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中学下学期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重庆市綦江中学下学期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重庆市綦江中学下学期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重庆市綦江中学下学期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重庆市綦江中学下学期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7-2018下学期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觐璋是西周时期诸侯参加重大典礼,觐见周王时,必须携带的物品。觐璋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由西周青铜铭文的这段记载可推知a. 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c. 商业有所发展存在土地买卖现象d. 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进行折算”可知,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崩溃,地主阶级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日食,二日货七曰宾,八曰师。”“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a.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 商业地位较高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d. 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大意是说周时的九种职业中就有以经商为业的商人,商贾即商人,因此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重农”“耕战”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a、d项错误;“工商皆本”出自明清之际黄宗羲的主张,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地位较高【名师点睛】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3.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a. 冶铁技术已较为成熟b. 冶铁业规模宏大c. 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 南北经济发展平衡【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怪冶炼技术的成熟和规模的宏大,故ab错误;铁制农具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说明春秋中后期铁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即农业生产技术比之以前有较大提高,故c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平衡是在唐代中期以后,故d项错误。4.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答案】c【解析】据材料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人的处罚和对买油条者油中参假被雷击以及商人背信弃义家遭火灾等信息可以得出,唐宋两代反对商人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背信弃义等,说明当时政府比较重视规范商业行为,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抑制商业等,a不正确;b说法不准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获得“脏利”多的人的惩罚;d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商人的态度,而不是商人自身观念的体现,d不正确。点睛: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历代都强调加强对商业的控制,其控制措施一方面抑制了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一些措施也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加以重视。5. 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由地。此规定旨在a. 打击商人,贬低商人地位b.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 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d.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汉武帝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的政策的目的就是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故选b;打击商人是手段,不是“重农抑商”的政策的目的,故可排除a;在当时,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封建政府主要保护的是地主土地,而不国有土地,故可排除c;材料主要讲到的是对商人的限制,并不直接得到其旨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目的,故可排除d。6. 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以下对宋元时期“新型经济”理解正确的是a. 说明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b.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产生c. 私营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 农村中开始出现租佃生产关系【答案】a【解析】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冲击了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死水”,使之泛起了“微澜”,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在明清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私营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出现在明清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农村中开始出现租佃生产关系,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7. 明清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羸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这表明a. 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 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为儒还是归贾上,都需要根据个人的特长和能力而定,“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说明明清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故c项最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a项不符合材料。8. 有人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中标注了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据此分析,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 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b. 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c. 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d. 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即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诱导、刺激;1895年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1919年短暂春天;1937年国民政府政策促进;1952年,新中国政府的调整,故c正确。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不符合1952年,故a排除。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也不符合1952年,故b排除。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不符合旧中国时期,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9.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a. 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企业发展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c.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西方棉纺织品在我国的倾销,将使中国的家庭棉纺织业陷入困境,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c项正确;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是在三大改造之后,故b项错误; d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0. 1879年,清政府派遗广东试用道张鸿禄、候补知县温宗彦赴南洋、新加坡一带考察航运,同时招徕华侨资本,成效显著。此举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c. 彰显了朝廷奖励实业的决心d. 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答案】d【解析】1879年属于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从材料中的“赴南洋、新加坡一带考察航运,同时招徕华侨资本”来看,此举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措施来看,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兴起,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1.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一措施a. 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 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限制华商创办企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d项错误;这一措施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b项错误;“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故选a。12.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a. 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 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 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 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指的是英国国会的民主原则,材料认为英国民主制度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13. 清末,很多海外同胞听闻国内革命党人宣扬剪辫后惊呼:“剪了辫子,你还是中国人吗?你还敢回国吗?”1912以来,还留辫子则会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说明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c.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2以来,还留辫子则会被取笑为封建余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习俗变化,故留辩子被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故b项正确;辫子问题不是革命的重要标志,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政权问题,故a项错误;辫子问题也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封建陋习没有完全丧失社会土壤,故d项错误。故选b。14.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候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 爵位制度的创设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给予创办实业者爵位,这说明了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故选b。a错误,它出现于明朝中后期。c早已有之。d与题无关。15.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中的国家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各部门所占比例按计划规定(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我国当时a. 充分利用了旧中国原有工业基础b. 注重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统筹发展c. 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 着力改变原有工业布局的不平衡【答案】b【解析】旧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其他行业比例平衡,故b项正确;表格未体现出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项错误;表格未体现出工业布局,故d项错误。16. 1956年中共八大肯定了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经营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说明中共八大a. 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模式b. 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c.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 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即国家经营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是主体”可知我国已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否定苏联的模式,故可排除a;应该说我国在建国之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可排除b;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故可排除c;材料体现了中共八大承认了多种经济发展形式,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故选d。17. 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未增加了2082万人。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这一措施a. 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b. 基本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c. 导致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d.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混乱和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就是调整措施之一,这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故选a;由于调整措施刚刚实施,所以不可能立刻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故排除b;题目的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的现象,故可排除c;d项的说法明显违背史实,故排除。18. 1961年,我国规定:对粮、棉、油等一类产品坚持统购统销的政策;对猪、牛、羊、鸡、蛋等二类产品,通过合同进行洽购,完成任务后可上市自由销售;对一、二类以外的农副产品,则允许上市出售,自由定价。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减少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b. 使农民拥有经营的自主权c. 缓解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d.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答案】c【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减少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这是手段而不是这一政策的目的,故可排除a;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家对粮、棉、油等一类产品坚持统购统销的政策,这说明农民没有经营的自主权,故可排除b;材料中讲到对部分产品可上市出售和自由定价,这就有利于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故可排除d。19. 下图是一幅于1958年绘制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导致壁画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b.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d. 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公社的理解。“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这主要反映了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的结果。所以选c。20.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a. 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 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 没有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d. 没有改变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规模小,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故选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为集体或国家所有为基础的,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故b的说法违背史实,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也改变了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所以cd两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21.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破指的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d正确。1978年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但与题意“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不符,排除a。b项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但与题意“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不符,排除。c项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与题意不符,排除。22. 我国农民过去很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然而张德元、潘林的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见如图),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对内改革,打破了亲缘、地缘关系b. 对外开放,西方拜金观念渗入农村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d.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强【答案】d23.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说明了我国当时没有民间融资,d项排除。题干说明的是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外交没有关系,排除a选项。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并不表明我们依赖外援,所以答案为c选项。b选项说法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外交观念的变化【名师点睛】美国目前欠下了14.28万亿美元的国债,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美国市场上真正的买家在不断退场,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号称“债券大王”的比尔格罗斯,近期宣布清空旗下所有美国国债。这条被很多人忽视的消息,其实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美债的30年牛市结束了。但是中国手中却还握着1.2万亿的美国国债。如果美国议会不能如期提高国债的上限,除了引发市场对美国国债可能违约的担忧,还将引发短期内市场抛售美国国债,进一步引发欧元、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的反弹。24.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采取的重大措施是。a. 开放港口城市b. 开辟经济开放区c. 浦东的开发开放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答案】c【解析】港口城市指的是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不仅仅指的是沿江,排除a;经济开放区涉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排除b;长江的入海口在上海,1992年,国家开放浦东,c正确;长江三角洲属于经济开放区,排除d。点睛: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浦东的开发有利于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甚至辐射全国。25.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 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本身正确,但是和材料无关,所以不选。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和材料有关,其实正是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才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但是c并不能概括材料的整体。a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本身错,因为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西方世界”才是正确的。d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照应“如果没有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所以答案选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工业革命的影响:1、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了人类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变化: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 生产方式: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 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社会意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要求导致政治变革;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26. 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a. 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b. 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c. 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d. 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答案】a【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依靠工资为生的人越来越多,到1851年时,英国的工业革命业已完成,工厂(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数量不断增多,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工人的增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关系发展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以说: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故选a;在16世纪的英国没有工厂,也就无所谓“工厂日益普及”,故排除b;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工人数量越来越多,c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反映了英国依靠工资为生的人越来越多,也就说明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故可排除d。27. 随着工业革命之发展,英国民主政治也随之扩张,政治制度再改变却未爆发革命。议会自身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如此,便形成了对国家问题的解决机制。这一机制a. 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b. 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c.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d. 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政治权利中各个阶层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相互牵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政治的和谐稳定,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国家元首依旧是国王;c选项错误,这种现象是对工业革命有利的;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28. 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的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a. 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 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d.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上考察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从材料“.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即可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裙子变短,但这本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对女性的要求在转变,要求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产,促进了女性角色的转变。故选c。a项错误,仔细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并未涉及到妇女思想解放的内容;bd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9.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a. 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b.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c.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d.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经济革命”指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西方殖民扩张,促进世界市场形成。“政治革命”指英国代议制确立,17世纪英国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率先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此后逐步扩展到其它国家,c正确;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与材料不符,排除a;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不属于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排除b;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只体现政治革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所以选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30.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较能合理解析这一现象的是a. 民主政治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d.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答案】b.31.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思想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a. 西方国家加大了关税壁垒b. 西方市场出现垄断现象c. 西方国家大力干预经济d. 西方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是自由竞争理论,资本主义发展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垄断现象,这种现象与自由竞争是相反的,即是材料中的所说的“异化”。a项内是经济危机出现时的现象,cd两项是二战后兴起的现象。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垄断资本主义32. 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当时堪称世界典范的福利制度。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a. 国家统一的需要b. 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c. 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d. 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871年,德国已经完成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并且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9世纪80年代”,ac排除;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民主制度不健全,b错误;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故选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卷(综合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33. 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饱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材料二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触目皆是的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制度化;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例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英中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10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中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3)请你对当代“城市病”治理提出两条可行性方案【答案】(1)表现:英国: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住房问题突出;贫富分化严重。中国:城市贫民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华洋分治明显;半殖民地性凸显。(2)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宪政的确立;政府职能的加强;民众的环保与生活意识的增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旧中国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的欠缺;中国农村经济的破败。(3)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表现:英国:依据“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可概括出“城市布局混乱”;依据“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可概括出“环境卫生恶劣”;依据“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可概括出“住房问题突出”;依据整个材料的意思可概括出“贫富分化严重”。中国:依据“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可概括出“城市贫民剧增”;依据“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可概括出“环境污染严重”;依据“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可概括出“华洋分治明显”;依据整个材料意思可概括出“半殖民地性凸显”。(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英两国所处同一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归纳。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宪政的确立;政府职能的加强;民众的环保与生活意识的增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旧中国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的欠缺;中国农村经济的破败。(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综合上面两问的基础上,可从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法制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增加人们的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识等方面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读图1、图2,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准确运用相关材料进行说明)【答案】趋势: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说明:2014年,美、俄、日、韩等发达国家出境游客人数占人口比例约占20%,我国不足10%,出境旅游还有较大发展空间;1994年至2014年,我国出境游客人数几乎逐年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加大,为出境旅游提供了政策依据;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出境旅游提供了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观念更加开放,出境旅游需求增加;发展旅游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综合分析材料中的数据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由于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对趋势的判断可以说是增加,也可以说是趋缓。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要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和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国家对出境旅游的政策规定、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人们对出境旅游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加以阐述。同时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准确运用相关材料进行说明。35. 阅读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