,赵春江以记者的身份第一次去西藏,与大多数初次踏上西藏土地的人一样,为那些公认的自然环境所吸引,被那些独特的人文风景所震撼。唯一不同的是,在职业素养的观照下,他拍摄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照片,并进行了一些民间的采访和调查。 正是这场初次的接触开启了赵春江与西藏后续的深交,而影像记录与文字阐释的表达方式也是首次亮相于赵春江的西藏文化研究中。真正让赵春江对西藏动情动容,是在2002 年吉林省对口支援西藏后。赵春江作为文化援藏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肩负着陪送吉林省援藏干部进藏的使命,他以影像与文字这种特殊的方式向援藏干部的奉献精神致以敬意。也正是这一次次向西藏最偏远最艰苦最闭塞地带迈进的经历,使赵春江对西藏的自然、地理乃至人文的体验甚至比科考队员感受的更为深入,由此积淀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也让赵春江的西藏研究区别于许多文化学者的埋头苦学而显得 更为生动鲜活。 “ 他做了专家应该做的工作 ” 冯骥才先生这样评价过赵春江(赵春江西藏历史文化民俗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10) “ 我的西藏之行,初时是源自文化援藏,而后则完全是征服与发现的牵引。可以说,在坚定文化援藏信念的同时,现在的赵春江已将行走西藏融合为自己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将发现西藏转变为自我存在方式的重要明证。 每次抚摸西藏的大地,每次倾听珠峰的风声,每次追逐调皮的岩羊,每次惊叹神秘的发现,每次战胜致命的险境,每次感受藏民的热诚 无数次与西藏的心灵交汇,让赵春江对藏地、藏民的情感如雅鲁 藏布江奔腾的江水般连绵不绝,情感亦不断升华,用赵春江的话说就是 “ 跪山拜水中让我学会崇拜自然、敬畏天道 ” 。爱和敬畏,成为赵春江对西藏情感的大背景。 2013 年 3 月,他第七次拜谒羌姆石窟,为选择最佳角度,他不慎在一道陡崖上滑坠,好在多年的经验让他迅速把三脚架插入石缝控制下滑,最终从死亡线上挣脱出来,而就在当天,他竟坚持爬过两座 4600 米以上的山峰。他在后来的回顾中说道: “ 是命运之神救了我,是长期的高原生存经验救了我,是和我生命相连的相机、三脚架救了我,我更愿意相信是我保护雪域圣地坚贞无二的忠诚之心救了我。 ” 多次的 绝处逢生使他时常感慨 “ 苍天厚我 ” 。而除了老天对生命的护佑,赵春江的很多重大发现似乎也是上苍对这个虔诚跋涉者的神秘馈赠。高尔基曾评价叶赛宁 “ 谢尔盖 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倒不如说是自然界特意为了诗歌,为了表达无尽的 田野的哀愁 ,对一切生物的爱和恻隐之心(人 比天下万物一更配领受)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器官。 ” ,同样的,说赵春江是造物主造就的一个行走、守护藏域文化的器官,一点也不过分。 现代社会有个不争的事实,即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粉碎了现代人的故乡,精神故乡更显奢侈。曾有一群离经叛道的艺术家将波西米亚虚构 成他们的精神场所,这本身就带有对世道的嘲讽。而西藏仿佛就是赵春江的 “ 波西米亚 ” ,是其精神故乡,他对西藏的情感也愈加具有哲学意味。用诺瓦利斯的那句 “ 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 来诠释赵春江对西藏的情感及其行走的意义,最恰当不过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找到家园的赵春江并不像戴着波西米亚帽子的艺术家那样自娱自乐,他讨厌孤芳自赏、自我沉醉,在历经千辛万苦发现一个又一个美丽时,总是尽力用图文诠释密码,并于第一时间分享给世界。时效性、真实性、独家性,从这个意义上着眼,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记者式学者、 记者式文化守护人。 拥有记者职业素养和学者治学态度的赵春江,在行走、发现、举起相机的那刻,他的头脑异常冷静,会毫不犹豫地卸下情感杂念。在浓情与冷静之间转换角色,是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更是揭开西藏真实面貌的需要。热度太高的情感不但会影响拍摄、记录的客观性,还会影响行走、发现的真实性。时刻保持兴奋的人,更像一个为排遣压力而来到西藏寻找自由、放逐心灵的背包客,于其而言,在风景中留下足印,以 “ 到此一游 ”的心态拍下游客照,成为他们的全部追求。倘若赵春江也怀着同样的情感,那么他根本不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更不会有如 今的成果,至多是创作出比背包客和摄影发烧友构思更巧、质量更高的摄影作品而已,其人文意义与价值也自然一落千丈。 赵春江保持一种零度介入的心态所建构的影像世界与文学创作的零度写作主张不谋而合。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 巴特在 1953 年发表的一篇名为写作的零度的文章里,首次提出零度写作这种不掺杂作者个人情绪, “ 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环境里而又毫不介入其中 ” ,真实陈述事实的写作方式。而事实上,在貌似机械陈述的背后,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 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赵春江将零度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行走、发现、拍摄、记录的整个过程,在 “ 工作时 ” 坚守着零度姿态,与背包客、探险家、摄影大师、采风作家相比,他更像是一个苦行僧。当发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时,他会自如地将本就适度的情感降至冰点,刨除私心杂念,零度介入,每按下一个镜头、每记下一个资料,他都会尽己所能无限贴近真实,竭力保证影像与资料的客观。情感强烈很容易冲昏头脑,会让思维变得感性、冲动,类似热恋中的男女往往智商和非恋爱时期相比变得滞后。西藏是赵春江的意中人,他如果背上一大堆主观情感面对神秘 ,用情感包裹镜头,那么他所呈现的西藏便会跌进扭曲的泥潭,与真实西藏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唯有零度的情感介入才能逃离这样的 “ 陷阱 ” 。 摇着转经筒的喇嘛,让西藏的神秘自然而真实地从其身上流露;情感零度介入的赵春江,让西藏的神秘自然而真实地从其脚步、快门、笔端绽放。 二、从原点开始:关注细节与把握整体 独特的情感催生独特的方法。赵春江西藏人文研究的视角从融入当地民俗与文化开始,与藏民的亲密接触、与藏地的一切为友是赵氏方法的基础,这类似于一种回归式的原点研究。 “ 文化援藏先行者、厅级干部、 著名摄影家、资深报人、作家、探险家、大学客座教授 ” 赵春江的这些复杂身份在常人眼里是一个个华美的光环,但只要走进西藏,他就会果断告别这些光环,褪去所有身份,于他而言,入藏更像是归家。当他深入那些群落时,他便化身为藏民,看藏胞、民俗、建筑、景观,就像看家人及家里的一切:当他在自然中跋涉时,无论遇到草木还是鸟兽,他在心里会将自己转换成相应的角色,他的目光总是平视的。 在藏地工作之余,最让赵春江珍视并且享受的就是和藏民同食一锅饭,共饮一壶茶,一起畅所欲言。为此,除了露宿,他都尽可能住藏民家。他甚至对那 些包装着伪民俗外衣的所谓 “ 农家乐 ” 都嗤之以鼻。他说他拍照时有一种 “ 洁癖 ” 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就让它什么样,一只茶壶、一把笤帚或一只小猫,尽管在他离开后又会是另一种形态:他说他也不怕 “ 埋汰 ” ,他可以和藏民一家人头顶头、脚挨脚地睡觉,夜里听着他们的鼾声、呓语,伴着高原皎洁的月光,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享受的人生不可多得的享受。这种与藏民为友不刻意、不做作,甚至像是与生俱来,倘若情感也有天赋的话,那这也算赵春江的天赋。与藏民为友,既加深了赵春江对于西藏人、西藏文化的理解,为其发现注入了几分智慧和敏锐;也使他赢得了藏 民的信任,大家乐于将雪域外界无从知晓的趣事甚至家庭隐私都合盘告诉赵春江,这也为他后来的许多惊人发现提供了线索和素材。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斯特芳 马拉美曾说: “ 诗是一种紧要关头的语言。 ” 无论看赵春江的摄影作品,还是文字,或多或少地都能体会到 “ 紧要关头 ” 的气息。图片会让人想象其拍摄时的紧要,而文字的 “ 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 则自然呈现紧要的特质。 “ 在我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难忘的经历,都有不寻常的故事。 ” 赵春江曾一语带过这种 “ 紧要 ” 。诗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赵春江行走发现的行为本身就非常诗意,他的日记、记录性文字 和图片释文也像诗化了的语言,他的影像更是视觉化的诗作,这些本已让人惊叹,“ 诗意 ” 又都与 “ 紧要 ” 相连,由此进发出的魅力不言而喻。 当然 “ 紧要 ” 不是平白出现的,其中人的独到眼光与创造能力是成就 “ 紧要 ” 的关键,平日的学习与累积是点燃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基础。赵春江不会为去西藏进行田野调查而 “ 临阵磨枪 ” ,每次出发前,他故意不看目的地的具体知识,包括前人论述、背景介绍、已取得成果、未解之谜等,但他却会在平日里花工夫研读大量诸如斯文 赫定、斯坦因、橘瑞超等人的学术著作和清史稿等史书。这些 “ 功在平时 ” 的知识积累 激活了他的领悟能力,活跃了他的思维想象,丰富了他的人文精神,也决定了他的创作(摄影和文字)并不是对原有资料的重复,更不是重新印证相关论述。在赵春江看来,只有抛开他人经验的影响和摆脱原有定论的负累,毫无羁绊地从原点出发,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现,也才能制造出 “ 紧要 ” 的画面与文字。试想,如果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描述或前人经验,预设好行走的每一步,那么自然不会有 “ 紧要 ” 出现,甚至没有丝毫紧要感。 原点研究是赵春江西藏人文研究理念的出发点,而具体到实践,赵春江的方法说来也很简单,即关注细节和把握整体。如果单纯地 作为方法论而言,关于细节与整体的思考和讨论从来都不匮乏,而真正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人却并不多见。可以说赵春江对西藏的发现诠释了研究方法之于实践活动的意义,原本貌似冰冷的研究方法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 在西藏,重视细节最直接的意义是可减少意外的发生,这是出于对生命保护的需要。而从探索发现这一层面来讲,对于一个密布神秘,但神秘亦可能随时随地被遗漏的西藏来说,注重细节无疑是收获更多神秘的良方。 当下早已不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科技进步、信息爆炸、文明程度提升,使人类能够涉足无数曾经不敢想象的地域,地球成 了“ 村落 ” 。村里藏不了太多秘密,所以要想在这个时代有发现、有新发现,难度不亚于创造一种新事物。西藏的情况要好一些,因为它有待发现的神秘基数很大,而真正有价值的发现也十分有限,加之西藏原住民之间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所以在这里有所发现至少不是天方夜谭。关于西藏原住民信息交流的闭塞状态,一位藏族司机曾对赵春江有过这样的讲述: “ 西藏神奇的东西太多了,有很多东西,出了这个寺庙,出了这个村,就没有人传播,就没有人知道,当地人走不远,自己也都觉得司空见惯了。 ” 尽管存在这样一些客观的有利条件,但想要在行走西藏的过程中有所斩获 ,重视细节乃是制胜的法宝,也只有做到像赵春江那般 “ 有心 ” ,才能发现西藏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对细节的关注,在赵春江那儿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放过行走中闪现在自己眼前的细节,二是留心交谈中藏民或特意或随意透露出的细节。在赵春江西藏人文原点式研究的体系中,这两方面又是紧密相连的。用意志行走于西藏的沟壑峭壁,为的是收集眼见为实的一手资料;融入藏民的生活与其同吃同住,则增添了邂逅细节的机会。 “ 很多时候,从牧羊人的嘴里,从司机的嘴里,甚至停车方便和吃饭的时候,打听路的时候,都能获得很多线索。 ” 赵春江曾分享过这一经验。倘若不是有心之人,倘若无视这些散落的细节,那么即便有一百个人说了一千条线索,也注定不会有什么发现。 羌姆石窟这个为学界所称奇的神秘发现,就是峭壁上那些唯美众神对赵春江这位有心之人的神秘馈赠。在羌姆村,有些牧羊人曾见过石窟,但包括当地的一些专业人士,都没把它当回事儿。直到 2009 年 7 月,赵春江在定结乡无意中听人说起羌姆村的深山里有石窟时,他立即抓住这个在其看来十分宝贵的细节,将目光锁定羌姆村的石窟。 像对待每个课题一样,赵春江一次次地探寻、深入。数百个石窟镶嵌在海拔 4500-5300 米的果美山岩壁上,而石窟仿佛从天而降,并没留下多少信息。赵春江看得很细,他分析了壁画下的材质,还从部分壁画被毁凿和部分壁画层层覆盖的现象中,窥探出时代的更迭、教派的纷争。在调动相关知识储备对细节进行考察后,赵春江预感到一个重大的发现即将诞生。他爬上梯子,把那些壁画拍了下来。石窟当时没有名字,赵春江给它命名为 “ 羌姆石窟 ” ,至此石窟的影像资料连同它的新名字才跟随赵春江走出了喜马拉雅。 怀着学术严谨的心态和对文化保护的意识,赵春江携带整理好的 “ 羌姆石窟 ” 资料进京与专家学者交流。 2011 年3 月,由中国 艺术摄影学会等主办的吉林省文化援藏 赵春江摄影发现羌姆石窟摄影展暨研讨会在北京 798 艺术中心映画廊举办。与会专家们也都是首次看到羌姆石窟的图片,专家学者无不对赵春江提供的石窟影像给予高度关注和肯定。有专家预言赵春江将因此进入历史;有专家赞赏赵春江有慧眼、有责任;还有专家认为 “ 羌姆石窟可以填补许多美术史的空白 ” 、赵春江的发现将摄影发现的功能与意义重新提了起来,应该把他摄影发现羌姆石窟当成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来看待 有一个人,更是将羌姆石窟推到了更高的舞台,让更多人知道了赵春江的这个极有价值的 发现。这个人就是国内著名汉藏佛教艺术专家谢继胜教授。谢教授于 2011 年 7 月看到羌姆石窟的摄影资料后,立即联系赵春江,并带着博士生及有关学者跟随赵春江一同探访羌姆石窟。离开西藏后,谢教授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成功推动羌姆石窟成为 “2011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 之一。如果赵春江并不注重细节,羌姆石窟这个填补学界研究空白、极具研究价值的发现,或许至今仍孤寂地躺在羌姆村,依然还是那个原住民叫不出名字的 “ 几个洞子 ” 。 当然,关注细节并不意味着对琐碎小事的纠缠不休,更不是事无巨细的照单全收,而是需要发现者具备 猎犬的嗅觉和鹰的眼神一样捕捉 “ 猎物 ” 的敏锐力。在敏感的思维和独到的视角下,不放过有价值的信息,并且顺着这道灵光的闪现,循着蛛丝马迹,追踪发现背后的秘密,而很多时候细节的整理工作又像是聚合散落宝藏地图的庞大工程,只有具备整体的归纳能力,完整的藏宝图才可能华丽呈现。 把握整体是赵春江西藏研究的另一利器,看待事物的整体思维能力帮助赵春江在喜马拉雅沟谷的田野调查中跳出藩篱,贴近真实。说到喜马拉雅,多数人头脑里浮现出的不外乎世界之巅、银装素裹、高原反应、人迹罕至等这类固有的符号印象。如果就此而给 “ 喜山 ” 打上 冷酷极地、寸草不生的标签,是否有些以偏概全?既然人的性格具有多样性,那么这位冰川美人是否也有其多姿多彩温婉秀丽的另一面?赵春江深知,欲要还原完整的西藏自然及人文景观,务必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与一般人选择的视角不同,赵春江的西藏行走迈向的是条不同寻常的路 喜马拉雅的沟。 “ 沟 ”成为赵春江西藏研究的独特切入点,在对 “ 喜山 ” 数条沟谷的关注考察中,他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五条沟进行深入调研。几乎常年有花绽放的植被,零下 20 几度气温里的依然生存的蚂蚱,海拔 5000 多米的地带仍听到的鸟鸣,被人忽略在溪流中的岫玉类卵石,沟谷 地带形成的西藏米粮之川 这一切无不向赵春江倾诉着一个四季分明、物产富饶的美丽家园。窃喜于发现了西藏的柔美一面,赵春江小心翼翼地以图文、日记、录音、采样等多元手段,立体记录了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在后期资料整理中,赵春江不是仅仅割裂地用图文记录眼中的景,而是把原本各自独立的现象整合起来,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证实了自己最初的猜想, “ 喜山 ” 的容貌得以完整展示。 人们一般认为,偏远地带多半是现代人类文明难以烛照的角落,大多呈现出蛮荒落后的景象且并无文化可言。事实上,西藏的确有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 影响,人们仍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但这仅仅是部分而非全部。善于以整体眼光观世界的赵春江在对喜马拉雅五条沟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这此 “ 喜山 ” 的沟谷除了宜居的自然条件外,还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景观。也许与人群聚集的繁华地带相比,这些沟谷缺少的只是都市的喧哗与浮躁,而居住在其中的藏民则丝毫不缺少生活的乐趣与厚重的文化。仅以陈塘沟为例,赵春江全面整体地考察记录了陈塘沟夏尔巴人的长相、婚俗、葬俗、农事、宗教法事、背夫文化、饮食起居,让人们对其亚文化的丰富性有了新的认识。以其中的饮食为例,他的调查精细到陈塘水分充足、大得惊人的黄 瓜;陈塘寻常人家种植的名为 “ 乌鸦嘴 ” 的秧蔓菜;由当地特有作物鸡爪谷做成的饭(忙加杜瓦)及鸡爪谷发酵后酿成的酒 整体思维使赵春江的发现更立体、更完整、更系统、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赵春江对喜马拉雅五条沟自然景观与人文特征的整体把握,改变了人们对西藏的单一认识,而他对“ 喜马拉雅五条沟 ” 的命名也经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批准,作为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印上了西藏旅游的地图。 回顾赵春江形成文本的两项主体工作 影像建构和文字阐释,很多人会由衷地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单独哪一项工作都是具有价值的,而二者结合更深化 了文化研究的意义。可以说,赵春江用他的影像建构起视觉的大厦,以他的文字深入了文化的精髓。 与赵春江有着同样爱好的西藏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曾就赵春江的摄影发现给予了客观中肯的评价: “ 赵春江不是 瞬间派 ,他的摄影不是对世界的点评和注释,他是用影像建构一个世界。他是世界的建构者。他追求的是尽量让自己的影像摆脱说教,摆脱对世界的点评和阐释。他要用他的影像呈现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 ” 而实现相互关联的基础正是建立在赵春江关注细节和把握整体的原点研究上。 三、行走的真谛:多重学术价值与 双向传播意义 勇气是成功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提到去西藏,不要说探险或发现,即便是跟着旅行社走上一小圈,相信很多人都要望而却步。而很多专家学者则认为西藏文化被人挖掘得太多,去了也多半吃力不讨好,很难形成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即便有意外收获,但面对这种周期长、困难多的现状难免心存顾虑。而另一些勇敢者在西藏之行中虽有所发现,但由于缺乏整体思维的能力和立体记录的手段,抑或是缺少贻笑于大方之家的勇气,最终没能将有价值的发现带出西藏,放在世人的眼前。赵春江也深知 “ 世界上到西藏来的人,不乏权威,不乏大腕,不乏贵胄, 不乏巨贾,更不乏形形色色的另类 ” ,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屡次进藏皆有所得,最重要的是他在用勇气和意志行走,用智慧和心灵来感受西藏,他把勇气和智慧转化成了一系列具有多重学术价值与双向传播意义的成果。 赵春江对西藏的研究及发现其学术价值不单纯地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而是体现出多重性,即对多个学科及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他对羌姆石窟的发现、拍摄为考古学、宗教学界的相关研究直接提供了实物、论据;他对植被、生物、玉石等样本或拍摄或采集,对野驴、岩羊、野豹的追踪和抓拍,这些资料对自然科学界的相关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他对海拔五千多米的曲玛古战场遗址进行系统拍摄,并撰写研究性文字,介绍清朝修筑的这一世界海拔最高的军事防御工事,为历史学、战争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更值得一提的是,赵春江在行走西藏的过程中,对藏地、藏民特有文化的发现还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而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更体现出一个文化学者应有的勇气和担当。以甲谐歌舞为例,赵春江走访萨嘎县当地人,了解甲谐歌舞详情,并为甲谐歌舞保存了宝贵的影像资料。经研究发现,这种独特的歌舞表演始于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欢迎仪式,时 至今日,西藏萨嘎县仍有两个乡在传承甲谐歌舞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歌舞形式。而在陈塘,赵春江发现居住于此的夏尔巴人完整地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旧俗,他们讲的古藏语就连定结县的藏民都听不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为一个汉人,赵春江行走发现的艰难显而易见。但也正是他的坚守,让藏地之外的人见识到西藏流动的风土人情及活着的文化遗产。后来,萨嘎的甲谐歌舞和陈塘的鸡爪谷酒及其酿造过程受到关注,并成功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都是与赵春江的努力分不开的。作为感谢与回赠, 2010 年,赵春江被定结县授予 “ 荣誉县民 ” ,而他也是唯一获此 殊荣的外族人。 “ 所谓系统,是说他能用图像的语言讲述自然、人文等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如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气候的变化带来的植被和农作物的变化,还有地形、气候、水系带来的聚落和房屋的变化,尤其是他要用图像讲述人的故事,讲述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人对其的依赖。 ” 单之蔷的这段论述虽是就赵春江的摄影而言,其实,也揭示出赵春江的西藏研究具备多重学术价值的理由,亦道出了他的行走发现经常能填补学界空白的重要原因。 如果把赵春江的入藏与出藏放在信息交流的大背景中,赵春江的行走本身即带有文化传播的色彩。赵 春江提出吉林省 “ 文化援藏 ” 的主张,其旨归在于支持西藏文化建设与发展,丰富藏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的输入与传播成为赵春江陪送援藏团入藏的使命。而赵春江通过个体的行走,用影像和文字共同支撑起西藏研究的鲜活文本,将文本带出西藏,这无疑让域外的人们获得了重新认识西藏真实面貌的机会。在信息资源一入一出的双向传播过程中,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甚至是旅游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赵春江的西藏之行显示出双向传播的意义。 早在 1995 年,行走归来的赵春江在长春举办了 “ 文革,后首个介绍西藏的摄影展,很多长春的探险、摄影爱好者在观展后深受触动,开始纷纷走进西藏。 2012 年,赵春江被日喀则地区旅游局聘为旅游宣传大使,这无疑是对其西藏发现之旅所具备的传播意义的肯定。 2013 年春天,赵春江在日喀则最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在危机应对中的应用附市政学试题及答案
- 工程经济发展动态2025年试题及答案
- 工程经济决策的基准策略试题及答案
- 建筑项目目标管理的实施策略试题及答案
- 管理心理学的实践指导原则试题及答案
- 2025中考英语作文话题预测与分析
- 教育改革下的班主任心得体会
- 体育领域师徒结对训练计划
- 对公司管理层及员工的反馈意见范文
- 软件开发安全生产技术组织措施
-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6篇
- 常暗之厢(7规则-简体修正)
- GB∕T 25119-2021 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电子装置
- 电池PCBA规格书
- 机械零件加工验收检验记录(共2页)
- 机械加工切削全参数推荐表
- 终端塔基础预偏值(抬高值)计算表格
- 海外医疗服务委托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完整版)研究者手册模板
- 菲林检验及管理办法
- 磁芯参数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